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时间:2024-05-04

朱增泉

第三回(三则)

荣禧堂对联

座上珠玑昭日月,

堂前黼黻焕烟霞。

按:这是第三回荣国府“荣禧堂”的一副对联。正如前面引述过的戚序本第二回开头一段文字中所说,《红楼梦》重点是写荣国公之孙贾政所居的荣国府,基本写法是先写外戚,再写荣府。先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做一概要介绍,“使阅者心中已有一荣府隐隐在心”,再通过林黛玉、薛宝钗亲眼所见,极精细的一描,把读者完全带进荣国府的故事中。

第三回写的是林黛玉进京,这是把读者带进荣国府的重要枢纽,场面写得很大,繁复中透出豪华气派。珠玑、黼黻,是指封建官僚贵族服饰之华丽。“珠玑”指珍珠、玉珮:“黼黻”指官僚贵族礼服上绣的图案。《考工记》:“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

自从贾母得知女儿贾敏故世,万分挂念外孙女黛玉,派人派船去扬州接她进京。黛玉原不肯离开父亲而去,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父亲林如海。随了奶娘及荣府派来的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恰在这时,贾雨村得到消息,自己马上将起复任用(这是他拜托林如海走贾政的门子疏通关节的结果)。贾雨村得到这一消息也要进京领旨,林如海拜托他同路照顾小女。贾雨村作为林黛玉的家塾先生,自然不能推托。也雇了一条船。跟在林黛玉所乘之船后面,一路进京而去。

到京后,林黛玉先进了荣国府。只见两个女仆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太太迎面走来。黛玉便知是外祖母,方欲拜见,早被贾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内呀叫着大哭起来。黛玉也哭个不住,旁边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在座的有大舅母邢夫人(贾赦之妻)、二舅母王夫人(贾政之妻)等,黛玉一一拜见过。众嬷嬷又引领黛玉上了马车,出西角便门,去荣国府东院拜见大舅父贾赦,大舅母邢夫人也一同过来。进了两扇黑漆大门,黛玉边走边看,“度其房屋院字,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的”,“悉皆小巧别致,不似方才那边轩峻壮丽”。大舅母邢夫人让黛玉坐了,叫仆人去请老爷。过了一会,那人返回来回话道,老爷说了,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倒彼此伤心,暂且不忍相见,并叫传话给黛玉道,“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即同家里一样”。

黛玉又从东院返回,来到二舅父贾政和二舅母王夫人的荣国府正宅。下了车,进了门,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还不同,黛玉便知这是正经内室。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字“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印。匾额下的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堆彝,一边是玻璃台。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觳焕烟霞。”鸟木联框,字乃錾银镶嵌而成,落款是“东安郡王手书”。荣禧堂是荣国府的核心场所,好生气派。

林黛玉被领进里屋,见到了二舅母王失人。王夫人对她说:“你舅舅(贾政)今日斋戒去了,(下次)再见吧。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是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橱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黛玉“一一的都答应着”。

黛玉踏进荣国府,曹雪芹已布下一个悲剧伏笔:丧母的林黛玉,实际上已成了“丧家之犬”。在贾赦、贾政这类封建官僚眼中。她是个“不祥之物”,都竭力避免在第一时间见她。大舅父贾赦推托不见,二舅父贾政又偏偏“今日斋戒去了”。贾宝玉也到庙里“还愿”去了,都在黛玉进府的第一时间避开了她。二舅母王夫人是荣国府主妇,黛玉刚一上门,她就对林黛玉劈头来了一顿“训诫”。通挝王夫人对林黛玉说的这段话,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林黛玉的到来,给王夫人带来了一个不小的思想冲击和精神负担。王夫人从她第一眼看到黛玉姣美出众的相貌起,便立刻产生了某种预感。因为她太了解自己的儿子宝玉了。后来的情节发展表明,正是王夫人“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这句话,成为宝黛恋情悲剧的直接根源。虽然最终扼杀宝黛恋情的是荣国府最高权威老祖宗贾母,这里面又有一些复杂原因,后面将会说到。

情种贾宝玉

转盼多情,

语言常笑。

天然一段风骚,

全在眉梢。

按:《红楼梦》第三回写贾宝玉与林黛玉初次相见,有一大段描写贾宝玉的文字,把他的“情种”本性点了出来。上面几句话就是从这段文字中摘引出来的。这几句话在书中不是单排诗篇,但颇有小令韵味。这里要说到一个问题:《红楼梦》的诗化语言。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有过一段精辟论述:“读《红楼梦》当然是‘看小说。但实际上更是赏诗。”《红楼梦》中的“所谓诗,不是指那些显眼的形式,平平仄仄。五言七言”等等。“是指全书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诗的,所现之情与境也是诗的”。

《红楼梦》头几回,对贾宝玉有不少讥讽的文字,除了这里引的这几句话外,紧接着还有两首《西江月》直接贬他,后面即将分别说到。

贾宝玉是“情种”,但他与贾珍、贾琏、薛蟠、孙绍祖一类“淫棍”不同。贾宝玉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情爱”。这不仅表现在他对林黛玉的“情有独钟”。而且表现在他对所有美貌青年女子的“怜香惜玉”。宝黛之恋,贾宝玉在“专一”之外有“滥情”:反之,林黛玉却只有对宝玉爱情的“专一”,她没有任何“旁枝逸出”的“滥情”。任何其他男人的东西。她一概拒绝接触。有一回,贾宝玉将北静王所赠鹤鸽香串珍重取出,转赠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掷而不取。她对宝玉的爱情痴情如斯,纯净如斯!

大量描写情爱世界,这是《红楼梦》的“文本事实”。一个“情”字。涉及《红楼梦》主题的内核。正如周汝昌先生所论:“一部《红楼梦》,正是借‘空为名,遣‘情是实。”毫无疑问,《红楼梦》是一部反封建小说,红学界对此没有分歧。若进一步问:《红楼梦》是围绕“什么问题”来表现反封建的?有的红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概括:“小说围绕着贾宝玉的精神悲剧和贾府的历史悲剧之层层展示,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以理(礼)杀人的罪恶。揭露了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的不人道。谱写了一曲情爱的颂歌、‘童心的赞歌、青春的悲歌,从而发出‘救救青年的呼喊。”这一概括的美中不足。是撇开了林黛玉去讲贾宝玉的主角地位。贾宝玉和林黛玉同为《红楼梦》主角,两人的悲剧命运是重合在一起的,一方离开了另一方。就构不成双方的悲剧命运。宝黛婚恋悲剧,反映的是追求个人婚恋自由与整个封建制度之间的尖锐矛盾冲突。如果避开小说中的大量情爱描写,何谈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恶?情爱,是《红楼梦》借以反封建的主题所在。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大量写“情”,但他思想上对“情”是有矛盾的。大致区分一下。就是他对封建权贵纨绔“淫情”“滥情”的强烈谴责,对青年男女“真情”“纯情”的无比同情。小说中一再写道:“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等等。这些,无疑是曹雪芹谴责“淫情”“滥情”的笔墨。这大概也是毛泽东认为曹雪芹“还是想补天的”表现之一吧?不过,曹雪芹把这些“淫情”“滥情”说成是“败家的根本”,固然有其表象“依据”,但却没有找到封建家族、封建制度败落的本质根源。

毛泽东说,《红楼梦》是用爱情掩盖政治。曹家受到宫廷政治斗争牵连而败落下来。曹雪芹如惊弓之鸟,他心里对封建制度有刻骨仇恨,却不敢直接描写政治斗争,只能千方百计“将真事隐去”,而以专写情爱世界来为作者控诉封建制度的罪恶服务。

“情爱”是人性中最核心的东西。从这里打开突破口,可谓一举中的,可以直抵封建伦理道德“以‘礼杀人”的要害。宝黛勇敢否定了男女情爱必须受到封建礼教束缚这一条最基本的封建“准则”,他们还有什么封建“戒律”愿意遵守?在《红楼梦》中。“情”和“礼”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恋至真至诚,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恋更为专一而刻骨铭心。贾宝玉对众多青年女子的“怜香惜玉”,晴雯、妙玉等青年女子对宝玉的“暗恋”,流露出来的都是人性之“情”,但它们不符合封建道德之“礼”,因而处处受阻,处处碰壁。而贾宝玉和林黛玉最勇敢、最执着、最坚定地反对的,就是封建道德的所谓“礼”。不惜以生命去换取的是婚恋自由。但封建制度太强大了,宝黛结盟反叛的力量太渺小了,致使他们微弱的呼喊声被扼杀,林黛玉微风似的生命在“风刀霜剑严相逼”中毁灭了。

