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加强网络思政工作的路径研究

时间:2024-05-04

■陈 欢/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所处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使高职院校的网络思政工作面临了新的挑战,为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加强网络思政工作的实效性,高职院校必须将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贯穿到网络思政工作中去,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思政教育环境。

一、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工作的特点

(一)教育资源来源丰富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来源极其丰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可从网络空间挖掘新闻、视频等内容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各大网络平台成为大学生搜集信息的主要来源,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大学生更加关注于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也为教育者收集网络思政工作的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网络文化氛围提供了重要基础。通过引用丰富多彩的教育素材,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与新媒体时代的网络环境实现了有机融合,枯燥无味的教育内容变得更加生活化,深奥晦涩的教育内容也更具共享性,从而推动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传播方式超越时空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范围更加广泛,一方面,大学生受教育的地点不再局限于学校教室,而是通过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的衔接,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空间不断延伸,学生们无论是在假期还是外地,都可实时获取学习资源,进行同步提升。另一方面,新媒体的虚拟性使教育者能以更轻松幽默的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并能将积淀深厚的思想哲理如穿越时空般呈现在学生眼前。例如“马克思是对的”这档电视节目就是通过通俗化、大众化的方式来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节目中,全国知名高校的师生共享哲学盛宴,同品真理力量。而今,新媒体的无边界性也能为全国高职院校打造没有围墙的网络思政课堂。

(三)教育方式交互畅通

传统思政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基本处于主导地位,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的选择权一般掌握在教育者的手中,导致教育内容和形式缺乏吸引力。而在新媒体时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能在网络平台中自主选择教育资源,并吸收内化为自身的独特观点予以发布,因此,学生的表达意愿明显提升,尤其是在微信平台,大学生的发声积极性更高,这使得思政工作的成效可以被直接观测,有利于教育者了解学生的思想现状,并为下一阶段思政教育工作措施的调整提供反馈。这种新型对话方式弥补了传统教育中单向输出的不足,使网络思政教育的渠道更加畅通无阻。同时,大学生的思想活跃性和创造力极强,经他们搜集和初步加工的教育资源能扩充教育者的信息来源渠道,并在教育过程中增强受教育者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二、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教育影响力有所降低

新媒体时代下人人都能成为自媒体,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可视化信息自由发表观点,从而影响社会舆论,由此诞生出了一批“网络大咖”、“意见领袖”,他们善于运用生动的网络语言和鲜活的身边案例来论述个性观点,并与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接轨,深受大学生的青睐。这使高职院校中的思政工作者不再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来源,大大冲击了学校思政工作者在思政教育体系中的影响力。此外,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受教育者对于信息的敏感度和接受度都高于教育者,便捷的信息传播渠道也使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不断增强,这也使学校思政工作的主导地位有所削弱,为网络思政工作增加了难度。

(二)教育环境可控性弱

由于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内容的开放性和人际交往信息的不对称性,一些网络负面信息也开始争夺价值观传播的主阵地,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不良影响。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进入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视野后通过偷换概念来混淆视听,甚至是抹黑英雄、质疑革命历史的言论也会干扰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进而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削弱了教育环境的可控性。诚然,非主流的价值观和言论的传播无法得到彻底消除,但如何在汲取优秀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同时又保证网络思政教育环境的净化是当前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工作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教育对象素养欠缺

由于高职院校网络监管系统尚未得到完善,新媒体技术又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大学生极易对新媒体平台产生过度依赖,从而减少了与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直接沟通。这时,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弱的大学生就会轻信网络谣言,传播虚假、反动信息,甚至肆意攻击他人以宣泄个人情绪,对社会造成消极影响。同时,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一些学生在发布不良言论后未能得到及时制止和纠正,受教育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况也未被及时察觉,这也给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三、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加强网络思政工作的路径

***总书记曾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1]。新媒体时代下,要继续加强网络思政工作的成效,高职院校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探索新路径。

(一)创新工作理念,扩大教育影响

第一,网络思政工作者应顺应时代特征,创新工作理念。教育者需积极学习和运用微信、微博等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加强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知识交流和情感沟通,在潜移默化中输出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如我院思政部通过开设“铸魂育人SZR”微信公众号,转载宣传重要会议精神和国家方针政策,推进了线下参与和线上学习的有机统一,为强化核心价值引领、培育新时代追梦人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要提升教育技能,创新宣传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在虚拟空间中取得立足之地并发挥作用,不能简单地将现实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移入或嫁接,而是必须进行持续的内容创新和技术创新。”[2]要不断提升教育者的教学技能,使其将教学内容与新媒体传播手段相结合,积累网络思政教育的新素材,发挥好新媒体平台的教育性和互动性,创造出一套寓教于乐的网络思政工作方法。

(二)完善网络平台,提升媒体素养

第一,健全监管机制,净化网络空间。完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首要任务就是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学院顶层设计,制定新媒体文化监管制度,尤其是要制定有效的不良信息举报制度,利用信息发出者之间的互相监督来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和正确价值观的传播力度。

第二,创建舆情队伍,强化价值导向。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便捷性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制力较弱、好奇心较强,如果将未经筛选的网络信息全部输送给受教育者,就会使其被不良情绪所左右。所以,高校必须创建舆情管理队伍,包括思政工作者和优秀学生代表,实时掌控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帮助大学生提升信息鉴别能力和价值判断水平。

(三)拓展话语方式,创建思政文化

第一,要拓展话语方式,增强教育效果。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工作应坚持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基本原则,汲取贴近学生、健康向上的新媒体话语资源来充实网络思政话语体系。

第二,要创建思政文化,培养先进青年。高职院校的网络思政工作者可依托交互性、碎片化的新媒体信息,把微信、抖音等平台构建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通过精辟的语言、生动的视频来传递正能量,将思政文化贯穿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中。

总之,网络思政工作的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应尽快适应新媒体环境,继续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不断提高思政铸魂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彰显现代化教育的优越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