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英国〕金姆·巴拉德
莎士比亚的许多戏剧都在展现女儿如何在父亲的管束下寻求独立
本文列举了五个文学形象:朱丽叶、苔丝狄蒙娜、鲍西娅、凯特(凯瑟琳娜)、科迪利娅
莎士比亚生活在一个男性演员的时代。当时的戏剧大多围绕功绩卓著的男性而展开,所以我们不难发现,莎士比亚戏剧中女性角色并不占多数。但莎士比亚的确塑造了许多饱满且迷人的女性角色,让那些年轻的男性演员去表演。在那些戏剧中,莎士比亚着重描绘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尤其是父亲与女儿的关系。甚为有趣的是,母亲这一角色在戏剧中不常出现,这就让父女关系尤为突出。莎士比亚笔下的女儿多为年轻女性,且多处于挣脱童年家庭的怀抱走向成熟的阶段。她们的过渡期无论是在喜剧还是悲剧中皆困难重重。她们在追寻爱情、冒险和独立的旅途中屡入险境。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爱情剧,但父女关系却占据了戏剧情节的中心位置。朱丽叶是家中的独女,在她还未满十四岁时,年轻的绅士巴里斯便前来求爱。巴里斯接近朱丽叶的父亲凯普莱特,希望凯普莱特能允许他的求爱。起初,凯普莱特似乎还是想保护朱丽叶的,他提出了一个“两年之约”:他们还需要两个夏天来确定朱丽叶是否已足够成熟,能够嫁为人妻。但是由于巴里斯是维洛纳王子的亲戚,拥有似锦的前程,后来凯普莱特还是答应了巴里斯的请求,邀请巴里斯参加家宴,朱丽叶当晚也会到场。随着戏剧情节的推动,朱丽叶的表兄提伯尔特被杀,整个家族大为震惊。凯普莱特在未与朱丽叶商量的情况下就贸然为朱丽叶和巴里斯定下婚期,择近日完婚。不幸的是朱丽叶却爱上了父亲仇人的后代罗密欧,且两人已私订终身,所以她不能嫁给巴里斯。忤逆父亲成了她唯一的出路。尽管朱丽叶仍对父亲恭恭敬敬,但父亲却盛怒,并威胁道:“你要是还想做我的孩子,我就把你许给我这个朋友。要是不肯,那么你死也好,要饭也好,挨饿也好,死在街上也好,我跟你说明白,我绝不认你。”
在莎士比亚时代,大家族中的女儿们和朱丽叶一样,在很大程度上仰仗父亲为自己挑选丈夫。这反映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顺从。当时的传统观念认为女儿就是商品,她们的婚姻则是达成有益于家族联盟的工具。父亲在女儿婚事中的强势参与为莎士比亚的许多戏剧提供了充足的素材。莎士比亚利用戏剧充分表现了父亲的强势参与所引发的一系列家族冲突。
朱丽叶的悲剧之处就在于,虽然她能克服愤怒和仇恨滔滔不绝地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但是她却不能告诉父亲,她已与罗密欧暗结连理这一事实。
朱丽叶只是莎士比亚在戏剧中所塑造的女儿形象之一,虽然她们能够选择自己的丈夫,但付出的代价却是触怒父亲,背叛父亲,而且要左右为难。《奥瑟罗》的悲剧始于一条私奔的新闻:德高望重的威尼斯参议员勃拉班修的女儿苔丝狄蒙娜不仅与人私奔,而且还选择了一个摩尔族的异族男人——奥瑟罗(实际上奥瑟罗是她父亲的朋友)。勃拉班修在发现真相之后赫然而怒。
在勃拉班修看來,苔丝狄蒙娜的行为无异于背叛,但同时他也不解自己安静羞怯的女儿怎会做出如此反常的举动?他亦曾怀疑奥瑟罗用烈性的药饵或是邪术炼成的毒剂麻醉了她的血液。然而奥瑟罗解释了自己是如何赢得苔丝狄蒙娜的爱,以及当他拜访勃拉班修时,苔丝狄蒙娜为了听他旅途和探险过程中动人心魄的故事时是如何匆忙完成她负责的那部分家务的。她甚至对奥瑟罗的这些经历表示羡慕,希望上天让她成为这样一个男人。这时的画面展现了一个尽职尽责但备感压抑的女儿在家庭之外寻找另一种生活。
与朱丽叶不同的是,苔丝狄蒙娜至少向父亲讲述了她的处境。她可能未经父亲同意就私订终身了,但她承认自己对父亲和丈夫有不同的责任,同时她也明白这一新处境意味着什么。
