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日本工匠精神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借鉴

时间:2024-05-04

■蔡利妮/湖南城市学院

2016年,“工匠精神”入选年度十大流行语,并在全社会引起广泛热议。为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新名片,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并将其融入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然而,从全球范围来看,“日本制造”产品广受欢迎,令世界各国民众所熟知,其中日本工匠精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造就了日本数以万计的百年老企,表明日本工匠精神具有独特的魅力。因此,本文期待能从日本工匠精神中得到启示,以对我国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些许借鉴。

一、工匠精神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对工匠精神的关注度愈加火热,将其融入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能够对应用型人才起到正向引导和宣传激励的作用,同时也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实际需要。从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来看,存在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质量与国际一流水平差距较大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与工匠精神较为缺乏具有紧密关系。随着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制造业现状将有所改善,但同时又面临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缺乏的窘境,特别是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可以说,将工匠精神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是现实需要。

第二,是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关键所在。一方面,通过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能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正面激励作用,提高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荣誉感;另一方面,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通过引导树立工匠志向,促进从业责任感,也是在更好地传承工匠精神,因而工匠精神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间是前后关联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第三,是应用型人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工匠精神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运用工匠精神加以引导,促进学生不断提升专业技术,精益求精,并逐步树立工匠品德。当走向工作岗位后,经过工匠精神潜移默化的熏陶,就能够更快融入工作,立足岗位做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利用所学专业技术向社会提供高质量产品或优质服务,为中国制造贡献力量,并从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日本工匠精神及其借鉴

日本工匠精神由来已久,初步形成于中世纪,在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缓慢发展,到江户时代则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明治维新后工匠群体规模逐渐壮大,并为日本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日本工匠精神逐渐形成了其独有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重视工匠精神的养成。工匠精神的养成需要经过不断的积累与沉淀,是一个长期性过程,日本社会非常重视从小开始培养,无论是国家和社会,还是学校和家庭,都在积极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氛围,强调从细微处着手,小到衣着打扮,大到制度规范,由此形成干一行爱一行的爱业精神和干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第二,制定政策给予引导鼓励。通过制定教育政策,提高职业教育地位,加大职业教育投资力度,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同时,分别从不同层面设置各类技术技能比赛,以比武促进步,选拔出专业领域内技能精湛的人才,树立标杆榜样,促进向优秀看齐的学习精神养成。

第三,“守破离”精神的传承。“守”是对现有技术的学习与传承,强调对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破”是将其内化为自身技术,从而得到更深层次的进步,“离”则是在不断总结与思考中另辟蹊径,开创新境界的过程。日本对于“守破离”精神的传承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过程。[2]

三、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推行校企联合培养等教育模式,尽管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却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缺乏工匠精神引导。近些年来,国家在各行各业大力选树大国工匠,通过不同途径、不同形式进行宣传,甚至“工匠精神”一度成为2016年度十大流行词,但仅仅靠这些还不够。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过程中,向大国工匠学习、树立工匠志向依然停留在表面。

第二,实习实效性不强。在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会安排半年至一年的实习,让学生能够尽早融入社会、熟悉工作岗位。然而,在校企联合实习过程中,学校、企业和学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较为模糊,学生并不能真正投入到工作中,更不用说学习实践技术了。同时,由于我国多数学生是自己找实习单位,随意性较大,因而长期下来,校企联合培养容易流于形式,作用不大。

第三,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传统上,我国高校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仍普遍存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较为明显的就是课程体系设置上,首先是实践课程比例较低,理论学习后缺乏一定的实践动手巩固所学知识,其次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分配不均,有时出现因理论教学而压缩实践教学的课时。

第四,缺乏经验丰富的师资力量。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提前介入,及时给予职业指导,日本在学生入校时就会分配指导教师,就国内而言,一般都是由辅导员老师兼任,加上就业指导中心的定期交流,这种方式的效果较差,一是就业指导存在滞后,花费的精力和时间有限,二是教师本身缺乏社会就业经历,更不用说指导了。

四、日本工匠精神对我国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综合上述现状总结,为促进我国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本文在借鉴日本工匠精神的基础上,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积极营造工匠氛围,加强工匠文化宣传。氛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产生影响,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要结合本校特色重视工匠精神的融入,通过讲座交流、文化展览、演讲比赛以及技能比武等方式加强工匠文化宣传,同时也可利用校内网络资源进行宣传报道,营造尊重劳动、向榜样学习的氛围,促进学生树立工匠志向,培养爱业精神。[3]

第二,强化工匠精神融入,加快推行通识教育。通过强化学生通识教育,从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品格三个方面逐步培养工匠精神,首先是进一步充实专业学习内容,加深对专业的了解,拓展视野,其次是进一步丰富学习形式,借助互联网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钻研专业技术,不断提升技术能力,树立工匠品德,培育敬业精神。

第三,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围绕将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在深入调研分析本专业人才未来岗位需求的基础上,明确培养目标,从课程教学制度、课程结构安排、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构建起以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同时进一步深度融合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推进一体化人才培育机制。

第四,着力提升人才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首先要组建专业技术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提升人才专业技能,促进人才更快进步,培育创新精神;其次要重视师资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促进职业道德建设,树立工匠品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