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雷 玲 崔 磊/.吉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农业大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国家、社会及个人的重视。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属于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尚不平衡时期。他们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理,矛盾心理,以及不完善的自我调节能力,加之外界环境的复杂多变,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容易出现新环境的适应问题、厌学问题、人际关系不协调、自我为中心意识较强、自我防御能力较差以及各种心理障碍等。
高职院校的学生处于青春期阶段,大部分为独生子女。进入大学之前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遇到困难家长来解决,学生按照家长设计的生活轨迹去成长,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概念。学生不知道自己是谁,不了解自己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化,不明确自己的优势及劣势。当遇到挫折时不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克服,被打击后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久而久之本就模糊的自我意识越发的迷茫与困惑。
当今学生,从出生起在家庭中就备受关注,一对六或一对多的教养方式,使得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价值实现和自我意识表达的一代人。由于在家庭中成为了绝对的关注对象,使得他们缺乏同理心、感恩心、团队协作意识、互利互助意识的同时,伴有较强的占有欲,以自我为中心现象较为明显。
随着科技的变迁与发展,当代学生的生活完全被互联网牢牢的捆绑住,他们获取信息,接触新鲜视野的方式是其他时代的人没有办法比拟的。家长由于工作等原因无暇照顾孩子的情绪和成长过程,便将他们推给了网络科技,孩子在其中找到了安慰、陪伴与需求,和父母及其他孩子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使得他们不愿意在现实生活中交流,更不愿意尝试新的环境,结交新的朋友,慢慢的封闭自我,变得孤僻、自卑。
大部分高职院校中,老师一般将理论知识的讲解作为整个课程的重点,教学目的以认识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为主。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心理技巧的应用上,授课内容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少,实用性不强。因此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要求,所以在学生的实际理解和应用上并没有太大的实质性帮助。
课堂授课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形式,上课依然是老师讲,学生记,考试背的模式,学生考核成绩由卷面的分数来决定。在课堂上接受填鸭式的教学,单调乏味的授课方式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记不住相应的知识点,还会逐渐对心理学失去学习的兴趣。
高职院校在授课过程中侧重心理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加入了一定的实践应用,比如说心理咨询,心理知识宣传,心理案例分享等,这些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但收效不大。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不高,很多情况下都是教师在台上讲心理咨询的方法,心理案例,而对于学生来说只是能够吸引他们短暂的注意力,没有引起全方位的参与性,并且很多时候学生在听案例的时候很专注,下课之后就抛之脑后了,这样的授课模式没有起到长久的效果。
高职院校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何让他们以更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生活,这是我们心理工作者较为关心的问题。
本研究随机选取吉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230人,其中男生118人,女生112人,共向被试发放问卷230份,回收问卷225份,剔除5份不合格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20份,有效率95.7%。
(1)查阅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改革的相关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本次采用两份问卷共22道题目。第一份问卷在创新模式改革之前发放,为了掌握和了解学生心目中期待的心理授课方式。授课两学期后,对同一批被试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以掌握和了解学生对心理课程创新改革后的收效。
通过对第一份问卷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97.6%的被试期待上心理课,学心理学的主要目的是因为自己的兴趣释然(占被试的45.5%)以及想通过学习到的心理学知识来调整自我的心理状态(占被试的35.3%),同时问卷中对学生不喜欢上心理课的原因也做了相关调查,原因主要以授课内容理论性过强以及教学模式过于单调为主。数据如图1。
图1
根据问卷一的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更喜欢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互教互助,边学边玩,希望自己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成为主人翁的角色,充分地参与到整个课程中。因此在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以课堂环境为基本条件,合理创新授课模式,选择一种学生最为接受和喜爱的方式设计心理课。第一,将心理课的团体活动与体育课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中既能得到身体的锻炼,也能得到心理上的锻炼;第二,心理课授课过程中与法律案例相结合,以心理剧和座谈会的形式鼓励学生融入案例、分析案例,总结案例带来的心理启发。
问卷二的结果表明,体育课中结合心理拓展内容对于学生的收获还是很大的。比如在体育课中加入“信任背摔”活动,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信任同伴的程度。新生最初没有建立信任关系的意识,以自我为中心比较强,通过专业教师的指导与体育教师的协助,在做好足够安全保护措施的前提下开展活动,几次活动下来,学生对彼此的信任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学生自我对他人的信任度也达到了理想的比重(占总被试的89.1%)。
体育课中加入的第二个心理活动:心有千千结。该活动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新生入学彼此较为陌生,没有形成团队意识,在体育课中加入此项活动,是为了使学生相互熟悉并形成良好的班级凝聚力。通过对该项活动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活动之后心中形成了团队协作的概念。
以上两项心理活动与体育课相结合的结果显示,将理论性很强的心理概念,以活动的形式融入到可以锻炼身心素质的体育课中,对学生心理知识的理解,提升,融入以及应用是很有帮助的。
另一方面,以开发学生创作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以法律案例与心理学关系为主题发起心理剧大赛。学生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更倾向与自身息息相关的事件,如网络信贷,恋爱泡沫等。很多同学在案例中成长,从陌生、不在乎到警醒、防范以及重视。在心理剧比赛过程中,由于参演人员的出色表演,使得台下的观众感同身受,受益匪浅。
将心理学知识融入法律案例中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新奇。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较为强烈。较以往只在座位上出耳听的授课方式来说更有趣,更有吸引力,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创作能力,也强化了学生自我的优势。因此极大的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于其他同学的讨论中,也得到了很大的鼓励与肯定,彼此之间出现分歧时也找到了化解的方法。从问卷的数据中可以看出,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启示是有很大帮助的(占总被试85%),这也达到了寓教于乐的一个过程。
问卷数据显示,有59.2%的学生能较好的适应创新,有52.4%的学生喜欢这样的创新模式,有51%的学生对创新后的教学模式非常满意。
学生最开始没有接触心理课的时候,对心理课有憧憬有希望,希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并可以将所学习到的心理学技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心理学科给学生带来神秘感和好奇心,授课的模式是对知识传播最好的方式,也是整个课堂的核心环节。以学生对心理学的好奇心出发,抓住学生这份学习的动力,创新出学生喜欢、需要的心理课,只有学生自身喜欢才会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自然地转化为自身的保护铠甲,起到自我疗愈,自我保护的作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