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石湾公仔——广府文化的瑰宝

时间:2024-05-04

陈克伦

收藏空间

石湾公仔
——广府文化的瑰宝

陈克伦

钟馗引福(局部)

石湾艺术陶瓷(俗称石湾公仔)的产生,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是广府文化的瑰宝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唐宋时期,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石湾公仔开始远销日本、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明代以后,石湾公仔的生产进入鼎盛时期,其产品种类繁多,逐步分支为人物陶塑、动物陶塑、器皿造型、园林陶艺及微塑五类,成为独具岭南特色的工艺品。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和锤炼,石湾艺术陶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和赞赏,2006年“石湾公仔”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湾制陶历史悠久,陶瓷产业十分发达。据石湾“河宕贝丘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五千多年前当地居民就开始制陶。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石湾陶瓷的生产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方圆几公里的小镇就有陶窑107座,陶瓷行业从业人数达6万多人,《明诗综》有载:“石湾瓦,甲天下”,就概括反映了当时石湾在陶瓷生产业上的地位。

清代,石湾出产大量各式日用陶瓷品、风格独特的陶塑瓦脊等园林用品、以艺术人物及花鸟虫鱼为题材的美术陶瓷,珠江沿岸城市乃至梧州的不少古建筑都有其身影。石湾陶瓷不仅畅销岭南,而且还经“海上丝绸之路”远销至东南亚各国。石湾的南风古灶更是五百年来薪火不断,堪称制陶界的奇迹,先后被列为佛山市、广东省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石湾公仔集各家所长,善仿钧窑、官窑、哥窑等名窑产品,从材质运用、技法处理、艺术造型、窑变釉、裂纹等各方面都做得惟妙惟肖。而且,石湾公仔最大特点就在于造型、神态生动传神,其写实风格深得大众喜爱。

近几年来,收藏市场逐渐有返璞归真的审美趋势,收藏者更倾向追求原汁原味的民间工艺品,石湾公仔的古朴纯真特征和“乡土气”,成为吸引更多收藏者的特质。如今,用柴窑烧制的石湾公仔作品更是难得。

我收藏了一尊从国外回流的清代窑变玫瑰紫雨淋蔷釉“钟馗引福”塑像,这是一件由石湾公仔名家刘氏家族族人制作的经典作品:钟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头戴官帽,身穿(飞钉)紫袍,皮革裹足,塑像左侧佩剑,左手背在身后,右手在胸前作托持状,身上有几只蝙蝠,故名“钟馗引福”。塑像的衣服全身施窑变玫瑰紫雨淋蔷釉,在塑像的肩、腰、腿和衣褶处,因釉色的自然流淌,流露出窑变玫瑰紫雨淋蔷釉颜色。清人寂圆叟在《陶雅》赞石湾窑变釉色:“广窑谓之泥钧,其蓝色甚似灰色……于灰釉中施涡周遭,故露异彩,较雨过天晴尤极浓艳……亦足玩也。”该钟馗塑像的脸部、手部等则不施釉,眉毛、胡子和手毛等则施褐色釉,令这件人物陶塑栩栩如生。

历代制作石湾公仔的名家辈出,旧时有陈渭岩、黄炳芸、刘佐潮、潘玉书等,其大作雅俗共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当代名家为数也不少,他们或传承前人成就,延续传统题材的创作,或进行各种创新。我有一个艺术家朋友在佛山文化创业园开设了一家“东方印象艺术馆”,请来制作石湾公仔的当代大师如庄稼、刘泽棉、梅文鼎、廖洪标、黄松坚、钟汝荣等收徒传艺,传承石湾公仔艺术。

我有幸得到其中一个青年作者制作的“达摩坐岩”限量品塑像。这件作品呈立式,人物神态肃穆,鼻翼丰腴,双目紧闭,长须,身披布衣,坐卧于山石之上,人物的衣纹流转自如。塑像所施用的裂纹釉,其“玉”的质感已堪称高标准,而釉面开片的效果更令人叫绝。这是一种“斜开片”工艺,就像一片片鱼鳞铺嵌在人物的白色长袍上,那斜斜的釉裂,让人左看右看效果各异。

除此之外,我还收藏有其他一些优秀的作品,如“皆大欢喜”佛像,是上世纪70年代生产的艺术品,佛像手上的镀金佛珠,至今仍闪闪发光,而用于制作佛像衣服上的细裂纹釉的矿石原料,现在已经不再生产。而“如鱼得水”、“福寿双全”等石湾公仔塑像,均是青年名家的作品。

对于收藏石湾公仔,我建议藏友们要把握一些概念。石湾公仔分为原作、限量品、精品、普通品,原作只有一件,从构思到制作完成都由工艺师全程负责。限量品则是在原作的基础上,以模具复制出来,再由工艺师把关,制作数量一般在几十件或百来件。不少石湾公仔还配有证书,如果证书上面没有注明数量多少,就只能算是精品。精品是由于市场供不应求,由工艺师授权后,用流水线注浆倒模生产的工艺品。原作、限量品都有作者的亲笔签名、印章和收藏证书等“身份证明”,其收藏价值自然也较高。

责任编辑:黄秀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