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红楼梦》里的四次诗会

时间:2024-05-04

朱增泉

导语:

我抄录《红楼梦》诗词,自然格外关注《红楼梦》中的四次诗会。

第一次诗会,是在第三十七回。那是林黛玉含泪“葬花”并深情吟唱《葬花词》之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已经发展到情真意切,又不断误会、不断闹些小别扭的时候。贾探春给二哥贾宝玉写了一封书柬,率先提出了建立诗社的倡议,得到了贾宝玉的热烈响应。经过兄妹二人紧锣密鼓四方联络,很快在大观园李纨居所稻香村成立了海棠诗社,李纨任社长。诗社的成立,为大观园青年们提供了一个活动平台。一时间,贾府似乎的确有了一番“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气象。诗社成立当天,在贾探春居所秋爽斋开了第一次诗会,那是一次以咏颂白海棠为题的同题诗会。

第二次诗会,在第三十八回,与第一次诗会相隔不久,诗会地点在大观园中四面临水的藕香榭。由史湘云做东,薛宝钗资助。那是一次以吟颂菊花为题的同题诗会。这次诗会的余韵是“赏桂尝蟹”。

第三次诗会,在第五十回,诗会地点在大观园芦雪庵,众人围着地笼子取暖赏雪即景联句。贾母闻讯,也冒雪赶来凑热闹。这次诗会的余韵,是贾宝玉踏雪访妙玉乞红梅,于是又引出几个人的《咏红梅》诗。

第四次诗会,在第七十回,地点在林黛玉居所潇湘馆。这是诗社由海棠社改名为桃花社、由林黛玉担任社主后第一次诗会,以咏柳絮为题的同题诗会。这也是大观园最后一次诗会,成为绝唱。这时,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也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恶劣环境中遇到了严重危机,岂不令人扼腕唏嘘!

第一次诗会第三十七回(七则)

倡建诗社帖

贾探春

娣虽不才,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枝。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真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造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

按:这段文字摘录于探春写给宝玉的一封书柬。宝玉与探春是同父异母兄妹。这一年,贾政被朝廷点了学差,择于八月二十日起身赴任。贾政出门后,宝玉每日在大观园中任意纵性逛荡,真把光阴虚度,岁月空添。忽一日,探春遣丫鬟翠墨送来一纸花笺,称宝玉“二兄文几”云云,信中提议在大观园内成立诗社,宝玉高兴得拍手称妙。“娣”是女性对平辈兄长自称。“薛林”,指薛宝钗、林黛玉。“东山雅会”是个典故。东晋宰相谢安,书法、诗词俱佳。他曾长期隐居东山,不愿做官,故后人常以“东山”指代谢安。“东山雅会”,原指谢安召集子侄辈谈诗论文之会,后泛指文人雅士聚会。历史上被称为谢安隐居地的东山有两处:第一处全名“栖迟东山”,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上虞古代属会稽郡,是谢安、王羲之等东晋贵族聚居地。第二处又名“土山”“东土山”,在今江苏省江宁县,即东晋首都建康(今南京)东郊。李白《东山吟》:“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即此山。“造雪而来”明白,“扫花以待”怎解?语出杜甫《客至》一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原意为懒散待客,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表示殷切期待。

经过探春四方联络,首批参加诗社之“诗翁”有:探春、迎春、宝钗、黛玉、惜春、宝玉、李纨,共七人。七位“诗翁”各有诗号:李纨——稻香老农:探春——秋爽居士、蕉下客:薛宝钗——蘅芜君:黛玉——潇湘妃子:迎春——菱洲:惜春——藕榭:宝玉——富贵闲人、绛洞花王、怡红公子。

诗社社名:海棠社。李纨年龄最长,她自荐担任海棠诗社社长。副社长:迎春、惜春。她们三人自谦诗才逊于他人,愿以服务为主。

咏白海棠

贾探春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按:海棠诗社成立当天,在探春居所秋爽斋开了第一次诗会。因这一天贾芸送来两盆盛开的白海棠,孝敬“干爹”贾宝玉。于是由探春统一命题《咏白海棠》,并限定以“门、盆、魂、痕、昏”为韵。探春、宝钗、宝玉、黛玉、湘云(湘云的两首《咏白海棠》是后补的)五人,共写了六首《咏白海棠》同题诗。探春开笔写了这第一首。

第一二句,点明白海棠盛开季节是在秋天,雨后花盆内长满苔藓,更衬托出花之艳容。第三四句,形容花色之洁白,比喻精神之高洁。接着更进一步将此花比喻为美女的冰肤雪肌,有销魂摄魄之美。第五六句,形容月色笼罩下此花更加美妙。第七八句,缟仙指浑身穿着白绫的仙子。羽化是道家语,指修成道家正果后能一身白羽升天而去。尾末一句,是说黄昏时有这样一盆名花陪伴在侧,带来了吟诵诗句的美好心情。

有的红学文章认为,探春这首诗中“芳心一点娇无力”,同她在灯谜诗中的“游丝一断浑无力”意思是相通的,都在暗示她将来“孤帆远去”的命运。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按:社长李纨对薛宝钗这首诗的评语是:“到底是蘅芜君。”这个评论是含糊的。论诗才,薛宝钗自然在探春之上。但就这首《咏白海棠》而言,很难说它就在探春之上。全诗传统、平实,意境平淡无奇,找不出特别精彩的句子。

有的红学文章认为,“珍重芳姿昼掩门”一句,是宝钗自喻恪守封建妇德。而“愁多焉得玉无痕”一句,则话中带刺,是讥讽黛玉的。

咏白海棠

贾宝玉

秋容浅浅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按:宝玉在这首诗中,将海棠比喻成两位古代美人的经典美态:“太真出浴”和“西子捧心”。太真:杨贵妃在太真宫做道士时的道号,那时她还没有到唐玄宗身边。出浴太真:即贵妃出浴,典出白居易《长恨歌》。那时杨贵妃已经到了唐玄宗身边,“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恩宠无比,登峰造极。唐玄宗携杨贵妃去华清池出浴,两人情爱达到顶点:“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捧心西子:形容西施“病态美”的一个专用名词。西施是否有心脏病无法考证,但旧时一直形容说,西施捧住心脏部位显出病态的样子最美。其实这是没落封建阶级对旧时女子的一种病态审美观,现代人已不再将这种病态称为“美”。

