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江山如此多娇

时间:2024-05-04

靳舒馨

清代词论家周济曾说:“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诗歌的魅力,在于它折射出的人文情怀,更在于它蕴含着的时代缩影。在革命的峥嵘岁月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创作了大量诗词,他们用古诗词的隽永,记录下人间正道的沧桑,用从头越的豪迈,抒写着气吞山河的豁达。一首首诗词,栩栩再现了中国革命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画面,生动地再现了中国革命、中共党史的发展进程。

粪土当年万户侯

1921年8月3日黄昏,浙江嘉兴南湖的暑热正随着渐晚的天色逐渐退去。湖面上一艘不起眼的画舫中,隐约传来“共产党万岁”的低声呼喊。那声音是如此微弱,以至于很难让人相信,这呼声会在十几年后振聋发聩,又会在几十年后,响彻整个华夏大地。这声音,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的标志,是这个婴孩般的新政党在红船的襁褓中,发出的第一声啼哭。

这个“孩子”的成长速度,超出了大家的想象。就像七岁的哪吒大闹东海,很快,这个横空出世的新政党,也把那个死气沉沉的旧中国搅了个天翻地覆,给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中国共产党着手分析中国的具体国情,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采取了资产阶级民主派没有采取的依靠广大群众的革命方法,开展工农群众运动,推动中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

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场大革命风暴的第一声惊雷,是1925年5月的上海工人反英反日大罢工。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商内外棉七厂资本家借口存纱不敷,故意关闭工厂,停发工人工资。共产党员工人顾正红带领群众冲进厂内,与资本家论理,要求复工和开工资。日本资本家非但不允,而且向工人开枪射击,打死顾正红,打伤工人10余人。为此,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反对帝国主义屠杀中国工人为中心口号,发动群众于30日在上海租界举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游行示威。5月30日,以上海工人和学生为主力的一支队伍,在上海租界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场游行遭到了资本家的疯狂反扑,英国巡捕在南京路枪杀了大批的游行示威的工人、学生,这就是震惊世界的“五卅惨案”。帝国主义这种近乎疯狂的行径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激,五卅运动的狂飙迅速席卷全国,从工人发展到学生、商人、市民、农民等社会各阶层,并从上海发展到全国各地,遍及全国25个省区,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反帝怒潮。

这股狂潮,也席卷到了湖南。彼时,年轻的毛泽东与妻子杨开慧已回到韶山3个月,他们以“养病”为名,从创办农民夜校入手,深入群众,领导和开展农民运动,建立了20多个秘密农民协会。6月的一个夏夜,借着五卅运动的东风,就在毛泽东卧室的阁楼上,中共韶山支部秘密成立了。从农民高涨的革命热情中,毛泽东感受到了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他隐约预感到,一场摧枯拉朽的革命风暴即将到来。

8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长沙,短暂的逗留期间,他重游了橘子洲。这里对他来说,是个非常熟悉的地方,年少时,他曾险些在湘江的暗流中丧命,却因为这场意外,爱上了游泳,留下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诗句。与常人不同的是,风浪越大,他游泳的兴头也越足,这是他钟爱一生的运动,更成为他一生事業的写照。

此时,湘江上秋意正浓,碧空万里,红叶满山。面对眼前美丽动人的秋色,毛泽东回想起了自己年少的岁月,更惦念起了当前的革命形势。一时间,他感慨万千,一首《沁园春·长沙》就这样写成了: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国不乏写秋景的名篇佳作,却大抵是萧瑟、悲凉的,所谓“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纵然是清新开朗些,也不过是“晴空一鹤排云上”,终究还是孤寂了些。但毛泽东的这一首,却截然不同,他所描绘的这一幅秋景,竟然比春季,更加热烈、绚烂、充满朝气。上阕以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如火的枫林,澄碧的江水,竞渡的船、翱翔的鹰、游弋的鱼,都是如此的自由而生机勃勃。最后一句笔锋一转,提出了这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这一问,道出了当时仅有28岁的年轻词人的雄心壮志,更是敏锐地抓住了当时革命斗争全局中的根本问题:中国的命运究竟由谁来主宰?

