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致敬猴石山

时间:2024-05-04

陆启明

佳木斯近郊,猴石山,群峰相连。夏季绿树葱葱,茂密遮日,是天然避暑极好的去处。冬季白雪皑皑,晶莹的树挂,着实美丽,好一派北国风光。虽有些苍凉,但它的青萍秀色,诱使你驻足观瞧,团山下的松花江水,静静地流淌了千年。虽是千里冰峰,静色安宁中,不失其威伟壮观。

1970年3月底,山区里变得喧嚣起来,偌大的猴石山,遍布着很多的年轻人。我们团的各个连队,以野营拉练的架势,背着行李扛着枪,来到山脚下,放下装备,就进入了紧张的前期施工准备。作为我们战备值班团的全团两千多人,主要任务就是逢山铺路,遇水叠桥,在当前的任务目标前,自然是首当其冲。放眼望去,从近千米高的山顶,到其他相连的各个山冈,都有众多的年轻人忙碌于山上山下,耳边不断的爆破声,震耳欲聋。山腰间闪烁着一股股微黄的硝烟,响声回荡在山谷之间。

我所在的三营九连,被团里分配到距离佳木斯最近的三合大队。这个村庄归熬齐镇管。此地是营部所在地,不远处就是美丽的松花江。连队化整为零,每个班都住在村里的老乡家中,老乡每天为我们烧水,冬天屋子里暖融融的,每天钻进被窝里,是真叫舒服。

夏天蚊虫肆虐,年轻人又多爱出汗,所以老乡们为我们编好艾蒿绳,点燃后,为我们驱赶蚊虫,让劳累了一天的我们这些年轻人,都能睡个安稳觉。

我们住的这个老乡家是老少三代,家里有两个挺可爱的孩子。凡是我们在家休息的时候,他们姐弟俩都会来到我们宿舍,和我们聊天唠嗑,说这问那,还总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我们都是有问必答,但是凡涉及机密的问题,例如山顶坑道的一些事情,我们就只能避而不答了。

为了保密,连里在山洞周边围挡了帆布。就当时的国际形势而言,比较复杂。在黑龙江省虎林县珍宝岛,就发生了中苏边防部队的多次军事冲突。从1969年1月起直到3月份,苏军三次进犯珍宝岛,造成了我方军民的多人死伤,1969年6月,苏军又入侵新疆裕民县,7月8日,又入侵黑龙江抚远县八岔岛。边境十万火急,为了预防,为了备战,才有了很多像我们这样的突击力量。同时也展示了我们国家的预防战略方针,绝不对外侵略扩张的发展格局,这样才有了野外山洞的挖掘工作。

全连四个排,138人,全天二十四小时作业,四班三倒,每天八小时,歇人不歇机械,工程进展飞快。一米一米的进度,分别掘进着山上200多米的步兵坑道和山下500多米的炮兵坑道。山下的炮兵坑道,是并排的三个坑道口,里面的各个洞口相互连通,宽大无边,作业面非常大,三个洞口的前方就是美丽的松花江和哈佳公路。

炮兵坑道是由沈阳军区的工程部利用空压机带动的机械进行钻孔,打孔成功后装填炸药爆破。规定是每个班必须爆破一次,把炸出的土方石块清理干净,交给下一个班,炸出的土方量很大,硝烟还未散尽,战友们就开始了争分夺秒地搬运,大的石块三人抬,小的一人搬,放在铁斗车里,顺着铁轨推到山洞外,当时的工作效率是非常高的。

效率高,离不开全团各连的战前动员工作。连里指导员宣读了团里的指导思想,并讲述了珍宝岛的战斗英雄孙玉国、冷鹏飞的英雄事迹,以及修筑战备坑道的意义,这些战备工事是非常有必要修筑的。

当时的工作是枯燥的,回到宿舍,每周一期的沈阳军区《前进报》《兵团战士报》都只有两页,但那是唯一的文章报刊,班里的战友们都抢着看,分成单页相互传阅,那时候的文化生活还是比较匮乏的。