有的红学文章认为,宝玉用“出浴太真冰作影”比喻薛宝钗:用“捧心西子玉为魂”比喻林黛玉,这有道理。因为宝玉曾当面说过薛宝钗像“杨妃”:他也始终认为林黛玉貌如西施,心如美玉,纯洁无瑕。虽然宝玉一直在宝钗和黛玉之间搞“平衡”,但他对黛玉有偏爱之心也是显而易见的。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掩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按:黛玉刚刚写出第一句“半掩湘帘半掩门”,宝玉就喝彩道:“从何处想来!”又看下面“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众人也都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黛玉写完全诗,众人都说这首为上。李纨道:“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探春道:“这评的有理,潇湘妃子当居第二。”李纨道:“怡红公子是压尾,你服不服?”宝玉道:“我的那首原不好,这评的最公。”但宝玉为黛玉鸣不平,又笑道:“只是蘅潇二首还要斟酌。”言下之意,自然是谋求黛玉排在第一。李纨道:“原是依我评论,不与你们相干,再有多说者必罚。”这位长嫂李纨,在宝玉面前说话还是有权威的。宝玉只得作罢,不再为黛玉去争高低。由此不难看出,李纨和宝玉对蘅、潇二人的诗作评价,各自带有明显的倾向性。李纨到底年长,她最重“道德标准”,薛宝钗的那一首最合她的口味。而宝玉却满心喜欢黛玉诗中那份“风流别致”。

据实而言,黛玉这首诗,胜出别人的最大优长,是把她自己写了进去。评价一首诗的优劣,也许可以列出许多条“标准”,但其诗品的高低,核心要看诗中有没有诗人自己——写诗最怕诗中没有自己。这句话我已不是第一次说了。诗中写不出自己的诗歌作者,那是“工匠”,他们也许可以用精美辞藻搭配出很漂亮的“工艺品”来,但成不了真正的诗人。脂评对林黛玉这首诗的批语曰:“不脱落自己。”一语中的。

咏白海棠

史湘云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断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

按:宝玉从秋爽斋回到怡红院,先侍弄了一回贾兰送来的那两盆白海棠,心里总觉得忘了一件什么事。至房内告诉袭人结诗社的事,袭人也把打发宋妈给史湘云去送东西的事告诉了他。宝玉忽地想起,结诗社竟忘了史湘云,拍手道:“亏你提起来,正要请她去。这诗社里若少了她还有什么意思。”袭人道:“她比不得你们自在,家里又作不得主。告诉她,她要来又由不得她:不来,她又牵肠挂肚的,没的叫她不受用。”宝玉道:“不妨事,我回老太太打发人请她去。”正说着,宋妈给史湘云送东西回来了。宋妈说,湘云问二爷作什么呢,我说和姑娘们起什么诗社作诗呢。史姑娘说,他们作诗也不告诉她去,急的了不的。宝玉立身便往贾母处来,立逼着叫人去接。贾母说:“今日晚了,明日一早再去。”

第二天午后,终于把湘云接来了。宝玉先要给她看昨儿大家作的诗,李纨道:“且别给她诗看,先说与她韵。她后来,先罚她和了诗,若好,便宜请入社:若不好,还要罚她一个东道再说。”湘云道:“就拿韵来,我虽不能,只得勉强出丑。容我入社,扫地焚香我也情愿。”湘云兴致极高,一口气和了两首,这是第一首。

咏白海棠又一首

史湘云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按:史湘云写出一句,众人惊讶一句,都说:“这个不枉作了海棠诗,真该要起海棠社了。”湘云道:“明日先罚我个东道,就让我先邀一社可使得?”众人道:“这更妙了。”湘云写的这第二首诗,隐隐约约把她自己隐秘的心事也写了进去,当下竟无人察觉。或者黛玉、宝钗这等大观园一流诗人,即使察觉了也不便一纸捅破,使湘云难堪。

当晚,史湘云随薛宝钗到蘅芜苑去歇息。薛宝钗很会做人,也很有手段。她设身处地为史湘云着想,对她说,你作东起社,虽是玩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人,然后方大家有趣。可是你在家里又作不得主,一个月通共那几串钱,都拿出来也不够,又不便问家里去要。说得湘云踌蹰起来。薛宝钗连忙安慰湘云说:“这个我已有了主意。”她说,她家当铺里有个伙计,他家田上出的肥螃蟹(田上出的肥螃蟹,这是江南稻田里才有的。这又涉及大观园究竟在何处的问题。薛家的当铺在金陵,当铺里的伙计估计也是金陵乡下人。大观园里是睡炕的,看来在北京无疑。而《红楼梦》里的语言、习俗、风物,均有南北“嫁接”“混搭”的现象。曹雪芹南方、北方都生活过,这成就了他的写作优势),这里的人都喜欢吃。她叫薛蟠哥弄几篓极肥极大的螃蟹来,再准备几坛好酒,备四五桌果碟,在园里邀了大家赏桂花吃螃蟹,又省事,又热闹。“等他们散了,咱们有多少诗作不得?”末了又对湘云说一句:“我是一片真心为你的话。你千万别多心,想着我小看了你。”湘云一声一个好姐姐,对她千恩万谢。宝钗立马传话下去准备。

接着两人又商量诗题、诗韵,紧锣密鼓地筹备菊花诗会。这时,薛宝钗发表了一通极有见地的诗论,她道:“诗题也不要过于新巧了。你看古人诗中那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那极险的韵了,若题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有好诗,终是小家子气。诗固然怕说熟话,更不可过于求生,只要头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词就不俗了。”人总有优缺点,薛宝钗亦然。若论其才,她这通诗论就讲得很好,不愧是大观园中才女之一。

第二次诗会第三十八回(十六则)

藕香榭对联

芙蓉影破归兰桨,

菱藕香深写竹桥。

按:这是藕香榭的一副对联。藕香榭是大观园水面上的一个水榭,四面有窗,左右有曲廊接岸,去左边是怡红院,去右边是潇湘馆,水榭后面另有曲折竹桥暗接对岸。菊花诗会的螃蟹宴就摆在藕香榭。这次螃蟹宴以湘云的名义做东,薛宝钗为她出点子,并资助两篓子螃蟹。实际上,薛宝钗利用这个机会,在贾母面前好好地表现了一番,博得了老祖宗一番夸奖。

