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双微”平台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微支部”的构建

时间:2024-05-04

■朱春花/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组织建设,改善党员教育方式和形式。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教党[2017]8号)要求“运用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和‘两微一端’等网络新媒体,创建网上党建园地……”。近年来,以微博和微信并称的“双微”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兴起了“微讯热”,成为微时代下最时尚流行的网络交流工具。“双微”的日益普及运用也为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工程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发挥“双微”教育的独特优势,弥补传统党员教育的缺陷是高校学生党员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微时代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呈现的新生态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大学生党员教育传播结构的改变

“双微”的使用,让大学生党员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自上而下、自师而生的定向传播,进而转变为双向交流和逆向传播,党建教育者与大学生党员之间不再是灌输式或提问式教育模式,更趋向一种平等的、双向的、直接的新型关系,类似“对话式教育”、“交流式教育”。微媒体打破了人际关系双方身份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1]。没有线下思想上的顾虑,在微媒体上可以无话不说、畅所欲言,提升了大学生党员接受教育的参与度,更易获得教育的认同感。

(二)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瞬时性和扁平化程度提升

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与微俱进”,扩展了传统教育的战线,减少了信息传递层次,更趋向扁平化管理,拉近了教育双方间的时空距离。通过微媒体,教育双方更方便快捷地找到对方,随时随地建起畅谈关系,满足了学生党员“适时适地、想学就学”的需求。“双微”中的实时回复,在线@,瞬时私聊,直播群聊等互动功能更让教育实时化,有效提升了交流的频率和互动活跃度,促进了党心交融。

(三)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主体意识增强

传统的党性教育资源在利用微媒体加工后呈现爆发式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处理后的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多样性的特点,网上展厅、e教育让大学生党员教育更立体化、直观化、形象化,大学生党员不需要走出去就可以达到日行千里、耳听八方的效果,他们利用智能手机、电脑在线上课、获取最新素材,已然习惯于这样的教育“微常态”,大学生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动性不断增强。

(四)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监管难度升级

微时代让信息传播可以一日千里、无孔不入,但信息主体的多样化和传播门槛的无限制也带来了官方党组织传播主体的去主导化和信息发布的去权威化。开放多元的微环境加剧了多样信息的碰撞,主流价值观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不断交锋,正负能量间博弈升级,这些都严重挑战着党组织的公信力。微媒体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势必会带来党组织管理效度的降低。

二、大学生党员教育“微支部”构建的原则

(一)思想性与实用性相统一

构建“微支部”是积极服务于党的理论宣传、党员教育管理和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组织性。因此,首先要保证党性教育的思想性,坚持党工作的正确导向,坚定党员教育的政治立场,提升政治信仰。开展党务信息宣传和传播,通过资源共享将点状分布的党员形成面上的组织,拓展线下党务工作的臂膀,增强传统党员教育的覆盖面和实效性,让“微支部”真正有意义起来。

(二)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统一

“微支部”的构建不仅要有意义,达到建设的实际价值,更要变得有意思,发挥出微动力,增强支部的活力和战斗力。因此,要聚焦学生党员的兴趣点和关注度,将生硬的党的知识与理论通过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加工成多姿多彩、吸人眼球的数字化资源,将教育资源植于信息化技术制作,将充满时代气息的元素融入政治思想教育中,切实提升学生党员的“微信仰”。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微支部”的构建以党性的群组为枢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党组织管理上的难题。一方面要通过微博、微信等让主流的、进步的意识占领学生党员的思想阵地,统一认识、提升认同度,另一方面更要通过互动交流、问题讨论、答疑解惑和在线会议、表决投票等去解决党支部、群众关心得重大重要问题,起到辅助党组织日常工作的作用,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三、大学生党员教育“微支部”构建的模式

