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医教协同背景下加强医学研究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路径探索

时间:2024-05-04

沈晓燕/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一、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而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研究生的道德、行为影响着党和国家未来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在2014年开始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规定了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均应在培训基地接受以提高职业素养及临床规范诊疗能力为主的系统性、规范化培训。这也使得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与其他专业研究生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他们长期在医院进行培训,临床工作压力大,任务重,加上学生在校时间较短,这给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二、医学研究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校园安全稳定

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对医学研究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倡导研究生形成社会主流观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另外,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而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比大学生拥有更多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对研究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尤为迫切。另外,高校还是大众文化传播最为活跃的地方,研究生的独立性更强,思维更加活跃,但自我约束力还不够,不足以抵抗某些外来文化的冲击,例如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等。

(二)有利于促进医学研究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我国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并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树立了“大健康,大卫生”理念。而医学研究生是我国在实行“健康中国”战略中未来的主力军之一。在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中,不能仅注重临床技能的提升,还更应该对其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通过教育实践,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坚定的理想信念,使他们能够全面发展。

三、医学研究生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维度——文化全球化的冲击及网络发展带来的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我国,加上商业、媒体宣传,西方的饮食文化、“复活节”、“圣诞节”等节日文化在高校学生中盛行,虽然文化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形成开放性思维,增加对世界不同文明的了解,但过度追捧则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不利于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意识形态工作最突出和最核心的工作就是赢得青年,高校大学生、包括研究生是最活跃的青年网民群体。

(二)高校维度——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所带来的挑战

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明确了导师立德树人的职责,包括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医学研究生分为专业型和学术型两种,以专业型为主。前两年通科培训阶段,学生在医院各个科室轮训,基本很难与导师经常见面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但是现实情况是,医学研究生与导师见面机会不多,大多数交流只停留在网络上,这对于增进师生感情,促进交流产生了较大的阻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不足的问题。其次,医学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在临床科室,早出晚归,使得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时间非常有限,除了为学生处理日常事务外,面对面的交流也较为困难,对于部分非直属附属医院的研究生来说,由于地域限制,与辅导员或研究生秘书见面沟通的机会更少。学术型研究生相比专业型研究生,个人时间安排上相对自由,限制较少,但由于他们的科研任务重,不少研究生离开学校外出交流学习,在学校的时间也相对较少。因此,在目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医学研究生的这一特殊性对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个人维度——临床及学习压力导致医学研究生意识形态安全观念的缺失

在医学研究生中,专业型研究生居大多数,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占所有硕士研究生的80%。这意味着,大部分医学研究生均需要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又与单纯的“规培生”不同,“专硕”比“规培”更需要突出以临床为导向的科学研究管理,而“规培”的重点在临床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1]同时,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制,导师负责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因此,医学研究生一方面在医院各科室轮训,完成各项考核,另一方面需要利用不多的空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完成科研任务,同时作为一名高校学生,还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等的各项活动。可以说,整个研究生期间基本都在紧张的生活学习节奏中度过。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医学研究生意识形态安全观念有一定程度的缺失。他们过于注重临床及技能的提升,以及完成导师的科研要求,对于其他事情已感觉力不从心、无暇顾及,并采取漠视的态度。

四、加强医学研究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路径分析

如今,以临床培训为主要的医学教育模式是我国医学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改革之一,这在加强医学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学习能力、沟通技巧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弱化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医学研究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须得到足够重视,并应该牢牢抓住导师—辅导员—科室这一主线,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教育形式,注重实效,全方位对医学研究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一)全面发挥导师在医学研究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上的主心骨作用

研究生导师大部分学术造诣深厚,思想境界高尚,在研究生中威信度高。[2]同时,导师和研究生交往最密切,交流最频繁,发挥作用最为直接,效果也最好。因此,导师与研究生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其应在研究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导师除了科研任务,指导临床科室工作外,还应配合学校进行意识形态工作上的相关理论知识培训讲座和会议,加强自身政治素质,并对研究生在党政知识理解以及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理解上的偏差进行及时纠正和指导。除此之外,导师还应认识到,研究生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多元和开放,个体差异较大,这对导师的意识形态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师应更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其思想、学习和生活进行引导,帮助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并将这些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为自身的修养,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

(二)体现辅导员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专业性,构建导师—辅导员合力育人协同机制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在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上专业型更强。另外,导师同辅导员队伍在年龄结构、角色特征、培养目标认知、背景知识等方面都可以实现优势互补。[3]医学研究生虽大部分时间均在临床科室轮训,可依然是高校学生的一个重要群体,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同样应得到重视;但从目前来看,由于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个别高校认为研究生主要是导师负责制,在研究生辅导员的配备及培养上重视不够。因此,要加强医学研究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高校应该配备足够的研究生辅导员,建设一支以专职为骨干,专兼结合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并对其开展专业培训。其次,辅导员要重点依托班级、党团、宿舍、及学生组织等现有资源,加强医学研究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另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员,辅导员还更应该注重教育实效,创新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新方式。例如在党建工作上,由于研究生党员人数众多,应重点探索医学研究生党支部的有效设置方式以及创新支部活动方式,以增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实效性,并发挥研究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班级及宿舍中进行引领教育,扩大教育范围。

(三)发挥科室作用,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纳入临床科室的管理范围

医学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在临床科室进行轮训学习,跟科室带教老师关系密切,交流较多,因此,在科室平时对学生的管理中,可将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纳入管理范围,首先是积极引导,带教老师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积极的引导,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其次,要密切关注学生动态,对于异常学生,应及时汇报学生导师或学校相关部门,以便及时进行处理。最后,由于临床科室压力大,任务重,需要给予相应的激励机制,将研究生的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情况作为科室评优评先的重要考核标准,才能保证意识形态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大限度发挥科室作用,积极协助导师及高校,全方位做好医学研究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