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多元中挺立

时间:2024-05-04

翟佳羽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电影,在走入新世纪之后,终于摆脱了上世纪中国电影创作的方向徘徊、市场萎靡,对好莱坞若惊若恐的局面,渐次迎来了近十年电影创作的大多元、大市场、大制作的新格局。八一电影制片厂随着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形势的进展变幻,走出了一条“在多元中挺立”的新道路。

在多元多变中,坚守自己的电影思想观

进入新世纪以来,八一电影制片厂坚守传统,面向未来,拍出了一大批思想主正,风格鲜明,大气磅礴的电影电视作品。如果把这一批如《八路军》、《士兵突击》、《周恩来在重庆》、《战争目光》等电视作品除外单论,在新世纪的创作过程中,八一厂的电影产量也是相当的数高量足。如以下几类典型代表的电影作品:

典型人物传记影片《情暖万家》(2005年)、《我的左手》(2007年)、《霓虹灯下新哨兵》(2008年)、《谁主沉浮》(2009年);

军事题材类型影片:《冲出亚马逊》(2002年)、《夜袭》(2007年);

重大现实题材“三惊”系列影片:《惊涛骇浪》(2003年)、《惊心动魄》(2004年)、《惊天动地》(2C09年);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三大”系列影片:《太行山上》(2005年)、《我的长征》(2006年)、《八月一日》(2007年);

“共和国名将”系列影片:《上将许世友》(200,5年)《萧峰血战陈庄》(2007年)《李志民军管包头》、(2008年)《李天佑血战四平》(2009年)等。

从数量上而言,包括数字电影在内,八一厂在近十年的创作中,以每年平均八部、胶片电影至少一部的创作速度进行拍摄。较之“文革”之前,八一厂影片的年产量占全国年产量的20%左右,而相比去年,全国电影的年度总产量为406部,以8:400的比例而论,这个悬殊的比例与八一厂丰厚的创作资源相比较,量与速度,都不为丰大快捷。但正因为不大不快,也可从另一方面理解,八一电影制片厂在新时期的电影创作中,步入了一个新的艰困时期。

毋庸置疑,三十年来的中国电影,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社会思想的改革、变化和发展,也兀然从单一走向了多元,从单纯的思想教育面临了商业与娱乐的功能挑战。在这个转变中,八一电影制片厂在上世纪则努力拍摄了一系列革命历史题材的大制作,如《大决战》和《大转折》等。到了新世纪,则在传统革命题材创作的基础上,完成了电影思想的继承和蜕变,坚守和创新,犹豫和确立。以2002年问世的《冲出亚马逊》为开山发轫,我们可以看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在每一时期电影创作的独立与傲然,坚定和鲜明。《冲出亚马逊》、《我的左手》、《霓虹灯下新哨兵》中军人钢铁般的意志和气度,让观众在一大批娱乐电影的笑声余音中,感受中国军人在国际环境和个人命运中的不屈精神和可歌可泣的人的意志;《八月一日》、《太行山上》和《我的长征》等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不息地响亮着我们民族血痛的历史回音和艺术亢昂的颤响。当近年《集结号》、《投名状》、《南京!南京!》等军事题材或准军事体材电影先后的公映问世,军事题材电影再次成为中国电影誉论的主骨主干时,八一厂则早就从2003年创作拍摄的《惊涛骇浪》开始,坚持不懈地进行现实的、纯正的军事题材电影创作,如《惊涛骇浪》之后的《惊心动魄》和《惊天动地》等。

通过《惊涛骇浪》、《惊心动魄》和《惊天动地》的创作,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八一厂在军事题材电影创作中,始终如一地坚持社会主音正意的意义与艰困,坚持在电影中正思正索的不易。以电影创作的思想意蕴而论,“三惊”的创作,最为突出的意蕴成就,是它的正题材、正思考、正确立和正树立。《惊涛骇浪》中传递的“人民高于一切”的内在意蕴,《惊心动魄》中传递的“牺牲是军人之所以为军人”的内在精神,《惊天动地》中传递的“我能献给祖国、人民与大地的只有我的灵魂和生命”的内在呼唤。