菊花诗会当天,湘云去请贾母等进大观园来赏桂花。至午,果然贾母带了王夫人凤姐兼请薛姨妈等等进园来。贾母问哪一处好,王夫人道:“凭老太太爱在哪一处,就在哪一处。”凤姐道:“藕香榭已经摆下了,那山坡下两棵桂花开的又好,河里的水碧清,坐在河当中亭子上岂不敞亮,看着水眼也清亮。”贾母听了,说:“这话极是。”像贾府这样的“诗礼簪缨之族”,像贾母这样的豪门长辈,吃要吃出风趣,玩要玩出品位,排场大小倒在其次。

贾母率领众人进入藕香榭,只见两边分置两张竹案,一头放置酒具,一边放置茶具:一边有丫头在煽炉煮茶,一边在煽炉烫酒。贾母甚是喜欢,夸奖道:“这茶想的周到,且是地方,东西都干净。”湘云笑道:“这是宝姐姐帮着我预备的。”贾母道:“我说这孩子细致,凡事想的妥当。”这句话说明,贾母对薛宝钗的好感正在一点点增加。老人家一面说,一面又看见柱上挂的黑漆嵌蚌的这副对子,让人念给她听。湘云当场把这副对联念了一遍:“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

贾母听罢,又抬头看“藕香榭”的匾,回头向薛姨妈道:“我先小时,家里也有这么一个亭子,叫什么‘枕霞阁。”贾母刚赞扬过薛宝钗,这时又主动与薛姨妈搭话,从中可以窥见老太太的心理活动轨迹。探春提议湘云也该有个诗号,因湘云是贾母娘家人,宝钗立刻奉迎建议:湘云以“枕霞旧友”做诗号。宝钗这一主意一石三鸟:首先,讨好了贾母,使她的念旧情结通过湘云的诗号联结了起来。其次,对探春的提议做出了迅速反应,她知道探春是大观园中一个尖锐人物。再次,为湘云落实了加入诗社之事,有了诗号自然成为诗社一员了。这样,湘云便成了海棠诗社第八位“诗翁”。林黛玉虽然聪明过人,但却远远不及薛宝钗有心计,懂得奉迎老太太!

忆菊

薛宝钗

怅望西北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一一蘅芜君

按:这是海棠诗社的第二次诗会,以咏菊主题,地点在四面临水的藕香榭。薛宝钗开笔写了第一首,诗题《忆菊》。她寄情菊花,写尽了秋思,也算是上乘之作了。菊花诗会前,史湘云和薛宝钗在商量诗题时,一人拟出一个题目来比较。先拟出了《菊梦》《菊影》两个,觉得都好。又拟出了《问菊》《访菊》,觉得也好,都留下了。接着由宝钗念,湘云写,拟成十个。湘云看了一遍,又笑道:“十个还不成幅,越索性凑成十二个便全了,也如人家的字画册页一样。”宝钗又想了两个,凑成十二个。宝钗又说:“既这样,越性编出他个次序先后来。”湘云道:“如此更妙,竟弄成个菊谱了。”

由薛宝钗排定的十二首菊花诗次序为:一、《忆菊》;二、《访菊》;三、《种菊》;四、《对菊》;五、《供菊》;六、《咏菊》;七、《画菊》;八、《问菊》;九、《簪菊》;十、《菊影》:十一、《菊梦》;十二、《残菊》。

为何如此排列,薛宝钗曾在第三十七回讲出一番道理,大意如下:秋之将至,兴起忆菊:忆之不得,出行访菊。访之既得,弄盆种菊。种菊盛开,相对赏菊。赏之未已,插瓶供菊。供玩有兴,赋诗咏菊。吟咏未已,笔墨画菊。菊妙何在,躬身问菊。菊解人语,喜而簪菊。人事虽尽,菊影犹存。夜有余兴,寐而梦菊。天时有序,菊盛而衰。残菊留恋,收其总也。她这一席话把秋兴说尽了。

湘云问宝钗:“该限何韵?”宝钗又发表了另一段诗论。她说:“我平生最不喜限韵的,分明有好诗,何苦为韵所缚。咱们别学那小家派,只出题不拘韵。原为大家偶得了好句取乐,并不为以此难人。”薛宝钗身上,的确时不时透出一股大家闺秀气派,这是封建家庭培养熏陶出来的。但薛宝钗很自私,她待人处事的原则是“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第三十七回)。在事关切身利益的婚恋问题上,她更是深藏心机,以柔克刚,广揽人心,长期经营,这同样是封建家庭培养训练出来的一种特殊素养。幼年失怙的林黛玉,是注定斗不过薛宝钗的。

湘云把诗题用针绾在墙上,并说这次并不限韵,让众人自领,领几首不限,只十二首领完为止。宝钗先上来把《忆菊》《画菊》两首勾了,底下注了一个“蘅”字。十二首诗题很快都被“诗翁”们领了去,各自酝酿构思,打起腹稿。

访菊

贾宝玉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拄杖头。

一一怡红公子

按:贾宝玉今夜诗兴正浓,抢着写出了《访菊》诗。诗中有“药盏”一词,这似乎是在劝说黛玉,在今天这样秋夜诗会、赏桂尝蟹的美好时光,应把整日服药的烦恼丢到脑后,尽情地享受一番才是。最后一句“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拄杖头”,是在嘱咐黛玉,不要辜负老寿星的特别关照!“拄杖头”就是指贾母这位老寿星今晚“拄杖”而来。“拄杖头”是老寿星的代名词,老寿星的经典形象就是手柱拐杖。席间,凤姐描绘了贾母的老寿星模样:“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一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高些出来了”。

贾母今夜吃得很高兴,说笑更高兴。凤姐和众丫鬟们也吃闹了一阵。王夫人回贾母说:“这里风大,才又吃了螃蟹,老太太还是回房去歇歇罢了。若高兴,明日再来逛逛。”贾母听了,笑道:“正是呢。我怕你们高兴,我走了又怕扫了你们的兴。既这么说,咱们就都去罢。”贾母是位十分细心的老太太,要紧关节说话从不随意的。由于她在今晚的尝蟹赏桂宴开席时表扬了宝钗“我说这孩子细致,凡事想的妥当”,她又深知自己的外孙女黛玉极其敏感,故离席时特意回头嘱咐湘云道:“别让你宝哥哥林姐姐多吃了。”后头捎带着对湘云宝钗说:“你两个也别多吃”。语气中的先后之序、亲疏之别,像林黛玉这样的聪明人是一听就明白的。