赞林黛玉

两弯半蹙鹅眉,一对多情杏眼。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汨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按:这是第三回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时,从他眼中看林黛玉的一段描写。在1959年人文版《红楼梦》中这是独立排印的诗篇。

《红楼梦》对林黛玉这个人物的塑造是很成功的。她的超人聪明、美丽,不仅使他获得了贾宝玉的倾心爱慕,也使大观园中的所有人都不敢当面对她不恭。而她的多病、怪癖、多愁善感,又使她遭到诸多妒忌、排斥、暗算、打击,直至她与贾宝玉的恋情彻底失败,命归西天。这个人物形象不是单薄的、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多面的、丰富的、深刻的。

毛泽东对林黛玉这一文学典型也做了多角度评价。一、他认为林黛玉“是个很有头脑的女孩子”,“但是她的小性儿也够人受的”。二、他认为“林黛玉不是四大家族的”。三、他认为“林黛玉洗澡后身上发出的那样一种‘香,这种‘香是‘软弱香”。这句话,当时是以林黛玉为例子,用来批评小资产阶级年轻知识女性的。四、毛泽东很喜欢林黛玉的诗。毛泽东女儿李敏回忆道:“爸爸的记忆力竟然那么好,《红楼梦》中的好多段落,他都背得下来。林黛玉的诗,他能全部背下来。”五、1947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一位地主怕挨斗,主动把十八岁的女儿嫁给了刚刚翻身的农民、已经三十多岁的村长。毛泽东听说后为那个女孩子着急,说:“林妹妹自然不会愿意嫁给焦大。可是,怎么办?”江青说,这简单,可以宣布无效。毛泽东却说:“简单?嫁给谁?嫁哪儿去?难道找个薛蟠式的人物,那更糟!”这时的毛泽东,对那位地主女儿(也对林黛玉)表现出来的同情心,非常人性化,这在他的公开讲话中是很少见到的。

比干:商纣王的一位叔叔,是位有胆有识的大忠臣。因商纣王荒淫残暴。比干冒死进谏。商纣王怒杀比干。并说:“我听说圣人心上长有七窍,我倒要看看你的心上是不是真的长了七窍!”竟下令“剖其腹,观其心”。这里比喻林黛玉心眼儿较多。西子:即西施。民间历来传说西施有一种“病态美”。故常常形容体弱多病的美少女像“病西施”。曹雪芹在这里用西施的“病态美”来比喻林黛玉。

第五回(二则)

薛宝钗林黛玉合判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按:宝玉又丢开“副册”,再去取“正册”翻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林),木止悬着一围玉带(黛玉):又有一堆雪(薛),雪下一股金簪(宝钗)。再下面便是这四句五言诗,宝玉仍是不解。

这四句五言诗,是对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人的合判词,暗喻贾宝玉的爱情同这两位女子纠缠在一起。“停机德”是出自《后汉书》的一个典故,说的是燕国乐羊子之妻劝勉丈夫用心读书求取功名之事,赞美古代女子贤淑之德。以此暗喻薛宝钗,“玉带林”三字,倒过来读便是林黛玉谐音。“咏絮才”也是一个典故,说的是东晋女诗人谢道韫,她是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女。某日,谢安召集子侄们谈诗论文,忽见下雪。谢安问曰:“何所拟也?”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答:“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为赞赏。后人便把女子诗文之才称作“咏絮之才”。这里暗喻林黛玉有诗文之才。薛宝钗有“德”,林黛玉有“才”,可是两人命运都不佳,一个“玉带林中挂”,一个“金簪雪里埋”。最后,林黛玉爱情理想破灭,含恨焚稿而死。薛宝钗虽然与贾宝玉成婚梦圆。但宝玉与她成家后却离家出走,遁入空门,宝钗岂不同样是悲剧结局!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样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按:这是《红楼十二曲》第二支曲子,唱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爱情破灭后的凄婉心声。这是《红楼梦》中的一首名曲。黛玉与宝玉心心相印。然而有情人却难成眷属。尤其林黛玉对贾宝玉的这种相思之苦。是刻骨铭心的。

阆苑仙葩:指林黛玉。小说第一回中已写到。林黛玉原是由神仙居处“灵河岩上三生石畔”一枝“绛珠仙草”投生而来,暗喻林黛玉之高洁美貌人间少有。苏轼诗《次韵赵德麟雪中惜梅且饷甘酒》:“阆苑千葩映玉宸。人间只有此花新。”

美玉无瑕:指贾宝玉。瑕,美玉之疵。美玉无瑕,是指贾宝玉单纯善良,未曾沾染功名利禄之恶俗习气。

以下各句,指宝玉与黛玉从相识到相知,又从相知到相爱,爱得刻骨铭心、纯洁无瑕。然而终敌不过风刀霜剑相逼,至真至诚的爱情终于破灭,双双剜心裂肺、痛不欲生。林黛玉血泪流尽,香消玉殒:宝玉遁入空门。以慰黛玉之魂。全曲充满了对真挚爱情被毁灭的深长咏叹,感人肺腑。

第二十三回(—则)

林黛玉伤春联

妆晨绣夜心无矣,

对月临风恨有之。

按:伤春,是古代女子每当春天到来时最易引发的忧伤、苦闷情怀。唐代诗人朱绛《春女怨》:“欲知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这两句诗写得十分传神,伤春的闺中少女无意识地停住了手中的绣花针,在默默地想着自己的心事。

时令已是三月中浣。一日,宝玉和黛玉正在园中,袭人来找宝玉,说是:“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宝玉一听,别了黛玉,同袭人回身先去换衣。黛玉见宝玉去了,只落下自己一人,冷冷清清,闷闷不乐,一阵莫名伤感袭上心来。正欲回房,忽听梨香院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正在练习戏文。正往前走,忽听得里面唱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是《牡丹亭》中的句子。黛玉听了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着:“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读到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听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她细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第二十六回(二则)

花魂鸟梦联

花魂默默无情绪,

鸟梦痴痴何处惊。

按:这副对联也是描绘林黛玉伤春情怀的。一日,焙茗奉贾政之命来叫宝玉前去,一天不曾回来。黛玉、宝钗和众丫鬟们都担惊受怕,不知宝玉是祸是福。其实,宝玉是被薛蟠假托贾政之命骗去,与詹光、程日兴、胡斯来、单聘仁、冯紫英等人喝酒去了。但黛玉不知真情,晚饭后往怡红院来,探听宝玉消息。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忽见宝钗来了。没好气地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听到外面又有人敲门。晴雯不知是黛玉。便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吧I”黛玉听了,不觉怔在门外。不由得想道:“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一面想,一面滚下泪珠儿来,回去不是。站着不是。忽听宝玉正和宝钗嬉笑,黛玉误认为是宝玉错怪自己告了状,才被贾政叫去受了罚,这时有意冷待她,不让她进去,便悲悲戚戚呜呜咽咽地哭将起来。书中写道:“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儿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于是引出这副对联。

颦儿呜咽联

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闽。

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按:这首七绝是紧接前面那副对联的。黛玉正自啼哭,忽听“吱喽”一声,院门开处,只见宝玉、袭人等一群人送宝钗出来。黛玉本想上去问宝玉真情,又恐当着众人问羞了宝玉,便闪到一边,让宝钗去了。宝玉等人并未发现黛玉,一齐回进去,关了门。黛玉望着门洒了几滴泪,自觉无味。转身回去。

紫鹃、雪雁素日知道黛玉情性,每每不是愁眉,便是长叹,常常无故流泪。黛玉回到潇湘馆。紫鹃、雪雁虽见她有泪痕,却未多问。料理她上了床,各自去睡觉。黛玉依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直坐到二更多天才睡下。

一联一诗。道尽林黛玉多愁善感、幽思伤春情状。

第二十七回(一则)

葬花词

林黛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眷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咋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意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按:林黛玉把昨夜晴雯不让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次日恰遇饯花之期,又勾起伤春情思。因把这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怀。呜咽啼哭,独自在园中山坡下葬花时唱了这首《秦花词》。

却说宝玉一连几日不见黛玉。便知黛玉有意躲他。心想索性迟两日。等她气消一消再去也罢。这天他也来到山坡,见落英满地。便用衣襟兜起这些落在地上的花瓣。送往黛玉往日葬花处去。忽听得隔山坡有人正在幽幽哭唱,先不过点头感叹。待他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忽想到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到何处去寻觅?进而泉想到若是宝钗、香菱、袭人等也像花一般谢了。到何处去寻觅?宝玉竟也恸倒在地,将衣兜里的花瓣撒了一地。

黛玉正自伤感,忽听得山后也有悲恸之声,心下想道:“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想着,抬头一看,见是宝玉。黛玉便道:“啐!我道是谁,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刚说到“短命”二字,又把口掩住。长叹了一声,自己抽身便走了。

