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航天铺路石之歌

时间:2024-05-04

张海峰

在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北端,有一座早在明清时期就建立的守护供应北京与长城守军粮仓的古老兵营。它历尽沧桑,现在已成为通州综合仓库。经过一代代仓库人的艰苦创业、团结奋斗,形成今天有较强物资保障能力的综合仓库,被列为全军战备储备仓库。

峰回路转

隆冬的京郊大运河畔,寒风凛冽,大雪弥漫。街上的行人裹着厚厚的棉衣,猫着腰来去匆匆。然而,在通州综合仓库的营区里,官兵们却似乎忘却了寒冬的萧瑟。他们正忙着收发各种试验保障物资,保障部队供给。

上溯到47年前,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这里却是一片狼藉,既没有这座现代化的库房,也没有物资收发的繁忙,只有一座人去楼空的营院。数十年过去,就在这样一座废旧的营院内,一代代仓库人坚持不懈努力,用智慧和汗水改變了生活与工作环境,提高了综合保障能力,为保障国防科研试验、武器装备建设和部队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形成独具特色的航天铺路石精神。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刚刚筹建的通县仓库,百废待兴,全库官兵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排除各种干扰,坚守岗位,忠于职守,想方设法完成物资设备的筹措和保障任务,全力以赴保障“两弹一星”等科研试验任务的顺利进行和部队的工作生活。

筹建初期的仓库,没有一栋可以存储物资的库房,哪怕是能勉强使用的都没有。每每谈起这些,早在1971年就主持仓库工作的林永升副主任总是很动情:“刚来这个地方的时候,用来存放物资的库房都是原来的办公用房或教室、宿舍,布局不合理,根本无法满足物资存储所需的基本要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采取外请技术工人与自己人当小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库房修建,现在马蹄楼东侧的两栋库房,就是我们自己烧的砖,自己动手修建的。”他指着现在还在使用的两栋库房,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20世纪70年代,国家正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所有东西都需要列入计划才能买到。仓库组建初期,修建库房所需要的建材没有被列入计划。一位前辈说“其他的建材还稍好一些,能够进行废旧利用,但砖的问题就无从下手了。”为了解决用砖问题,仓库安排原副政委李信坤到驻地砖窑厂联系。2012年到李信坤家采访时,他告诉我们:“为了一堆砖头块,真是跑断了腿,磨破了嘴,厂家才最终答应提供技术支持和场地。但砖需要我们自己去烧制。”消息一传到仓库,顿时就炸了锅,所有人都涌到领导办公室请战:“只要能换来砖头,盖起库房,再苦再累都认了,就让我去吧。”全库官兵纷纷要求报名参加。就这样,李信坤副政委亲自带着10名身强力壮的战士去砖窑厂烧砖。他们十几个人每天早上5点多就到砖窑厂去干活,一直忙到晚上八九点钟才能回到仓库。那时每个人的军装只有一套,连个换洗的都没有,一身打满补丁的军装在汗水的浸透下,干了湿,湿了干。用他们的话说“做饭都不用在锅里面放盐了,把咱们的衣服泡一下就够味道了”。李信坤说:“我们那种拼了命的干劲,深深地打动了砖厂的领导,就在我们干到近一半的时候,厂领导说你们的任务已经完成,砖现在就可以给,如果将来需要还可以来拉。可是在场的干部战士没有一个表示要归队。”“我们是当兵的,既然承诺了就要兑现。”大家淡淡地笑着对砖厂的领导说道。就这样没日没夜地忙活了近一个多月,修建库房所需的砖总算烧够了。有了材料,没有技工,就到驻地请,为了能够早日修建好这两栋库房,大家是齐上阵,轮班倒,累了就靠着土堆眯会儿,手被磨破了,就地用土擦擦就完事,大家还说“这叫土病土治”。

就这样,凭着一股“拼命三郎”的劲儿,两栋崭新的库房拔地而起。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为了让库区露天码放的一些物资少遭受一些日晒雨淋,大家找来废旧的木头、水泥柱子垒起来,搭上顶子,修建一些简易棚库,这种做法在当时叫“先戴帽后穿衣”。

建设中,棚库的样式、图纸全部是自己设计,然后,再去自筹建筑材料,对筹集到的“原材料”再按规定尺寸进行打磨、加工。就这样一边设计加工“原材料”,一边进行施工。然而,就是这样一些简陋的做法,却被莫名其妙地推上了“被告席”。罪名就是搞“计划外工程”。在当时那个非常时期,“计划外工程”是很重的一条罪状哩!这个“罪状”顿时让大家忐忑不安,要是这个“罪名”成立,那该咋办?这不明摆着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嘛!