如果不联系老寿星贾母这样解读“拄杖头”,这三个字的含义永远解不开。“拄杖头”三字在戚本、程乙本中均被改成“挂杖头”,这不是曹雪芹改的,是别人改的。很大可能是戚本、程乙本读者一时解不通,于是揣测臆改,成了“挂杖头”,再从“挂杖头”倒查古书找典故。这种“先假定”“后反推”的方法极其有害。解读《红楼梦》也不能搞“凡是”,凡是戚本、程本或别的什么手抄本擅改的文字都“对”,也不一定。

湘云宝钗将贾母送出园外,仍旧回来,令将残席收拾了重摆。宝玉今天领了《访菊》《种菊》两个诗题,一心在诗上,便说:“也不用摆,咱们且作诗。把那大团圆桌就放在当中,酒菜都是放着。也不必拘定坐位,有爱吃的大家去吃,散坐岂不便宜。”宝钗道:“这话极是。”湘云道:“虽如此说,还有别人。”因又命另摆一桌,拣了热螃蟹来,请袭人、紫娟、司棋、侍书、入画、莺儿、翠墨等一处共坐。山坡桂树底下铺了两条花毡,命答应的婆子并小丫头等也都是坐了,只管随意吃,等使唤再来。湘云同情丫鬟仆人,想得周到。

种菊

贾宝玉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一一怡红公子

按:宝玉写的这首《种菊》诗,多数句子解读难度不大。“故故”,指菊花年年栽种在篱畔庭前这些地方。“泥封”的“封”字用得并不好。第三四句,写盆栽菊花“经雨活”“带霜开”,诗可以这样写,其实菊花到开花时再移栽太晚了,看不成花了,至迟刚含苞时就得移栽。等花苗醒过来,站直,生出新根,褪掉黄叶,然后开花。

看来宝玉这首诗也是写给黛玉的。宝玉和黛玉前一阵有曾生过一场大误会,经过宝玉赠帕两方、黛玉在帕上题诗三首,两人才冰释前嫌,重归于好。宝玉在诗中告诉黛玉,他已心情大好,“今朝犹喜带霜开”。

难解的是尾末一句“好知井径绝尘埃”,不少红学文章都将它解读为“菊花和小径都和尘埃隔绝”,糊弄洋鬼子,不通。解为因“泉溉泥封勤护惜”,常到井台去打水,通往井台的小径都被踩白了,尚可读通。

对菊

史湘云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浅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一一枕霞旧友

按:湘云是这次菊花诗会的会东,积极性奇高,一人认领了《对菊》《供菊》《菊影》三首诗题。湘云的诗才自然不及黛玉、宝钗,也不及探春。据海棠诗社社长李纨的点评,这首《对菊》排在黛玉的《咏菊》《问菊》《菊梦》、探春的《簪菊》之后,在十二首中名列第五。这首诗中的亮点是“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这两句。古诗中见得最多的是歌颂“春光”,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主要也是指春光。湘云这首诗赞颂“秋光”,秋光同样也是“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就出了新意,有了突破,不落俗套。不过湘云尚是黄花闺女,这样抒发情感,让人觉得有点“老气横秋”。

供菊

史湘云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

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一一枕霞旧友

按:史湘云这首《供菊》诗,林黛玉的评价甚高。她道:“据我看来,头一句好的是‘圃冷斜阳忆旧游,这句背面傅粉。‘抛书人对一枝秋已经绝妙,将供菊说完,没处再说,故翻回来想到未折未供之先,意思深透。”林黛玉是海棠诗社的“诗仙”,她的分析评价精微之至,无人能比。

所谓“背面傅粉”,既是一种画法,也是一种文法。它源于古代绘画时在素绢背面涂一层铅粉,然后在正面作画,可使画面更加鲜亮、清晰。此法用于作文,谓“注此写彼”。若想突出表现此人之善、此物之美,则需用力于写彼人之恶、彼物之丑,两相映照,以反衬正,效果自显。

咏菊

林黛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香。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潇湘妃子

按:黛玉的这首《咏菊》,李纨社长点评为十二首菊花诗之冠。

第一二句: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香。诗魔,指写诗的创作冲动。典出白居易《闲吟》中的两句“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闲一吟”。林黛玉将诗魔拟人化,说它像无赖一样从黄昏到清晨一直纠缠着自己。“绕篱欹石自沉香”,指绕篱倚石而栽的菊花却不受外物纷扰,兀自绽放,散发出浓郁的清香。

第三四句: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黛玉说她以洁净的笔墨和珍重的胸臆来写菊咏菊,不敢玷污菊花的高洁品格。

第五六句: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黛玉是在写菊花,也是在写自己。黛玉在诗中表达的意思是说,她写的诗篇满纸都是诉说自己心中的哀怨。素,指白菊,与黛玉的诗意吻合。“片言谁解诉秋心”一句有创意,常说一叶而知秋,黛玉在这里却说有谁懂得一片落英所包含的秋意,更有谁懂得我一吟一咏所含的哀叹?

尾末两句: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咏菊咏出了高古境界。陶令即陶渊明,曾任过彭泽县令,故后世称他为陶令。毛泽东《登庐山》:“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因为庐山乃彭泽县所辖,毛泽东写《登庐山》联想到陶令是很自然的。《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散文代表作。

黛玉写《咏菊》,联想到“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随手拈来,自然贴切。但要具备写诗真功底者,才能“信手拈来不着痕”。平章:语出《尚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原意为百姓和睦相处,协商调定诸事。第三十七回探春写书柬给宝玉提议成立诗社时,宝玉道:“这是一件正经大事,大家鼓舞起来,不要你谦我让的。各有主意自管说出来大家平章。”宝玉说的“大家平章”就是“大家商量决定”之意。这里的“平章”,与唐代以降朝廷内的“同平章事”官衔无关。“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菊花傲霜斗雪的高贵品格,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早已浑然一体。以菊花喻陶令,以陶令喻菊花,家喻户晓,代代相传,颂扬一种高贵气节。

画菊

薛宝钗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一一蘅芜君

按:李纨社长点评,将宝钗这首《画菊》排在十二首菊花诗第七。大约宝钗以诗表达画菊,还少了些“神形兼备”的意蕴,写得过于平实了些。这同她主张写诗不以“巧题险韵”取胜有关。所以凭是什么事,总是有益也有弊。