(一)打造“微宣传”,提倡“微学习”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永恒主题,因此“微支部”的首要功能即宣传思想。设置“综合性党建”、“党史党规党纪”、“重要时事新闻”、“系列重要讲话”等板块宣传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传递新思想、新政策,保证党建信息的及时、准确和权威。设置“党务公开”、“支部动态”、“党员风采”等栏目更新支部动态,宣传优秀典型和先进事迹,方便支部党员了解支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设置“党员论坛”、“聚焦热点”、“主题讨论”、“知识测试”、“在线问答”等架起党组织与党员、党员与党员之间沟通的桥梁,增强支部成员参与互动性。大学生党员可以抽出休息或利用业余零散时间学习,积少成多、化零为整,用碎片化时间增长党建相关知识,提升党性修养。

(二)利用“微角色”,开展“微工作”

培养和发展新党员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利用微博、微信等可以有效实现党员教育管理的实时化,推进新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开设线上党员发展程序,包含入党系统查询、党员发展、党员培训、党员活动、组织关系等,方便有政治愿望的大学生随时了解培养过程[2]。开设党员信息工作系统,将入党推优、积极分子培养、预备党员发展、考察与转正等与传统的填表造册结合起来,展开上传入党材料和思想汇报、网络座谈会、网上评议和微信公示等线上工作。对党支部的党员和积极分子进性实名制“e登记”,建立个人电子档案,党员们参与学习、培训、交流、活动、分享都需线上登录并分析统计量化赋分,实现数字化的党员纪实管理,可以作为党员发展考察、民主评议、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3]。

(三)加强“微管理”,组织“微生活”

“三会一课”是党内生活的主要形式,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方式。线下开展“三会一课”提前进行协调统筹,需要考虑会议场所、参与人员、时间安排及会议流程准备等,往往还需利用纸质化办公载体,而“微支部”轻松利用微环境建立网上支部,开设网络会议、进行人员签到、交流发言等,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简化了工作程序,提高组织生活的参与度,拓展了组织管理上的微空间。此外,高校学生党员的预备期很多时候处于顶岗实习期,传统的考察教育因属地问题鞭长莫及,通过组织“微生活”可以开启远程化的组织生活,解决了学生党员实习期集中性教育的困境及教育时限不够的问题,学生党员通过微媒体可以及时将自身情况、思想动态反馈给党支部,推动校内教育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序衔接,确保了党员教育的延续性和常态化。

(四)采用“微实践”,拓展“微空间”

传统党支部活动大多形式化、单一化、缺乏创新性,以集体开会进行党性理论的学习教育,或是党员教师授课、学生党员聆听的党课模式,抑或是红色景点的参观活动等,往往缺少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导致活动效果一般。创新基层党支部活动内容和形式是当前学生党支部急需解决的问题。构建“微支部”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网络主题党日活动引导学生党员树立身份意识,保持先锋形象。开展主题党日征集、设计活动提高学生党员参与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以开设“红色讲坛”微党课大赛引导学生党员参与党课授课,让被动变主动提升党性教育的互动参与性;以设计“寻找闪光的党性”系列活动挖掘优秀党员事迹,树立先锋典型模范,提升党员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以“青春力量,志愿先行”帮扶活动引导党员坚定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此外,“微实践”可以与学生党员的专业相结合,这样的专业性“微活动”更能散发出专业支撑带来的社会价值的存在感,让学生党员体会到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业务能力才能更好兑现对党忠诚,积极工作的誓言。

(五)组建“微队伍”,建立“微机制”

“微支部”的构建需要能够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新技术,不断提升媒介素养,整合现在的党员教育资源开展信息化建设,使其转变成适合网络微环境运行的信息元素,因此必须要一支党性理论素养过硬且精通微媒体技术人员作为“微支部”的建设运行的团队。这支团队首先注重政治性,加强对正确的社会舆论进行有效引导,起到传递正能量的作用;其次具有媒介素养,紧跟时代步伐,推陈出新,不断增强“微支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网络舆情监管能力,政治敏锐性强,观察分析能力强,能够及时关注党员动态和社会舆情动向,做出有效研判。团队的管理需要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必要要为“微队伍”建立管理运行微平台的相关制度,各司其职、有效分工,专人负责,做好监管和约束,维护“微支部”的健康运行。

开启大学生党员教育“微支部”建设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党员、提升党性、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从而推动利用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开展党性教育走向深处,并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