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4-05-04

■王逸博/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人类心灵世界这一的复杂系统,是关注人类心理生活这一现代教育理念的产物,是关注人性的新型教育,是关怀人类精神生命的崇高事业。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人的生活更加充实,使人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使人的精神境界更为高尚。作为培育现代青少年人格的科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现实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与限制,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面临长足的挑战,并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将对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我国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班主任、辅导员、任课老师等)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的辅导以及家庭辅导等多种形式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而狭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专指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对于前来求助的学生从心理上进行指导和帮助的活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学科,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我国学校教育改革创新和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要求。

但是目前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或多或少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困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在中国尚是一片有待开拓的领域。有不少老师甚至是领导往往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相混淆,或者是将它与临床心理学说为一谈。而且有不少的学校,本来应该由专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或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来担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交给了没有受过专门心理学教育的相关科目(如思政、历史、语文等文科类科目)普通教师的身上。甚至于部分学校里面根本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或者是压缩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课堂时间。许多学习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重视、不在乎、甚至于不屑一顾,这令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感到非常尴尬,尤其是对于众多心理学专业出身的大学生来说,这一现状更是令他们的的就业机会变少,导致部分心理学学生学无致用,无法将大学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当中去,这对于广大辛辛苦苦学了四年心理学的同学们来说是一种损失。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一现状对于那些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加重视的学校的学生们来说更是一种无形的损失,他们失去了被专业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和机会,对于他们心灵的健康成长来说不可谓不是一种相当大的损失。

从全世界范围内来看,广大的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学生们的升学压力是非常大的。沉重的升学压力是导致学生出现适应不良、心理不健康,甚至是心理异常的一种常见而不可摆脱的原因。这一现象以初中生尤为常见,且逐渐呈现低龄化趋势。而且许多未考入高中的初中生,毕业进入职业院校后,由于既往成长过程中带来的挫败感、无助感、耻罪感,在进入职业院校后便集中暴露了出来。所以,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值得重视和认真对待。

然而,由于现实因素,给学生们带来升学压力的应试教育在一定时期内在我国不能得到根本的改变。尽管国家目前不断地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只要衡量一个学校重点非重点的标杆仍停留在升学率的高低上,衡量一个学生的入学标准仍然停留在分数的高低上。那么素质教育为应试教育让步的实际情况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学生们的心理问题就仍然会源源不断的产生。虽然普遍存在中小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需要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现象,急需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和援助,但是没有对应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而且目前在中国的教育体系里极其缺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心理专家,尤其是实践领域的专家。目前大多数中国学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层面,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如何开展具体的工作仍是以学校为单位各自为政。而且至今,我国仍没有正规的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何开展,并且培养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训练体系。许多学校都只是为了赶时髦或者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而开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而且这些课程在开设不久就变成了思想品德课,甚至于到后期课堂时间被别的学科所占用、挤压。

二、如何提高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针对上述情况,希望有更多老师和学校德育管理者能认识到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一样,需要靠平时的锻炼,不能一蹴而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润物细无声”、“功在平时”的工作。要真正的重视起来对学生进行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平时的点滴积累。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来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一)满足学生基本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只有满足了低层次、基本的“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才会产生高层次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学校和教师应首先关注学生的低层次、基本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如可以了解学生是否因为贫困而产生了生活、经济。物质上的问题,例如父母是否失业、是否单亲家庭、是否隔代抚养、是否家庭因突发事件花费了巨额非必要支出的费用等。对于那些因为现实原因造成生活问题而产生严重情绪困扰的学生,应优先通过资助、补助等方式来解决其生活上的问题,这样会比只是处理学生的情绪困扰来得更有效。因为如果不去除给学生带来心理问题的现实原因,只解决心理问题,帮助会非常有限。

(二)适时对学生开展科普型的心理健康教育

开学后可以对全体新入学的学生开展以普及知识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讲座讲解、观看视频、心理团辅、广播校会、展板张贴、微信推送等方式,让同学们对“心理健康”有更加科学的认识。通过这些科普让学生了解到同龄人在学校里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或现象,让同学们了解到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一定程度的心理紧张和焦虑是正常现象,这种现象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退的,不需要过分紧张。并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压力,进行自我心理保健,从而能确保学生在入学后能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融入职校里稳定的日常学习与生活。

(三)重点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根据“二八定律”,百分之二十的“心困学生”能消耗心理老师百分之八十的精力,因此一定要关注无人陪护、家庭经济困难、家中亲人重大疾病等情况的心理敏感学生,可通过学生力量、心理测试筛查等方式来发现此类特殊学生。并对其及时制定相应的关爱、帮扶措施,如定期开展有效的沟通、交流或心理干预工作,帮助学生克服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心理障碍。具体工作中,心理老师可通过各种力量对班主任进行培训,使班主任了解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并让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及时了解班内同学的心理动态,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情绪波动做到早发现、早反馈、早防范、早干预,从而将“全员德育”的理念贯彻到日常的工作中去,从而预防和避免因学生的严重心理问题而引发的突发事故。

(四)建立心理服务网络

定期开放学校心理咨询室,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设24 小时心理热线或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并将“心理有问题≠心理不健康”、“主动求助心理老师并不可耻”等理念融入到对每一位学生的日常教育当中,教导学生如果由于一些原因出现的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对自己已经造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要及时寻求学校心理老师专业的帮助。告诉学生出现了心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应对心理问题的信心和希望。

相信通过以上措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顺利开展,但是我们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意识,那就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重在平时过程的工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要沉下心来做实事,需要累积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正如“光明日报”2020 年2 月5 日的时评一样:“各行各业都在行动,行动必须立足本职,如打仗有前线和后方一样。每个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是最大贡献,不能不作为,也千万不要乱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一样,“不能不作为,也千万不要乱作为。”一定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化、体系化、规范化,这样才有利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