问菊

林黛玉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一一潇湘妃子

按:林黛玉这首《问菊》诗,对菊花有一连串发问:你为何如此高标孤傲?你隐居山村,谁与你作伴?你夜夜经受花圃中的寒露、庭院中的清霜,难道一点也不觉得寂寞吗?鸿雁已经南归,鸣秋的小虫即将病死,你心中可有难言的相思?“解语何妨片语时”一句,黛玉再次将“一叶而知秋”转用到菊花的一片落英上,变成“一瓣而知秋”。她告诉菊花:你不必为举世找不到一位可以倾心交谈的知音而悲伤,其实当我见到你落下第一片花瓣时,已知时令将入深秋。黛玉对菊花每一句发问,问得意蕴深沉。对菊花的每一句安慰,也都情真意切,果然好诗。

林黛玉还是在写自己。最后一句“解语何妨片语时”,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回应宝玉“休负今朝拄杖头”的嘱咐,黛玉表示知道了,自己会铭记在心:二是感激贾母离席时特意对湘云说“别让你宝哥哥林姐姐多吃”,黛玉表示自己也听到了,领悟到老祖宗的怜爱与关照了。

簪菊

贾探春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蕉下客

按:探春这首《簪菊》诗,写得生动泼辣。用典自嘲,别开生面。有的红学文章认为,唐代诗人杜牧是长安人,他在《九日齐山登高》一诗中写有“菊花需插满头归”一句,故探春此诗中的“长安公子”指杜牧。“彭泽先生”自然是指陶渊明。他酷爱饮酒,是菊酒一体的代表人物。“葛巾”,指古代用粗葛布做的头巾。旧时官宦富家女子穿着打扮,以文雅素淡为上,“满头插花”自然俗气。探春先引“长安公子”和“彭泽先生”两个与饮酒簪菊有关的著名典故做铺垫,曰:“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这就反置笑她“簪菊”者为不识古人高雅之举的地步,表现手法高明,也可算“背面傅粉”了。故李纨将这首《簪菊》排在十二首菊花诗第四的位置,仅次于黛玉的《咏菊》《问菊》《菊梦》,探春实际上得了亚军。

菊影

史湘云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渡偷移三径中。

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枕霞旧友

按:史湘云写诗热情最高,这次菊花诗会,她和黛玉两人均揽得三个题目。黛玉素以挑剔著称,她只对湘云第二首《供菊》给予了很高评价,对这首《菊影》未见有评。其实这首《菊影》自有独到之处。湘云写的是月光下的“菊影”,她用客体的“窗隔疏灯”“篱筛破月”,来衬托主体“醉眼”对“菊影”那重重叠叠、朦朦胧胧的视觉感受:又用“潜渡偷移三径中”一句来写“菊影”在月光下摇曳多姿的动感、美感,细腻微妙。“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两句尤妙。

菊梦

林黛玉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潇湘妃子

按:这首《菊梦》,在林黛玉的三首菊花诗和众人的十二首菊花诗中均列第三。李纨点评时笑道:“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李纨与诗社中众姑娘相比,她毕竟“老于世故”得多。第一次海棠诗会时,李纨评价薛宝钗名列第一,林黛玉为第二,宝玉对此有异议,被李纨“压”了下去。这次菊花诗会,李纨将黛玉的三首诗排在前三名的位置,把众人都挤到后面去了,这不仅给了黛玉一个大大的面子,也给了宝玉一个大大的面子。办诗会原来是件开心事,千万别弄得互相不开心,李纨这个“评委主席”很高明。

“庄周梦蝶”可谓中国古典文学中“梦”的经典。黛玉的《菊梦》引用“庄周梦蝶”的典故,信手拈来,但她并不向往庄周“化蝶”之梦想,而是倾慕陶令“采菊东篱下”的现实追求。“陶令盟”不是现成典故,不必拘泥硬找凭据。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传散文集,他在传中阐述了自己一生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中所说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忘怀得失,以此自终”等语,我们权且看作是他的“盟誓”吧。

如果挑剔一点来评说,林黛玉这首《菊梦》诗中的“陶令”“雁断”“蛩鸣”,与第一首《咏菊》中的“陶令”,第二首《问菊》中的“鸿归”“蛩病”都有重复感。同一天连写三首菊花诗,若能避开上述重复用典,则更显其高妙,此乃美中不足尔。

残菊

贾探春

露凝霜重渐倾歌,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蕉下客

按:湘云与宝钗在提前拟定菊花诗会题目时,宝钗说过:“末卷便以《残菊》总收前题之盛。这便是三秋的妙景妙事都有了。”这“总收”之作落在了探春手上,她自然当得起这个重任,并得了这次菊花诗会的亚军。这首《残菊》既在写行将凋谢之菊,也在对此番菊花诗会做总结。时令“才过小雪”,却已“露凝霜重”。虽然菊花“蒂有余香”,却已“枝无全叶”“翠离披”。床上铺月色,野外鸣寒虫,天上过雁阵,心中有余韵。诗会将散,似乎有一阵落寞之感袭上心来,真可谓“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

探春对来年还是抱有一丝期待,“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不过,要等到明年初冬,才有一次芦雪庵赏雪诗会。

尝蟹赏桂

贾宝玉

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

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

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

原为世人关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

按:“赏菊”之后是“尝蟹赏桂”。十二首菊花诗写齐,一起贴到墙上,李纨点评一过,众人你来我往互相夸奖一番。宝玉虽然口头上说他的诗远不及各位姐姐妹妹的好,但心里嘴里却遮掩不住流露出一点小小失落。李纨安慰他道:“你的也好,只是不及这几句新巧就是了。”菊花诗会到此结束。

宝玉等人意犹未尽,复又要了热蟹来,就在大圆桌子上吃了一回。宝玉笑道:“今日持螯赏桂,亦不可无诗。我已吟成,谁还敢作呢?”说着,便忙洗了手提笔将这首诗写出。

螯,螃蟹的第一对脚肢,像两只大钳子,夹人很厉害。泼醋擂姜,这是吃螃蟹的两道必备程序、两样必备佐料。螃蟹是寒性食物,醋去腥,姜暖胃。还有吃完螃蟹后的一杯热茶,不能少。饕餮,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贪吃大兽。古代青铜器上常用饕餮头部形状做纹饰,名为饕餮纹。饕餮王孙,食螃蟹者自指。横行公子,指螃蟹。螃蟹走路多横行,极快,躲避天敌捕食。无肠,指螃蟹无肠,不确。螃蟹外壳肚下有脐,壳内有一小块硬物,与脐相连,此物即螃蟹消化道,表面看无肠。此硬物不可食。“脐内积冷馋忘忌”,指误食了此硬物。坡仙,指螃蟹喜爬至水边坡上觅食,见人即入水,人去复上坡,如此忙碌一生。

