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太空教师王亚平

时间:2024-05-04

姚杜纯子

引子

时光跨入2020年之后,整个世界为新冠疫情所困,中国防疫虽然一枝独秀,但由于受外部世界的拖累,人们的生活迟迟无法回到正常状态,我个人可能受大环境的影响,时常感到无精打采,心情抑郁,读书写作的节奏也慢了下来。6月1日的晚上,百无聊赖的我打开电视机,突然在央视综合频道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女航天员王亚平。原来这是央视在“六一”儿童节之际推出的《我们的节日》特别节目,晚会邀请了钟南山、袁隆平、张富清、郎平、王亚平等时代楷模,与全国少年儿童交流。我把声音调大一些,放下遥控器,目光紧紧地盯住王亚平,看着电视画面上笑容可掬的她,感觉心情顿时好了许多,思绪一下子拉回到2014年……

那一年的夏天,我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毕业以后,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成为新时代的一名航天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紧接着又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始了为期半年的集中轮训。

12月的东风航天城,寒风凛冽、滴水成冰,但是此时的东风礼堂里,却是掌声雷动、座无虚席。上级邀请来了“英雄航天员”王亚平等英模为我们这些刚进入航天领域的大学生作事迹报告。那时节,王亚平刚上太空不久,正是红透了半边天,能够和她近距离接触,对我们是个非常难得的机会。那天,我的内心无比激动,王亚平那甜美可人的笑容,身上焕发出的青春朝气,空谷幽兰般的气质以及不断进取的奋斗历程,给我留下或许是终生难忘的印象。我一下子就成了她的铁杆“粉丝”。这几年来,一直在有意搜集关于她的素材,总想找个机会写写她。

我对刘洋、王亚平这两位女航天员从感情上感觉更亲近,也许还有一个特殊原因——当年她们参加“招飞”,都是从济南被选拔走的,而当时我家就在济南,原济空招飞中心离我家很近,我有两个要好的同学家就住在招飞中心的院子里,小时候我经常到那里去玩。虽然现在这个招飞中心已经撤编了,但刘洋、王亚平一直是他们的骄傲。

6月1日的这个夜晚,关上电视机,躺在床上,我却怎么也睡不着。王亚平的过去,像放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里纷至沓来……

能争第一绝不要第二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张格庄镇,山清水秀,气候适宜,是个盛产樱桃的好地方。家乡距烟台市区约30公里。这里的山并不高,马路边、山坡上,随处可见的是樱桃树。到了五六月份的收获季节,一枝枝向外伸出的枝丫上郁郁葱葱,一串串红红黄黄的大樱桃就挂在枝头。王亚平的家就坐落在山脚下,属于典型的胶东民居,三间瓦房,一个小院,红色的瓦,青色的砖,黏土石墙层层累积,配以木质的门,与蓝天绿树的优美环境相协调。

王亚平的父母都是朴实本分的庄稼人,家里种着樱桃林,靠着种樱桃来维持一家人日常的生活开销,是主要的经济来源,家中并不富裕。每到樱桃树开花,漫山遍野的花海,便是张格庄最美丽的季节,而到了樱桃树挂果,则是孩子们一饱口福、开心快乐的时光。小时候,她唯一的玩具是奶奶缝制的有着红色头发的布娃娃,她走到哪里就把娃娃带到哪里,一刻也不离身,时而把它捧在手心,时而又把她揽入怀中。这是她留给乡亲们最初的印象。

王亚平成名之后,有不少记者前往她的家乡采访,深挖她小时候的故事,得出的结论是,她年龄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下地帮父母干活,是个懂事、乖巧、肯吃苦、不娇气的女孩儿。有一年,到了收获玉米棒子的时节,只见她小小的一个人,背着一个挺大的背篓,麻利地把掰下来的玉米棒子扔进身后的背篓,背篓越来越重,她瘦弱的小身躯承受不住背篓的重量,被压弯了腰。这一幕被田边的邻居看见了,责怪她的父亲王文君:“咋能让小孩子背这么重的东西?可别压得她不长个子啊。”她父亲一脸无奈,说:“不让她干,这孩子就是不听。”

还有一次,大约是王亚平八岁的时候,有一天她看见脏衣服攒了不少,母亲却忙得没工夫洗。她想给大人一个惊喜,趁母亲外出的时候,端上一盆脏衣服来到小河边,学着母亲平时洗衣服的样子,有模有样地搓洗起来,结果衣服没洗干净不说,还把整块肥皂都用光了。她有点沮丧。母亲回家后并没有责怪她,她却感到挺惭愧,她多么希望自己快长大,可以多帮父母分担一点家务……

上小学以后的王亚平,下地干农活已是家常便饭,放学后,别人家的孩子在嬉戏玩耍,她却更愿意跟在父母身边干这干那。都说乡下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就连她的母亲都忍不住夸道:“七八岁时就能帮家里干农活,种黄豆很麻利。人家都说我养了个贴心的好闺女。”

正是小时候对劳动的热爱,使王亚平具备了吃苦耐劳的好品质,也锻炼了她的身体,给了她毅力。

王亚平就读的张格庄中心小学就在山坡上,整个校园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却干净整洁、井然有序,校园里有一棵百年古树。刚上小学的她,别看皮肤黑黑的,个子小小的,身体很瘦弱,但是跑步却是她的特长。她小学时的体育老师王智兴说,王亚平小时候身体素质就相当好,是天生的体育健将。

