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梁小涛
水上船队
解放初期,梧州市紧紧抓住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这个中心,所收税款占全省税收的70%;全市人民艰苦创业,开展经济建设
梧州,位于浔江、桂江流入西江的交汇处,上通邕、柳、桂,下达穗、港、澳,是广西的“水上门户”。1897年梧州开埠通商后,广西乃至大西南等地区的进出口物资在此集散,梧州成为广西进出口贸易的中心商埠。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梧州工商业达到全盛时期,被誉为广西的“小香港”。
据统计,解放前一个月,梧州尚有1484家商号,到解放时歇停业了650家;原有大小工厂46家,解放时歇业了9家,余下的工厂产品滞销积压,资金周转困难,大部分处于半停工状态。众多工人失业,广大市民生活极端困苦,都盼望着早日解放。
1949年11月25日,梧州解放。同年12月至1950年1月,梧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中共梧州市委、梧州市人民政府相继成立后,即认真遵循党中央关于“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的指示,把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作为解放初期的首要任务,紧抓不放,采取各种措施治理旧梧州,建设新梧州。
抗战胜利后,梧州工商界在交易时大多避用国民党的纸币,而使用币值较稳的港币、银元和东毫。1946年,港币大量流入梧州。1948年,港币已成为梧州主要的流通货币。梧州解放后,一些投机商继续暗中炒卖金银外币,导致市场混乱,物价飞涨。1950年1月至3月,梧州市面主要商品的价格仍平均上涨144.2%。
梧州市军管会根据有关政策和梧州的具体情况,作出了先禁用港币,进而冻结银元和实行金银管理的工作方针。为了大量吸收港币并使推行人民币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梧州市军管会于1949年12月设立了梧州市贸易公司,将海关交来的货物和军管会接收到的官僚资产等物资在公司出售,还逐步建立起附近县的乡村政权,使人民币下乡。1950年1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梧州分行开业后,迅速沟通了各地的汇兑点,允许进出口商用港币换取外汇存单,为禁用港币、推行使用人民币做好准备。
与此同时,梧州市委、梧州市人民政府多次召开工商界座谈会,解释党的工商金融政策,号召人们拥护人民币,劝导停止炒卖金银外币的非法活动。1949年12月和1950年1月31日,梧州市委两次组织工人学生职员开展拥币(人民币)禁赌和购债(胜利折实公债)禁港币的宣传活动,使党的金融政策家喻户晓。
1950年1月25日,梧州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图为与会人员与工作人员合影。
1950年1月,梧州市召开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作出了“关于稳定金融、驱逐外币”“关于发展商业、恢复工业”等决议。一场禁用港币、确立人民币的金融斗争正式开始了。1月底,梧州市组织公安金融检查队、纠察队和缉私队,扫荡炒卖港币的“剃刀门楣”(兑换外币的小摊档)及兑换店。2月1日,逮捕了10多个摊档上的炒卖分子,对他们分轻重予以教育和惩处,此后港币交易转入地下。
此时与梧州相邻的两广区域逐渐开始禁用银元或港币,群众也有了一定的觉悟,禁用港币的条件基本成熟。2月2日,梧州市军管会发出布告,禁止外币(包括港币、美钞及其他外国货币)在梧州辖区内计价流通、私下买卖及从事投机非法活动,限期为半个月。人民银行梧州分行和临时兑换处参照广州和黑市上的兑换价,不断调整港币和人民币的兑换牌价,使港币持有者不吃亏。但持有港币量多的大户仍在观望等待。2月12日至14日,受广州方面的影响,加上进入年关,梧州港币黑市价由月初10元港币兑2.7元人民币猛涨到4.35元至4.55元,物价随即上涨,市场混乱。梧州市委召开工商界座谈会,进行劝导。市公安部门拘捕了继续炒卖港币的大中投机商20多人,查获私人电台1部。这一行动给持港币投机者以有力打击。港币黑市价随即跌至10元港币兑4元人民币左右。16日,梧州市场除少数外来携港币者外,已少见港币上市交易。春节过后陆续开业的商店都以人民币标价。人民币信用在市民中日渐树立,物价开始平稳。此后,随着乡村港币的收兑完成,长期独占梧州市场、国民党当局三次禁用都不成功的港币被驱逐出境了。
3月1日,梧州市军管会又发出禁用银元及国民政府时期一切辅币的布告,颁布金银管理暂行办法。同时用低折、冻结的方式打击银元,较为顺利地禁用了银元和其他辅币。梧州市统一金融、确立人民币的斗争取得全胜。