尝蟹赏桂

林黛玉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斟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按:宝玉写出前面那首尝蟹赏桂诗,黛玉笑道:“这样的诗,要一百首也有。”宝玉笑道:“你这会子才力已尽,不能作了,还贬人家。”黛玉听了,并不答言,也不思索,提起笔来一挥,写出这首。宝玉看了正喝彩,黛玉便一把撕了,令人烧去,因笑道:“我的不及你的,我烧了它。你那个很好,比方才的菊花诗还好,你留着给人看。”

尝蟹赏桂

薛宝钗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按:黛玉刚把诗稿令人去烧了,宝钗笑道:“我也勉强了一首,未必好,写出来取笑儿罢。”众人看了前四句,不禁叫绝。宝玉道:“写得痛快!我的诗也该烧了。”众人看毕,都说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是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指的主要是“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这两句,讽刺封建官僚的横行霸道。其实她的哥哥薛蟠最能与这两句诗对上号,可是从未见薛宝钗对她哥哥说过一句批判性的话。所以,薛宝钗的是非标准,是被封建伦理道德厚厚地包裹着的。

读宝玉、黛玉、宝钗这三首螃蟹诗,以及贾母在席间的一些赞许、嘱咐,可知《红楼梦》时代人们吃螃蟹已经十分精细,佐料、注意事项,与今人无异。然今人吃螃蟹,只饕餮而已,已毫无情趣可言,哀哉!

第三次诗会第五十回(五则)

芦雪庵即景联句

王熙凤李纨等十二人

凤姐:一夜北风紧,

李纨:开门雪尚飘。入泥怜洁白,

香菱:匝地异琼瑶。有意荣枯草,

探春:无心饰萎苕。价高村酿熟,

李绮:年稔府粱饶。葭动灰飞管(“管”:据人民版《红楼梦》校注,有的抄本作“琯”),

李纹:阳回斗转杓。寒山已失翠,

岫烟:冻浦不闻潮。易挂疏枝柳,

湘云:难堆破叶蕉。麝煤融宝鼎,

宝琴:绮袖笼金貂。光夺窗前镜,

黛玉:香粘壁上椒。斜风仍故故,

宝玉:清梦转聊聊。何处梅花笛,

宝钗:谁家碧玉箫。鳌愁坤轴陷,

湘云:龙斗阵云销。野岸回孤棹,

宝琴:吟鞭指灞桥。赐裘怜抚戍,

湘云:加絮念征徭。坳垤审夷险,

宝钗:枝柯怕动摇。皑皑轻趋步,

黛玉:翦翦舞随腰。煮芋成新赏,

宝玉:撒盐是旧谣。苇蓑犹泊钓,

宝琴:林斧不问樵。伏象千峰凸,

湘云:盘蛇一径遥。花缘经冷结,

探春:色岂畏霜凋。深院惊寒雀,

岫烟:空山泣老鹗。阶墀随上下,

湘云:池水任浮漂。照耀临清晓,

黛玉:缤纷入永宵。诚忘三尺冷,

湘云:瑞释九重焦。僵卧谁相问,

宝琴:狂游客喜招。天机断缟带,

湘云:海市出鲛绡。

黛玉:寂寞对台榭,

湘云:清贫怀箪瓢。

宝琴:烹茶冰渐沸,

湘云:煮酒叶难烧。

黛玉:没帚山僧扫,

宝琴:埋琴稚子挑。

湘云:石楼闲睡鹤,

黛玉:锦劂暖亲猫。

宝琴:月窟翻银浪,

湘云:霞城隐赤标。

黛玉:沁梅香可嚼,

宝钗:淋竹醉堪调。

宝琴:或湿鸳鸯带,

湘云:时凝翡翠翘。

黛玉:无风仍脉脉,

宝琴:不雨亦潇潇。

李纨:欲志今朝乐,

李绮:凭诗祝舜尧。

按:这是海棠诗社的第三次诗会,地点在芦雪庵,时令已是冬季。“争联接句”是一种雅兴游戏,两句一韵。当日众人到了芦雪庵,由探春和李纨议定了题韵,贴在墙上,大家看时,共有三句规则:“即景联句,五言排律一首,限二萧韵。”但尚未列出联句诗人次序,宝钗坚持要分个次序。最后决定抓阄为序,抓到起首的恰是李纨。这时凤姐道:“既是这样说,我也说一句在上头。”众人都笑道:“那就更妙了!”李纨又将题目对她讲了一遍,凤姐想了半天,笑道:“你们别笑话我。我只有一句粗话,下剩的我就不知道了。”众人都笑道:“越是粗话越好,你说了只管干正事去罢。”凤姐道:“我想下雪必刮北风。昨夜听见了一夜的北风,我有了一句,就是‘一夜北风紧,可使得?”众人听了都笑道:“这句虽粗,不见底下的,这正是会作诗的起法。不但好,而且下面留了多少地步与后人。就是这句为首,稻香老农快写上,续下去。”凤姐、平儿和李婶又吃了两杯酒,都去干活了。

李纨把凤姐的起句“一夜北风紧”先写上,自己联了下句“开门雪尚飘”。她又起了下联首句:“入泥怜洁白”,让大家争着往下联。众人就这样争先恐后地联开了。总共联了七十句,参加争联的十二人:凤姐、李纨、香菱、探春、李绮、李纹、岫烟、湘云、宝琴、黛玉、宝玉和宝钗。其中湘云最有激情,-她一人争到十一次。宝琴、黛玉各争到九次。其他各人分别争到一、二、三次不等。唯独迎春对诗不感兴趣,也不争,连一句都没联上。

李纨社长去看热酒回来,随口接了一句“欲志今朝乐”,由她新来的堂妹李绮收了一句“凭诗祝舜尧”。李纨便下令道:“够了,够了。虽没作完韵,媵的字若生扭用了,倒不好了。”李纨看了一遍,笑道:“逐句评去都还一气,只是宝玉又落第了。”宝玉笑道:“我原不会联句,只好担待我罢。”李纨又笑:“也没有社社担待你的。又说韵险了,又整误了,又不会联句了,今日必罚你。我才看见栊翠庵的红梅有趣,我要折一支来插瓶。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她。如今罚你去取一枝来。”众人都道这罚的又雅又有趣。

