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何德新
风情风物
狮寨农村哭嫁歌
何德新
狮寨的一位新娘(左)与前来道贺的姊妹合影
哭嫁风俗,过去在苍梧县狮寨各地乡村颇为流行。我小时候听过几次新娘哭嫁,虽然那时候听不懂哭的是什么,但那种边唱边哭、涕泪淋漓的情景,很是感人。
哭嫁,顾名思义,就是女子在行将出嫁之前啼哭,当然不是一般的哇哇大哭,哭嫁的哭,带着情调,带有唱腔,带有歌词,带有旋律,实际上是哭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结婚是人生的大事。对于男子来说,洞房花烛,是人生的四大喜事之一,但是对于旧时女子,尤其是生活在乡村的女子,则未必这样看。旧时乡下女子交际范围比较狭窄,见识不多,从呱呱坠地时起,大都在父母身边生活。到了谈婚论嫁年纪,则由媒人介绍,父母包办,一次相亲,便成定局。也有的是指腹为婚,到了相应年纪,由双方父母做主把婚事办了。所以那时很多女子,在出嫁前连未来夫君的长相都还没看清楚,对未来的婚后生活,也是茫然无知。作为出嫁女,每想起这些,自然心生悲戚与担忧。
出嫁之后,就要离开有十几年养育之恩的至亲至爱的父母、十几年朝夕相处的弟弟妹妹,到另一个地方与自己不熟悉的人生活。加上狮寨地处山区,出门就得跋山涉水,无舟车代步。嫁得近的,也不可能经常回来;嫁得远的,三年五载才能回来一趟也未可知。那熟悉的灶台、闺房,那熟悉的小路、田园,还有那些砍柴割草的玩伴、邻居叔伯,都将会离自己的生活越来越远。想到这些,出嫁女难免倍添愁绪。
出嫁,也意味着告别青春,告别少女的生活,告别向父母撒娇的日子。为人之妻,恪守妇道,听从夫君,服侍公婆,履行生儿育女之重任。
万千的幽思,万千的感慨,集于出嫁之夜,于是就有了哭嫁。那时那刻,就不仅仅是风俗形式了,而是真情的流露与表达。哭嫁歌内容有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嘱咐弟妹要孝顺父母的,有与同龄姐妹互相诉说离别之情和祝愿的,也有骂媒婆抒发自己对婚姻不满的,此外,对父母、兄嫂的意见,也尽可在哭嫁歌中倾诉。
哭嫁一般在行嫁的前一天开始,有的会更早一些。出嫁女坐在自己的房间里,先是哭给父母,然后是看到谁进来就哭给谁,即兴而发。
现在就来欣赏一下那些哭嫁歌的具体内容。
唱给父母的:
阿爷阿妣呀,
养大女儿冇容易呀,
唔藤报答又嫁人呀!
感激父母千辛万苦把自己养大成人,只是自己还没能报答父母恩情又要嫁人了,心里感到很愧疚。“唔藤”是狮寨土话,是“还没有”的意思。“爷”与“妣”分别指的是父亲和母亲。
父母听了以后可以回应,或直接用言语说,或以歌作答。
阿妹呀,
去到婆家要勤快呀,
亲家亦是你爷娘呀。