新时期以来,八一厂的电影创作,不是以一部电影的惊天动地、热闹非凡、票房越亿立存于世的,而是以一贯之的坚持创作的整体塑造在中国电影中立存并魁伟起来的。八一厂电影创作的思想意蕴,不是以怀疑、诘问赢得观众的,而是以确立、巩固、建树的形象思维让其电影思想闪亮传播的。就电影思想而论,怀疑巧于确立、谙问赢于建立,这是艺术创作中长久积累之经验,所以说,讨论八一厂电影创作中的电影思想,我们不能不说这样一句话——独音唱大歌,我唱故我在。

在社会发展中,表现独有的电影思想新思考

在社会发展中,表现独有的电影思想新思考。这是八一厂电影创作新世纪以来在电影思想上的拓展与创新,探索与确立的电影思想新路径。这里需要强调说明的是,八一厂探索思考的电影思想,不是电影的制作方式和流程,而是创作内容上意蕴的丰富与前行。比起上世纪八一厂自身的军事题材电影创作,新世纪以来,八一厂的电影思想在继承上世纪心脉的基础上,有三个新的最根本的思考与探求:一是军人的牺牲为什么?二是军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是什么?三是人伦、人性、人道在军事题材电影中是最高的精神准则吗?上世纪的军事题材电影如《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等,取得了不可等而视之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成果,但就创作总体而言,电影思想是以坚守传统的革命英雄主义为基调,秉赋的是前苏联电影中“人民高于一切”、“国家高于一切”的电影思想观。军人所持有的牺牲精神,皆源自“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新中国”这一崇高的牺牲之理想。但在新世纪之后,以《冲出亚马逊》为标志的军事题材电影,在回答“牺牲为什么”这一军人精神根源的问题时,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和拓新。在继承上世纪军事题材电影为“理想主义而奉献牺牲”的根本脉经之后,又从电影故事和人物的深层,丰富了这一长久存在的疑问。奉献与牺牲,除了为了国家、民族、人民这些大而相对模糊的神圣概念之外,还为了具体的军人作为“人”的存在与尊严。《冲出亚马逊》中我军军人王晖和胡小龙在残酷的异国异地,所遭受的魔鬼训练与考核,并最终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表面看是“为国争光”、“为民族荣誉而战”的卓绝经历,而在人物与情节的背后,回答并留给观众的是:军人作为“人的存在与尊严”。这个“人的存在与尊严”与“祖国的荣誉”在影片中孰高孰低,孰强孰弱,创作者并不做任何的比较和诠释,但却让观众感受到了“人的尊严”与“祖国荣誉”一样的伟大和重要。《我的左手》在对“人的尊严”的歌颂与崇敬上,与《冲出亚马逊》有着异曲同工的歌唱与张扬。胡小军在执行任务失去右臂之后,以独臂军人的残障,完成了健康军人不一定都能够完成的一切。这里,他走过的是“一个军人的历程”,打赢的是“一个人的战争”,而最终完成的是“一个人的尊严存在”。“人”的存在与尊严,在新世纪军事题材电影中的充沛与升华,丰富实现了“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的远大理想,使这一“理想主义”的神圣目标,更为具体切近、可触可感。

它解决的不仅是内容上“可信可疑”的老生常谈,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存在的尊重和崇敬,使其电影思想在有意无意中,与世界电影思想有了同步的思考和回答,使中国电影,尤其是军事题材电影,在电影思想上达到了世界军事电影同有的高度和丰富,为新世纪我国“主音正调”的电影创作,立下了思想的坐标和方向。

关于“人”与“军人”的孰重孰轻,孰先孰后,是我国军事文学和军事电影中长期存在的矛盾和争论,尤其是军事题材各类文艺作品几十年无法回避又难以回答的难题。但在新世纪八一厂的电影创作中,却适时而又水到渠成地回答并解决了这个难题。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在八一厂的电影创作中,是不讨论、不争论军人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军人或首先是军人其次才是人的那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悖论存在,而是在创作实践中,探求出一条“在军事行为中不忌‘人的存在;在‘人的行为中凸显军人的价值”这一创作的互补互显的新思径,写“人”时以军人为底色,塑造“军人”时,以“人”的价值存在为蕴存。这种互显互补、互为长短的电影思想,在相当程度上解决并回答了长期以来电影文学创作“军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问题。为什么《太行山上》中朱德的形象是如此的新鲜与丰满?给中国观众留下了建国后十余部有着朱德形象的电影未曾有过的可亲可敬的印记和刻画。表面看是在选择这一时期朱德远离毛泽东后独立作战的历史机遇,给电影对人物的塑造创造了空间和时间,而其最为内存、根本的原因,是八一厂的电影创作,在新时期后,很好地解决了电影思想中“军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对立与统一的悖论和矛盾。《我的长征》写的是世纪大事、天下大事长征的故事,而塑造的是一个年仅十五岁的红军战士。所有的论者和观众在被这一人物形象感动时,共同讨论的是“以小见大”这一经典的创作经验,而共同疏忽的一个问题,却是八一厂在新世纪的电影创作中解决了“军人之所以为人”在创作思想中长期的困惑与矛盾。