有一年,学校举办越野比赛,参赛选手要从张格庄村跑到另一个村。这个距离对于小学生来说已经算是很远了。对于小孩子来说,长跑是一项非常考验耐力和意志力的运动,哪怕跑1000米,很多小学生一听说长跑头就大,跑个几百米就开始气喘吁吁、胸闷难受,就想停下来,可以说大多数人坚持不到终点。这一次,王亚平踊跃报了名,这是她第一次参加这么远距离的跑步,她很重视这次比赛,咬牙坚持,用她的沖劲儿与拼劲儿取得了全校第二名的好成绩。这一次的成功,让她尝到了运动带来的乐趣,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王亚平就开始频繁参加校、区各级运动会,参与的项目都是长跑。在王智兴老师印象中,王亚平不知道累,而且不服输,能争第一她绝不要第二。王智兴说:“要不是她个头比较矮,早就被体校选中了,可能就不会去学开飞机了。”

长跑比赛教给了王亚平一个道理:只有坚持才能到达终点,遇到困难只有不放弃才能成功。后来她用带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总结道,她爱奔跑,喜欢用奔跑的方式和自己较劲,喜欢听奔跑时带起的风声,喜欢在跑累的时候咬紧牙关,喜欢那种超越自己极限后畅快淋漓的痛快……

1991年,王亚平上了初中,她的学习成绩延续了小学的优秀,依旧是全年级的尖子生,排名总是年级的前几名。她还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兼语文课代表。在大家的印象中,她性格内秀,并不张扬,是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出众,在运动方面,特别是长跑,依旧在同学中出类拔萃。她的班主任姜文忠老师回忆说,每天下午第四节课,带着全班同学跑步的那个人就是王亚平,她一定跑在最前头。在班里,她和同学的关系也处得很融洽,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她简直是个让人很难挑出毛病的学生。

王亚平就这样,从小学一直跑到了高中。其实,从小身体瘦弱的她似乎并不适合剧烈运动,但是在她看来,有些事情并不是适合与不适合的问题,而是做与不做的问题。王亚平喜欢用跑步这种方式不断超越自己,从而磨炼自己的意志力。在奔跑的过程中,伴随着鞋子摩擦地面的沙沙声和自己自由而急促的呼吸声,她可以聆听耳畔的习习凉风和啾啾虫鸣,享受温暖阳光的沐浴和大汗淋漓的酣畅,品尝拼尽全力冲向终点所带来的成功喜悦。那一刻的感觉一定是美妙的!

那些年,王亚平参加过无数次长跑比赛,她时常告诫自己:“不到终点不能停下。再累,也要坚持。”正是凭借着“能争第一绝不要第二”的劲头,她一次次战胜自我。这个农家女儿在以后的人生中就用对待“长跑”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飞行员和航天员生涯,那就是把人生当作一场长跑,即使道路上有重重困难,也会一直咬牙坚持下去。因为只有锲而不舍地走过,才能看到一路上独特的风景……

是偶然也是必然

1997年初秋,王亚平拿到长春飞行学院录取通知书的时候,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全村的人很快都知道了,这让原本宁静的小山村顿时变得热闹起来,大家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咱这个小山村,不但出了个飞行员,而且还是个女飞行员!”

要说王亚平能成为飞行学员,既是偶然也是必然。这一切还得从王亚平小的时候讲起——

王亚平的父母虽然都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是他们懂得: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要供孩子读书,孩子们学业有成,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安慰。在父母眼里,王亚平从小就很争气,有的淘气孩子是在父母一而再、再而三督促之下,不情不愿地被赶去写作业,而王亚平绝不是这样,她每天放学回家,只要不下地,往往连口水都顾不上喝,便一头扎进自己的小屋写作业,这方面从来没让大人操心费神。

有一次,父母下地归来,远远看见王亚平在自家门口徘徊,只见她不停地踱着步子,眉头紧皱,见到父母,竟然哭了起来。在父母再三追问下,她哽咽着说:“自己考试没考好,这次只考了第二名。”父母赶忙安慰她:“没关系,下次继续努力,一定能得第一名。”父亲还开玩笑说:“别人家的孩子都是考了倒数才会哭,咱家的闺女考了正数第二名也哭。”其实,父母心中还是很高兴的,不管女儿考了第一名还是第二名,他们都感到一样的骄傲与自豪。

王亚平初中毕业时,父母希望她报考师范学校,因为是中专,能够早一点毕业,既可以减轻家中负担,还能挣钱补贴家用,她下面还有个比她小7岁的妹妹在上学,家里同时供两个學生,毕竟有点吃力。但是王亚平不想放弃自己的大学梦,她瞒着父母亲,咬牙报考了高中,并且成功考入烟台福山区第一中学。这是当地一所有名的中学,父母亲这时候也就没再说什么。

其实也正是她私底下的这个决定,改变了她未来的命运。

1996年底,已升入高三的王亚平正全力备战高考之际,有一个消息传来:空军部队要来烟台招收女飞行员。以往每年这个时候,学校也都有人报名参加招飞,当然总是男生参加,这一次突然给了女生机会。同学们为此议论纷纷。但是议论归议论,谁都知道这种机会是非常渺茫的,不仅因为名额很少,主要是身体等各方面的条件太过苛刻,说是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那一点都不假。老师和同学们最后都把目光集中到了王亚平身上。

王亚平所在的理科班虽然有20多个女生,但只有她一人不戴眼镜,再加上她身体素质明显强于别人,如果要报名的话,王亚平最合适。但是一开始,她本人却摇头拒绝了,因为事情明摆着:太难了,想都不敢想。

