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话说铁竹伟

时间:2024-05-04

曾 岚

跟女作家铁竹伟谈话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铁竹伟为人亲切随和,对于被问及的话题总是侃侃而谈,语言诙谐幽默,充满智慧。和她面对面,一种愉快的感觉油然而生。

铁竹伟, 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员, 曾以《霜重色愈浓》、《红军浪漫曲》、《陈毅元帅》、《廖承志传》、《百年恩来》、《穿过硝烟的握手》等传记文艺作品轰动文坛。今天的铁竹伟早已是成就斐然的名作家,但她从小的理想却是当一名宇航员。小时候的铁竹伟求知欲强,富于幻想,对神秘的天空和广袤的宇宙充满好奇。然而长大后,铁竹伟还是听从母亲的建议上了护士学校。1 9 6 8 年, 铁竹伟入伍来到解放军八六医院工作, 先后当过卫生员、班长、代理排长、护士。铁竹伟平时经常义务为医院采写通讯报道,她的文笔引起了领导和同志们的注意。在铁竹伟即将被推荐到上海军医大学读书时,医院政治部一纸调令,把她由白衣天使转为新闻干事。这样一来,铁竹伟上大学的事便不免耽搁下来。求学若渴的铁竹伟请求父亲铁英跟有关领导打打招呼,好让她顺利地读大学。父亲的回答是:你是共产党员,党安排你做什么你就要做什么。这位一生清廉的革命家毫不客气地拒绝了爱女的恳求。铁竹伟的大学梦自此难圆,她的文学之旅却从此开启。

转为新闻干事后, 铁竹伟不停地采写通讯报道, 她把费尽心血写出的2 0 多篇报道先后寄往《人民前线》报, 结果都如石沉大海。直到那篇报道8 6 医院断手再植的稿件刊出, 她才算是有了第一篇文章问世, 之后铁竹伟的稿件源源不断地发表出来, 她的才华也得到了大家公认。1 9 7 1 年, 南京军区举办创作学习班, 铁竹伟有幸被选中, 在那里开始学习小说创作, 后又参加了通讯员学习班。因成绩突出, 学习班结束后铁竹伟很快被调往北京, 成为《解放军报》有史以来第一位女记者。谈及这段历史,铁竹伟笑着说: 自己是在想当一名宇航员的时候去当了护士, 想当一名好护士的时候转做了新闻干事, 好不容易参加学习班想认认真真创作小说的时候, 又被调去干起了记者, 由此看来, 人生的不确定因素实在太多了。在《解放军报》工作的五年中, 铁竹伟先后到海岛采访, 到云南边境采访, 足迹跑遍大半个中国。为赶稿子, 她经常伏案写作, 一写就到凌晨两三点, 第二天仍照常上班工作。五年的记者生涯,丰富了铁竹伟的生活积累和采访经验。

天有不测风云。“ 文化大革命” “ 批林批孔” 期间, 因父亲铁英遭到莫须有的诬陷,铁竹伟自然也受牵连, 组织上把她从原先重要的情况组调开, 只安排她做一些简单的采访。面对被打入冷宫的现实, 年轻的铁竹伟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郁郁寡欢, 心情压抑。她索性申请调回南京, 以逃离复杂的是非之地。很快, 铁竹伟如愿回到她熟悉的南京, 在八一医院当起新闻干事。是金子总会闪光, 仿佛命中注定一般, 当铁竹伟的文学才华再次绽放异彩后, 她被借调到了文化部, 参加《陈毅传》一书的编写工作。为写好这本传记, 让读者更为真切地了解陈毅本人, 铁竹伟不辞辛苦, 尽可能多地采访相关人员, 掌握丰富的资料和信息。她当年在《解放军报》工作时积累的丰富的采访经验终于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这期间, 铁竹伟往往一年至少有十个月奔波在外采访。然而对她年幼的女儿来说, 这就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了。有一年“ 六一” 儿童节前夕, 铁竹伟和丈夫因工作繁忙都不在女儿身边, 一直由奶奶照看的女儿, 见堂弟堂妹们身边都有爸爸妈妈陪着, 突然冲进卫生间把门反锁上, 躲在里面边哭边喊: “ 我没有爸爸, 也没有妈妈! 我是孤儿, 我是孤儿! ” 此情此景, 谁看了都会动容。身在北京的铁竹伟闻讯潸然泪下, 当即订好火车票准备返南京陪女儿过节, 可就在动身前她被告知, 六月一日还有一项重要采访任务。铁竹伟只有打消回家的念头, 继续留在北京工作。编写《陈毅传》期间, 因为熟悉陈毅的人多半在北京, 铁竹伟大部分时间跟自己的家人都是分隔两地的。她还到过四川陈毅的老家和成都、重庆等地采访陈毅的亲戚同学, 光陈毅的同学就采访了一二十个, 虽然最后在书中没有写到他们, 但获得这么多的一手资料,使铁竹伟对陈毅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陈毅传》面世后, 陈毅元帅的孩子们都说: 那么多人写我们的父亲, 只有铁竹伟写得最像。因为《陈毅传》, 铁竹伟在文坛一炮打响, 从此真正踏上纪实文学创作之路。