人伦、人性与人道主义,不仅是中国军事电影长期探求与思考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军事题材电影中长期探求与思考的问题。人伦、人性与人道主义,在电影思想中的地位和故事内容上的分寸,是我国几十年来所有军事题材文艺作品必须面临、面对的争论和诟病。《柳堡的故事》、《英雄儿女》等传统军事题材电影,为什么可以让一代一代的观众喜爱和称颂,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电影思想上对人伦、人性与人道在当时的社会思想条件下,有了一定的尊重与描绘。

必须承认,几十年来我国的军事题材电影,输于西方人的不光是资金与制作,更是创作思想的深度与广度。而在这一点,八一厂的电影创作,在步入新世纪之后,不仅仅停留在电影思想的讨论和尝试上,‘而更是大胆地付诸在电影思想的确立与实践上,如电影《惊涛骇浪》中老兵魏长胜在抗洪抢险中每拉一车沙子都向奶奶的喇叭鸣报,在老兵牺牲之后,大家集体向老奶奶的鸣响喇叭、向老人报告和故事中点名点到牺牲者缺席时战士们的同声回答等,还如“三惊”电影中的高潮之作《惊天动地》里县长的母亲买的红樱桃;在震区死亡地带中战士抱出的小兔子;牺牲的老师用手臂保护的小孩子,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样的情节、细节,在“三惊”和《我的长征》、《太行山上》等电影中都俯拾皆是,既贯彻在每部电影创作的始终,也贯穿在八一厂新时期军事电影创作的全部过程中。这样的情节与细节,在一部电影中是情节与细节,在整个新时期军事电影创作中,就是电影思想在军事艺术中人伦、人性、人道主义的张扬和歌颂。

八一厂新时期的电影创作,异常确切鲜明地回答了对于军队和军人,国家利益和人民的生命就是军人灵魂的最高的唯一准则;而人伦、人性、人道主义是军人作为人的存在的根本准则。这一清晰、明确的电影思想,既丰富发展了建国后至两千年之间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创作思想,又为新世纪中国军事电影在思想意蕴与世界军事电影在思想内涵上接规并驾、同思同索奠定了基础和积累。

在国情现实中,确立自己电影思想的新路经

新世纪以来,八一厂电影创作的思想明确而又坚实:在市场经济的多元混乱中坚守与巩固,在改革开放的丰富发展中创新与探求。

首先,在传统革命电影创作中,植入自己新的电影思想观,使传统题材承载现代思考的光辉。以长征这一世界史上的惊天大事为例,仅八一厂自己在建国之后,就拍摄了《万水千山》、《突破乌江》、《四渡赤水》、《祁连山的回声》等多部电影。而在新世纪能否让这一传统的精神矿藏,重新成为新一代对传统共有反判心向的电影观众的精神源泉,事实上是八一厂在创作中新的门槛、难度和高度。但2005年的《八月一日》、2007年的《我的长征》和《太行山上》,不仅在长征这个传统革命题材中得到了新一代观众的认同和欢迎,而且也使解放战争这一传统革命题材,在新世纪的中国电影中,老树新花,独树一帜,还同时获得了海外片商的青睐和赞扬,使这中国传统的革命题材,第一次迈入世界电影的行列。其成功的妙道,除却吸纳世界电影最新的拍摄、制作手段之外,最根本重要的,还是在电影思想上,让人伦、人性、人道主义的思考,在传统题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与展示,使长征和革命战争这一传统的电影库藏,在新世纪散发了极具现代思考的光辉。