这个问题看似有问无答,实际上答案却藏在了下阕中。一个“恰”字,又是总领七句,描绘了一群雄姿英发的少年,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跃然纸上。这就是上阕中留下的问题的答案,这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就是中国这艘巨轮的掌舵人。正如作者日后在另一首《沁园春》中所说的那样,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胸怀和气魄,才有了这首气度不凡的沁园春,直到今天,词中所抒写的那份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依然令人动容。

这是毛泽东的初心,更是所有共产党人的初心。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1927年,是中国的多事之秋。

1927年1月,国共两党合作在武汉建立了革命政府,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了汉口、九江的租界,上海工人起义和以湖南为中心的全国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发展起来。彼时,毛泽东对整个革命形势的估计是乐观的,他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及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可惜,这种欣欣向荣的形势并没有持续太久,蒋介石集团的反革命面目仅仅维持了数月,便已彻底暴露了。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7月15日,汪精卫在“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反革命口号下,实行“分共”,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失败。

就是那一年,毛泽东正在武汉主持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他所居住的武昌都府堤41号,与晴川阁隔江相望,距离黄鹤楼只有不到2公里的路程。大革命失败前夕,他深感“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紧张与压抑,郁愤难平中,毛泽东登上了黄鹤楼。就是在这座让崔颢留下过“烟波江上使人愁”,让李白写下过“江城五月落梅花”的千古名楼上,毛泽东望着眼前的滚滚长江,却写下了一首与前人所有的诗词都气质迥异的《菩萨蛮》: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这短短四十四个字,看似简单,但其背后的暗潮汹涌、跌宕起伏,却十分耐人寻味。上阕所写之境,不同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疏朗阔达,也不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孤寂落寞,更没有“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的抑郁愁苦,而是充满了遒劲、苍凉、摄人心魄的悲剧美,在压抑中深藏着难以遏止的强大张力。上阕诗眼,当为一个“锁”字,表面上是指龟蛇二山夹江而立的景象,实际上却恰如其分地描绘出作者的心境,江断帛裂之感躍然纸上,时局的艰难困顿如在眼前。

景写到了这里,按照登临诗的传统,理应应物斯感,由境及心。怀古思今是这种诗词常见的写法,可诗人在这里却用一句“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简单带过,透露出对于世事沧桑、雪泥鸿爪的感慨,却并没有在古今之思中沉溺太久,毕竟接下来的一句,才是全词的高潮。“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这是给大革命中壮烈牺牲英烈的缅怀酒,更是给自己下一段征程的壮行酒。“酹”字并非无端之笔,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一樽还酹江月”,应当为此句的来源。但不同的是,苏轼此举表露的是消极情怀,是对“人间如梦”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惋。而毛泽东眼看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即将失败,他感到痛心,充满忧虑,心情苍凉,也有过“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的迷茫与困惑。但是,作为一名革命者,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候,他信念未灭,豪情未息,他仍然满腔热血,激情澎湃,执著的探寻着中国革命的前进道路。而这份把酒酹江以抒壮志,这种急迫地想立即置身于时代洪流中心的强烈愿望,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情感。

毛泽东回家后,把这首词念给了妻子杨开慧。知夫莫若妻,杨开慧听懂了毛泽东的词,听到了他的心声。她说:“润之,这首词真好,前几句太苍凉了,后几句一变而显得昂扬、激动,我听了心绪也难平。”

毛泽东说:“目前武汉的这个局势,叫人心绪怎么静得下来!不过,我想,办法总会是有的。”

而毛泽东所寻找到的办法,很快就浮出了水面。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革命的烈火熊熊燃起。绣着镰刀、斧头、五角星的红旗飘扬在了湘赣大地上,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决心,中国革命终于又重新走上了正轨。