宝玉抬头忽然不见了黛玉,便知黛玉是有意躲他,自觉无味,抖抖土起来,下山往怡红院来。可巧看见黛玉在前头走,连忙赶上去搭话。只因两人间的误解未曾解开,黛玉不愿理他。宝玉跌足发誓,说起自从黛玉来到贾府,自己把她当亲妹妹相待,“谁知我是白操了这个心,弄的有冤无处诉!”黛玉见他这么说,便问道:“你既这么说,昨儿为什么我去了,你不叫丫头开门?”宝玉诧异道:“这话从哪里说起。我要是这么样,立刻就死了!”黛玉啐道:“大清早起死也活的,也不忌讳。你说有呢就有,没有就没有,起什么誓呢。”宝玉道:“实在没有见你去。”又如此这般把昨日经过说了一遍。黛玉想了一想,笑道:“想必是你的丫头们懒得待动,丧声丧气的也是有的。”两人终于解除误解,复好如初。

林黛玉这首《葬花词》,以花喻人,以人喻花,诗句缠绕回环,诗情细腻绵密。情生悲,悲摧情,情自心发,哀自心生,凄憷悱恻,真掣感人。花花叶叶、字字句句,都在倾诉一个“情”字。宝玉只听到几句“伤心”句子,便已“恸倒在地”。

从林黛玉这首《葬花词》中,我们可以读出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和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的韵味。这种体裁起源于魏晋两汉的长歌行,唐代发展为歌行体。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说:“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日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日歌行。”其实“歌”与“行”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与《琵琶行》,从体裁上如何区别得了?从字面上看,这首《葬花词》似乎受唐代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的影响更直接。但也不必那么刻板地看。曹雪芹为创作《红楼梦》。方方面面的储备都满箱满柜地充分,运用古诗词信手拈来,极其娴熟。张若虚原籍扬州,曹雪芹受他诗歌风格的影响岂不很自然?《葬花词》本身的艺术成就也很高,它是《红楼梦》诗词中的名篇之一。

这首《葬花词》,全文录自人文版《红楼梦》,它与北方版《红楼梦》中的《葬花词》有十一个字的差异。分别是:着(释)、初(已)、已(也)、愁(闷)、侬(奴)、侬此日(奴翼下)、抔(堆)、不教(强于)。括号内是北方版《红楼梦》用字。两相比较,人文版《红楼梦》所用文字更为贴切。

人文版《红楼梦》林黛玉《葬花词》中连用了六个“侬”字:“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六个“侬”字,似乎是“吴侬软语”的经典用字。古诗词专家都将“侬”字翻译成第一人称“我”。我对此一直不以为然。不过,在史书中也有把“侬”当“我”用的。如:隋炀帝在江都被弑前,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天下大乱,他对萧皇后说:“外间大有人图侬(我),然侬(我)不失为长城公,卿(你)不失为沈后。”(《资治通鉴-唐记一》)这里说的“长城公”即陈后主陈叔宝。隋炀帝当太子时,以前线最高统帅的身份指挥隋军渡江灭陈。将陈后主和沈后俘虏而归。其父隋文帝并未处死陈后主,而是将他改封为“长城公”养了起来。隋炀帝的意思是说,大不了当他们的俘虏,我和你也许还能过上“长城公”般的日子吧?但是,在当今吴语地区,“侬”字只作为第二人称“你”字用,而且仅见于上海话——上海话是吴语和越语的混合体,严格说起来这个“侬”属越语。

北方版《红楼梦》中的《葬花词》依据程高本,前两个“侬”字用的是“奴”字,后四个用的是“侬”字,更难统一理解林黛玉这段唱词的语意。

周汝昌先生将这六个“侬”字校订为“奴”字,全部转换为第一人称,改得好!

我的故乡是吴国发祥地,对吴语略知一二。当代吴语与普通话“我”“你”“他”相对应的三个人称代词,分别为“奴、伲”(我、我们)、“侬、耐”(你)、“伊”(他、她)。其中,“奴”字只在苏州城区及其周边狭小范围内使用,随着商业发展、人员流动加速,现在这个字在吴语口语中几近消失,在苏州评弹中还能听到。现在广义上的吴语地区第一人称都用“我”,但读音与普通话不同。由于吴国创始人吴太伯来自关中。吴语“我”字的读音。使我联想到陕西话。陕西话把“我”读为“额”,吴语“我”的读音在“额”的后面多了一个“乌”的后缀音,读成“额乌”。

《现代汉语词典》收入了“侬”字指代“你”“我”的两种不同用法。在当代吴语口语中,“侬”字只指代“你”。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称对方为“侬”(你),这种用法仅见于上海话:另一种是当叙述者独自在场“自说自话”时,转换叙述口气,以旁人的口气称自己为“侬”,与“你”同义。《葬花词》是林黛玉以第一人称来叙唱的,她用的“侬”字都是转换口气当“你”字来用,指她自己。周汝昌先生校改为“奴”字后,全部转换为第一人称。读起来就顺多了。

吴语是很难翻译成普通话的。我曾读过我很敬重的一位老作家的一篇短文。他把苏州话“乖面”译成“这边”,“该面”译成“那边”。把意思搞反了。苏州话“乖面”指“对面”,“该面”指“这边”。这样的误解,我理解各地方言时也会发生。

第三十四回(三射)

题帕诗之一

林黛玉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按:黛玉写的三首题帕诗,都在第三十四回。但事情的起因,却要从第二十九回说起。那次,凤姐安排在清虚观打醮祈福。贾母带了宝玉、宝钗、黛玉等众孙辈一齐去看戏。本是高兴取乐的事儿。谁知半道上冒出个八十多岁的张道士,由贾珍领了来向贾母请安。他说上回庙里做天大王圣诞,去请宝玉哥来逛逛,回说不在家,不曾来。贾母笑答道:“果真不在家。”一面回头叫宝玉。宝玉解手回来。上前道:“张爷爷好!”张道士见了宝玉,奉承贾母道:“我看见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谈举止,怎么就同当年国公爷一个稿子!”说着两眼流下泪来。贾母听他这么说,也由不得满脸泪痕,说道:“正是呢,我养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像他爷爷的,就这个玉儿像他爷爷。”张道士原来醉翁之意不在酒,接着道:“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个小姐。今年十五岁了,生的倒也好个模样儿。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亲事了。”贾母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她根基宝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

贾母此话一出,非同小可!原先贾母对宝黛恋情是默认的,今番听老人家口气,宝玉和黛玉都知道事情将起变化,两人都添了心事。双方又不好直说,引出一连串的误解来。这便成了林黛玉连写三首题帕诗的由来。

题帕诗之二

林黛玉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按:仍然要从第二十九回说起:第一天从清虚观看戏回来,由于张道士提亲使宝玉生气,他口口声声说从今以后再不见张道士了。黛玉回来也中暑病倒了。第二天,贾母见宝玉生气、黛玉中暑,她也不去看戏了。宝玉听说黛玉又病了。心里放不下,饭也懒得去吃,不时来问。黛玉又怕宝玉有个好歹,对他说:“你只管去看戏,在家里作什么?”本来是很平常的一句话,宝玉一听却多心了,心想:“别人不知道我的心还可恕,连她也奚落我起来。”心中更比往日增添了百倍的烦恼,由不得沉卞脸来道:“我白认得你。罢了,罢了!”林黛玉听倒如此说,冷笑了两声。道:“我也知道白认得了我,哪里像人家有什么配的上呢。”宝玉听了,更是向前来直问到黛玉脸上道:“你这么说,是安心咒我来诛地灭,你有什么益处?”黛玉知道自己错了,侧颤颤兢兢的说道:“我要安心咒你,我也天诛地灭。何苦来!我知道,昨日张道士说亲,你怕阻了你的好姻缘,你心里生气,来拿我煞性子。”两人越说越僵,不可开交。

题帕诗之三

林黛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按:仍然回到第二十九回。书中写道:原来宝玉自幼生成一种痴病,况且从幼时就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如今随着年龄增长,初谙男女之事,又看了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到的那些闽英闱秀,都比不上黛玉,所以早存爱恋黛玉之心,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那黛玉,也是有些痴病的,也暗暗恋着宝玉,也是每每用假情试探。如此两相“真情装假意”。反而弄出许多误解来。书中写道:“看来两个人原本是一个心。但多生枝叶,反弄成两个心了。”其问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争,生出千般误会,万般烦恼。又因旁人对宝玉和宝钗早就有“金玉良缘”之说,此刻又听黛玉说出怕阻了你“好姻缘”三字,越发逆了宝玉本意,只见他赌气从颈上抓下通灵宝玉。咬牙狠命往地上一摔道:“什么捞什骨子,我砸了你完事!”谁知此玉坚硬无比,竟没摔碎,宝玉回身找东西来砸。黛玉见他如此,早已哭了起来,说道:“何苦来,你摔砸那哑巴物件。有砸它的,不如来砸我。”二人阉着,紫娟、雪雁忙来解劝,哪里劝得住,只得去叫袭人,袭人把那玉抢了下来,拉住宝玉的手道:“你同妹妹拌嘴,不犯着砸它:倘或砸坏了。叫她心里脸上怎么过的去?”黛玉一听。越发伤心大哭起来,刚吃下去的药“哇”的一口吐了出来。