要说起来,还是得感谢她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们,在她起初并不积极的情况下,大家纷纷劝她,热心鼓励她,希望她大胆放手去试一试,要知道,我国的女飞行员好多年才招收一批,一批也不过几十号人,据说全国有上万女生来争这几个名额,好多人想去试试都不够格,她的条件那么好,万一、万一选上了呢?该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情呀……

经不住大家的“怂恿”,王亚平同意老师先给她报个名。

不久,负责山东地区招飞工作的济南军区空军招飞中心派专家来烟台,给预选人员进行身体初检。这时候的王亚平还在犹豫去不去,因为面临着高考,每一天都很重要,而招飞体检是要耽搁工夫的,本来希望很小,再影响功课,就不划算了,所以事到临头王亚平又想放弃初选体检,专心学习。那天她在路边擦自己的自行车,有好几个同学围过来,众口一词劝她去体检。既然报了名,大家都觉得她不去试一试,有点可惜,毕竟在班里,她是唯一不戴眼镜的女生。

她这才横下一条心:俺试试看!

这一试,就收不住了,她顺利通过了在烟台市的初检。随后又于次年4月份集中到济南,参加更为严苛的大体检和极为严格的心理品质测试。居然,居然又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地通过了!

这时候的王亚平,离一名飞行学员已经比较靠近了。下面还有两关,一是高考文化成绩,二是高考结束之后的身体复检。她本来学习成绩就靠前,她相信在入选的飞行员苗子里面,她的文化分是有较大优势的,至于身体复检,她自信也不会有问题,所以这时候的她,一只脚已经迈进了飞行学院的大门。

从小到大,王亚平无数次设想过自己的未来,她想过当医生、当律师,这两个职业是她的首选,可就是从未想过会当飞行员,因为这可不是一般人所敢想的。但是一旦这个不是梦想的现实落到肩上,她心头马上就有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就像老师和同学们说过的,这该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情呀!

一九九七年七月,王亚平来济南参加最后的复检,此时高考文化成绩已经出来,她远超招飞录取线。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给父亲的老领导、时任济空招飞中心主任的程学哲伯伯打电话,请她讲一讲王亚平,给我提供点素材。程学哲回忆说,这么多年过去,他对王亚平的印象一直没淡忘,记忆中她虽然肤色黝黑,但长相甜美,身材细瘦,结实硬朗,看上去她非常聪明,活泼要强,有灵气,心理素质过硬。而心理素质对于飞行人员来讲,是最重要的。

不久,王亚平收到了长春飞行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她幸运地成为全国第七批总共37名女飞行学员中的一员,全山东省也只有5个名额。

从此,她与蓝天结缘。

迷茫过后便是超越

1997年8月底,带着全校同学和村里乡亲们美好的嘱托,王亚平来到了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开始了她的军旅生涯。

考大学之前,王亚平时常幻想自己的大学生活如何多姿多彩,如何丰富充实,如何自由洒脱。可是谁知来到军校之后,这里的生活与自己曾经所憧憬的、所向往的、所期待的大学生活截然不同,简直就是云泥之别。

因为是军校,又是学飞行,学员们的生活是艰苦的,相对于其他军校,管理也更为严格细致。入校第一天,王亚平就和大家一样,剪去了心爱的长发,留起了男孩式头发。人们都说,飞行员是天之骄子,女飞行员呢,那更是国家的宝贝,可是外人并不知道,为了能够成为天之骄子,他们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和牺牲,飞行职业的危险性不说,仅训练一项,平常人都是吃不消的。进了飞行学院的大门,严厉的教官、严格的管理、紧张的训练、繁重的学习更是超出了王亚平等学员的想象,她们每天都在教室、训练场、食堂之间来回奔波,感觉自己忙得就像旋转不停的陀螺一样,根本停不下来。好在王亚平文化底子较好,加上从小到大注重体育,使得她对待课程学习还算得心应手,体能训练和军事训练也不在话下,此外拉练、游泳等其他特殊训练也难不倒她。

但是,刚入学初期,她也曾经迷茫过一阵子。主要是飞行学员的生活太枯燥苦闷,压力巨大,每天都得面对。她一直和高中要好的同学保持联系,他们考上地方大学以后,每天都过着舒舒服服、轻轻松松的日子,想吃就吃,想玩就玩,自由自在,让她十分羡慕。她甚至一度还萌生了想要退学的念头。放假时,她把想法透露给家人,父亲严肃地说:你选上女飞行员,多少人羡慕你,羡慕咱家,只能往前走,不能给自己留退路。父亲还说:你每天流的汗、吃的苦、受的罪,不就是为了以后成为一个合格的飞行员吗?父亲的话,如醍醐灌顶般,使王亚平幡然醒悟过来,她迅速从沉闷的状态中走了出来,找回了原先蓬勃昂扬的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训练之中。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七千米竞赛中,她不负众望,取得了女生组第一名的好成绩,那些仍然为跑步发愁的同学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纷纷向她取经,询问跑步到底有何诀窍?她说:“也没别的高招,当我感到很疲惫的时候,我就会不断地告诫自己,一定要坚持,坚持住!只有拼尽全力地坚持,才能突破身体极限,获得更大的超越,否则很难出成绩。”

她们面对的训练课目越来越难,越来越具有挑战性。跳伞就是其中一项。第一次练习跳伞,按规定要连续跳两次。第一次跳,包括王亚平在内的八个女学员在飞机上看到地面上的人越来越小,她们都很兴奋,感觉蛮好玩,座舱里的氛围也很活跃,当跳伞指令一出,她们一个接一个地跳了下去。王亚平是第四个跳的,当时她的脑海里什么都没想,稀里糊涂就跳了下去。但等到第二次跳的时候,情况不同了,座舱里鸦雀无声,大家谁也不说话,都感觉肩膀上压了一块巨石,甚至有点喘不过气来。

