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张马超/安徽审计职业学院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主要任务是要培养创新意识强、创新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实践性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打造“三强”人才的重要平台和手段。随着高考改革不断深入,高职院校招生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原来的高考单一渠道发展为现在的高考招生、中职定向招生、社会招生等多渠道招生方式,生源从原来的单一高中毕业生发展为现在的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退伍军人、农民工等多层次生源,下一步发展趋势是注册式入学。如何在这种多渠道招生状况下发挥“双创”教育作用,有效培养“三强”型人才成为高职院校应该思考的问题。
分类招生改革后,生源渠道更加多元化,形成了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退伍军人、农民工等多元化生源格局,进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更加平衡,思想更为活跃,对创新创业的知识需求更加迫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校更要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以减轻毕业生就业压力,以创业促就业,所以“双创”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革新、促进就业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为“三强”型人才的内在需要。
“双创”教育没有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进行、全方位开展的局面。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对“双创”教育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提升。在管理者层面,高职院校存在管理力量不足,尤其是专职从事“双创”教育管理人员严重欠缺,从事“双创”教育管理人员经验不丰富;在教师层面,高职院校教师面对来源广泛的分类招生学生,不能有效进行学情分析,不能有效适应分类招生学生的教学需求,还是采取“老套路”“老办法”,凭经验开展教学工作;在学生层面,客观上分类招生学生文化课成绩基础薄弱,庞杂的专业理论课程已经让他们很难消化吸收,难有精力和实践去认真细致的去学习“双创”课程,加上“双创”课程在很多高职院校还是选修课程,不计入学生成绩、评优评先考核,更削弱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创新创业虽然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但人才培养模式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和创新。“双创”教育还是仅仅依靠创业老师和创业课程进行,没有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去,没有融入到专业课程教育中去,整个“双创”缺乏系统性。
目前,高职“双创”教育更多只是采用课堂授课、讲座、报告等形式开展,形式单一,课时量少,理论内容偏多,教学不系统。部分学校采用了线上网络课程教学方式,虽然保证了课时量,但是教学质量无法保证,课程互动少,考核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一般。分类招生改革后,学生“学情”也发生了明显改变,有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退伍军人、农民工等各种生源组成,不同生源学生的学习习惯、文化素质、接受能力和思维习惯都存在明显差异,对“双创”教学的形式和内容的都有不同的需求,从而对“双创”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需求,如果还是按照老师理解的传统“学情”进行教学,必然不能保证教学效果。
在不断发展之后,高职院校“双创”教师力量得到一定加强,这从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有所体现,“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有显著升高。但是现有的教师队伍,在“双创”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实施能力上仍存有较为明显的短板和不足,教科研成果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将“双创”教育纳入教师日常和年度教学业务质量考核中去,高校教师职称序列中缺乏明确的对“双创”教师定位,导致教师专门从事“双创”教育积极性不高,专门进行“双创”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研究力量不足。部分高职院校“双创”教师,缺少创业经验,培训不系统不充分,面对不同群体学生的各种诉求,难以适应分类招生形势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分类招生学生总体文化课成绩偏低,接受理论知识能力不足,缺少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但同时分类招生学生综合素质较好,创新思维活跃,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具备多重发展空间。高职院校应结合分类招生学生特点,科学严谨的开展学情分析,从文化课知识储备、心理健康状况、实践能力水平、工作学习经历等多方面多维度开展学前分析和测试工作,按照不同群体、不同水平进行科学编班,针对不同班级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合理调整创新创业教育目标,适当减少纯理论教学难度和课时量,增加实践教学所占比例,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努力做到教学易学实用、形式多样,能吸引学生,积极推行案例式教学、小组式教学,推行“双主”式教学模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分类招生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好、创新思维强、社会经验丰富的特点。
高职院校分类招生后,学生学情发生显著变化,“双创”教育教学对象从单一的高中毕业生转变为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退伍军人、农民工等各种生源组合,“双创”教育教学的教学方式、教学目标都需进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新学情进行新调整,探索创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学和社会教学相结合、系统教学和讲座培训相结合的科学合理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等各种资源优势,让教师、学生、学校、企业等多个因素都能在“双创”教育教学中发挥自身作用;科学调整学生培养机制,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进行、全方位开展的“双创”教育教学新局面。
提升“双创”教育水平首先是要打造理论、实践和教科研三方面都过硬的师资力量,能及时掌握“学情”变化,根据分类招生学生特点,能科学合理的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等教学元素。多渠道全方位提升高职院校现有“双创”教师队伍整体业务水平,一是提高理论教育能力,通过培训、进修、学历教育等方式多维度的提高高职院校“双创”教师理论素养,提升日常理论教育教学能力;二是提高实践指导能力,通过企业挂职、自身创业、参与实际创业项目、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等方式积累实践经验,创新实践方式,更好的开展“双创”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三是提高教科研能力,通过项目申报、团队组建、实践基地创设等方式,行成高质量的教科研成果,并加大教科研成果转化运用的水平,进而全面提升“双创”教育教学层次。
同时应扩大选聘“双创”教师的视野,通过专职、兼职、客座教授、特聘专家多种方式引进高层次教师、企业专家、成功创业典型等人员,努力形成一支层次高、知识面广、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创”教学团队,提升“双创”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学校教师去企业挂职、企业员工进学校挂职的“双向挂职”工作模式,将企业管理人员的实践经验引入课堂,将教师的理论研究引入企业,实现双赢。
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实际创业能力,因此,实践教育环节是整个“双创”教育的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因此要从整体教学的角度制定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体系。实践教学内容应以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素质培养为主线,不断调整和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堂理论实践和课外实体实践,同时应根据学情和社会经济不断变化,对实践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从三个方面建设,一是要建立校内实践基地,校内实践基地分为模拟实践和创业中心两种,模拟实践主要是通过仿真培训、线上模拟创业等方式开展,创业中心是支持学生在校内开展创业的孵化器,学校提供场地、创业指导、政策支持等,引导学生创业者入住。二是要依托比赛开展实践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学生在比赛中完成创业方案撰写、组织实施、目标实现等实践过程。三是要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主要依托企业和社会建设的创业孵化基地等开展建设,通过组织学生集中实习、成功创业案列学习、创业项目入驻等方式开展“双创”教育的实践教学工作。
“双创型”教育教学是综合性项目,是高职院校培养创新意识强、创新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实践性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依托,高职院校实行分类招生后,学生“学情”发生了重要变化,科学分析分类招生学生“学情”,合理调整教学目标,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构建“双创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构建校内外一体化实践教学,建立健全的“双创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