经过这场大闹之后。宝玉和黛玉双方各有思念,却多日不曾相见。一日,袭人刚走出去,宝玉对晴雯说:“你到林姑娘那里看看她做什么呢?她问我,只说我好了。”晴雯说,要去总得有个由头,传句话,或是送件东西什么的。宝玉一想,随手拿了自己用过的两条手帕子撂与晴雯。笑道:“就说我叫你送这个给她去了。”晴雯道:“她要这半新不旧的两条手帕子?她又要恼了,说你打趣她。”宝玉笑道:“你放心,她自然知道。”就是这两条旧手帕,勾起黛玉万般情思,她忘了嫌疑避讳等事,掌灯研墨。在那两条手帕上题了以上三首诗。

其实,此时贾母对宝黛恋情究竟是支持到底,还是当机立断另选他人,仍在犹豫之中。第二十九回后半部分有这么一大段描写:由于第一天到清虚观打醮看戏,张道士为宝玉提亲,宝玉和黛玉两人都生了气,回来互相怄气吵闹一场。贾母原想今儿仍去清虚观看戏,他两个见了也就好了,不想两人都不去。老人家急的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哪世里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话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贾母自己抱怨着也哭了。

第三十回前半部分又接着写道。宝玉去看黛玉,两人又拌起嘴来。宝玉对黛玉竭力显示出亲热,林黛玉却说:“你也不用哄我。从今以后,我也不敢亲近二爷,二爷也全当我去了。”宝玉听了笑道:“你往哪里去?”林黛玉道:“我回家去。”宝玉笑道:“我跟了你去。”林黛玉道:“我死了。”宝玉道:“我做和尚!”林黛玉一闻此言,登时将脸放下来,问遣“想是你要死了,胡说的是什么!”宝玉知道自己说错话了,又百般献殷勤,拉着黛玉的手说好话,黛玉将手一摔道:“谁同你拉拉扯扯的。一天大似一天的,还这么涎皮赖脸的,连个道理也不知道。”一句话没说完。只听外面有人喊道:“好了!”原来是贾母不放心,叫凤姐来看看,两小小冤家是不是还在闹。凤姐二话没说,拉起黛玉就走,对宝玉说:“还不跟我走,到老太太跟前,叫老人家也放些心。”到了贾母跟前,凤姐笑道:“我说他们不用人费心,自己就会好的。老祖宗不信,一定叫我去说合。我及至到那里要说合。谁知两个人到一处对赔不是了。对笑对诉。倒像‘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哪里还要人去说合。”说的满屋里都笑起来。

此刻宝钗恰好也在场,她听了凤姐一席话,心中起了醋意。宝玉想搞平衡,主动搭讪着与宝钗说话,却被宝钗抢白了几旬。宝玉问道:“姐姐怎么不听戏去?”宝钗道:“我怕热。听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呢,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躲了。”宝玉讥讽她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杨贵妃),原也富态些。”黛玉见宝玉敢于奚落宝钗,脸上露出得意之色。宝玉这句话说得宝钗红了脸。想要发作,一时没有说词。宝玉又问:“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立刻反击,并且捎带着黛玉。道:“我看的是李连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没心眼,听不出话中有话,奚落宝钗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这叫作《负荆请罪》!”宝玉一不小心,自己还不知道自己掉进了宝钗的陷阱。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凤姐见他们三人形景,便知其意,笑着问众人道:“大暑天的,谁还吃生姜呢?”众人都说:“没吃生姜。”凤姐故意用手摸着腮,诧异道:“没吃生姜,怎么这么辣辣的?”

宝、黛、钗的“三角矛盾”就此公开化了。这是一个重大转折,再一步步发展下去,林黛玉要吞“苦果”了!

第四十五回(一则)

秋窗风雨夕

林黛玉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燕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按:《秋窗风雨夕》是林黛玉的一首七言体长诗。黛玉一年到头病病歪歪,这日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落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黄昏时。天色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钗不能来,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闽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不觉心有所感。遂拟《春江花月夜》之格。写成了这首《秋窗风雨夕》,倾诉心中无限秋情愁思。全诗的诗意,恰如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描绘的那意境:“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夜里,宝玉穿了蓑衣箬笠。冒雨前来探望。黛玉笑他“哪里来的渔翁?”见他今天穿的这身蓑衣箬笠异常精致轻巧,问:“是什么草编的?”宝玉说都是北静王送的,并说这顶箬笠把竹僧子抽了,取下顶子来,只剩了这圈子,冬天下雪时男女都戴得,我送给你,下雪时戴。黛玉说:“我不要,戴上那个倒像戏里扮的渔婆了。”忽然想起刚才说宝玉像个渔翁。此刻又说渔婆,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便伏在桌上咳嗽不住。宝玉见桌上有诗稿,拿起来看了一遍,又不禁叫好。黛玉听了,忙起来夺在手里,向灯上烧了。宝玉笑道:“我已背熟,烧也无碍。”宝玉走后,紫娟伏侍黛玉睡下。黛玉想,与宝玉虽素习和睦,终有嫌疑。又听见窗外竹梢焦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真正是多情女子泪不干,黛玉眼中有一口永不枯竭的泪泉,也不流泻。也不奔涌,只是断断续续地流出来,滴下来。那泪珠儿挂在脸颊上,晶莹如珠,光斑点点。可恨那宝哥哥,读得懂诗文,却读不懂黛玉脸上那光斑点点的泪珠儿,他傻不傻呀!

第六十四回(五则)

西施

林黛玉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五美吟》之一

按:林黛玉一口气写了五首吟诵古代美女的诗,宝玉称之为《五美吟》——这是第一首。黛玉对宝玉,时不时要点小性子,两人时不时要怄点小闲气。那天,宝玉到潇湘馆来看黛玉。紫鹃端了茶来,打量二人又为何事口角,便说:“姑娘才身上好些,宝二爷又来怄气了。到底怎么样?”宝玉一面拭泪,笑道:“谁敢怄妹妹了?”一面搭讪着起来闲步。见砚台底下微露一纸角,不禁伸手拿起,黛玉忙要起身来夺,已被宝玉揣进怀里。黛玉道:“不管什么,来了就混翻。”一语未了,只见宝钗走来。笑道:“宝兄弟要看什么?”黛玉一面让宝钗坐,一面笑遣“我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今日饭后无事。因欲择出数人,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可巧探丫头来会我瞧凤姐姐去,我也身上懒懒的,没同她去。将才做了五首,不想二爷来了就瞧见了。其实他看也倒没有什么。但只我嫌他时不时的写给人看去。”宝玉忙道:“我多早晚给人看来呢。”宝钗借话说话。道:“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其余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倒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薛宝钗连贬带损地把林黛玉教训了一顿。薛宝钗从哪里忽然来了底气?原来,自从上一次她突破了黛玉的心理防线,使黛玉心服口服。认她为姐姐,说她“谁知她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她藏奸”。从那以后,薛宝钗开始在林黛玉面前渐渐露出她的真实面目来了。要在以前,薛宝钗绝不敢这样当面教训林黛玉。薛宝钗又笑着向黛玉道:“拿出来给我看看无妨,只不叫宝兄弟拿出去就是了。”黛玉笑指着宝玉道:“他早已抢了去了。”宝玉听了,方从怀中取出,凑至宝钗身旁。一同细看起来。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在“吴越相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相传春秋时,先是吴国灭了越国。辅佐越国的重臣范蠡是楚国人。西施是越国第一美女,成了范蠡的爱妾。越国被吴国降灭后,范蠡一面劝慰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并亲自陪同勾践到吴国去为吴王夫差充当“亡国奴”。勾践“下贱”到吞吃吴王夫差的粪便以表“忠心”。从思想上完全解除了吴王夫差对勾践的警惕和防备。另一方面,范蠡又把自己的爱妾西施送到吴王夫差身边,充当间谍,让她劝说夫差向北方用兵,把他的注意力从越国引开。西施照办。成功地说服了夫差。于是,越国获得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机会,使吴越两国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能量转换”。越国抓住吴王夫差率领大军北上“黄池会盟”的机会,一举攻克了兵力空虚的吴国都城姑苏,乘势灭了吴国。越国灭吴复仇后,范蠡分析。勾践此人“共患难易,同荣华难”,便带领西施离开了越国,在吴国太湖之滨的无锡建园隐居下来。他们隐居的蠡园,现在成了无锡的名胜之一。后来范蠡成为一名大商人,在河北蠡县、山东定陶等地经商定居。西施有没有同去,史书中查不到。