咏红梅

邢岫烟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它冰雪中。

按:宝玉前去栊翠庵折梅,李纨命人好好跟着,黛玉忙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李纨点头说:“是。”一面将一个美女耸肩瓶拿来,贮了水准备插梅,一面又笑道:“回来该咏红梅了。”湘云忙道:“我先作一首。”宝钗忙道:“今日断乎不容你再作了。你都抢了去,别人都闲着,也没趣。回来还罚宝玉,他说不会联句,如今就叫他自己作去。”黛玉笑道:“这话很是。我还有个主意,方才联句不够,莫若拣联的少的人作红梅。”大家赞成,于是决定让邢岫烟、李纹和薛宝琴三人作红梅诗。薛宝钗限了“红梅花”三韵,每人一首七律,邢岫烟作“红”字,李纹作“梅”字,薛宝琴作“花”字。李纨道:“饶过宝玉去,我不服。”湘云忙道:“有个好题目命他作。”众人问什么题,湘云道:“命就作‘访妙玉乞红梅,岂不有趣?”众人听了,都说有趣。一语未了,只见宝玉擎了大大一枝红梅来了,众丫鬟忙接过插入瓶内。

众人笑谢宝玉。宝玉笑道:“你们如今赏罢,也不知我费了多少精神呢。”说着,探春早递过一钟暖酒来,众丫鬟走上来接了蓑笠掸雪。各人房中丫鬟都添送衣服来,袭人也遣人送了半旧的狐腋褂来。李纨命人将那蒸的大芋头盛了一盘,又将朱橘、黄橙、橄榄等物盛了两盘,命人带与袭人去。这些都是诗会上众诗人们边吟边吃的食物,命人带往袭人处,也把诗会的盛况带了去。场景的虚实连接,真正高手!湘云且告诉宝玉方才的诗题,又催宝玉快作。宝玉道:“姐姐妹妹们,让我自己用韵吧,别限韵了。”众人道:“随你罢作去罢。”大家回看这枝红梅。主杆二尺来高,旁有一枝横逸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枝,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集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

这时岫烟、李纹、宝琴三人都已吟成,李纨命写出来大家共赏。

且来欣赏岫烟这首红梅诗。第一二句“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是说梅花斗寒报春,花期最早。含苞的桃花和杏花,都还在春寒料峭中欲开未开,梅花“冲寒先已笑东风”。这里的“东风”即春风。第三四句“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庾岭即大庾岭,在江西和广东两省交界处,以盛产梅花著称,也称梅岭。陈毅著有《梅岭三章》(陈毅《梅岭三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其一)。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其二)。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其三),为当代名诗之一,吟颂在梅岭度过的南方游击战争艰苦岁月。岫烟诗中的“魂飞庾岭春难辨”,是说南国春早,梅花如果开在庾岭,则满山春花先后难辨了。“霞隔罗浮梦未通”,是说梅花开得如此之盛,如烟霞一般隔断了从庾岭去罗浮山的道路,也就做不成遇见梅花仙妇之梦了。罗浮山在广东省东江北岸。典出唐柳宗元著《龙城录》:“隋开皇中,赵师雄游浮罗。日暮,于林间酒肆旁舍见美人,淡妆素服出迎。师雄与谈,言极清丽,芳气袭人。与之扣酒家共饮,一绿衣童子歌舞于侧,师雄醉卧。久之,东方既白。起视,乃在大梅花树下,上有翠羽啾嘈,月落参横,但惆怅而已。”第五六句“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绿萼即绿梅,是梅花中的极品。这里引用神话故事说,绿萼仙女为了增添红妆而点燃蜡烛,白衣仙子(白梅)醉红了脸跨上残虹,都是极言红梅之红。第七八句“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前一句是反说,意即这哪是寻常之色,后一句更用冰雪来衬托红梅之红艳。

咏红梅

李纹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

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限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按:李纹这首《咏红梅》,个别句子带点惨烈的味道。虽然唐宋诗人也有以“血”“灰”等词语比喻梅花的,但李纹是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她为何用“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限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等这类词语比喻红梅?是否与其家境遭际、成长经历有关,不详。

咏红梅

薛宝琴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

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按:众人都说宝琴这一首更好。宝玉见宝琴年纪最小,才又敏捷,深为奇异。黛玉、湘云二人斟了一小杯酒,齐贺宝琴。宝钗处处护着堂妹宝琴,笑道:“三首各有各好。你们两个天天捉弄厌了我,如今捉弄她来了。”她这一说,使岫烟、李纹心里也舒坦了。

宝琴的才华也不全是天生就有的。书中对她的身世有如下一段描述:“可惜这孩子没福,前年她父亲就没了。她从小儿见的世面倒多,跟她父亲四山五岳都走遍了。他父亲是好乐的,各处因有买卖,带着家眷,这一省逛一年,明年又往那一省逛半年,所以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那年在这里,把她许了梅翰林的儿子,偏第二年她父亲就辞世了,她母亲又是痰症。”说明薛宝琴从小见多识广,近年父亡母病,又历经磨难。

古人提倡“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是写诗、写文章最重要的两大基础。再加上薛宝琴本人又勤奋,又有悟性,没有写不好诗的。

访妙玉乞红梅

贾宝玉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桠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按:宝玉这首《咏红梅》是被大家逼出来的。众人欣赏过上述三位姑娘的三首红梅诗,诗社社长李纨问宝玉道:“你可有了?”宝玉忙道:“我倒有了,才一看见那三首,又吓忘了,等等我再想。”湘云听了,便拿了一支铜火著,击着手炉,笑道:“我击鼓了,若鼓绝不成,又要罚的。”宝玉笑道:“我已有了。”黛玉提起笔来,说道:“你念,我写。”湘云便击了一下手炉笑道:“一鼓绝。”宝玉笑道:“有了,你写吧。”众人听他念道:“酒未开樽句未裁”,黛玉写了,摇头笑道:“起的平平。”湘云又道:“快着!”宝玉笑道:“寻春问腊到蓬莱。”黛玉湘云都点头笑道:“有些意思了。”宝玉又道:“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黛玉写了,又摇头道:“凑巧而已。”湘云忙催二鼓,宝玉又笑道:“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槎桠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黛玉写毕,大家还来不及评论宝玉这首诗的好差,那边几个丫头又惊又喜跑进来通报说,老太太也到芦雪庵来赏雪来了!众人忙迎出去,都笑道:“老太太怎么这等高兴啊!”说着。远远见贾母围了大斗篷,带着灰鼠暖兜,坐着小竹轿,打着青绸油伞,鸳鸯、琥珀等五六个丫鬟,每人都是打着伞,拥轿而来。李纨等忙往上迎,贾母命人止住说:“只在那里就是了。”来至跟前,贾母笑道:“我瞒着你太太和凤丫头来了。大雪地下坐着这个无妨,没的叫他们来雪。”众人忙一面上前接斗篷,搀扶着,一面答应着。贾母来至室中,先笑道:“好俊梅花!你们也会乐,我来着了。”贾母到来,使这次芦雪庵赏雪诗会达到高潮。