当时,所有的仓库人都不由得打了一个寒战。

既是如此“严重的问题”,不能不查!国家计委、财政部还专门派工作组对“计划外工程”进行实地调查、取证。调查组来到仓库查看了实际情况后说:“库房这么简陋还有人告?”“你那个库房墙垒起来了,这个库房怎么不垒?”负责此项工作的林永升副主任将实情进行了如实的汇报。

其实,在当时那种社会背景下,一是对基建管控严,二是建筑材料和资金都非常紧缺。因此,建库房十分艰难。通过听取实际情况汇报,调查组又结合汇报情况对现场进行了细致的查看后,深情地对大家说:“同志们,你们不但为国家省了钱,而且还为我军的科研试验保障任务的圆满完成做出贡献,这是一件大好事呀!怎么能让你们成为‘被告呢?你们做的没有错。”

话音刚落,掌声骤然响起,在场的人都掉下了眼泪。

官兵如释重负,一直悬在心里的这块石头终于落了地,这个“计划外工程”的罪名太沉重、压得他们太久了,简直让他们有了一种窒息感。

就这样,这个差点“流产”的工程,被幸运地保了下来。

经过老一辈仓库人的努力拼搏,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往“只戴帽,没衣穿”的棚库已经被一排排整齐的红砖库房所替代,物资的存储条件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实施而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存放布局、标牌等也进行了统一规划调整,增添了车载输送机,部分库房还首次使用了条形码管理系统,兴建了网架结构储车棚库。

从此,一座新型的国防科研试验物资仓库在这里崛起。

群策群力

改革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进的动力,也是提高仓库保障力的重要途径。尽管经费紧缺,条件较差,研制工作十分艰难,但全库干部战士凭着满腔激情和科学精神,不懈奋斗、刻苦钻研,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

随着物资进出量不断增多,仅仅依靠干部战士、职工手抬肩扛的作业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收发、保管任务需要。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仓库党委决定进行技术革新,为汽车配件库和两栋军需库安装行吊。但是,经过多方打听得知,3套行吊设备要花费十几万元,在当时是很大一笔资金。

买不起,也请不起外人。怎么办?自力更生、自行设计、制造行吊。

万事开头难。自己造行吊,不仅没图纸、没设备、没原材料,而且没技术、没经验,完全是从零开始,对于刚刚成立不久的检验股来说,简直就是老虎吃天

无从下口。

任务下达了,就不能撤回。于是,他们成立了技术革新小组,由副主任梁永富组织王春祥、韩建华、郭凤清和谭启龙等同志多次研究,最后决定先从调研人手,掌握第一手材料。经多方联系,韩建华、郭凤清到有关单位借来一份图纸。看到图纸,大家喜出望外,“有了图纸就相当于拿到了造行吊的钥匙,工作就有了依据,造行吊的工作就可以起步了”。

技术革新小组的同志们认真研究行吊的构造、原理,并将各种数据细化标注在图纸上。依据得到的数据,再计算出做行吊所需材料的规格数量,作为下一步买材料、买设备的预算。

造行吊的过程就像西天取经一样,闯过一道难关又出现下一道难关。造行吊需要下料、焊接成形、安装等程序。其中最重要就是电焊,电焊技术好坏是关系行吊质量的关键,如果电焊技术不过关,行吊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但当时的检验股谁都没学过电焊。为了早日解决这个难题,他们找来了废铁板、废钢管开展技术练兵。刚开始,焊把都拿不稳,不是打不着火,就是电焊条被粘住,有时电弧太强,焊条都变成了渣滓(氧化铁)。针对这种情况,大家在现场研究,找原因、想办法。经过分析,一致认为,电焊问题一是因为手生,焊条走得不均匀;二是电焊机电流调得不合适,电流小了就不打火或粘焊条,电流调大了电弧太大使焊条燃烧变成氧化铁。找到原因后,大家在积极组织练习提高电焊技术的同时,根据铁板的厚度调节焊机电流,焊接效果有很大改进。

经过不断的尝试,他们焊出的成品,焊缝平整光滑,波纹清晰均匀,经技术评定,焊接技术达到了施工要求。

下料需要用氧气和乙炔发生器来切割钢板,这又是一个技术难点。不会切割钢板就像裁缝不会剪裁衣服一样,行吊就没法施工,有的人甚至没见过用割炬切割铁板,更谈不上使用切割器。刚开始切割铁板因为手生钢板割不直,焊缝过大,保证不了焊接质量。于是大家动脑筋想办法,用三角铁做成导轨,把割炬固定在导轨上,切割时让割炬在导轨上慢慢移动,经过3天的大胆实践,反复摸索,终于掌握了切割技术,下料难题不但解决了,而且创造了高质切割的新方法。