倾城:古人常以“倾城倾国”形容女子绝色美貌。西施被深锁吴宫,除了忍受辱身寂寞之苦,只能想象儿时在家乡溪水中浣纱的往事了。效颦是“东施效颦”典故的省略。说的是与西施邻村的东施,虽然相貌不美,却能平安度日,在溪边浣纱至白头。这些诗句中,都蕴涵有林黛玉自己的心绪。

虞姬

林黛玉

肠断鸟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五美吟》之二

按:“霸王别姬”,无论在史书中。还是在戏剧舞台上,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一出经典悲剧。

肠断乌骓夜啸风: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悲剧英雄,“鸟骓”是项羽战骑。垓下会战。项羽被困,英雄末路,连他的乌骓马也悲怆得深夜对风长啸。

虞兮幽恨对重瞳:虞,指虞姬,项羽爱妻。相随项羽南征北战,从未离开过战场,也是难得。重瞳,指项羽,项羽是“重瞳子”,每只眼睛有两个瞳孔。英雄美人,生离死别,爱恨万端。项羽与虞姬对歌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项羽本纪》)

黥彭甘受他年醢:黥,黥刑。英布犯罪,处以黥刑,脸上刺字,故又名黥布。彭,即彭越。黥布、彭越二人,都是当年刘邦笼络过来参加垓下会战联合打败项羽的战将。醢,人肉酱。刘邦夺得天下后,分封在各地的异姓王纷纷谋反,被刘邦逐一平定诛杀。功劳最大的韩信最先被杀,令人扼腕。接着被杀掉的是彭越,按吕后旨意,把彭越的尸体做成人肉酱,遍赐各地诸侯王。以示警告。接着黥布也被杀。

饮剑何如楚帐中:在林黛玉看来,彭越被擒杀后做成人肉酱,黥布尝了彭越的人肉酱,表示对刘邦完全臣服,结果还是被杀,可悲。虞姬在楚帐中拔剑自刎,比他们刚烈万倍!

明妃

林黛玉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五美吟之三》

按:这一首写的是王昭君。昭君,今湖北秭归人,西汉元帝时选入宫中。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晋时避司马昭讳,昭君已死多年,也被改称“明君”或“明妃”,后世多称“明妃”。相传,汉元帝时,他命宫廷画师毛延寿将后宫嫔妃相貌画出,他“按图索妃”,召幸美貌者。王昭君因不肯贿赂,毛延寿故意将她画丑,因此不得召幸。公元前33年,匈奴单干呼韩邪入朝求和亲。王昭君自请远嫁匈奴。她上殿辞别时,汉元帝才发现昭君美貌后宫第一,意欲留下,昭君不从。汉元帝送走匈奴单于和昭君后,怒杀毛延寿(《西京杂记》卷二)。这里的“红颜薄命”,并非指寿命长短,而是指绝色美人往往命运多舛,古今如此。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这两句是批判君王的。前一句故意反说,天下哪有不好色的君王?后一句就加重了批判的分量:生杀大权都操在你君王手里,你何必将罪责转嫁给一名画师,将毛延寿杀掉,“意态由来画不成”啊!

绿珠

林黛玉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妖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五美吟》之四

按:这一首写的是绿珠,宋代传奇小说《绿珠传》中的主角。绿珠是西晋名妓,本姓梁,美艳绝伦,擅长歌舞。西晋是一个官府巧取豪夺、官1员荒淫奢靡、百姓生死无状的时代。有一个“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两人争夺究竟谁能称得上西晋首富豪族,从中可窥见西晋官场风气腐败透顶。晋武帝司马炎是王恺的外甥,王恺与石崇斗富争豪,晋武帝暗中相助王恺,王恺竟没有斗过石崇,可见石崇霸占了多少财富。石崇见绿珠美貌无比。馋涎欲滴,以“真珠三斛”买来为妾。安置在洛阳郊外别馆金谷园中。尽情玩乐。西晋发生“八王之乱”后,社会剧烈动荡,百姓民不聊生。当时眼看西晋政权行将灭亡,上层贵族却仍然沉浸在纵欲玩乐之中。另一位权臣孙秀向石崇讨要绿珠,被石崇拒绝。不久,孙秀在赵王司马伦面前诬陷石崇,石崇获罪,夷三族,绿珠坠楼自尽。诗中所说“瓦砾明珠一例抛”,指的就是石崇以真珠三斛买得绿珠,绿珠最终跳楼自尽,不从孙秀所逼。石尉,指石崇,他曾任过卫尉一职。“更有同归慰寂寥”,这是对绿珠忠于旧主的赞叹。

红拂

林黛玉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五美吟》之五

按:这一首写的是唐人传奇小说《虬髯客传》中的女主角红拂女。小说写了三个主要人物。一真二假:李靖(隋末官员。唐初名将,真有其人):红拂女,李靖妻,虚构:虬髯,侠客,虚构。按小说言,红拂女原名张出尘,本是隋朝重臣杨素的家妓,经常手持红拂侍立于杨素身旁,故名红拂妓、红拂女。隋朝末年,隋炀帝去了江都(扬州),任命司空杨素为西京(长安)留守。杨素居功自傲,“每公卿入言,宾客上谒。未尝不踞床而见”,两旁美女罗列。隋朝已经岌岌可危,他却毫无“扶危持颠之心”。李靖当时二十多岁,英俊魁伟,精通兵法。“仕隋殿内直长”。是隋炀帝的禁军小头目,官阶虽不高,地位极重要。他对杨素的行为实在看不下去了,上门直谏。李靖“前揖曰:‘天下方乱,英雄竞起。公(杨素)为帝室重臣,须以收罗豪杰为心,不宜踞见宾客。素敛容而起。谢公(李靖),与语,大悦,收其策而退。”两人对话时,红拂女一直手持拂尘侍立在旁,她慧眼识英雄,对李靖一见钟情。李靖告退出门,红拂女使人打听得李靖住所。当晚五更,红拂女前往李靖旅舍敲门,许以终身,结为夫妻。两人逃离西京,途中在旅店与侠客虬髯相遇,红拂女与虬髯认为兄妹,三人相约要干一番事业,世称“风尘三侠”。

隋大业末年。李靖为马邑郡丞。起兵反隋的李渊“击突厥于塞外。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李靖将自己捆绑起来。准备去江都向隋炀帝告急,行至西京(长安),道路阻塞,作罢。李渊攻克西京,李靖被俘,李渊下令将其斩首。李靖大呼:“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李渊壮其言。李世民在旁求情。得赦。李世民将其招入麾下,成为唐初名将,功垂史册(《旧唐书·李靖传》)。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两句。是说李靖慑于杨素威望,对偕红拂女出走颇有顾虑。红拂女则说杨素已是“尸居余气”,早有家妓离他而去,他也无可奈何,又如何羁縻得了她红拂女这位“女丈夫”呢!林黛玉在这首诗中寄情于李靖偕红拂女双双出走,颇值得玩味。

这五首《五美吟》,林黛玉自己把创作意图说得非常明白:“我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今日饭后无事,因欲择出数人,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林黛玉从来没有否定自己是“才色女子”,她对历史上的“才色女子”一连用了“可欣、可羡、可悲、可叹”四个感叹词,表明她感慨之深。前半截是“可欣、可羡”。后半截是“可悲、可叹”。她自己正在步“五美”的后尘,奈何?奈何!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进歌舞宫去听《红楼十二曲》时,室内有副对联“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当时宝玉不知何解,现在黛玉用《五美吟》告诉他:“千古美人同一命,无可奈何天!”这个“天”就是封建礼教,是维护封建礼教的那一伙人,他们面善心毒,太残酷了,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是林黛玉发出的一阵呐喊,无奈的呐喊。

第七十回(二则)

桃花行

林黛玉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花猜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里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按:《桃花行》是林黛玉的又一首七言体长诗。春天一来,黛玉伤春感怀的毛病又添了一层,写了这首《桃花行》。它和第二十七回的《葬花词》、第四十五回的《秋窗风雨夕》异曲同工,但在情感倾诉、诗句表达上更加缠绵悱恻、回环不绝。