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中,他充分利用了女儿与父亲的动态关系。当朱丽叶和苔丝狄蒙娜为了自己的婚姻自由与她们的父亲直接对抗时,《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则是被已逝父亲的遗愿所控制。得益于她继承的遗产,她享有一定程度的自主,但她没有选择丈夫的自由。她的求婚者必须接受一个匣子试验:谁能够在金、银、铅三匣中选出有她肖像的那只,就能成为她的丈夫。鲍西娅对这种强制抽签的方式感到愤懑不平,但是她的女仆提醒她:老太爷生前德高望重,而有道君子临终之时必有神悟;他既然确定了用选择匣子决定人选的方法,那么,能够选中的人必然是值得您深爱的。最后选中铅盒子要跟她结婚的人是巴萨尼奥,正是她理想的丈夫人选。
她遵从了父亲的意愿,也让自己可以嫁给梦中情人,但是她后面的行为是独立于自己的新婚丈夫和父亲的。她伪装成能干的律师巴尔萨泽,并帮助丈夫的朋友安东尼奥击败了犹太人夏洛特,赢得了一场诉讼。
在伪装成巴尔萨泽时,鲍西娅为大家展现的形象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人。虽然当时大多数女儿几乎都是像苔丝狄蒙娜那样囿于家庭琐事,但是当时社会潮流正慢慢开始反对传统父权制价值观,转而支持女性接受教育。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下,大量家世较好的女性开始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学习权。鲍西娅在戏剧一开始时屈服于父亲的遗愿,但最后她在巴萨尼奥身上玩的“戒指”把戏暗示了她希望在婚姻中获得独立与平等。
另一部喜剧中的女主角,即《驯悍记》中的凯瑟琳则完全没有温柔孝顺女儿的特质,她是苦命的父亲巴普蒂斯塔的心头刺。和看似温柔顺从的妹妹琵安卡相比,她所呈现的是典型的泼妇形象。父亲巴普蒂斯塔不知如何能将凯瑟琳嫁出去,于是他下令在凯瑟琳出嫁前,不允许琵安卡结婚。当彼特鲁乔准备接受这一挑战追求凯瑟琳时,巴普蒂斯塔不得不警告彼特鲁乔,等待他的可能没什么好话。见过彼特鲁乔后,凯瑟琳甚至和父亲撒泼说父亲试图安排她的婚姻。
现代观众可能会在朱丽叶、苔丝狄蒙娜、鲍西娅这样的女儿身上找到值得钦佩的品质,因为她们在父母和社会的约束下仍然拥有自己的思想并勇敢地追求自由。凯瑟琳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难题,因为她从独立自主变成了俯首听命。
许多评论家曾就凯瑟琳的“驯服”进行争论。他们难以相信莎士比亚会有如此明显的性别歧视。他们争论说要么戏剧最后的转折完全是讽刺,要么就是莎士比亚在抨击那些希望女性服从于他们的父亲和丈夫。不管怎样,在思考“莎士比亚笔下的女儿”这一主题时,《馴悍记》提供了发人深省的素材,女儿们在戏剧结尾时变成了不同类型的妻子。但是不管是在《威尼斯商人》还是《驯悍记》中,父女关系直到结尾都是戏剧的核心。
《李尔王》这一悲剧是关于父亲李尔和他最疼爱的小女儿科迪利娅的,李尔希望科迪利娅在他晚年时可以照顾他。
在戏剧的开端,已经疲于治理国家的李尔打算退位,他设计了一个“献殷勤比赛”来决定怎样把自己的王国分割给三个女儿:科迪利娅、戈纳瑞、里甘。但是小女儿科迪利娅却拒绝用那些华而不实、油腔滑调的词汇来表达对父亲的爱,拒绝这场谄媚的竞争。父亲李尔向她施压让她不要一言不发,但她仍然只简短诚实地表述了自己对父亲的感情。
与莎士比亚笔下其他的女儿形象不同的是,科迪利娅与父亲抗争的不是婚姻自由,而只是一个原则。父亲李尔对科迪利娅的说辞感到失望,所以他不但没有让她继承任何土地,反而将其流放。科迪利娅一直到戏剧快接近尾声时才再次出现,她返回英国去营救处于水深火热和姐姐们的无情忽视之中的父亲李尔。在一幕感人的和解场景中,李尔也承认了他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李尔王并不是唯一一个因自己对待女儿轻率愚蠢而感到后悔的父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父亲的暴虐行为似乎是源于内心的恐惧,他们害怕独自一人面对衰老,同时他们对女儿寄托了强烈的希望和情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