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时间:2024-05-04

■孔令勉/开封大学

当代大学生是当今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有力的后备军,因此,社会各界人士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培养。大学生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其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十分重要,而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是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基础,因此我国高校应当将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学生素质的重要考核项目之一。而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成熟完善的心理教学体系,应当引起我国大学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的引入这一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方法,适当地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结合我国当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起更适合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的心理以及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的教学模式。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未确立长期目标

随着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重视,各大高校相继开展了心理健康课程,但是部分高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初衷是为了防止学生出现心理疾病,过于注重短期目标,这样的行为只治标不治本,因此,各大高校应该将目标放的长远一些,注重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且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

(二)课程内容不符合实际需求

现在高校所设置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大多为了解决心理疾病,但是在学生中有部分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足以称作疾病,因此,这样的教育就使学生忽略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对于绝大部分大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如何引导他们发现自己潜在的积极心态,帮助他们能够自己调节负面情绪,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生活的压力不断加大,社会需要的人才再局限于要求不存在心理疾病,而是为了迎合社会发展的脚步,更加愿意招纳拥有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的人才。因此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刚进入高校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较特殊的学生、就业有一定压力的毕业生等,这些学生的心理需求比较强烈。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辅导手段比较单一,辅导方式比较笼统等问题,其结果是没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被强制性的接受心理健康辅导,导致学生心理存在一定抵触心理。

(四)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目前还有很多高校没有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含金量不高。有些心理健康教育者虽有心理咨询从业资格证,但是实践经验不足,面对众多大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时,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教育目标方面

总体上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分为三个层次,即消除心理障碍、维护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矫正性、预防性、发展性三级目标,即对少数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解决困扰大学生成长的各种心理困惑;积极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中预防性与发展性目标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

此外,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就是发现快乐,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教育工作者应该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从过去侧重教育心理疾病慢慢转变到侧重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上来。这样就使得每个同学都能从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学得自己需要的东西。学生们可以通过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不断发掘自己的内在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根本目标。

(二)教育内容方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人格特质、情绪调节、情感体验等,紧扣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创新教学内容,当前大学心理健康课程应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类,显性课程是通过心理读本、心理电影、情景剧等对学生进行幸福、爱情、人际交往、挫折、情绪调节等心理教育,隐形课程是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通过家庭教养、校园文化、教师示范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不同年龄段、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专业等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内容,如对大一学生要进行心理适应教育,对大二学生要进行人际交往、学习策略方面的教育,对大四学生要进行就业心理、社会适应等心理教育。

基于积极心理理论的教学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应当结合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内容。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分别是积极的情感体验,人格和组织系统。环境决定人的性格,虽然不排除先天条件,但是绝大多数人的性格都有赖于环境的影响要做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品质,我们就应当结合积极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扩大教学的范围,让学生们能够与积极的社会环境接触,正确的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教育方法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将团体活动训练和个别化认知辅导结合起来,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心理放松训练、心理情景剧等方式进行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训练,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心理享受、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对消极事件与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自卑、胆怯、孤独、内向等心理问题,为此,应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一是积极暗示,暗示是人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送信息,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心理,积极暗示能帮助学生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产生战胜挫折的勇气,教学中能让学生在讲台上大声介绍自己的优点,让学生大声说“我能行”、“我一定会成功”等。二是学会沟通,沟通是用特定的方式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信息、情感、思想等,并形成思想共识、达成某种协议,积极沟通能减少误会、增进了解、达成共识,在心理健康教学可以进行礼貌用语、表达请求、委婉拒绝等训练,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四)学生个体能力提高方面

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包括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导向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在强化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会伴随的激发自身潜力。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学生个体能力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挖掘大学生自身潜力,而当强化大学生自身某种现实能力和激发潜力使之成为一种习惯性的生活、学习方式时,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积极人格特质。此外,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人本身所固有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主张心理学的研究要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解读,寻找其规律,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的生活,从而对于提高学生个体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结语

总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思想教育中的重点,特别是刚进入高校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较特殊的学生、就业有一定压力的毕业生等特殊学生群里,更多方面处于弱势境地,更应该重点关注,需要学校、教育工作者们以及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不断更新我们的工作思维与理念,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积极向上的视角,深入探索与实践,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构建一种阳光的心理干预机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