一日,湘云打发丫鬟翠缕请宝玉去瞧好诗。宝玉去时。见黛玉、宝钗、湘云、宝琴、探春都在沁芳亭上,拿着一篇诗稿在看。姑娘们见他来时。都说:“咱们的诗社散了一年,也没有人来作兴。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湘云提议。一起去见“稻香老农”,议定了再说。说着都往稻香村来。宝玉一边走,一边读这首《桃花行》。看毕,他并不称赞,却落下眼泪,又怕众人看见。忙自己擦了。由此可见,好诗总是写给有情人看的。宝玉问:“你们怎么得来?”宝琴笑道:“你猜是谁作的?”宝玉笑道:“自然是潇湘子稿。”宝琴笑道:“现在是我作的呢?”宝玉笑道:“我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所以不信。”宝钗在一旁说他“不通”,向他列举了杜工部诗中也有“红绽雨肥梅”“水荇牵风翠带长”等这样的“媚语”。

众人来到稻香村,将诗稿交给李纨看了,老社长称赞不已。大家议定,明日就是三月初二,饭后齐集潇湘馆起社,“海棠社”更名为“桃花社”,林黛玉为社主。却因第二天是探春的生日,元春从宫中送来了礼物,“合家都有寿仪”,探春换了礼服,各处行礼道谢,诗社活动延至三月初五。

偏偏三月初五又接到贾政家书,除了向贾母问安。说是六七月间能够回京,众人听了都喜之不尽。独有宝玉紧张起来,父亲回来必查功课,他已荒废太多,如何是好。黛玉想到这一层,按下诗社之事不提。探春、宝钗每日都临一篇楷字送给宝玉,紫鹃也帮他临了一卷钟王蝇头小楷,宝玉自己也天天赶写二三百字。众姊妹丫头天天都为宝玉写大楷小楷。

林黛玉虽然担任了桃花诗社社主。她准备起社吟诗,却被种种原因一再耽搁。这件事暗喻着林黛玉诸事不顺啊!

唐多令·吟柳絮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按:黛玉这首《唐多令-吟柳絮》,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好是固然好的。”众人评语“太作悲了”点到要害。不过,林黛玉的悲伤情调并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形成的。她过早失去母爱,父亲也早早谢世,虽然外祖母对她百般怜爱,在贾府过的也是闽阁小姐的优越生活,但这一切,都无法弥补她心灵上的孤独。她与宝玉相恋,虽然两心相悦。却遇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重重阻力,她自知希望渺茫,但又无法丢下。“一团团逐对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这几句词流露了她内心对爱情的失落感。她曾多次悲叹自己是“寄人篱下”,多次想过要离开贾府,“回南方去”。但她孤独弱小的生命。又完全没有可能、№完全没有能力“凌空单飞”而去。她的长年多病,归根到底是心病。任何药物都无法医好她的心病,贾宝玉也没有能力医好她的心病。封建家庭、封建礼教无时无刻不在摧残她的身心。从《葬花词》到《桃花行》,再到这首《唐多令·吟柳絮》,林黛玉的悲凉伤感情绪越来越浓了——诗乃心声啊!

第八十七回(一则)

望故乡四叠

林黛玉

1

风萧萧兮秋气深,美人千里兮独沉吟,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涕沾襟。

2

山迢迢兮水长,照轩窗兮明月光。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3

子之遭兮不自由,予之遭兮多烦忧。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尤。

4

人生斯世兮如轻尘,天上人间兮感夙因。感夙因兮不可慑,素心如何天上月。

按:林黛玉找衣服时又重读自己写在簪帕上的旧诗,不禁触动了自己的伤感,低头落泪,回头看到案上宝钗的书柬词稿尚未收好。又拿出来瞧了两遍,叹道:“境遇不同,伤心则一。”自己也赋《望故乡四叠》,翻入琴谱。可弹可唱,明日写出寄去,以当作和。便叫雪雁将外面桌上笔砚拿来,濡墨挥毫,将四叠歌词写出。又将琴谱翻出,合成音韵,与自己做的词配齐了,以备送与宝钗。

这天贾宝玉未去上学,到潇湘馆来找黛玉,雪雁告诉他黛玉刚刚吃了点东西正在打盹,“二爷且到别处去走走,回来再来罢”。宝玉来到惜春房外。听到屋内有人在跟惜春下围棋,“我围了你”。“你吃了我”的在争论。进去一看。竟是栊翠庵的妙玉。妙玉虽已出家。却是“尘缘未断”,暗恋着宝玉。宝玉和妙玉见面说话,两人都情不自禁地脸红。妙玉说要回去了,惜春知道妙玉性格,不便深留。妙玉笑道:“久已不来,这里弯弯曲曲的,回去的路头都要迷住了。”宝玉道:“这倒要我来指引指引如何?”妙玉道:“不敢,二爷前请。”于是二人别了惜春。弯弯曲曲往潇湘馆去。走近时,忽听屋内叮咚之声。妙玉问:“哪里的琴声?”宝玉道,想必是林妹妹在抚琴,咱们去看看她。妙玉道:“从古只有听琴。再没有‘看琴的。”宝玉笑道:“我原说我是个俗人。”二人坐在潇湘馆外的山石上静听。

妙玉虽是出家人。却是个才女。黛玉在屋内抚琴低吟,妙玉边听边向宝玉讲解:这是第一叠,这是第二叠……听到第四叠时,妙玉呀然失色道:“如何忽作变徵之声?音韵可裂金石矣。只是太过。”宝玉道:“太过便怎么?”妙玉道:“恐不能持久。”正议论时。只听得君弦嘣的一声断了。妙玉站起来连忙就走。宝玉问:“怎么样?”妙玉道:“日后便知,你也不必多说。”弄得宝玉满肚疑团。

第八十九回(四则)

绿窗青史联

绿窗明月在,

青史古人空。

按:这一天,宝玉一个人在怡红院晴雯原来住过的那间屋子里焚香填词,悼念晴雯。然后独自来到潇湘馆,一踏进院门就问道:“林妹妹在家里吗?”紫鹃接应道:“是谁?”掀帘看时,笑道:“原来是二爷。姑娘在屋里呢。请二爷到屋里坐着。”黛玉却在里间呢,说道:“紫鹃,请二爷屋里坐罢。”宝玉走到里间门口。看见新写的一副紫墨色泥金云龙笺的小对,写是就是这副对联。这是黛玉为里屋新写的一副对联,引自崔颢《题沈隐侯八咏楼》五律之颔联。崔颢原诗是:“梁日东阳守,为楼望越中。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江静闻山狄,川长数塞鸿。登临白云晚,流恨此遗风。”一般认为。林黛玉喜欢这两句诗,将它写成对联贴在自己住的里间门旁,是在感叹“明月常在,人生易逝”,这符合她的性格和心态。但有的红学文章指出,后四十回作者将这副对联塞这里,其内容与小说情节发展无甚关系,且与林黛玉的性格也不合。此话言之有理,林黛玉曾写过《五美吟》,赞美过“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她并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她不会认为“青史古人空”。

第八十九回是宝黛恋情的一个大转折。黛玉感受中的“风刀霜剑严相逼”,从这一回开始真正地来了!

斗寒图画意联

青女素娥俱耐寒,

月中霜里斗婵娟。

按:宝玉看了黛玉贴在里屋门旁的那副对联,笑了一笑,未予置评。走进门去笑问道:“妹妹做什么呢?”黛玉站起来迎了两步,笑着让道:“请坐。我在这里写经,只剩两行了,等写完了再说话。”黛玉叫雪雁给倒茶。宝玉道:“你别动,只管写。”说着。看见墙上挂着一幅画,上面画着一个嫦娥,带着一个侍者;又一个仙女也有一个侍者,捧着一个长长儿的衣囊似的,二人身旁边略有些云护,别无点缀,全仿李龙眠白描写意,上有“斗寒图”三字,用八分书写着。宝玉道:“妹妹这幅《斗寒图》可是新挂上的?”黛玉道:“可不是!昨日她们收拾屋子。我想起来,拿出来叫她们挂上的。”宝玉遣“是什么出处?”黛玉道:“岂不闻‘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宝玉道:“是啊。这个实在新奇雅致,却好此时拿出来挂。”说着,又东瞧瞧,西走走。

上面这段话里提到的“李龙眠”。乃北宋大画家,擅长人物画,所画《罗汉渡江》尤为著名。“八分书”乃书法名,历来对“八分书”的解释十分复杂。最简单的说法是“隶书的一种”,“笔划多波磔”。“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这两句诗摘自李商隐的《霜月》,墙上那幅《斗寒图》,画的就是李商隐的这两句诗意。李商隐的原诗为:“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青女”,中国古代神中的霜雪之神。《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素娥,即嫦娥,她所在的月宫也称广寒宫。

续作者用了很大篇幅、很细腻的笔触,先后介绍了黛玉内室门旁的那副对联,室内墙上挂的这幅《斗寒图》。中间还夹有黛玉正在“写经”的细节。意在着力渲染黛玉此刻心态的“冷静”。但这却是暴冷酷寒袭来前的一种“冷”与“静”。对黛玉最致命的精神打击很快就会到来!