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第一次跳,大家充满着好奇与新鲜,第二次,就害怕了,恐惧占了上风。虽然最后大家都安全着陆,有惊无险,但是之后回想起来,依旧很后怕,毕竟这是从离地面近千米的高空跳下去,大家都是女孩子,以前誰见过这个阵仗?训练返回的车上,八个女学员心潮难平,不知是谁起的头,大家唱起了《真心英雄》:“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唱着唱着,大家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其实这个时候,把眼泪擦掉,她们都已经变得坚强了许多。艰苦的训练使她们迅速成长。

1999年4月,在淘汰了7名同学以后,包括王亚平在内的30名女学员转入驻地在哈尔滨的第一飞行学院,开始了真正的飞行生涯。

哈尔滨的夏天,虽然不像南方城市那么酷热难耐,但是每天在强烈紫外线的照射下进行训练,王亚平的皮肤晒得发烫变红,而后变得黝黑粗糙,感觉活脱脱地晒成了非洲人的肤色,完全失去了妙龄少女在那个年纪该有的样子。哈尔滨的冬天,零下二十多度,经常会下大雪,每次跑步的时候,汗水往往会打湿头发,还没来得及滴落,就变成了数不清的小冰花,后背流的汗,一接触到冷空气很快凝结成霜,就连睫毛上也挂着颗颗冰晶。她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断迎接挑战。王亚平感觉自己内心变得越来越强大,离自己的蓝天梦越来越近。

她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飞上天的情景。那是在初教机飞行团,第一次在教员的带飞下飞上蓝天。当王亚平乘坐的飞机轰鸣着在跑道上加速,犹如一只掠过海面的海鸥,冲向蓝天的怀抱时,她感觉到仿佛有种力量迅速把飞机托举了起来,有些轻微失重,耳朵也嗡嗡作响。飞机越爬越高,她扫一眼机舱外,俯瞰一下大好河山,心中感到了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几年来的努力,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

她永远不会忘记,教员带她体验超低空飞行的情景。超低空,就是要求飞机的飞行高度在距离海平面或者地面百米以下,这种飞行方式对飞行员的驾驶技能和飞机性能要求都很高。当飞机距离地面只有几十米的高度时,她透过舷窗向外望去,地面上的汽车、村舍、田地都尽收眼底,就连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也停下了手中的活儿,饶有兴味地看着飞机轰隆隆从头顶飞过。紧接着飞机又迅速拉高,钻入了云层,地面上的一切逐渐变成了“地图”的样子,直至消失不见,四周白茫茫的,云朵飘动,连机翼也看不清了。王亚平既兴奋又紧张,那次难忘的体验使她深深地被吸引、被征服……她多么期盼着有朝一日,自己可以像教员一样独自驾驶飞机翱翔于蓝天之上。

终于等来了第一次放单飞。对于一个飞行学员来说,放单飞犹如小孩不用大人搀扶而独立行走,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那一天,王亚平坐在主驾驶的位置上,起飞时,习惯性地扭头看了看后面,这才回过神来,这是她独自一人飞。她既兴奋又有点紧张,在心中高喊道:“终于自己飞了!”飞机呼啸着从跑道上拉起,冲上蓝天……

第一次单飞是顺利的,虽然不免紧张。她一连飞了几个起落,飞机落地后,她才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终于成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历经风雨,始见彩虹

两年多时间下来,王亚平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运输机的驾驶技术,各项素质和技能全面提升,最终她以总成绩第二名,顺利从飞行学院毕业,分配到位于南方的空军运输航空兵某师,从此开始了正式的飞行生涯。

我国招收的第七批共37名女飞行学员,最终毕业的只有22人,其中包括了刘洋和王亚平。她们去的那支部队是我国前六批女飞行员的大本营,女飞行英模代代辈出,刘晓莲、岳喜翠、秦桂芳、程晓健等人,早就是她们心中的偶像。这里为她们的快速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良好的土壤。

在成为航天员之前,王亚平作为女飞行员,执飞过四种机型,当过中队长、副大队长。她参与过各种各样的任务——汶川抗震救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消云减雨,以及完成无数次的战备演习等重要任务,安全飞行1600小時。她是一位经历过各种风浪的优秀飞行员,是团里的飞行骨干。

并且她还多次被媒体报道过——2007年4月,在重庆执行人工降雨飞行,重庆媒体推出《美女飞行员“大闹天空”增雨》的报道。2009年2月11日,在山东潍坊执行人工增雨任务,新华社播发了她坐在飞机驾驶舱内的图片新闻。因此,和另外那些神秘的航天员相比,她是较早在大众面前露面的一位。

和许多人一样,王亚平的太空梦也源自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天成功的那一刻。那是2003年,王亚平23岁。当时她就想,中国有男飞行员,也有女飞行员,现在中国有了男航天员,总有一天也会有女航天员吧。

她隐隐约约预感到,自己这一批女飞行员或许能够赶上选拔的那一天。

在流逝的时光中,王亚平她们这批女飞行员不断地成长,而且果真等到了选拔女航天员的这一天。2009年,中国航天开始选拔第二批航天员,这其中包括两名女航天员。机会说来就来,7月的一天,上级要求分布在几个单位的第七批女飞行员悉数到北京空军总医院接受体检。王亚平和刘洋所在的团立即安排男飞行员乘坐火车,把在外地执行任务的几位女飞行员们替换回来。