这个父母很通情达理,不要求女儿有什么回报,只希望她嫁到婆家后要勤快,像孝敬父母一样孝敬家公家婆。
狮寨农村的哭嫁歌,每首实际上只有两句,所以比较容易记。开头是称呼,表示是唱给谁的。然后加一个“呀(啊)”字,接着就是表达内容的两句词。每句七个字,每句的后面都有一个叹词“呀(啊)”,所有哭嫁歌的曲调也都是一样的。
阿爷阿妣呀,
木出有根生长大呀,
江河湖水有源头呀。
阿爷阿妣呀,
鱼在江河凭水养呀,
女儿得大凭爷娘呀。
这里把父母比作水,把自己比作鱼,说明自己长大是靠父母的养育,以表达感谢之情。
阿爷阿妣呀,
落雨吹风莫出外呀,
出门望路好声行呀。
“好声”是狮寨土话,意思是小心。这歌词表达新娘对父母的牵挂,嘱咐老人在自己出嫁后外出走路要小心,下雨刮风时不要外出。
在农村,一般都有几个兄弟姐妹,如果妹妹出嫁时,哥哥还未娶,哭嫁时也会以哭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情及对哥哥的劝慰:
阿哥呀,
十二步梯步步上呀,
婚姻大路妹先行呀。
阿兄呀,
紧水推沙粗在后呀,愿兄来季迎新人呀。
阿哥呀,
古话山高日来晏呀,
明朝日出照龙床呀。
如果哥哥已娶,有了嫂子,那么哭给嫂子的内容,是希望阿嫂服侍好老人,照顾好哥哥,和和气气过日子等等。
阿嫂呀,
担水扁挑交比你呀,
细心服侍我爷娘呀。
旧时有的农村用水要到河里挑,属于较重的家务活,这里借用担水扁挑来叮嘱阿嫂多做些家务活,不要让爷娘太操劳。
阿嫂答:
阿妹呀,
家里事情我会做呀,
犁田锄地(你)莫牵怀呀。
这位阿嫂的回答应该使阿妹放心了:不但会做好家务,而且还会去犁田锄地。
下面这个妹子唱给嫂子的就是另外一种情绪了:
阿嫂呀,
有我在家嫌阻处呀,
留条大路(你)开车行呀。
这里的口吻显然是对嫂子带有怨言,也许是嫂子过去对阿妹说过些什么话,希望她快点嫁了,阿妹心里不舒坦,就在哭嫁时说出来了。“阻处”是狮寨土话,是“妨碍、阻碍”的意思。
而阿嫂却这样回道:
阿妹呀,
过去事情莫执怪呀,
归家和睦好做人呀。
这位阿嫂也算大度,既请阿妹不要责怪自己,又劝她到婆家后不要因一两句话生气,家庭和和睦睦,才能过好日子。
有一首是哭给刚嫁过来不久的嫂子的:
大嫂呀,
新买筛箕筛白米呀,
唔藤筛近就分离呀。
这里以新买的筛箕作比喻,对大嫂进行劝导。以前农村是没有碾米机的,筛米也是主要的家务活之一,每个妇女都会做。筛米就是谷子舂成米后,要先筛出米糠,然后再用另一个筛箕把谷和米筛出来,米从筛眼出去,剩下的叫“谷头”。句中的“唔藤筛近”就是说谷和米还混杂在一起。比喻刚刚开始,相处的时间很短。
下面三首是哭给玩伴姐妹的:
同班姐妹呀,
赶鸭落塘打脱队呀,
唔知哪日得相逢呀?
同班阿妹呀,
姐执(摘)沙梨同妹吃呀,
切开同妹两分离呀。
阿妹呀,
河水共鱼总凑队呀,
鱼同河水怎分离呀?