红军不怕远征难

自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中国的革命中心完成了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中国共产党逐步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同时,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与朱德、陈毅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并且不断发展壮大。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召开,确立了红军建军原则,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书记。1930年8月,红一方面军成立。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1932年12月,红军第四方面军进军川北,开始创建川陕边根据地。1934年2月,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在瑞金召开。中国共产党的日益壮大终于引起了国民党的疯狂反攻,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开始进行长征。

长征无疑是艰苦的,二万五千里的路途中,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的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在这段充满血雨腥风的征途中,毛泽东与所有红军战士一样,过着食不果腹、九死一生的生活,然而,所谓“文章憎命达”,这样艰苦的环境,反而更加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1949年12月,毛泽东在去苏联访问的火车上,对陪同前往的尼·费德林说了这样一番话:“当一个人处于极度考验,身心交瘁之时,当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的时候,居然还有诗兴来表达这样严峻的现实,恐怕谁也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当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我倒写了几首歪诗,尽管写得不好,却是一片真诚的。现在条件好了,生活安定了,反倒一行也写不出来了。”事实的确如此,长征途中诞生的几首诗词,虽然篇幅都不长,但可谓是字字珠玑,饱含着革命的热情与张力。

长征开始后,红军一路西进,于1935年1月到达了贵州省遵义市。时值隆冬,天气湿冷难耐,而笼罩在红军队伍上方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阴霾尚未散尽,毛泽东的心情也如同这阴冷的天气一般,郁结难舒。利用这段短暂的休整时间,中共中央决定,反思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为红军下一步的行动辨明方向。这次决定中国命运的会议就在遵义小城中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里召开了,经过长达三天的讨论,最终,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终于被彻底纠正,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得到了确认。会后,红军队伍继续长征,经娄山关北上四川,准备于泸州与宜宾之间渡过长江,和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2月5日,在一个叫作“鸡鸣三省”的村子里,博古把军事指挥权正式移交给毛泽东。上任伊始的毛泽东求胜心切,下令猛攻四川土城,却不料川军兵精粮足,红军寡不敌众,折兵数千。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二渡赤水,返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2月25日凌晨,中革军委下达作战命令:冲过娄山关,再占遵义城。2月26日下午,彭德怀亲自带兵以急行军抢占娄山关。2月27日,红军再次占领遵义城。28日凌晨,红军在城南红花岗、老鸦山与赶来增援的国民党军激战,歼灭吴奇伟五十九师、九十三师大部,并将敌赶到乌江以南。这是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次大捷,使红军摆脱了被动局面,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在川、滇、黔边区全歼红军的梦想。

2月28日傍晚时分,毛泽东来到云海苍茫的娄山关。此时虽已是早春,天气却依然料峭,娄山关上千沟万壑,群峰攒聚,寒风呼啸,松涛阵阵。不远处的战场上,硝烟尚未散尽,血迹在残阳下格外刺目。骑兵的马蹄声急促而凌乱,不时传来几声军号,低回幽咽,苍凉沉郁。此情此景中,毛泽东感慨万端,吟出了长征中最为悲壮的诗篇《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在霜天残月的意象描写中,诗人抒发了征途寒苦、战斗曲折的凝重心情。作者写战争,却恰恰回避了激烈的战斗本身,而是通过对残阳余晖洒满群山万壑的壮美景色的描写,烘托战事之壮烈,反衬出红军跨越一切雄关险隘的豪情壮志。寥寥数语,却雄奇悲壮,气势如虹,这是何等的从容自若,何等的大气磅礴,何等壮阔的英雄气魄!

