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丑“变坏”了吗?

时间:2024-04-23

Ami

1960年代,电视正播放着小丑节目。

谈起“小丑”,很难不联想到那个火了大半年的表情包“小丑竟是我自己”—常被中国网友用于自嘲“自作多情”“无奈”等语境中。

经过包装,这个象征卑微低下的小丑形象在中文社交网络受到热捧。而在西方主流社会,小丑似乎越来越不受待见,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麦当劳小丑叔叔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淡出了公众视野。

1930年代的小丑形象。

20世纪后期,食客和麦当劳叔叔合影。

1960年代,美国新泽西州,小丑是游乐园的门面担当。

1980年7月,美國内华达州埃尔科,小丑们在艺术节的间隙休息。

这和美国“恐怖小丑”事件有关。

2016年8月,许多美国东海岸地区的居民报警称,有小丑拿着气球半夜在居民区游荡,有时还在公园、学校恐吓路人。随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也接连出现了相似的案例:小丑持刀尾随儿童、闯进民宅发出诡异叫声、拦下路人出言威胁等。脸书上还出现了一个小丑博主,他声称自己以暴力为生,并不时发布带有阴暗恐怖滤镜的照片。

一时间,对小丑的恐惧迅速蔓延到西方多国。过去亲民甚至有点憨态可掬的麦当劳叔叔,也顿时变得面目可憎起来—标志性的白脸蛋、红鼻子和上扬的红嘴角,仿佛变成了危险的面具。面对被吓坏了的公众,麦当劳公司只好公开表示,他们将尽量避免麦当劳叔叔公开露面。

事实上,这不是西方社会第一次遇到“变坏”了的小丑。早在1892年,意大利歌剧《Pagliacci》就演绎了小丑杀人的故事;美国DC漫画公司在1940年代《蝙蝠侠》中创造大反派小丑一角,给观众留下邪恶凶杀的角色印象。而2016年的系列“恐怖小丑”事件,直接将公众对小丑的印象变成了一种近距离又具象的恐怖感。

2021年3月8日,西班牙帕尔马,医护人员们装扮成小丑为儿童患者加油打气,鼓励他们战胜病魔。“医疗小丑”在以色列、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已是一个严肃且专业的职业。作为医学领域里替代疗法的一个分支,医疗小丑通过爱与幽默的力量,改善住院病人治疗期间的总体状况,帮助患者克服焦虑感、挫折感。

2020年2月2日,英国伦敦举行“小丑之王”格里马尔迪纪念活动,市民扮成小丑走上街头。

2021年4月28日,智利圣地亚哥,小丑参加“红鼻子游行”。该活动旨在向人们表达,在防疫措施生效的情况下,人们并没有失去在街头玩耍的权利。

虽然小丑在今天西方社会的形象不如过去一般良善正面,但在西方主流国家以外,小丑依旧承担着积极向上的社会角色。

在印度,为了推进防疫工作,工作人员会打扮成小丑去到贫民窟消杀、为民众科普防疫知识,极大地缓解了贫民窟居民的抵抗情绪。

2021年6月2日,印度孟买,一名社区工作者装扮成小丑来到贫民窟进行消杀防疫工作。

2021年5月26日,加沙地带拉法,一名扮成小丑的巴勒斯坦人在逗孩子玩。

在巴勒斯坦加沙地区,小丑仍旧传递着爱与和平。巴以冲突爆发后,一些人扮成小丑来到加沙,给当地的小朋友庆祝生日。

在俄罗斯,小丑是俄罗斯人引以为傲的艺术文化。当地的小丑普遍是接受过科班训练的表演艺术家,他们地位高、收入高、学历高。著名小丑艺术家尼库林去世时,时任总统叶利钦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国葬,首都莫斯科至今还立着该艺术家的雕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