《廖承志传》是铁竹伟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传记作品。创作《廖承志传》时, 铁竹伟曾向冰心老人请教如何把文章写好。冰心告诉铁竹伟, 自己所写的都是自己熟悉的人, 都是闭上眼睛也活在她面前的人。当冰心得悉铁竹伟要为廖承志写传时, 便劝她能不能不写。铁竹伟明白老人的意思, 因为自己跟廖公差距千里, 年龄悬殊, 根本不可能熟悉, 又怎么能够把廖公写好呢? 但铁竹伟向来是个敢啃硬骨头的人, 身上有股子难得的“ 铁姑娘” 精神。

为了写得真实深刻, 她在采访上狠下了一番工夫。铁竹伟历时八年, 一去日本, 三下港、澳, 先后采访了海内外2 0 0 多位知情人物, 查阅了数百万字的资料, 又经六次修改, 终于创作出《廖承志传》, 将廖公多彩多难的传奇人生再现于纸端。整部作品史料翔实, 文笔生动,就连传主那童心未泯的情态神色、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都刻画得栩栩如生。铁竹伟因此荣膺美国纽约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授予的“ 传记文学成就奖”,轰动一时。

铁竹伟是个谦虚的人。她总是说自己文学功底不好, 虽然爱读书, 却并没有写出多少像样的东西, 小时候作文也一般, 想都没想过要当作家, 只是一次次的机会总让她在山穷水复的时候峰回路转, 不断转到文学之路上来。在谈话中我了解到, 铁竹伟今天取得的成绩,除了她本人的勤奋刻苦, 还得益于她父母的言传身教和鼎力支持。铁竹伟的父亲铁英从小爱读书, 曾立志当一名作家, 但后来因为弃笔从戎投身革命, 作家梦也便自行中断。没想到这个未曾实现的理想让自己的女儿完成了, 父亲对此十分欣慰。铁英从不允许女儿在工作和生活上走后门, 但在女儿写传记搞采访时却全力支持大开“ 绿灯” , 频频出面打招呼, 这使铁竹伟有了许多常人不具备的机会, 得以接触到一些大名鼎鼎的政坛人物。妈妈更是铁竹伟创作的支柱。铁竹伟曾经遭遇不少创作瓶颈, 并为此灰心丧气, 甚至想过要放弃, 是妈妈一直陪在她身边, 告诉她: “ 你行的, 要坚持下去。” 每次有了写作上的不顺利, 铁竹伟总会跟妈妈倾诉, 妈妈也总会鼓励她说: “ 我看你已经很不错了, 你很刻苦很勤奋的, 你行, 你一定行的。” “ 我妈妈永远说我行, 给了我巨大的动力。有这么一个妈妈我觉得很幸福。”说这话时, 铁竹伟的眼睛变得湿润起来, 目光中充满了感激和思念。

铁竹伟记性之好,令人惊异。今天距她采访过的那些人物已有不少年头了,她仍能清清楚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和话语,连那些被采访人的神态都历历如昨。铁竹伟告诉我,当初每一次采访的录音,她都会一个字一个字地整理出来,一个小时的录音常常要花六个小时来整理,这样一是为了能在写到当事人时更贴近他们的语调,二是为了熟悉材料,加深印象——反反复复地听,反反复复地整理,自然就会刻在脑海里。正因为当初下了苦功,经过这么多年的变迁,铁竹伟仍能把那些人和事都娓娓道来。

铁竹伟虽年近花甲, 看上去却好像只有四五十岁的样子, 满脸洋溢着活力和热情, 几乎见不到岁月风霜的印痕。跟所有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人一样, 铁竹伟难免也会遭受高血压之类疾病的困扰, 但她的心态却一直保持着乐观和达观, 这正是她永远年轻的奥秘所在。铁竹伟对自己走过的这大半辈子心存感激。她觉得自己很幸运, 尤其从事纪实文学创作以来, 她先后为陈毅、周恩来、廖承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撰写传记, 通过了解领袖人物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事迹, 她自己的性格也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很大变化。铁竹伟说: “ 原来我挺自卑的,老觉得自己笨, 不聪明, 永远都不看好自己。通过对领袖人物的采访, 发现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本活着的历史, 自己等于是立体地观看了中国前面的这几十年。在这个过程中, 我学到了陈老总的豁达豪爽, 学到了周总理的周密细致, 更学到了廖公诙谐幽默、逆境中笑看人生的挥洒从容。我发现自己的心更宽了, 看得也更远了。经常有人问: ‘ 铁竹伟, 你为什么成天笑? 我就想, 廖公7 5 岁的一生中, 几乎每7 天就要坐一次牢, 可他却永远在笑。我们坐过牢么? 我们受过这样的苦么? 和他相比我们还有什么想不开的呢? 既然哭也是过一天, 笑也是过一天, 当然是笑着过每一天比较好, 对不对?哈哈哈⋯⋯”

一阵爽朗的笑声, 为我们的谈话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告别铁竹伟后的好多天, 她那可爱的样子,总在我眼前萦绕不去。

责任编辑 / 兰宁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