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青岛制造:最深刻的变革成就卓越发展

时间:2024-04-23

丁响响

1978年,青岛工业总产值只有56.55亿元。如今,青岛工业总产值早已突破万亿大关。40多年来,从百亿到千亿再到万亿,青岛工业完成了3次大步的跨越。青岛,其工业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产业到高端制造,产业层级不断攀升。与此同时,工业发展被注入了强大的创新基因,从“五朵金花”品牌的诞生到一众以创新为命脉的中小企业的崛起,产业活力不断增强。此外,工业以“青岛制造”为名片日益闪耀全球,从最初的产品出海到如今的资本出海,产业影响力不断扩大。当下,着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青岛,对“青岛制造”又有了新的加持,青岛用实力做到了“未来可期”。

“上青天”是成绩,也是过去

40多年前,改革开放初期的青岛,有着“上青天”的美誉。纺织工业的发达令青岛在全国轻纺界与上海、天津共享美誉。不过,这也是一个极富时代印记的符号。那时的青岛,轻工业产值超过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5%,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化学橡胶、家用电器等构成了青岛工业的基本格局。而当时青岛工业所有制结构也比较单一,主要为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从1987年推行企业承包经营制开始,青岛工业企业股份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进程不断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到1997年,先后有51个国有工业完成改制,涉及资产77.7亿元,职工3.3万人。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工业改革使企业结构形成了国有企业、私营(民营)企業和外资企业“三分天下”的基本格局。

2017年末,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31户,比2008年减少43户,国有企业呈逐年递减态势。伴随着改革开放,青岛的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从无到有,得以迅速发展。从1984年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落户青岛,外商投资企业在青岛整个工业经济发展中异常迅猛,到2017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共1037户,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为26%。

放眼现在,青岛轻工业比重仅占约1/3,而装备制造业产值占比已达约50%,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青岛工业发展的新引擎。这中间,青岛工业自我蝶变的勇气和决心贯穿始终。国内外资本和大项目的引入、本土传统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老企业搬迁改造、产业集聚的规划发展……40多年中,青岛工业的每一步都是大刀阔斧的,而这些不仅促成了产业格局的优化,也促成了产业层级的跃升。

青岛双星,一家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企业,2008年从服装、制鞋转型轮胎制造后,曾举步维艰。现在,它却焕发新生,2014年至2017年,企业年均利润复合增长率超过20%。现如今,整洁有序的车间、高度智能化的流程,在这里,生产效率是过去的3倍,产品不良率降低80%以上。这样的企业在青岛绝不是个案,它们见证了青岛工业走向高端的另一场巨变。

以创新动力激发工业发展

随着企业改革改制加快步伐,多种经济成份竞相发展,为“青岛制造”注入活力,工业企业整体经济效益逐步提高。除此之外,青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着由外延型扩大再生产转变为创新引领内涵型增长的特点。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青岛工业“五朵金花”的诞生可以视为这一转变的肇始。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青岛的品牌战略推动一批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产品水平和技术含量,以品牌创新的方式为青岛工业的转变积蓄了最初的内生动力。

品牌经济已经成为青岛工业的一大传统。目前,青岛已有世界名牌两个、中国名牌68个、山东名牌和青岛名牌近1500个,品牌经济总量占全市工业经济“半壁江山”。“青岛制造”凭借品牌之翼有机会得以腾飞,但对技术创新的追求和坚守才令这双翅膀更加丰满,让青岛工业能够飞得更高更远。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经济的发展脉络始终围绕着“开放”。作为青岛经济的脊梁,青岛工业也始终与全球交织在一起,与国际市场和资源不断融合。如今,不论是石化化工、橡胶轮胎、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还是轨道交通、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外企、外资催化了青岛工业产业价值链不断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而更重要的是,代表着青岛工业日益壮大的青岛企业和“青岛制造”也在全球舞台上愈加耀眼。

海尔、海信等大企业早已在国外建立了生产基地并布局了研发中心,近年来更是并购了通用家电、东芝电视等全球知名老牌企业,双星也在今年成功控股了锦湖轮胎……中小企业也开始崭露头角,瑞昌棉业在非洲建设了近10个工厂、三链锁业收购16个海外品牌、特锐德设立德国电气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正通过全球汲取更多发展的养分。

青岛,全面进入“工业互联网时代”

在用互联网变革制造业,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这条道路上,青岛早已率先行动起来。2015年以来,青岛相继出台了《青岛市互联网工业发展行动方案》《关于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文件,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推进机制、完善配套政策,努力打造工业互联网领军城市。

几年时间过去,工业互联网正渐入青岛制造之骨髓。在海尔、酷特智能等先行者的带动下,变化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发生——个性化大规模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已初具规模,中小企业摆脱了最初的焦虑,渐渐跟上工业互联网的步伐,依托龙头企业,开始共享转型发展的红利……

现如今,不得不说,工业互联网正在重塑制造业。而生产过程的改造则是变革的起点。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工业生产就是高效率运转的流水线上,一件件一模一样的标准化产品陆续下线,运往各地市场。而工业互联网则将这种工业生产彻底颠覆为个性化的大规模定制:既有流水线般的高效率,又能按需生产个性化的定制产品。

这样的颠覆,青岛是国内最激进的践行者。

海尔的家电定制、酷特智能的个性化服装规模生产,早已是业内人人耳熟能详的“教科书”式实践案例。作为全球工业互联网的引领者以及“中国模式”的代表,海尔的影响自是不言而喻。而位居青岛一隅的酷特智能,也在近年来成为很多工业互联网从业者的“朝圣”之地,已先后接待了来自国内外数万人参观学习。

更重要的是,在“先驱”的影响下,全新的制造业思维模式在青岛更快发芽、成长。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借助互联网思维与工业互联网,积极创新生产模式,将小批量、个性化的生产方式应用到更多行业和领域之中,个性化大规模定制模式的总结提炼与推广效果明显,成为全国的一个标杆。

很多新面孔开始崭露头角。恒尼内衣打通企业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采购供给等各个环节,利用智能系统实现各种生产资源要素的高度集成,成为全国最早实现数据驱动的无菌内衣个性化定制企业;大有电子玩具通过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以数据驱动整个设计、生产制造环节,成为毛绒玩具个性化定制引领者;前丰帽艺依托可复制的“客厅工厂”,实现了端到端集成的智能化制造,为终端消费者直接提供在线定制体验服务……

以点带面,由低到高、齐头并进一直是青岛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推进路径。在推进海尔、中车等有实力大企业先行先试的同时,更依托龙头企业,构筑平台支撑的产业生态,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共同享受工业互联网带来的转型发展红利。

中小企业发展工业互联网,虽在技术水平、人员储备、资金实力及资源整合等方面存在短板,但也有着机制灵活、结构简单、信息传递及时准确等优势。依托大企业搭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更好地帮助中小企业“取长补短”。

如今,这一路径正在有效推进。大企业、典型企业已经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可普及的理念和模式正在成为带动青岛中小企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一大力量。以海尔COSMOPalt为例,该平台汇聚了数以万计的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为关联中小微企业输出众包设计、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整体解决方案。

“青岛制造”是“中国制造”一路砥砺前行的缩影。青岛的企业家充分利用市场开放机遇,精心运作打造品牌,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品牌经济已成为青岛的主体经济特征,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骨干与脊梁。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立足青岛,放眼全球,青岛正在全球竞争中乘风而行,承载着在制造业前沿领域中实现领先的重任,也正努力在未来制造业版图镌刻上“青岛制造”的新标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