其次,让自己的创作与时代同台,跳出最具当代色彩的电影舞步。新千年八一厂的电影创作,纵与上世纪中国电影中的军事题材电影创作比较,横与当代渐趋繁华盛荣的整个中国电影的创作相论而说,另一巨大的特色是,其电影创作与时代同步,让时代最强的脉律和里程碑式的重大社会事件,在电影的创作中最及时地再生与升华。抓住时代的大事件,扣紧时代最强的脉动,让时代本身与时代中最为重大的社会事件在电影中艺术再现。就新世纪的拍摄来说,1998年中国全国性的大洪水,是世界洪水史上的一次罕见大灾,为了抗洪,中国政府动用了极大的物力、人力和军力,而2003年拍摄的《惊涛骇浪》,正是依据这次全国性的抗洪抢险,拍摄的时代上最大同步,事件上最大真实,艺术上最大超越的灾难类型片。2003年的中国“非典”疫情震惊世界,同年八一厂以此拍摄完成的电影《惊心动魄》,巧妙而又真实地再现了这一重大事件的惊恐性,和在惊恐中表现出的中国人惊人的镇定和牺牲精神;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后,八一厂拍摄完成的《惊天动地》,不仅再现了那至今都让人不堪回首的大震灾,而且在《惊天动地》的创作中,集中、突出地挖掘、展现了人的尊严,人的精神和人世的罕见之爱。

《惊涛骇浪》、《惊心动魄》、《惊天动地》这“三惊”的创作,从电影类型上说,是中国电影灾难片的崛起和发轫,但从八一厂新千年电影思想上去辨析,则是一种电影思想展示的新途径,它既实践、吻合了八一厂之所以是八一厂,是因为它必须在“电影之重”中创作、求进和前行,而不能迎合时代中的“人心之轻”去拍摄。这种必须和必然,使得八一厂

不得不在某种电影思想的束缚中探求、展示和腾飞。与时代同台,在时代的舞台上跳出电影创作最具光彩的舞步,让万人心众、心系情牵的社会大事件,以第一时间走上电影的艺术屏幕,并且使众所周知的时代大事件最大化地获得艺术的生命。

“三惊”电影的拍摄,最大的难度和艺术特色及电影思想的形成,是在大家最熟悉的地方陌生,在最无想象的空间想象,在最宏大的叙事中细微,在最无诗处诗意。它一方面是中国电影灾难类型片的最成功的尝试,另一方面,是八一厂新千年最为鲜明的电影思想的体现。就“三惊”电影而论。无论是拍摄经验的积累,还是创作思想的形成与明确,都为未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开拓出了一条有无限前景的道路,异常值得研讨和究竟,观赏和评说。

时代不仅是由重大的社会事件构成的,而且构成时代的还有时代细碎日常的土壤,社会重大事件与社会细碎日常的某种关系,也是八一厂新千年电影创作对大事件与日常静流关系的理解与体现,是八一厂在新时期电影思想的细微与确立,是桥修后的电影创作思想中的新方法。其电影创作随时代事件而事件,随事件起伏而起伏,并且在紧随、紧扣、紧合时代大事的创作思想指导下,拥抱时代的土壤,观照时代的日常,让时代的日常成为时代大事中急流的河床,而不是急流下或急流中的静流。如电影《八月一日》中周恩来对南昌起义的犹豫,《太行山上》朱德发现新战士站岗时的胆怯,因天寒地冻,拉不开枪栓,他就老练地把枪夹在腋下用体温化暖枪栓;还有《惊涛骇浪》和《惊天动地》中无数的意外而又合乎情理的日常细节和氛围,哪怕是在河堤上一个青蛙的跳动,地震中一只兔子的目光,尤其是在《惊心动魄》中,对商人面对非典的恐慌、私欲和逃生的着力刻画,这些体现时代或生命暗蕴的用心,从人物塑造说,起到了对人物凝神聚魂的作用,从电影情绪说,使电影故事的流进中,所有的湍急都有浪花和漩涡,都有令人怦然心动的跌宕和景色,使电影故事的内情绪和外氛围,严密急促,曲张有致。可我们从电影创作的思想说开去,那就还是八一厂电影创作在紧扣时代大脉搏,紧合时代大事件的创作中,对人物日常和时代日常的拥抱和开掘,对大事件湍急下河床的开挖与建造,是创作思想更为具体、细微的落实与践行。

