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曹艳萍/安阳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人才的摇篮,也受到了国家社会的足够重视,为国家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同时,不但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也增强了社会工作者的劳动素养。在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的时期,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人才方面显得至关重要,语文作为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石,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科学设置全面素质教育建设,将大学语文和专业课程以及传统文化相互贯穿融合。要抓住重点、求真务实、贯彻落实、统筹兼顾。我们要结合实际,构建一个综合评价体系,有效系统的保障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落实。传统文化需要发展和继承,必须在继承中创造。要革故鼎新、推陈出新,把文化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重视起来,古为今用。发展文化的过程是连续的,要弘扬优秀文化、倡导人文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确立科学标准,重视传统文化的精髓。
语文课程设立至今,经历了好几个阶段,它是提高当代大学青年语言表达能力的必修课。职业院校本就比普通大学院校少念一年时间,学校主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作为考量依据,所以很容易忽视了文化课程的重要性。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大学语文教学往往会被其他专业课程所代替,成为最容易边缘化的一门课程。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过程中,会产生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大学语文课程首当其冲就是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的牺牲品[1]。一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优秀是他语文内涵的重要表现,关乎他的发展前景。作为一个中国人,现如今,一个从小接受母语教学的人,听说读写是最基本的,到了大学乃至进入社会才发现,连基本的语文表达都有问题,很多学生有语句不顺畅、逻辑表达不明确、用词不当、不规范书写、错别字多等等错误,这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从一段时期开始,大学语文的地位还不如其他非专业课程的重要,教师上课备课单一,流于形式,老师同学之间缺乏最基本的互动沟通。语文教学基本都成为了公开课,教学质量不高、效率低下。学生课后没有对课程的后续学习,得不到重视。大学语文的老师很多都不专业,专职语文教师很少,兼职教学大量存在,这些教师在高校教师队伍算是弱势群体,师资方面比较薄弱。教材作为重要因素,在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的教材种类也各有千秋、良莠不齐,而要挑选出适合高职学生,在这繁多的教材中要筛选出与课程最匹配最优秀的课本,还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大学语文课程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不重视与轻视,觉得这是一门无关紧要的选修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认真听讲并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的学生一般少之又少。教材的枯燥性,古文就占了大多数篇幅,更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失去了探索学习兴致[2]。
在国外,有越来有多的外国友人开始学习汉语,逐渐兴起的汉语浪潮,参加汉语考试的人也越来越多,国内大学语文课程的低迷与国外汉语热的形成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与对比,经过比较更加凸显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紧迫与危机感。国内大学的形式目前来看,高校教师学生普遍都存在问题,普遍低下的国人语文综合素养,急需得到足够重视。
当代大学生所具有的基本语文表达能力,主要是针对汉语言文学的想象力、阅读理解能力、表达力、创造力、鉴赏力、判断力等,拥有这些能力可以增强学习生活的实际质量和适应性,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语文素养的高低会对工作效率和学习产生直接影响。高职教育要从一开始的技术应用人才转型到现在的高技能实用人才,虽然看起来在不断改变提升,但是核心宗旨还是没有改变,目标还是把学生培养成专业技术人才。这样往往为了拥有过硬的技能型技术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取得实际成绩的同时,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内心就会变得很匮乏。在进去社会面对真正问题的时候,就会不知所措、彷徨无助。我们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不无道理的,事实就是如此,当人们急于求成的时候,会忽视内心的发展,整个人变的浮躁,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学习进步,做一个全方位人才,才有底气做事[3]。大学语文教师就是要在短时间内把学生培养成一名善于自省,博学多才的人,这都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传承的精髓。
未来生活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支撑,当学生毕业,寻找工作,求职招聘,都需要语文知识作为铺垫。在这个时候,作为一个全方位综合性实用人才就比单一的专业技术让人才占许多优势。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立主要是为了让高职学生领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魅力,在这个过程中感受知识的力量,汲取语言文字带来的养分和收获,由内而外充实锻炼自己,不是为了一味上课补课,走形式、走过程。古代中国诗词文化就是作为大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素质修养的最佳承载物,学生如果具备古代诗人所体现的内在涵养、风度情趣、独特的气质以及不拘一格的风度,这种雅致的人才就是现代大学生的榜样与楷模[4]。
增强师资力量水平的提升,严抓科研教学质量,设立专门高效的教学团队,保质保量完成教学成果。专业教师要认真备课,专题讲解,在上课的过程中加入趣味性和丰富的互动,力求给学生带来精彩的课堂体验,让学生达到从不重视、排斥,到主动认真听讲、主动完成思考、主动课后习题的转变。最后取得一个较为满意的成果。
为了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必须要对大学语文原有的教学模式做出改革。大学语文不同于其他课程,要体现出它独特的人文精神和语言特征,凭借这个完成历史、文化、精神领域的的统一,人文素养高一个台阶。大学语文教师要首先有专业的职业精神,以德育人,对于教学的模式要做出系统的概括,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教学大纲,具备引领学生的探索求知欲,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会辩论和分析问题。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要紧跟事实要点相结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热切讨论当下热点,带入到授课中去,增强趣味性。教学方法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表演,模拟情景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独立性。注重学生的性格培养,考核学生的时候要注意因材施教,模式多样[5]。
总而言之,选择好合适的路径是大学语文改革的根本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与新的教育理念相适应,要探索新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途径,为了培养出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设立清晰有效地目标,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贯通融合,让高职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终生受益,对课堂认知从新定位,高职院校要贯彻革故鼎新的理念,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让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和高尚健康的思想模式。大学语文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其他教育内容无法替代的核心,是营造社会新文明的关键所在。要摒弃传统的大学语文教育理念,深化改革新的教育模式,让改革融入高校,根植于每一个学生心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