稳定金融后,梧州市委、梧州市人民政府进一步稳定市场物价。同时紧缩通货,积极推销第一期人民胜利折实公债。1950年初,广西省下达给梧州市的公债任务是14万份,实际售出19.2503万份,超额完成首期公债任务。市国营贸易公司大力收购粮食土产、组织百货下乡,1月至7月共抛售物资200多万元,回笼大量货币。这些措施,提高了人民币的信誉,改变了重货轻市的心理,遏制了投机活动,平抑了物价。下半年受朝鲜战争的影响,粮、棉、煤油等主要商品的物价略有回升。梧州市人民政府采取措施,于12月1日成立主要商品交易所,规定全市主要商品集中交易所按规定价格交易,从而限制了一些商人对战略物资的投机倒把活动,稳定了物价。梧州人民终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1953年12月,梧州市工商界举行集会游行,迎接社会主义改造。
梧州解放后,政府接管了一批官僚企业,并将其改造成为市第一批公营或公私合营的企业,其中包括原国民党广西省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农民银行等9家金融企业和水电厂、广西火柴厂、肥料厂、广西制药厂、梧州林场、碾米厂、车缝厂、国民党广西省合作社等13家工商企业。
政府接管后,想方设法帮助企业复业。如梧州区专员公署财经处拨借3000元给广西火柴厂,使这家已停工一个多月的工厂复工,700多名工人有了工作。1950年1月至2月,就有被服厂、肥皂厂、铁工厂、碾米厂、松脂厂、炼油厂、印刷厂、肥料厂等公营工厂陆续复工,1248名失业工人恢复了工作。随着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市公营工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1950年全市公营工业生产总值93万元,1951年增加到238万元;公私合营工业1950年总产值78万元,1951年增加到128万元,均增加近1倍。
国营金融贸易机构也在逐步建立。继1949年12月中旬成立第一家国营商业机构——贸易公司后,翌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梧州支行、百货公司、军管会贸易处(梧州市外贸局前身)等也相继成立。6月以后陆续成立了土产、油脂、纱布、盐业、石油、粮食等数家国营专业公司,成为按照国家需要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主导力量。
解放初期的梧州,国营经济还很少,私营经济大量存在,并占有优势。1950年,梧州市私营工商业占全市经济比重的90%以上。因此,如何发挥私营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便成为当时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当时全市55家工厂,正式开工的只有17家,歇业的商号就有34家,工人失业问题相当严重。
为帮助私营工商业渡过难关,梧州市委、市人民政府于5月23日召开梧州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作出了“调整工商业”等决议,并在市协商委员会下设财经研究委员会负责此项工作。7月14日,财经研究委员会改名为工商业调整处理委员会,在市财委的领导下开展调整工商业的工作。
工商业调整处理委员会本着公私兼顾互利的原则,大力调整公私关系,重点调整公私商业。首先撤销了国营粮食、盐业、百货、纱布等专业公司的30多个代销处,为私商让出经营范围;其次调整国营公司批零差价,使私商有利可图。工业方面则向私营工厂开展加工订货,收购包销业务,使其产品有销路。市人民银行发放工商贷款予以扶持。1950年6月至11月上旬,市银行共发出53万元贷款,其中私商占了82%。
为鼓励出口,减少盲目竞争,1950年9月10日,市外贸分局与22户柴薪出口商实行柴薪出口公私联营,成立了联营办事处。随后又陆续组织篱竹、柴炭、桂皮、果蔬等出口业的公私(或私人)联营,以及肥皂制造、屠宰、杂货、蜜枣、航运等业的联营(运)组织。沟通产运销渠道,抑制大商户的垄断霸市经营,从而扶助大部分工商业户渡过暂时困难。
在调整公私关系的同时,梧州市人民政府劳动科、梧州市总工会等部门也开始大力调整劳资关系。1950年6月至11月,本着“劳资两利”的原则处理解决了劳资争议案129件,订立了棚业、食品业、柴薪业、搬运业的临时劳资协议,签订了锯木、造船、印刷三行业的集体劳资合同,建立了造船、锯木、饮食三行业及永光火柴厂的劳资协商会议。
图为20世纪30年代的广西制药厂。