1935年9月,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率领的红一方面军,终于翻越岷山,攻克天险腊子口。通过红军侦察连缴获的几份报纸,聂荣臻看到了徐海东红军和陕北刘志丹红军会合的消息,立即把报紙送到毛泽东手中。毛泽东高兴地说:“好了!好了!我们快到陕北根据地了!”遂率领陕甘支队昼夜兼程向陕北进发。9月29日,红军到达通渭,进行两三天休整和动员。毛泽东在干部会上讲话中即兴朗诵了自翻过终年积雪的岷山后就酝酿在心中的诗篇《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以地理书写的方式,把长征经过的地方都涵盖了,它们背后包含着极大的信息量,有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都被毛泽东浓缩在这些地理中,轻描淡写,正应了那句“只等闲”,展现了共产党人面对艰难险阻一笑而过的大气。它是毛泽东长征诗词的巅峰之作,既是长征的史诗,也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崇高革命精神的赞歌。这首诗被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引用,因此也成为毛泽东诗词中最早与世界读者见面的一首。埃德加·斯诺写道:“毛泽东的叙述,已经开始脱离‘个人历史的范畴,有点不着痕迹地升华为一个伟大运动的事业了,虽然他在这个运动中处于支配地位,但是你看不清他作为个人的存在。所叙述的不再是‘我,而是‘我们了;不再是毛泽东,而是红军了;不再是个人经历的主观印象,而是一个关心人类集体命运的盛衰的旁观者的客观史料记载了。”

的确,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所创作的诗词之所以有着鼓舞人心的磅礴力量,正是因为它们所表现的内容不是毛泽东个人的征战史,所塑造的形象也绝不是某个个体英雄的自画像,而是红军英雄的群体形象。他们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共同的奋斗目标,昂扬的战斗意志,刚毅的英雄性格。他们顶天立地、光辉灿烂,他们和毛泽东的诗词一起,被永远定格在了历史的丰碑上。

天翻地覆慨而慷

从1937到1949,是战火纷飞的12年。中国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炮火与硝烟的黑暗中期待着黎明。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救国的纲领,提出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道路。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人民武装深入敌人后方,发动人民群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抗日民主政权。根据地军民逐步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党领导敌后军民坚决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并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妥协逆流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并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2年,日军为切断中国的补给线“滇缅公路”出兵侵略缅甸,国民政府派遣十万人组建了“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戴安澜奉命率二零零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先后在同古、仁安羌、棠吉等地与日军作战,“扬威国外,藉伸正义”。1942年5月18日,大雨滂沱,远征军主力第五军第二零零师师长戴安澜在撤退时,部队突遭日军重兵伏击,猛烈弹雨中,亲临督战的戴将军不幸左腰部被击中两弹,血流如注。部队士兵用担架抬着戴将军撤离,但由于缺医无药,伤口发炎溃烂,8天后,当部队进军至茅邦时,身负重伤的戴将军,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以身殉国,年仅38岁。

1943年,戴将军所在的部队将他的骨灰带回了国内,在云南省的腾冲县,由县长张问德领全县父老乡亲沿街而跪,迎接二零零师的官兵。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湘山寺前为戴安澜举行国葬,这场葬礼有1万多人参加,国共两党领导人也纷纷书赠挽诗、挽词和挽联。毛泽东所赠的挽词《五律·挽戴安澜将军》这样写道: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不计前嫌,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而在国家和民族利益面前,共产党人更是表现出了博大胸怀。这一首挽诗,满怀真诚地歌颂了戴安澜将军的抗日伟绩和反侵略的英雄气概,赞扬了中华民族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的伟大精神,也表达了号召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愿望。

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但是国共两党就如何公正合理地支配抗战胜利果实,展开了新一轮争斗。1946年6月底,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英勇地进行自卫,开始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踊跃支援前线,国民党统治区掀起了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运动,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路线,人民民主统一阵线更加巩固和扩大,国民党政府陷入了全民的包围中。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被消灭,国内形势开始走向明朗。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当夜,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23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毛泽东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的住宅内得到占领南京的捷报后,心情无比振奋,连夜写下了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的雄伟场面;颔联赞颂了南京解放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抒发了欢庆南京解放的革命豪情;颈联概括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尾联阐明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对全诗的思想做出哲理性的总结。全诗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表达了诗人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格调雄伟,气势磅礴,雄壮有力。

5个多月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国也掀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开启了一场千年未有的新变局,打开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局面。