箱式梁是行吊的核心部件,制作行吊的关键技术都体现在箱式梁上。行吊从外表看是一个大家伙,实际它是用各种钢板和重轨焊接在一起的。因为箱梁是受力部件,所以它对对焊接质量要求特别严格。箱梁焊接之前要在15米长的重轨上起千分之三的拱,这是一个很严格的技術标准,箱梁的拱小于千分之三负重后容易塌腰,大于千分之三负重后容易翻滚。他们在没有任何设备的情况下,集中群众的智慧,用土办法解决了箱梁的起拱问题,把箱梁中间用铁板垫起来,用气割枪从中间往两边烘烤,两边找人往下压。经过测量完全符合技术要求。箱梁的加工过程无论是平焊、立焊、仰焊,每一条焊缝必须焊透焊牢,不允许有假焊夹渣等瑕疵。

韩建华、郭风清、谭启龙承担着主要焊接任务。他们轮流作战,脸被电焊烟熏黑了,眼睛红了,眼泪直流,握焊把的手累麻了,浑身沾满了铁锈,衣服是干了湿湿了又干,却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还经常风趣地说“我们就是一帮穿着军装的电焊工”。技术革新组的全体人员长期在制作箱梁的场地上摸爬滚打,十分辛苦,但是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大家都想争取时间多干活、干好活,争取早日把行吊做好,圆全体仓库人员的“行吊梦”。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大家对行吊的结构和施工过程都比较熟悉了,干活心里有底了,行吊的大梁很快就制作成型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基础部件做好了,安装却成了一个难题。行吊在导轨上行走,要有“牛腿梁”来支撑,“牛腿梁”的安装要刨开地面做基础处理,要做钢筋混凝土垫,然后再将“牛腿梁”用混凝土栽住,而且每根“牛腿梁”高度都必须在同一个水平上。这样才能保证行吊安装后“牛腿梁”基础不下沉,保持导轨平直使行吊运行平稳。这些土建的活他们同样没干过,连水平仪都没用过,只能在实践中边干边学,靠勤学苦练去掌握。

行吊的几大部件做好以后,就进入安装阶段,这是大家最盼望的也是难度最大的攻坚阶段。几百公斤重的导轨在没有起重设备的情况下要举到“牛腿梁”的顶上,也不是容易的事。技术革新小组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同样用土办法解决了导轨的安装难题。自己动手制作4个铁架子,2米多高,下面是4条腿,顶部是个可升降的平台,先把导轨抬到4个铁架子上,再依次把平台升高,直至与“牛腿梁”平齐,最后平移过去。没有专用的起重设备,把近1吨重的箱梁举到导轨上去,再把它们组装到一起,也是费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为慎重起见,革新小组召开了研讨会,把安装步骤和顺序都商量好,把所需要的器材、安全问题、注意事项都一一列出。

安装现场,大家有分工有协作,安装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由于准备工作充分,任务最艰巨、最复杂的行吊安装工作很快顺利地完成了。

1980年7月下旬,经过试车运转,行吊行走平稳,运转正常,工作性能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技术革新小组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更是激动万分。他们向仓库交了一份圆满的答卷,圆了全体仓库人员的“行吊梦”。有了第一套行吊的制作安装经验,其余两栋库房的行吊制作很快就顺利完成了。

在此期间,全库官兵大胆革新,群策群力,不懈进取,检验股技术员吉步华潜心钻研,所进行的科研项目KX-1金属重垢清洗剂获军队科技成果三等奖:汽车金属配件快速保养工艺获全军科技成果二等奖,此成果得到了总后车船部的肯定,专门在仓库召开经验交流会,组织全军有关技术人员到仓库现场进行观摩。后来又获得3项科研成果奖。

作为一个团级仓库,在不长的时期里,能够取得这一系列科研和革新成果,并获得了5项全军科技进步(成果)二、三等奖,这在全军也很鲜见。

一系列科研、技术革新项目的研制成功,不仅锻炼了人才,培养了骨干,提高了效率和保管水平,而且使仓库官兵认识到,只要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开拓进取、科学求是的创新精神,刻苦钻研、大胆实践、群策群力,不懈努力,就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开展技术革新和科研工作,为加快仓库机械化、自动化的发展步伐,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更上层楼

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从全局上解决了军队长远建设的根本大计,为全军新时期的建设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为积极适应党和国家特别是军队战略转变的新形势,通州综合仓库的建设始终置于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大局下,以提高国防科研试验物资保障能力为根本标准,全面落实《军队基层建设纲要》,使仓库建设取得了稳步发展和进步,