“打脱队”,狮寨土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失散了。“凑队”,也是狮寨土话,即在一起的意思。这几首歌词均表达了出嫁者与好友姐妹的难舍之情。
哭给小弟的:
阿弟呀,
勤力读书多识字呀,
上京考试(你)得头名呀。
这首歌词唱出了姐姐对弟弟的期望:希望他勤奋读书,以后考试争取得第一,为家里争光。
哭嫁歌都是随口拈来,张口就唱,看到谁就唱给谁,事前不可能经过排练和准备。以前很多女子只读过几年小学,甚至没进过学校,识字都不多的,但唱起哭嫁歌来,却一点都不含糊。
看到舅母进入到待嫁闺房,新娘就这样唱:
阿妗呀,
入到房间冇凳坐呀,
掀开蚊帐坐床沿呀。
如果只见舅母,没见到舅父大人到来,便会这样唱道:
阿妗呀,
阿舅冇来为勿事呀,
唔通请帖冇分明呀。
阿妗呀,
有酒请来都冇饮呀,
将痕却意我爷娘呀。
两首都是询问舅父不来的原因,前一首问,是请帖没有写清楚吗;后一首则问舅父是否对我爸妈不满,故意不来呢。以前礼仪,舅父是大上客,外甥办喜事是要坐大位(上席)的,狮寨一带有“阿舅不到冇开台”的俗语。所以不见阿舅到,新娘子就有点急。所以就脱口而出地唱了。“将痕”是狮寨土话,意为“怎么那样”。
听到外甥女这样唱,阿妗当然要回答的,如果不会唱,就用话来说。刚巧这个妗母会唱的,就答道:
甥女呀,
你舅冇来你莫怪呀,
外婆有病在家中呀。
原来是外婆有病,要在家中照顾,所以来不了。
看到舅母送来贺礼,又唱道:
阿妗呀,
今日到来大担送呀,
送来大礼好人情呀。
阿妗呀,
屋后山崩侬岭落呀,
外甥领落你人情呀。
“领落”就是“收下”的意思。“山崩”即山塌方,山塌方就是山岭从高处落下来,所以说“岭落”。这一首用比兴手法,用屋后山崩的“岭落”谐音引出后一句的“领落”。
看到好姐妹送来礼物时,新娘这样唱道:
同班姐妹呀,
一页诗书加令字呀,
我今领落你人情呀。
姨妈来了,带来了贺礼,新娘又唱道:
阿姨呀,
射字写来言字衬呀,
我爷感谢你人情呀。
这首和上一首,不但即兴唱来,还涉及到拆字,真有点难度的。“一页诗书加令字”句中,“页、令”组合就是“领”字。“射字写来言字衬”句中“射、言”组合就是“谢”字。嘿,这新娘很有点文化呢!
看到负责值事的,也会唱一首:
值事阿叔呀,
土字上头加黑字呀,
阿兄落墨要分明呀。
值事就是负责登记客人所送礼品的人,新娘要求他下笔细心,把数目记清楚,不要写错写漏了,以免让人笑话或弄得不愉快。这首也运用了拆字。“土、黑”组合成“墨”。
将要往夫家了,出门上轿(过去有些新娘是坐轿的)或行嫁时,看到阿妈或阿婶伯母,也会来这么一首:
阿妣呀,
今晚到家点样算呀,
亲朋老少闹满堂呀。
她是在担心今晚去到夫家之后,满堂的亲戚朋友,男女老少,自己这个初次离开父母的女子,不知如何应对。
哭嫁歌虽然只有两句,但也有一定的语言节奏和平仄要求,不然就唱不下去。如:
阿叔呀,
婚事成功终有日呀,
常言圳曲水来迟呀。
这一首除去称呼及句末的叹词,两句的音节韵律均是二、二、三:
婚事/成功/终有日/呀,
常言/圳曲/水来迟/呀。
平仄语调的分布是:
平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哭嫁歌里的平仄,是用狮寨话的语调来定的,与普通话的平仄不一定一致。如:
赶鸭落塘打脱队呀,
唔知哪日得相逢呀。
第一句中的“鸭”、“脱”普通话是平声,而用狮寨话说则是仄声。第二句的平仄和普通话一致。
从以上哭嫁歌的例子可以看出,所有的哭嫁歌除了称呼外,平仄格式是固定的,即前一句仄起仄收,后一句是平起平收,这样唱起来比较顺口好唱,如果改变这个平仄格局就不好唱了。当然,律诗中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哭嫁歌中也是适用的。
哭嫁歌作为传统文化和乡村习俗,很久以前就在乡下流传,它能给婚嫁增添浓厚的色彩。哭嫁歌很煽情,周围的人听着也会忍不住鼻子酸酸,有的甚至跟着一起哭。同时,哭嫁歌也给了新娘子一个表达情怀的机会,平时不好意思说或不敢说的话,这时候都可以通过哭嫁说出来了。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哭嫁,这种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风情,慢慢淡化了。
哭嫁的风俗在我国其他地方也有,但语言的形式和唱的曲调是不一样的。苍梧周边的藤县、岑溪,以及贺州的昭平,与狮寨的地方土语相近,哭嫁歌的形式也出入不大。本文所引用的哭嫁歌,或许在上述地区也会有流传。
责任编辑:陈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