航天员选拔的标准是什么?女飞行员们去北京之前,都不太清楚。唯一知道一点,那就是无比的严格,条件无比的苛刻。本来女飞行员就已经是女性中身体、心理等素质出类拔萃的人,百里挑一的蓝天精英,那么女航天员自然是更加出类拔萃的人。实际上,航天员的选拔是不断对候选人进行各种检查、考核和评价的过程,涉及临床医学、航天医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领域,选拔标准也比飞行员的选拔标准要严苛很多。比如身体检查仅B超一项,当年招飞时,也就是肝胆脾三个项目,而在空军总医院的B超检查则是十几个项目,具体内容她们都记不清了,只是按照引导员的引领,不停地走向下一个科室。

那次参加航天员选拔,意外变成了第七批女飞行员毕业八年后的同学会,除了陆续淘汰掉的几名同学,接近20位风华正茂的女孩子终于相聚到一起。其实,竞争还是很激烈的,谁不想当中国第一批女航天员呢?她们抽空到空军总医院旁边的一家餐馆小聚了一次,出于保密要求,同学们只叙友情,一起回忆东北航校的青葱岁月,都绝口不提航天、女航天员这两个词。当然,大家也是有意回避这个话题。

考核和测试不停地往下进行。她们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上测试超重耐力,在低压试验舱上测试上升到1万米高空的耐低氧能力……超过身体极限的竞争,使得竞争者越来越少。几个月下来,有资格继续接受考核和测试的人已经所剩无几。

王亚平一直咬牙坚持着,她可不想掉队。

最终,王亚平和刘洋两人成为幸运者。命运眷顾了她们。

2010年5月,王亚平和刘洋双双进入航天员行列。王亚平还成为进入航天员队伍的第一个80后。她们二人也因此成为老部队永远的骄傲——这里一下子出了两个“嫦娥”。

对于王亚平来说,虽然心中早已萌发过朦胧的飞天梦想,但当机会真的来临时,她还是感到有点如梦似幻。她唯有在心中一遍遍告诫自己:十三年前,你成为飞行员,从此踏上翱翔蓝天的征程;而今你又成为航天员,踏上了逐梦天宇的征程。航空与航天最大的区别在于,航空可以99分,航天必须100分。努力!加油!……

只要热爱,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未进入航天员队伍之前,王亚平认为,不管是开飞机还是上太空,不管是飞行员还是航天员,反正都是上天,还能有多大区别?自己为了当一名好飞行员,什么样的苦没吃过?在这个基础上去当航天员,应该不会是太难的事。

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这条道路上,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艰辛与考验!事实上,从一名优秀的飞行员到一位飞上太空的航天员,需要一种蜕变,而“天梯”无捷径,必须另辟蹊径,依靠艰苦的学习训练,才能拿到踏上太空的“许可证”。

“要成为航天员,最难的挑战是什么?”这是王亚平参加航天员选拔时,向杨利伟抛出的一个问题。

“学习。”杨利伟的回答干脆利落,但也出乎意料。

起初,王亚平对“中国航天第一人”的这个回答有点摸不着头脑。正式开始学习训练之后,她才悟道,杨利伟说的一点没错。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首先需要系统学习空气动力学、天文学、航天医学、心理学、电工学、飞船设计原理、航天环境以及英语等十几个门类的学习任务,并且要在两年之内完成。对于当时脱离学习状态10多年的她来说,真的是非常严峻的考验。当时教这一批航天员高等数学的老师,是大学的老教授,教学经验十分丰富,但他面对这样紧张的教学安排也犯了难:“大学里要学一年的课程,航天员要在三个月内完成,而且还同时开四五门课,门门都要考核。这怎么教?可真把我难住了。”

而对于这群特殊的学生们来说,繁杂的学习任务就像是一场艰苦的马拉松。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白天排满了课程,晚上还要挤时间做作业、准备考试。即使是周末,她们也得把很多时间用于学习。在这期间,王亚平白天专心听课、晚上挑灯夜读,连续两年几乎没有晚上12点前睡过觉,就是春节放假也不轻易放过。恍惚之间,仿佛又回到了当年上军校的那个时候,她又找回了自己在军校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去的那种状态。理论学习结束时,王亚平以全优的成绩通过。

如果说学习是最难的,那么训练则是最具有挑战性的。航天员的训练项目有八大类上百个科目,体能强化训练,她总是坚持比别人多跑三圈以上。体质器械训练,她每次在规定课时以外加练半小时。野外生存训练,10公里强行军、搭建营地、觅食求救等39个训练科目,她都坚持与男航天员一个标准。

但其中有一个项目,可把王亚平给难住了!这便是超重耐力训练,得不断地突破身体极限。

在载人飞船加速上升和下降过程中,航天员的身体要承受不同程度的過载。过载是一种什么感受?以过山车为例,急速上升或下降时的过山车带来的过载是体重的2倍左右,而航天员需要适应的是自身体重的5倍左右!因此,超重耐力训练是航天员身体训练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这项训练,利用有着长达18米的巨型旋转臂的载人离心机作为主要设备,要求航天员坐入离心机舱里,关上舱门,随后离心机开始旋转,旋转速率越高,航天员承受的压力就越大,最终要求航天员承受的压力达到自身体重的8倍。

早期每次进行超重耐力训练,都令王亚平感到焦虑。当独自一人坐在狭小的离心机舱内,孤独与恐惧扑面而来,随着离心机渐渐启动,速度越来越快,自己的心跳越来越快,胸部产生压抑感,呼吸变得困难起来,面部发生严重变形,眼泪也不由自主地往下流,身体产生的一系列反应让她感到十分痛苦。与此同时,她还需要练习紧张腹肌和鼓腹呼吸等抗负荷动作,并随时回答提问、判读信号,时刻保持敏捷的判断反应能力。试想,如果有八个人压在你的身上,你会是什么样的感觉?更何况还要准确完成各种技术动作。