敢教日月换新天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历史从此开始了新的纪元。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愈战争创伤,调整旧中国的经济结构,在党的总路线指引下,我国大规模地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1959年6月,毛泽东巡视全国各地后,从长沙回到阔别32年之久的故乡——韶山。一别32年,故乡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两天时间,毛泽东与当地干部座谈,参拜了父母墓地和宗祠,访问了邻里、旧居,视察了韶山学校,到曾经熟悉的地方游了泳,还自费宴请了故乡父老,叙旧言欢,畅谈家乡新貌。客人散去,毛泽东回到韶山宾馆松山住房后,诗思如潮,浮想联翩,夜深不眠,一会儿来回踱步,一会儿躺下沉思,一会儿凭窗凝望,激动得几乎通宵未眠。他靠在床栏上,用报纸垫底,展开一张崭新的白纸,用铅笔在上面写了涂,涂了又写,嘴里念念有词,反复推敲琢磨。两个多小时后,他终于停住笔,抑扬顿挫地吟诵着,吟罢,重又拿起笔,洋洋洒洒的写下了一首《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中国共产党能够推翻一个旧世界,也能建设一个新中国。32年过去,因为先烈们的英勇斗争,旧社会的苦难的生活终于过去了,蒋介石的黑暗统治结束了,一切封建剥削制度都成为过去。今天,他在这片土地上看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属于劳动者自己的田野里,水稻和大豆在风里掀起重重的波浪,遍地的农民在夕阳下收工回家,他们就是新时代的英雄。这幅我们今天看似平常的景象,在当时那个刚刚经历了漫长的战争和压迫的新中国,却是多么令人喜悦的美好画面。尽管在1959年,年轻的共和国由于国际国内的天灾人祸,正陷入困境,毛泽东此时忧心忡忡,但他在故乡、在历史中又重新寻找到了一种精神力量。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都能够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地去战胜一切敌人,现在暂时的困难又有什么可怕呢!

与此同时,毛泽东挂念着的还有另一个伟大的工程。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了研制核武器的战略决策。第二年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进一步指出:“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但是,过去我们也没有飞机和大炮,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此后,毛泽东又确定了“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发展核武器、导弹事业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中国既努力争取苏联的帮助,引进“两弹”技术,少走弯路,又强调做好“消化、吸收”工作,从培养人才、建立工业基础设施等方面扎实起步。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于1958年建成了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

眼看着一切都步入正轨,意外却发生了。1960年6月,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召开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苏共代表团和中共代表团发生激烈争论。会后,苏联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撕毁几百个协定和合同,停止供应重要设备。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对华经济封锁。苏联的严厉措施,实际上断绝了中国从国外获取先进技术装备的正常渠道。与此同时,中国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面对这种形势,原子弹还要不要搞?毛泽东毅然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造出原子弹。1961年12月,毛泽东写下了一首别具一格的咏梅词,用来鼓励大家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伟大的共产主义者,代表了先进的无产阶级群体,它自豪、乐观、无私奉献,在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里绽放,最终迎来了百花盛开的春天,在春天里得到永生。这是那一代共产党人的写照,也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写照。正是有这样的一股劲儿在,一大批科学家抛家舍业,隐姓埋名,来到了大西北,他们以帐篷为家,以戈壁黄沙为伴,自强自立,最终建成了中国的“原子城”。1964年10月,罗布泊一声巨响,伴随着一团蘑菇云升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老一辈研制工作者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创造的奇迹,他们把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永久地镌刻在了中国大地上。

这种精神,也深深融入了共产党人的血脉里,注入了每一个航天人的灵魂里。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就是用这种精神,送天问一号奔火,送嫦娥五号奔月,也顺利完成了北斗三号组网,书写下一个又一个新的奇迹。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时间可以改变很多,它能够抚平创伤,能够涤去沙砾,却也会让钢铁锈蚀,让璞玉蒙尘。但,当我们重温这些诗词,重温那些被诗句定格下的历史的瞬间,隔着一世纪的风风雨雨,我们发现,我们的内心在与当年的共产党人产生着强烈的共鸣,我们改造中国的决心依然火热,我们造福人民的愿望依然强烈,而这历尽苦难却历久弥新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