再次,借鉴世界电影的制作经验,丰富自己的电影创作手段。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电影的拍摄历史远在西方之后。这个之后,尤其在拍摄技术和高科技的手段运用上,与西方电影相比较,更是离远距长。而在现代电影的拍摄中,一些大场面和复杂的镜头,离开高科技几乎无法运行。这一点,八一厂的创作,近年来思路明确、条理清晰,从“三惊”开始,在创作中就大胆地借鉴、吸纳西方电影中类型化的创作经验,以这种类型化灾难片的创作思路,来表现1998年中国军民团结奋战,英勇抗洪的伟大壮举;反映抗击非典和抗震救灾的特殊斗争;再现四川汶川地震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以世界电影中灾难片类型化的创作思路,拍摄中国式的主音正调大制作。在拍摄的技术和手段上,从开始的创作预设,到电影的拍摄期间,再到后期的特效、特技,都最大限度地运用高科技手段,创造银幕奇观的场面与画面,使得这些全新的高技术的创作手段,成为新世纪八一厂电影的创作思想与方法,从而使如《太行山上》、《惊涛骇浪》、《惊天动地》等主音正调的电影,达到了未曾有过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结合与统一。

孑然独音的高歌与响亮

八一电影制作片厂的根本性质,就决定了其电影创作的思想和方向,要观众,不可以迎合观众;要票房,不可以一味票房。这是其创作思想所面临的挑战和境遇,创作陷入了某种寂寞和孤独,扮演了不得不独音唱大戏,孑然仍高歌的角色。

应该说《大决战》、《大进军》、《大转折》等电影,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相当成功的,也是了然寂寞的。因为寂寞,这些电影也自然被低估了其创作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我们无从知道八一厂在那些年的电影创作中,其创作思想有没有过犹豫与徘徊,有没有过动摇和摆动,但就他们所呈现的一系列电影作品来看,其创作思想在以寂寞而坚守、孑然而坚定的姿态走过那段孑然的创作之后。八一厂的创作思想在新世纪呈现了坚定与灵活并举、坚守与创新并存的方针。主旋律也好,主音正调也罢,他仍“我守固我在,我歌固我存”,始终如一,坚定不移。但同时,又以对世界电影思想的探索和吸纳,来丰富其自己电影思想在新世纪中的形成与确立;以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修正和巩固自己电影思想的明确与强牢;以求新、创新和适应市场经济中的需要为需要,而在创作中更为坚定响亮地唱出自己主音正调的电影高歌和思想正索。

在寂寞中坚守,在孤独中高歌,在喧嚣中求证,在繁华中独立。这是新世纪八一厂电影拍摄走过的创作之路和思想之向,也是十年来八一厂电影创作的思想基础。分析这十年八一厂的电影创作,在“孑然独立仍高歌”的坚持上,首先是思想主音、主旋正律的坚持不变,无论社会上何样的思潮涌动,千变万化,东新西渐,八一厂都不亢不卑,不犹豫、不徘徊地坚持思想上黄钟大吕的正气创作。其次是在艺术创作中,坚持不低俗、不迎合,不谄媚的创作径路,力求每部电影的每个情节,每个细节,每句对话和画面都健康准确,向上而又生活,意蕴而又艺术。以其最新创作拍摄的《惊天动地》为例,真可谓电影的思想之大大于天,意蕴之深深如井,其片中的场景与画面,情节与细节,人物与对话,精雕细刻,确准光亮,无不体现着八一厂一贯坚持的“宁可独音也高歌”的艺术之略。

新时期以来,八一厂的创作走过了独然——坚持——传导的三段路。“以我心,行我事;以孑然,走我路;以独音,唱大歌。”——这是八一厂在新世纪的创作思想,也是其所坚持的创作道路。“正、大、强”,这三个字是八一厂十年来电影创作最大的特色,也是与社会上其他电影创作最大的差异与不同。正——在于其创作思想之正,思想之定;大——在于其题材之大,思考之大;强——在于其艺术意蕴的之强之深,孑然独歌的音域之广、之强、之盛。

责任编辑兰宁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