亭亭冉冉联

亭亭玉树临风立,

冉冉香莲带露开。

按:这副对联是形容黛玉初冬时节穿着打扮的。雪雁沏了茶来,宝玉吃着。又等了一会。黛玉才写完了经,站起来道:“简慢了。”宝玉笑道:“妹妹这么客气。”这时黛玉正面对着宝玉。宝玉见黛玉上身穿着月白绣花小毛皮袄,加上银鼠坎肩:头上挽着随常云髻,簪上一枝赤金扁簪,别无花朵:腰下系着杨妃色绣花绵裙。真好比“亭亭玉树临风立,冉冉香莲带露开”。但这里形容的是黛玉身穿初冬服饰时的俏丽神韵,不是夏装,用“香莲”作比不甚恰当。不过这是第八十九回中的诗,曹雪芹前八十回中的诗不曾出现过这样的瑕疵。

就这两句诗而言,也是描绘出了一个“清高嫩弱”的形象,经不起摧残。

宝玉问黛玉道:“妹妹这两日弹琴来着没有?”黛玉道:“两日没弹了。因为写字已经觉得手冷。哪里还去弹琴。”宝玉道:“不弹也罢了。我想弹琴虽是清高之品,却不是好东西,从来没隋弹琴里弹出宝贵寿考来的,只有弹出忧思怨乱来的。再者弹琴也得心里记谱,未免费心。依我说,妹妹身子又单弱,不操这心也罢了。”

前几日,贾宝玉和妙玉在潇湘馆外面山坡上听黛玉弹她自己谱的《望故乡四叠》,忽听断了琴弦,妙玉从中听出了“不祥之音”,说了一句“恐不能持久”,宝玉很为黛玉担心。今天与黛玉见面,却不敢直说,只能这样绕着弯子劝她。说着说着,宝玉说漏了嘴,问黛玉道:“我正要问你,前路是平韵,到末了儿忽转了仄韵,是个什么意思?”黛玉道:“这是人心自然之音,做到那里就到那里,原没有一定的。”宝玉道:“原来如此。可惜我不知音。枉听了一会子。”黛玉道:“古来知音能有几个?”宝玉听了。又觉得出言冒失了,又怕寒了黛玉的心,坐了一坐,心里象有许多话,却再无可讲的。黛玉因方才的话也是冲口而出,此时回想。觉得太冷淡了些,也就无话。宝玉越发打量黛玉设疑,遂讪讪的站起来说道:“妹妹坐着罢。我还要到三妹妹那里瞧瞧去呢。”黛玉道:“你若是见了三妹妹。替我问候一声罢。”宝玉答应着就出来了。

黛玉送宝玉到门口。自己回来闷闷的坐着,心里想道:“宝玉近来说话半吐半吞,忽冷忽热,也不知他是什么意思。”自己走到里间屋里床上歪着,慢慢的细想。紫娟进来问道:“姑娘喝硎茶罢?”黛玉道:“不吃呢。我略略歪歪儿。你们自巳去罢。”

紧接着,一个晴天霹雳向黛玉打了过来!

紫娟答应着出来,只见雪雁一个人在都里发呆。紫娟走到她跟前问道:“你这会子也是有了什么心事了么?”雪雁吓了一跳,回答道:“你别嚷,今日我听见了一句话,我告诉你听,奇不奇,你可别言语。”说着,往屋里努嘴儿,示意紫娟跟她出去说。到了门口平台底下。雪雁悄悄儿的对紫娟谎道:“姐姐你听见了吗?宝玉定亲了!”这时紫娟听了吓一跳,问:“这是哪里来的话?只怕不真罢。”雪雁道:“怎么不真!别人大概都知道,就只咱们没听见。”接着,雪雁告诉紫娟。前儿黛玉叫她到三姑娘(探春)那里去道谢,三姑娘不在屋里,只有侍书在那里。两人坐着闲聊。无意中说起宝二爷淘气,柬会顽儿。侍书说。宝二爷已经说亲了。那做媒的王大人是东府里的亲戚,所以也不用打听,一说就成了。侍书并说。这是老太太的意思。

正说到这里,廊上的鹦鹉叫唤道:“姑娘回来了。快倒茶来!”倒把紫娟雪雁吓了一跳。两人进到屋里,只见黛玉喘吁吁的刚坐到椅子上,紫娟搭讪着问茶水。黛玉道:“你们两个哪里去了?再叫不出一个人来。”黛玉刚才的叫唤倒让鹦鹉听见了。鹦鹉把两个丫头叫了进来。黛玉说着走到炕边,将身子一歪。脸朝里往炕上躺下,叫把帐儿撩下。

黛玉本来就在揣摩“宝玉近来说话半吐半吞。忽冷忽热,也不知他是什么意思”。这已使黛玉一腔心事,刚才雪雁和紫娟在门外讲的这些话,偏偏让她偷听到了七八分!黛玉只觉得身子像被扔进了大海一般,思前想后,竟应了前日梦中之谶,千愁万恨,堆上心来。左右打算,不如早些死了,免得眼见了意外的事情。那时反倒无趣。又想到自己没有了爹娘的苦。自此打定主意。自己把身子一天天糟蹋起来,夜不盖被,寒不加衣,不肯吃药,不想吃饭。病弱的黛玉,怎经得起这般自我摧残?

林黛玉顾影自怜

瘦影正临春水照,

卿须怜我我怜卿。

按:次日起来梳洗,黛玉对着镜子呆呆的自看。看了一回。那泪珠儿断断连连,早已湿透了罗帕,真正的“顾影自怜”起来。上联中说的“瘦影”是指黛玉自己:“春水”是借用脸盆里的水代指春水:下联中的“卿”指镜子中黛玉的人影,“我”指黛玉真人。

林黛玉内心伤感至极,身子很快垮了下去。

宝玉下学时,也常抽空前来问候,只是黛玉虽有千言万语,却说不出来。宝玉欲将实言安慰。又恐黛玉生嗔。反添狂病。两个人见了面,只得用浮言劝慰,真真是亲极反疏了。

半月之后,黛玉肠胃日薄一日,果然粥都不能吃了。黛玉日间听见的话,都似宝玉聚亲的话,看见怡红院中的人,无论上下。也象宝玉娶亲的光景。薛姨妈来看,宝钗却未来。黛玉越发起了疑心,索性不要人来看望。也不肯吃药,只求速死。睡梦之中,常听见有人叫宝二奶奶。越疑越深,再不能解脱。一日竟至绝粒,粥也不喝,恹恹一息……

第九十回(—则)

林黛玉起死回生

心痛终须心药治,

解铃还是系铃人。

按:却说林黛玉立意自戕之后,渐渐不支,一日竟至绝粒。紫鹃料无指望。守着哭了回子,出来偷偷叫雪雁进屋好好守着她,道:“我去回老太太、太太和二奶奶去……”紫鹃走后,探春派侍书来看望黛玉。雪雁拉住侍书就问:“你前日告诉我说的什么王大爷给这里的宝二爷说了亲,是真话吗?”侍书道:“怎么不真。”雪雁道:“多早晚放定的?”侍书道:“那里就放定了呢。”侍书又说,后来她到二奶奶那边去,二奶奶正好和平姐姐说呢。二奶奶道:“那都是门客们借着这个事讨老爷的喜欢,往后好拉拢的意思。”侍书道,又听二奶奶说:“再者老太太心里早有了人了。就在咱们园子里的……宝玉的事,老太太总是要亲上作亲的。凭谁来说亲,横竖不中用。”

正说着,紫鹃一掀帘子进来了:直对她俩道:“这还了得,你们有什么话,还不出去说,还在这里说。索性逼死她就完了。”侍书道:“我不信有这样奇事。”紫鹃道:“好姐姐,不是我说,你又该恼了。你懂得什么呢!懂得也不传这些话了。”三个人争着,只听黛玉忽然又嗽了一声。紫鹃连忙跑到炕沿边,弯下腰去轻轻问:“姑娘喝口水罢。”黛玉微微答应了一声。雪雁连忙倒来半钟滚白水,紫鹃千小心万小心伺候黛玉喝了两口水。黛玉微微睁开眼,对侍书道:“回去问你姑娘好吧。”侍书悄悄退出去了。

原来那黛玉虽则病势沉重,心里却还明白。她模模糊糊听得那原来是议而未决之事。又听得凤姐说,老太太的主意亲上加亲,又是园中住着的,非自己而谁?她这样一想,阴极阳生,心神顿觉清爽许多,所以才喝了两口水。黛玉多么渴望事情会有转机啊!可是,王熙凤一手导演做下的“局”,竟骗过了聪明而无助的林黛玉!