超重耐力训练要求航天员不仅有坚强的意志,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和过硬的对抗动作,才能挺过去。由于男航天员都是从歼击机飞行员中选拔出来的,在开歼击机执行飞行任务的过程中,飞机会有载荷,所以,他们对离心机有过一定接触,而女航天员都是开运输机出身,对她们来说,超重耐力训练,既是一个陌生的科目,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做对抗动作需要有较好的腹肌和背肌力量,而体型偏瘦的王亚平腹肌背肌不够,训练一年多了,在其他科目上都是优秀,唯有这个科目始终突破不了二级。

为了越过这道坎,她坚持有针对性的训练,持续地进行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与器械训练等无氧运动相结合,以便增强心血管和肌肉力量。她还经常在练习完规定的课时之后给自己加练,没有足够的时间就尽量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

超重耐力训练,每次都像魔鬼训练一般,令王亚平半死不活。在她的手边,就有一个红色的按钮,如果实在坚持不住了可以叫停。但每次训练,她都凭借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忍受住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煎熬,从未碰过那个按钮,她在心中不断鼓励自己:“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就要成功了……”

不仅是她,所有的航天员都没有碰过那个按钮。这便是群体的力量,强大无比,仿佛有一只大手推动着你,让你不能停下来。

她觉得只要过了这一关,以后就没有什么困难能够挡住她。

终于,王亚平迈过了这道坎。在2011年底的大考核中,王亚平终于突破二级升为一级。

飞船发射有上千条飞行程序指令,100多个操作动作,舱内的仪表指示灯密密麻麻,各种线路纵横交错,设施设备星罗棋布。为确保不出任何差错,王亚平把能找到的舱内设备图和电路图都找来,贴在宿舍墙上,随时默记。还用小型摄像机把座舱内部设备和结构拍录下来,存在笔记本电脑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背记。

经过长期刻苦的训练,她闭上眼睛也知道哪个按钮在什么位置、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并能用操作杆准确无误地操作它们。对正常飞行、应急飞行,以及可能出现故障的判断和处理都烂熟于心、应对自如,打牢了执行飞天任务的硬功夫。

重整旗鼓再出发

如果说两年前,王亚平和刘洋成为我国第七批女飞行员中的佼佼者,那么两年后,在神舟九号飞船任务首飞女航天员的竞争中,刘洋则成为幸运者,王亚平没能成为首位飞天的中国女航天员。

王亚平和其他两名男航天员被安排担任备份。人们既为刘洋感到高兴,也为王亚平感到惋惜。

世人都听说过航天员,但是一提起备份航天员,不少人摇头表示没听说过。在群星璀璨的航天员队伍中,就有这样一个小群体,他们有的从未上过天,但始终在背后默默支持着航天事业,甚至外界一度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他们就是备份航天员。

在航天員中心,有这样一句话大家再熟悉不过:“不管是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如果要问备份航天员和主份航天员的区别是什么?最大的区别就是上不上天的区别,在训练科目、时间、内容、强度和标准上,两者并无区别。只是由于任务密度和条件限制,并不能保证所有航天员都能实现飞天梦,每次的飞行乘组选拔都要严格按照考核成绩排名,确定主备份人选,从而进入下一个阶段,剩下的便成为“备份”。大多数航天员都当过“备份”。在竞争极为激烈的情况下,第一名与最后一名的分差往往也就只有一两分甚至是零点几分。

“宁可备而不用,绝不用而无备”,是每个航天员必须坚持的信念。

2012年,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当中,成绩同样优秀的王亚平就是这样与“神九”任务失之交臂!

当王亚平得知已经不需要自己去执行“神九”任务的时候,说不失落那是骗人的,一想到自己为这个任务准备了这么久,第一次感觉离自己的梦想这么近,却最终以微弱之差止步于发射塔前。

这一次飞天梦的破灭,一度让王亚平的心情很糟糕。但是,作为一个航天员,她深知,自己身上还担负着作为一名备份航天员应该承担的责任。在航天员这个大家庭中,“竞而不争”是他们的传统,也是默契。在任务准备阶段,他们拼尽全力,奋勇争先;在人选最终确定之后,他们则会为执行任务的战友送上最诚挚的祝福,在地面上值班,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工作。“战友飞,就是我在飞;战友执行任务,就是我在执行任务”的想法早已根深蒂固地根植于他们的内心。因此,王亚平强迫自己赶紧平静下来,只要任务能获得成功,不管是谁去执行任务,都不重要。就像上战场打仗一样,就差最后一个山头没攻下来,大家关注的是怎么把这个山头攻下来,而不是谁去攻。个人得失与祖国的航天事业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于是,面对既是战友又是同学的刘洋,王亚平真诚地对她说:“你是我们同学和女同志的骄傲,希望你带着我们俩的梦想一起去飞,我会在地面永远支持你!”

这是她的心里话,是她最真实的想法。因为她很快想通了,在她心中,竞争与友谊是并行不悖的,竞争代表着奋发向上,是前进的动力;友谊代表着和谐美好,是联结心灵的纽带。在人们的成长进步过程中,既需要竞争,又需要友谊,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刘洋归来后,给王亚平讲过在太空的感受,还有关于女同志太空生活比较隐私的话题。刘洋觉得男女在太空中并没太多差异,男航天员能做的事,女航天员也能做,她们具备的一些特质——比如更认真、细腻,可能是男航天员没有的。王亚平把刘洋传授的经验牢牢记在心里。

与两位女航天员朝夕相伴的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后来评价说:“王亚平几乎没有停顿,就投入到后续训练中。她那么平和,那么坚强。”

事后王亚平每每回想起来,也总认为这次“失利”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件好事,可以让她准确找到自己和战友之间的差距,哪怕差距再微乎其微,也会让她正视差距,取长补短,迎头赶上。

飞天的机会就在下一个路口等她!