有些喜欢音乐的同志们,到距离村子不远的公路边,吹口琴、拉二胡,还有北京来的李卓,拉着带在身边几年的旧手风琴,乐曲悦耳动听。紧张的工作之余,平添了几分欢愉。几个人大声合唱,喊上几嗓子,那是发自内心的声音。偶尔驶过的大卡车,带着呼啸的响声卷起风尘,飞驰而过,战友们却谁都不去理会,依旧沉浸在美好的音乐世界里。

但佳木斯的街容市景,才是我们最大的吸引与诱惑,那里是高楼林立,能听见熟悉的火车轰鸣声,江中的汽轮船,冒着蒸汽,还有穿梭其中的快艇,飞过人们的眼前。还有穿行于街上,身穿美丽裙装的姑娘,看出我们初生懵懂的年轻人,对于美好青春的憧憬与向往。

记得有一年五一劳动节那天,全团二十几个连队的近一半人,从方圆几十里的各自驻地,来到佳木斯。浩大的人流,很是壮观,现在想起来也是无比的震撼。但是在晚六点以前,必须按时归队,这是铁一般的纪律。任何再好的美景,再吸引人的事情,也必须以纪律为准绳,每个同志都绝不会越雷池半步。

山下的作业比山上的坑道作业快了许多。无论是交通,还是作业机械,都优于山上。为了增加进度,我们班被调到山上,和那里的同志一起抢进度,与时间赛跑。

每天要爬一百多米高的山,到达山顶时,已是大汗淋漓。可是在这里的时候,会感觉到风光无限,风吹脸颊的感觉既舒服又惬意。

因人工抡锤,不可能一个班次完成,必须写好交接日记,否则会酿成大祸,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挖掘工作,白班作业没有什么事故发生,但夜间作业,尤其是后半夜的第三班,就不会那么顺利了。从午夜12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是最难熬的。走进坑道,掌钎的同志要格外注意。由于人体不可抗拒的生物钟,打锤时精力不够集中,抡出去的锤是不准的,难免会抡到掌钎的人的身上。掌钎时是蹲着的,两手不停地转动钢钎,不可能注意到抡锤的方向,加上头上压得很低的安全帽,更没法及时地看到各种突发情况。虽然大家都很小心注意,来自北京的小马和天津的小梁,都被重重地砸过,抡锤的同志又是道歉又是赔不是,显得很无奈,也不敢抡锤了,掌钎的和抡锤的都提心吊胆,但是只要看到坑道门口上刻写的“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精神口号,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这更加激励了战友们的干劲,有了相互的勉励,更有了相互的理解,都是为了工作进度,为的是早日投入国防战备使用,才有了更快的工程进度。

同样的危险也发生在了我的身上。来自上海的刘跃进,平时在班里是个特别热心的人,工作时,细致积极,下班回到宿舍,依然不顾疲惫,为战友们打饭、烧水,帮助老乡打扫院落。我和他在一次工作过程中,他不小心抡锤砸在了我的头上,虽然戴了安全帽,但是他砸得很重,被砸得头昏昏沉沉的,在宿舍里躺了三天,又抓紧时间回到了坑道内。战友们都在努力地工作着,你还能躺得住吗?这同时,也是为了不让刘跃进继续自责,为了不让其他战友担心,战友们之间的感情是不需要用太多言语来表达的,行动就是一切。

那时年轻的我和我们的每个同志、战友,都是按着珍宝岛英雄和刘英俊的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勉励自身,努力地工作着。因全连战友按着团里的要求,参观了佳木斯郊区的刘英俊烈士纪念馆,才有了洞口向英雄学习的口号,那口号绝不是空喊出来的。

这里我特别要提及刘英俊烈士的事迹。1966年3月15日,他驾驭的炮车,在公共汽车站边。拉车的马被路过的汽车喇叭惊吓,拖着炮车冲向人群,有6名儿童被吓呆。就在这紧急时刻,他奋不顾身,力挽狂奔的惊马,迫使马倒车翻。儿童得救了,而他自己被压在车下,后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因此,当时的《解放军报》发表过《向毛主席的好战士刘英俊学习》的社论。