紫鹃赶过来报告贾母、王夫人、李纨、凤姐等人说,黛玉已危在旦夕。紫鹃说得吓人。贾母、王夫人、李纨、凤姐等都赶来看望。众人问话,黛玉也答应了一两句。凤姐就说紫鹃,姑娘也不至这样,你说得这样吓人!贾母笑道:“你也别信她,她懂得什么。看见不好就言语,这倒是她好的地方,小孩子家,不嘴懒脚懒就好。”贾母等料着无妨,也就去了。

青年男女,相思最苦。黛玉命悬一线之际,朦胧中听说宝玉的亲事老太太心中早有人了,是亲上加亲,这人就在园子里住着,误认为就是说的自己。这一错觉居然使她“起死回生”。又从死亡线上折了回来。

殊不知,“金玉良缘”之谋,早在第八十四回就由王熙凤向贾母当面提了出来。其后,王夫人、薛姨妈、王熙凤三人紧锣密鼓来来回回策划了有些日子了,只是对外严加保密。黛玉从丫鬟口中听到了一些王熙凤有意往外散布的假消息,不幸她却凭一言半语的假消息做出了误判,误认为老祖宗会对“木石前盟”庇护到底,可是她这次竟被自己的痴情误导了。

拆散宝黛“木石前盟”,罪魁祸首是面善心狠、嫉美如仇的王夫人:出谋划策、冲锋陷阵的是王熙凤:最终决定者是贾母。

这次,贾母等人一起来看过气息奄奄的林黛玉,回到贾母住处,立即展开了一场议论,并由贾母最终做出了废弃宝黛“木石前盟”的最终决定。丫鬟们三三两两,唧唧哝哝议论着,都说黛玉病也病得奇怪,好也好得奇怪。邢王二夫人也有些疑惑。倒是贾母略猜着了八九。那时只有邢夫人、王夫人和凤姐三人在贾母房中,贾母道:“我正要告诉你们,宝玉和林丫头是从小儿在一处的。我只说小孩子们。怕什么?以后时常听得林丫头忽然病。忽然好,都是为有些知觉了。所以我想他们若尽着搁在一块儿,毕竟不成体统。你们怎么说?”王夫人听了,便呆了一呆,回答道:“林姑娘是个有心计的。至于宝玉。呆头呆脑,不避嫌疑是有的,看起外面,却还是个小孩儿形象。此时若忽然或把一个分出院外,不是倒露了什么样痕迹了么?古来说的,‘男大当婚,女大须嫁。老太太想。倒是赶着把他们的事办办也罢。”

王夫人这几句话说得很刁。第一,她说:“林姑娘是个有心计的。至于宝玉,呆头呆脑”。意思是说,倘若宝黛之间真有了男女私情,责任在黛玉,不在宝玉。在这个问题上。封建伦理的“铁律”是护男不护女的。早先,王熙凤曾因贾琏拈花惹草哭诉到贾母这里来,贾母的回答是:“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哪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是打这么过的。”但贾母对黛玉与宝玉之间的感情纠葛却是这么说的:“孩子们从小在一处顽,好些是有的。如今大了懂的人事,就该要分别些,才是做女孩儿的本分。我才心里疼她。若是她心里有别的想头,成了什么样人呢!我可是白疼她了。”第二,王夫人说“倒是赶着把他们的事办办也吧”,外人听不明白她说的是“赶着把宝玉和黛玉的事办一办”。还是“赶着把宝玉和宝钗的事办一办”。她是用这句话试探贾母,看她在薛、林之悯究竟选择哪一个,并要逼迫老太太把她的最终决定当着大家的面说出来。由于王熙凤在八十四回中早就说过“一个‘宝玉,一个‘金锁”,“天配的姻缘”这样的话,这时贾母只能“皱了一皱眉”,被迫表态道:“林丫头的乖僻,虽也是她的好处,我的心里不把林丫头配他,也是为这点子。况且林丫头这样虚弱,恐不是有寿的。只有宝丫头最妥。”至此,王、薛联盟大获全胜!

然而,王熙凤在第八十四回首次提出一金一玉“天配的姻缘”时,贾母曾说过一句痛心自责的话:“可是我背晦了。”贾母承认自己“背晦了”对宝黛“木石前盟”的默认和呵护,如今她被迫改变决定,内心是痛苦的。

当然,贾母“背晦”宝黛“木石前盟!”,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毛泽东讲到林黛玉这个人物时,说过一句关键性的话:“她不是四大家族的。”林黛玉父母双亡,林家已“烟消云散”一般了无痕迹,林黛玉如风中柳絮一般,还有什么指望?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虽然也都处在衰败之中,但细说起来,还是“败”中有先败、后败、完败、半败之别。一、贾家。小说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早就说过:贾家“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书中写到锦衣军前来抄家时,贾政几乎吓瘫,心里如刀搅一般,感叹道:“完了!不料我们一败涂地如此!”二、史家。史家是贾母娘家。家运如何,她心里最清楚不过。史湘云是贾母的内侄孙女。从小亲生父母就死了,是贾母让抱过来养大的,如今她回史家与叔叔一家过。第三十七回写到史湘云要在大观园作东起一次诗社,薛宝钗对她说:“可是你在家里又作不得主,一个月通共那几串钱。都拿出来也不够。”你为起一次诗社乱花钱,“你婶子听见了,越发抱怨你了”,说得湘云踌蹰起来。这一席话,已从侧面道出了史家境况之窘迫。虽然第四十九回又写到“保龄侯史鼐(湘云叔父)又任了外省大员,不日要带了家眷去上任”。贾母因舍不得湘云,把她留下,接来贾府。命凤姐单独给她安排个住所。湘云执意不肯,只要与宝钗同住,云云。此后,书中却再没有史鼐(小史侯)的故事。三、王家。王家的台柱子王子腾(王熙凤的大叔父。王夫人和薛姨妈之兄),刚被任命为大学士。从外地返京赴任,却在途中暴病而亡。临了又被参了一本,他在海疆欠下的亏空要由其二弟王子胜及长房侄子、王熙凤之兄王仁负责偿还。王仁又不是个正经人,王家岂不是也已一败到底?四、薛家。薛家是官商,虽然薛姨妈丈夫已故世,儿子薛蟠不成器,但她家的商业网还在正常运作。贾母是贾府内的政治家,她代表的是正统的封建意识。她决定宝玉婚事的最后底线是:像贾府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为了把门面继续维持下去。除了与薛家结盟,已别无选择。

林黛玉终于被贾、薛、王三股势力联手将她逼死了,因为她不是四大家族的!

黛玉最终还是知道了宝玉和宝钗即将成婚的确信,这使她立即堕入了真正的幻灭感中。她幌幌惚惚,自言自语道:“我这是回去的时候了。”不知哪里来的一股力量支撑着她,一边笑着,一边飞快地往潇湘馆走,刚到门口,紫鹃只见黛玉身子往前一栽,哇的一声,一口血直吐出来。贾母得到消息。大惊说:“这还了得!”忙叫了王夫人、凤姐两个来。凤姐道:“我都嘱咐了,这是什么人走了风呢。这不更是一件难事了吗。”贾母道:“且不管那些,先瞧瞧去是怎么样了。”贾母、王夫人、凤姐等一起来到黛玉病榻前,黛玉心中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她微微睁开眼,以彻底绝望的口气对贾母说了最后一句话:“老太太,你白疼了我了!”

紧接着,第九十七回写的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黛玉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把所有诗稿和宝玉的信柬文字统统烧掉。她临终时。只有李纨、探春两人在身旁,还有紫鹃和奶妈并几个小丫头在场。这时“只听得远远有一阵音乐之声”。那边贾宝玉和薛宝钗正在举行成婚大礼。林黛玉临终对紫鹃有遗嘱:“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南方)去。”

贾母听到黛玉死讯,眼泪交流地道:“是我弄坏了她。但只是这个丫头也忒傻气!”说着,便要到园里去哭她一场,又惦记着宝玉,两头难顾。王夫人是自私的,宝玉这里是喜事,黛玉那边是丧事。你老祖宗不能过去沾了丧气再回到宝玉身边来,她力劝“老太太身子要紧”,不能过去。贾母想去送送这位心肝宝贝的外孙女、想去为她痛哭一场的心愿都未能实现……

弃林选薛,这对贾母是一场极大的煎熬。她内心始终是矛盾的。在黛玉生命的最后时刻,贾母说过不少对黛玉带贬义的话,但当她得知黛玉离世时,终于说出了那句痛彻肺腑的话:“是我弄坏了她!”宠也贾母,毁也贾母。哀莫大于此焉!

责任编辑/兰宁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