人生就是一场长跑,不能停顿——王亚平再一次强烈地感受到这个自己小时候悟到的道理,它是那么浅显,又是那么深刻。

一年之后,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在即。

2013年6月11日这一天,注定将会在中国航天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有一处并不起眼的建筑,它既不高大也不豪华,名为“问天阁”,据说此名源于屈原的“天问”和苏东坡的“把酒问青天”,寓意中国航天人不断地探索浩瀚太空。从杨利伟开始,历次参加飞天任务的航天员都入住这里。这一天,王亚平早早就起了床,自己的飞天梦想终于要实现了,她此时的心情难以言表。出征之前,***主席亲切接见了她和另外两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给了他们巨大的鼓舞。

在发射那一刻,王亚平脑海中没有恐惧,她的心情非常平静,脑海中冒出六个字:责任、使命、圆梦。

这也是中国第一次有80后航天员出现在太空中。

在火箭发射过程中和刚刚进入太空的那几天,是航天员健康状况最容易出问题的高发期,不知道是身体素质好的原因,还是刻苦训练的结果,王亚平的自我感觉一直很好,再加上有两位老大哥的陪伴和照顾,更让她吃得好,睡得香。

六月十二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天是王亚平他们十五天太空之旅的第二天,三人共同举起写着“端午节快乐”的字板通过镜头向全国人民致以节日祝福。随后,他们开始品尝科技人员精心为他们准备的美食——粽子,这是人类第一次把粽子带入太空。当时,网友们就粽子是什么馅的,还在网络上展开了激烈讨论。北方网友说粽子是豆沙馅的,南方网友说粽子是肉馅的,双方各执一词。其实,答案是豆沙馅的。王亚平后来想,如果下次还有机会在太空过端午节,她一定把肉馅粽子也带上去。

除了完成相应的试验任务之外,闲暇之余,王亚平最喜欢在飞船飞过祖国上空的时候,透过舷窗遥望祖国大地,那种来自内心深处的热爱,禁不住令她热泪盈眶。参加前几次载人航天任务的航天员们常说,在地面的时候,祖国是家,太空是梦;在太空的时候,天宫是家,祖国是梦。

此刻,她也体会到了。

站上“最高讲台”

“大家好,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

这是神十任务期间,王亚平给全国和世界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幕。

作为我国第二位飞上太空的女航天员,王亚平还承担着一项特殊的任务——在“天宫一号”里给全国的中小学生们上一堂实实在在的“太空物理课”。

太空授课并不是我国首创。早在一九八六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就曾经制定了“教师在太空”计划,女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被幸运选中。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不仅麦考利夫没能顺利实现太空发声,由于“挑战者”号意外爆炸,她不幸牺牲。时隔21年之后的2007年,美国女教师芭芭拉·摩根再上太空,在“奋进”号内讲授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太空第一课”。尽管整个过程只有短短的25分钟,但是,它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创了人类太空旅程的新篇章。此次,王亚平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青少年对神秘太空的兴趣。这也意味着王亚平将成为在太空进行授课的中国第一人、世界第二人。

为了打造好这一堂“太空课”,从2012年11月起,中国科协即组织航天、科学教育、科普活动这三个方面的专家进行了近四个月的论证,这才确定了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教案脚本。2013年春节后,王亚平等人按照教案脚本,接受相关物理知识以及教学方法的培训,上百次的训练,三次地面模拟演练,一次天地协同演练,一切只为将这一堂对于中国人来说“开天辟地”的太空课,精彩地带给全国的青少年们。

太空授课对中国人来说,意义非凡。它是我国载人航天飞行中首次开展的教育应用类任务,将永载中国科技史、教育史、航天史史册。

而对于王亚平来说,站上世界最高讲台,给全国八万多所中小学六千余万名学生上课,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情啊!高兴之余,压力也随之而来。芭芭拉·摩根是教师出身,有丰富的授课经验,而自己从来没有当过老师,第一次面对亿万观众并且还要给孩子们上课,如何把课讲好,让孩子们听明白,同时还要克服太空之中可能会出现的突发问题,这对于她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

太空授课的目标就是向孩子们展现太空中出现的一些简单现象,通过通俗易懂的講解,开拓他们的眼界,激发他们对航天事业的好奇心。专家们制定的太空授课演示内容由五个实验构成,主要演示失重环境中物体的运动特性和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此外,为了防止突发情况发生,还额外准备了两个备份实验。由于天地之间的巨大差异,导致在太空授课的操作体验与地面不同,无法真实模拟,注定了这是一堂永远都无法1比1彩排的课。处于太空失重的环境之下得到的实验结果到底能不能达到预期所想,令王亚平和负责太空授课的团队成员们都感到心里没底。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航天员乘组和地面太空授课团队成员从科学原理、演示流程到应急预案,都做了大量充分的准备工作。为了弥补自己没有授课经验的短板,王亚平从网上观看了很多有关航天员进行太空授课的视频,从中寻找当老师的感觉。