梧州市人民政府还想方设法救济失业工人,用以工代赈、资助回乡生产、发救济金、介绍职业、进行转业培训等办法,解决了1300户失业工人的生活问题。通过组织搬运公司,又解决了2970名搬运工人的生活问题。1950年9月,全市商户增加到1800户,比解放前一个月增加了15%,原来困难较大的火柴、肥皂、锯木、电池等主要厂家的产销情况开始好转,市货物出口量比同年2月增加了10倍以上。连当时最不景气的轮船、帆船业中的梧港、梧贵、穗邕、梧桂等航线的运输也基本恢复,有的还有盈余。
梧州市解放初期百业待兴,百废待举,各项事业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市领导部门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抓好财政主要来源的税收工作。1949年12月2日,市军管会发出军字第二号布告,宣布开始征税。至月底共收上税款9.6万多元。1950年1月收税增至41万多元。这时,梧州的税收走在全省的前列,所收税款占全省税收的70%。
1950年1月4日,市军管会奉令将原国民党的国、省、县、盐务4个税收机构关并,成立梧州区人民税务局,4月1日改为市政府税务局,并废除了旧税制,实施新税制。1950年全市收税616.96万元,超额10.87%完成了任务,1951年税收增加到625.28万元。大量的财税收入缓解了财政的困难,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提供了资金。
解放初期,市人民政府根据中央“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经济政策和梧州的实际情况,认真抓好物资交流工作。
解放初期,西江、桂江的上下游和各交通要道匪患猖獗,土匪到处设卡勒索或拦路抢劫,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和货运的畅通。市军管会成立后,迅速派出部队进剿两江沿岸和附近的股匪,肃清匪患恢复了社会治安,保障物资交流渠道畅通无阻。
接着,迅速恢复对港澳航运,建立梧州对外贸易部门。1950年1月25日,市军管会贸易处(后改为华南区对外贸易管理局梧州分局)成立。贸易处根据当时国家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外贸政策,次日即开始办理申请出口签证业务。以后又通过合理调整结汇牌价,简化进出口申请手续,大力促进内外物资的交流。国营外贸机构的建立,促进了全市对外贸易业务的开展。据统计,1950年全市出口总值为3695930美元,1951年猛增到8830084美元,1952年再增加到9151836美元。
1950年下半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1951年起,我国的贸易方针转为以全国城乡交流为主。根据这一方针,梧州市人民政府和梧州区专员公署于4月1日至6日联合召开首届土产工作会议,号召各部门大力促进土产交流,并提出了活跃城乡贸易,组织土产畅流,大力发展经济的具体措施。会上还通过了组织市土产产销指导委员会和信托货栈的章则,成立了市贸易考察团。
5月至8月,梧州市贸易考察团北上到上海、武汉、石家庄、北京、天津、沈阳等地考察,参加各地的物资交流会议,同这些地区恢复或新建了贸易关系,订立了交流土产的协议书和合同37份,购销总值达157万多元,为梧州市土产品内销打开了销路。
梧州专区内各县城,以及土产主要集散地戎圩、南渡、大安、大湟江口、濛江、自良、容城、藤县等,都先后成立了信托货栈,组成了专区内城乡信托贸易网。
1952年10月18日,梧州市公私合营土产运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一周年纪念合影。
1951年10月,梧州市人民政府和容县专贸公司合资成立梧州市公私合营土产运销股份有限公司,共集股金20.4万元。该公司根据土产交流协议和合同,经营各类土产运销、代购、代销等,业务遍及国内主要省市,远伸至港澳等地区。同年11月15 日,梧州市又联合平乐、容县两专区,举行全省最早、规模最大的桂东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会期27天,成交总值达397万多元。这次展交会扩大了本地区土特产的销路,进一步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
1952年7月21日至26日,梧州市人民政府召开了规模更大、交流范围扩展到桂西地区、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的梧州市城乡物资交流大会,成交总值达450多万元。通过物资交流会,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的繁荣发展。
在党的领导下,秀丽的水都梧州开始走上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新阶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