这次芦雪庵赏雪诗会,是《红楼梦》历次诗会中最为热闹的一次。

第四次诗会第七十回(六则)

如梦令-咏柳絮

史湘云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按:正当宝玉天天用功之时,南方沿海发生海啸灾害,朝廷下旨由贾政顺路查看赈灾回来,这样便要年底才能到京。宝玉头上摘了紧箍咒一般,又把功课放到脑后,放心玩耍游荡起来。不独是宝玉松了一大口气,众姑娘们也都春心活泛起来,林黛玉起诗社的事重新提上日程。

这时已是暮春时节。史湘云无聊,因见柳花飘舞,便偶成一小令,就是上面那首《如梦令-咏柳絮》。她自己心中得意,便用一纸条儿写了,与宝钗看了,又来找黛玉。黛玉看毕,笑道:“好,也新鲜有趣。我却不能。”湘云笑道:“咱们这几社总没填词。你明日何不起社填词,改个样儿,岂不新鲜些。”黛玉听了,偶然心动,便说:“这话极是。我如今便请他们去。”说着,一面吩咐预备了几色果点之类,一面就打发人分头去请众人。这里她二人便拟了柳絮之题,又限出几个调来,写了绾在壁上。由于史湘云的热情高涨,终于促成了林黛玉担任桃花诗社社长以来在潇湘馆举行的第一次诗会——这也是大观园最后一次诗会。

黛玉和湘云所拟之题和所限之调均已写出绾在壁上。众人来看时,以柳絮语为题,限了各色小调。于是大家拈阄,宝钗得了《临江仙》,宝琴拈得《西江月》,探春拈得《南柯子》,黛玉拈得《唐多令》,宝玉拈得《蝶恋花》。紫鹃点了一支《梦甜香》,众人思索起来,各写各的。黛玉、宝琴、宝钗三人先写了出来。别人心慌起来,探春笑道:“嗳呀,今儿这香怎么这么快,已剩了三分了,我才有了半首……”李纨笑道:“这算输了,蕉丫头的半首且写出来。”

南柯子·咏柳絮

贾宝玉贾探春

探春只写出上半阕: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这时宝玉见一支香燃没了,自己的《蝶恋花》未曾写出,情愿认负,来看探春的半阕《南柯子》,顺着她的思路反倒有了,帮助探春写了下半阕:

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按:这是探春和宝玉兄妹俩合撰词《南柯子-吟柳絮》。众人都笑宝玉道:“正经你分内的又不能,这却偏有了。纵然好,也算不得。”

宝玉并不和大家计较,算他帮了三妹妹探春了。

唐多令·吟柳絮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竞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按:黛玉这首《唐多令-吟柳絮》,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好是固然好的。”众人评语“太作悲了”点到要害。不过,林黛玉的悲伤情调并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形成的。她过早失去母爱,父亲也早早谢世,虽然外祖母对她百般怜爱,在贾府过的也是闺阁小姐的优越生活,但这一切,都无法弥补她心灵上的孤独。她与宝玉相恋,虽然两心相悦,却遇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重重阻力,她自知希望渺茫,但又无法丢下。“一团团逐对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这几句词流露了她内心对爱情的失落感。她曾多次悲叹自己是“寄人篱下”,多次想过要离开贾府,“回南方去”。但她孤独弱小的生命,又完全没有可能、也完全没有能力“凌空单飞”而去。她的长年多病,归根到底是心病。任何药物都无法医好她的心病,贾宝玉也没有能力医好她的心病。封建家庭、封建礼教无时无刻不在摧残她的身心。从《葬花词》到《桃花行》,再到这首《唐多令-吟柳絮》,林黛玉的悲凉伤感情绪越来越浓了——诗乃心声啊!

西江月-吟柳絮

薛宝琴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会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按:众人都说,到底是宝琴这首声调壮。“几处”“谁家”这两句最妙。宝钗却说出另一番见解,她认为宝琴这一首也写得“终不免过于丧败”。她笑道:

“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它说好了,才不落俗套。”薛宝钗这是话中有话,贬损林黛玉“轻薄无根”。

不过就诗论而言,薛宝钗的见解高于一般人。

临江仙·吟柳絮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它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按:这首《临江仙-吟柳絮》,自然是薛宝钗的得意之作,众人看了拍案叫绝。李纨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缠绵悲戚,让潇湘妃子。情致妩媚,却是枕霞(史湘云)。小薛(宝琴)与蕉客(探春)今日落第,要罚的。”宝琴笑道:“我们自然受罚,但不知付白卷子的(宝玉)又怎么罚?”李纨道:“不要忙,这定要重重罚他。下次为例。”

薛宝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两句词,被红学家们广泛引用,以此说明她在婚恋问题上的“野心”。薛宝钗长时间只在无痕处着力,广揽人心,日见成效,又从心理上降伏了黛玉,这时已经胜券在握。她的这首词,字里行间,不难读出她对宝玉和黛玉百般缠绵的嘲讽:“万缕千丝终不改,任它随聚随分。”写黛玉:“韶华休笑本无根。”写自己:“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恰在这时,外面传来很大一个动静,丫鬟们出去看时,不知是谁家放的一只风筝断了线,坠落在潇湘馆外竹林里。这无疑是对薛宝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一种讽刺。断了线的风筝掉在竹林里,其实是暗喻薛、林将两败俱伤,最终谁都得不到真正的幸福。两人的判词中早就说过,薛宝钗是“可叹停机德”,林黛玉是“堪怜咏絮才”。一个“可叹”,一个“堪怜”,彼此,彼此。薛宝钗竭盼“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何乐乎,何幸乎?

这次诗会,竟成绝唱。这一点极具象征意味,诗兴则家兴,诗衰则家败,它预示着贾府的败落即将来临。

责任编辑/兰宁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