第一次站上讲台试讲,王亚平感到很拘束,台下所有的人都盯着她,让她感到浑身不自在,明显感到自己的脸烫得厉害,心脏也“扑通、扑通”过速跳动,就连讲课过程中用到的动作都变得僵硬了。试讲结束后,她意识到自己这种状态肯定是不行的,于是她想尽办法调整状态,要求自己不管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随时随地开口表达,轻松自然,落落大方。此后,她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给专家讲、给战友讲,回到家后,还要给爱人讲,讲了一遍又一遍。以至于丈夫赵鹏开玩笑说:“我的妈呀,我都会了。下次我可以上太空了。”

6月20日上午十时零四分,神十飞天第10天,在距离地球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中,只见身着蔚蓝色舱内工作服的王亚平如美人鱼般轻轻一跃,向摄像机镜头缓缓飘来。她清澈的双眸、甜美的笑容,瞬间令人眼前一亮。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太空授课开讲啦!全国6000多万名中小学生和亿万民众通过电视、网络直播信号,共同观看了远在地球之外的特殊一课。

一开始,王亚平向我们展示了她的“大力神功”,只见她用手指轻轻一推,就将“悬空打坐”的聂海胜推出去好远。“在太空失重环境中,我们个个都是身轻如燕的武林高手。”王亚平的话让人禁不住发笑。在随后的太空测量质量、单摆运动演示、陀螺演示、水膜演示、水球演示这5个基础物理实验中,王亚平就像一个魔术师变戏法一样,为我们展示了在太空失重环境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液体表面张力……

她的精彩讲解和战友之间完美默契的配合让电视机前的人为之鼓掌,太空的神奇让人们为之惊叹。在互动环节,孩子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回答和提出问题,课堂氛围活跃轻松。王亚平举手投足间表现出的美,不仅博得了全国中小学生和广大民众的青睐,赢得了国外媒体和航天领域专家的赞赏,更会播下探索太空的火种……

这一次的中国航天太空授课也受到了世界关注。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教师芭芭拉·摩根在神舟十号任务期间,曾专门致信王亚平,信中说她愿意代表全球师生,表达对神舟十号航天员的问候和祝愿,并对王亚平担任首位中国太空授课教师给予热切期盼和鼓励,还提醒王亚平一定要记得遥望地球。

这让王亚平感到激动和开心。完成太空授课后,她在天宫一号通过电子邮件向芭芭拉·摩根发去回信——

亲爱的芭芭拉·摩根女士:

在遥远的太空收到您的来信,我和我的同事感到很高兴。

您对我们的关心和祝愿,对您为世界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敬意。今天,我们顺利完成了太空授课活动,与亿万中国学生一起分享了太空的神奇和美妙,收获了知识和快乐,希望您和世界各地的教师、学生看到后能够喜欢。飞行期间,我经常会通过舷窗遥望我们美丽的家园。太空寄托着人类美好的向往,知识是走向太空的阶梯。我们愿与您一道为开启全世界青少年朋友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梦想共同努力!

向着新目标进发

从太空返回地面的王亚平,收获了无数鲜花、掌声和荣誉,但是最让她感到欣喜的是,她收到了很多孩子们给她的来信。孩子们的信写得很真实也很有趣,看来大家对她这个“太空老师”还是很认可的。有的孩子写道:“王老师,看您在睡袋里睡觉,像个会走的大烤肠一样,很好笑。”有的孩子说:“王老师,看您在太空中飞来飞去的,像个美丽的嫦娥,让人很羡慕。”还有的孩子写道:“王老师,是您给了我梦想,而我会像一只毛毛虫一样,慢慢爬向树的顶端,总有一天我爬上去了,像您一样,变成一只蝴蝶,飞向太空,实现梦想。”不少来信的末尾都大致写道:“我也要当一名航天员,长大之后要做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短短40分钟的太空授课,竟然给孩子们带来这么大的影响,在他们心中播下了“航天”的火种,这是王亚平万万没有想到的。品读孩子们的来信,她感到十分幸福和欣慰。太空授课不仅影响着广大青少年,也在无形之中改变着她自己,她越来越热衷于参与航天科普教育。这些年,她去过很多学校,做过很多讲座,望着孩子们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神,甚至让她在那一刻觉得当老师的成就感已经超过了当一名航天员,她希望用她在太空授课的特殊经历,为国家的载人航天事业和科普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永远做孩子们心中的太空老师。

从1999年中国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的顺利升空到2019年,中国载人航天已走过风雨20载,始终向新的目标不断进发。面对即将到来的空间站任务,航天员们的学习训练也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

2018年五月,王亚平参加了在巴丹吉林沙漠组织的为期19天的野外生存训练,这项训练主要针对空间站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飞船应急返回着陆沙漠地域的特殊情况,只有通过日常的不懈训练,才能在危急关头,尽最大可能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王亚平和战友们克服昼夜温差大、黄沙漫天飞的恶劣环境,圆满完成了此次任务。此外,航天员们还要进行大量的空间站理论知识学习并开展出舱活动训练。

只要热爱,就能战胜一切困难——这是王亚平始终牢记心头的一句话。

心中怀揣梦想,前行的脚步从未停下。王亚平始终在努力着,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进发。

有人说她是蓝天上的彩虹云朵,有人说她是太空中的铿锵玫瑰,还有人说她代表着新时代中国女性的风范之美。对此,王亚平笑着说:“美的不是我,而是这份伟大的事业。我会继续飞下去,因为只有坚持,才能知道这一路的风景如此美丽。”

一天晚上,王亚平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真的再一次飞向了遥远的太空,她对着电视机前的人们挥舞着手中的五星红旗,鲜艳的旗帜上,五颗星星熠熠闪光,像阳光一样灿烂,像星光一样美丽……

责任编辑/兰宁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