为了抢进度,难免也产生了一些蛮干,不讲科学施工的野蛮方式,出现过不少不大不小的生产事故。

战友小刘是炸药装填手,在一次点燃导火索时,十炮响了九炮。有一炮的导火索长了些,他回去检查时,炮硝响了,他急忙转身往回跑时,还是被炸飞的石块砸中后背,有颗小石块划伤了左眼,流血不止。被及时送到佳木斯医治,后来转到哈尔滨兵团总医院,足足三个月,还是视力严重受损,后来回北京探亲,到医院治疗,才有了很大的恢复。

在将近三载的施工中,全连有六名同志因公致残,全连同志小伤每位都有,但是没有任何战友说过消极的话,甚至更有八名战友,在下山之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坑道施工中,临近尾声,牡丹江的小魏,被立在山洞边的掩体防护门压死,当时的场景是相当残酷的。那是8月份的一天,山洞外边下着中雨,加之秋风刮得挺大,大家都到山洞的另一端避雨,他却在另一端,不小心踏在固定安全门的木杠上,近千斤重的防护水泥钢筋门,倒向了小魏这一侧,我们近二十个人,铁棍撬,木杠抬,把小魏拉出来,但是人早已停止了呼吸,全连战友在山下坑道外,为他开了追悼会,但他没有被追认烈士,叫因公牺牲。战友们感到非常的惋惜,年纪轻轻就这么匆匆地离开了这个多彩的世界。

连里的指导员念的悼词是:魏小虎同志,在国防施工中,努力工作,不怕苦,不怕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事迹值得我们每位同志学习,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更加努力。

小魏的父亲,是位50多岁的中年人,那天显得很好,他讲了几句话:我为有这样的儿子而感到骄傲,他是为了国家的建设死的,死得值......说到这里,他哽咽着说不下去了,满脸的泪水,夹杂着毛毛细雨,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那天的午饭,大家都没有吃好,小魏父亲的那句“总是要有牺牲的”,时时回响在耳边。

工程还是要继续的,而且要加快,同志们在快的工作中,增添了安全感。因为原来只有两位安全员,后来增加到6位,使得后期的工作又快又好。

坑道进行混凝土装填,用钢筋编号钢筋架,搭好模板,再用六十厘米厚的混凝土浇筑,用震动棒搅拌,让水泥均匀。五百多米长的山洞,前后突击了半月有余,人员机械不休,若有半小时以上的间歇,茬口就接不瓷实,就会影响工程质量。连续浇水40天,使模板与洞体的钢筋混凝土脱离。大小伙子的我们,像绣花似的,丝毫不得马虎,工作做到极致,质量极佳。

坑道被沈阳军区工程兵专家测定百分百通过,完全合格。全连同志参观了亲手劳动的成果,可谓一应俱全,分分心血,拳拳之心,没有浪费。

1972年的国庆节前夕,山上山下的坑道影子不见了,战友们用大量的草木、花束进行了精心的掩蔽,完全踪影皆无。但在我们脑海中还经常浮现着山洞的身影。连队的同志们从乡亲们家中背起了行囊,与朝夕相处了三载的老乡们告别,那两个顽皮的孩子还有了哭声,体现了当时流行的一句话,军民鱼水情啊。

很多年过去了,回想起那三载的时光,紧张中又有危险感的工作、生活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如影随形。那青山,那绿水,那静静的群山中,不时有股股黄烟的升腾,那回荡在山谷间的响声,那是靓丽的风景啊。爆炸声是很美妙的音符,时时回响在耳边。这些,都是为流淌的松花江,为千百万沿岸休养生息的百姓,为的是和谐与安宁,更是为了华夏神州的繁荣昌盛。

我有时会想,那尘封几十年的山洞坑道,在现今的和谐安宁时期,何不利用为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实为最佳的选择。假如有可能,慕名而来的游客定会络绎不绝。我和很多当年的战友同志,定不会落后,找回我们当年的感受,找回我们当年的生活工作的情景。回想当年全体138名兵团战友的开掘过程,建设的杰作,那必是无比的自豪。

回忆过去,是对自己极好的安慰,可以找回曾经,曾经的我,我们已经变老,可是记忆犹新。那就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曾经,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永远,致敬猴石山。

责任编辑/兰宁远

插图/雪溪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