总装备部成立后,通州综合仓库在建设现代后勤军事战略方针指引下,紧紧围绕生成和提高仓库物资保障能力这个根本,积极稳妥推进机械化自动化建设,注重抓管理、夯根基、求实效,形成了“人才兴库、科技强库、依法治库、质量建库”的建库方针,使通州仓库走上了新形势下的二次创业之路。

以提高国防科研试验物资保障能力为标准,按照质量建库、依法治库和“三化”管理的原则,结合仓库实际,建立、修订、充实和完善了仓库管理制度,制订了《1000分仓库业务管理规范化考核标准》等具体可行的标准细则,周密制订发放计划,及时召开业务协调会,着力把好“收、发、运”的关口,建立起了一套系统、正规的业务工作程序,基本实现了仓库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强化了中心工作的计划、协调、指挥、运转机能。

人才是强库之本,是完成中心工作的关键支撐。针对不同对象,制订不同的训练内容、目标和考核标准。对仓库机关干部,从提高业务技能和业务制度的落实抓起,以提高指挥协调能力为重点,加强业务培训,举办“军用公文写作”和“微机培训班”。对业务干部特别是业务骨干和业务带头人,重点加强新知识、新业务的培训,并定期组织外出参观、进修,增强“六会”基本功,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对保管员,通过举办培训班和以老带新等方法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技能。坚持定期举办保管员学习培训班,进行相关方面的训练和业务学习,队领导和老保管员分别进行授课,提要求,讲方法,传经验,收到明显效果,保管员大部分具备“一口清”“一摸准”“活账本”的过硬本领。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练什么的原则,积极组织岗位练兵、岗位达标和“红旗库”“红旗库房保管员”等“四红”评比竞赛活动,进一步调动了大家学习掌握业务技能、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一批能写会算、操作熟练及“一摸准”“一口清”“活账本”等技术能手脱颖而出,有效地提高了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

仓库现有库房大都为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改造和自建。不仅库房数量不足,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老化问题。仓库采取多方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库房进行了大量的维修和改建、扩建。按照“长远规划,分期发展”的原则,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较大规模的维修和扩建工程:完成了南库区3000平方米车棚主体工程,将原有的库房进行了加固改造,增加了防潮、防尘密闭门、自动恒温报警系统,以往防风不防尘、防雨不防潮、温度靠感觉的历史得以终结。增配了叉车,安装了传送带,配发了传送车,自己动手安装了行吊,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靠一双手、一副肩、一身汗的工作模式,极大地推进了仓库“两化”建设的步伐。

仓库直接服务国防科工委机关和各直属部队,是后勤部服务保障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后勤工作的形象和声誉。近年来,随着科研试验任务物资保障任务不断增加,仓库坚持做到“面向科研、面向基层、面向部队”,注重完善制度规范服务、丰富形式贴心服务、加强练兵高效服务。坚持把优质服务作为库风建设的核心内容来抓,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加强了一切为科研、一切为部队服务的思想教育。对上级业务部门,认真坚持请示汇报制度,加强业务联系,主动征求意见,争取机关支持帮助;对内部,职责分工具体、明确,各负其责,使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的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对用户,主动热情,周到细致,使“脸难看、事难办”现象明显减少和避免,努力做到优质服务。业务助理员坚持每周深入库房、大批任务跟班作业的传、帮、带制度:计划助理员坚持与保管队、勤务连及接运员工作协调制度,较好地发挥了职能作用。大家紧密配合,努力在物资收、发、运和管理等环节上,把工作做细致、做周到。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法,广泛向上级机关和用户征求意见、改进工作。实行挂牌服务,设置意见箱,促进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根据科研需要和用户意见,对有条件的地区、单位实行送货上门,试行了物资配送等物流形式,大大方便了用户。各单位普遍制订文明服务公约,保管队还设立了文明服务台,为用户提供多种便利。如遇需要,节假日和非工作时间也要进行装卸和接待用户,做到为用户服务不分时、不讲条件,更不看人“下菜碟”,没有出现卡、要现象,用户满意率达到95%以上,受到上级机关和用户的赞扬,还收到很多表扬信。

新的时代,赋予新一代仓库人新的使命、新的重任。如今,新一代仓库人正在用广角来审视自己,用定焦去把握未来,用长焦向“信息化、机械化”聚焦,坚持把仓库“两化”建设作为业务建设的重点,持续用力地加大信息化技术培训力度,为早日实现机械化操作、信息化管理做足准备。目前,为适应不断更新的物资装备的存储要求,一栋全自动军需立体库已正式投入使用。相信在新世纪的征途上,这支后勤保障劲旅,必将继续弘扬仓库的光荣传统,为中国梦、强军梦的实现而不断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兰宁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