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金贵川/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广泛存在着“哑巴外语”的现象,其原因在于当时的外语教学过于注重词汇和语法,轻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为了扭转外语教学的困境,1996年,美国教育部颁布了《外语学习标准:为 21世纪做准备》,1999 年修订为《21 世纪外语学习目标》,该目标被归纳为5个以“C”开头的单词:Communication(交际)、Cultures(文化)、Connections(联结)、Comparisons(比较)、Communities(社团活动)。
学生有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与他人交际的能力。“交际”标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人际交际”是指语言学习者可以与人交谈,并传递和接受一定的信息;“理解论释交际”是指语言学习者可与理解与阐释所接收的信息;“表达演示交际”是指语言学习者可以通过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等方式,将所接收到的信息展示给他人。
语言学习者可获取和理解目的语相关的文化知识,包括文化观念、文化产物以及文化习俗。
语言学习者可以通过对目的语的学习,来巩固和强化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并且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练习第二语言。
语言学习者通过学习第二语言,能够比较目的语及目的语文化和英语及美国文化的相同之处与差异之处。
学生有能力在学校内和学校外使用所学习的目的语,有参与和组织与目的语相关的社区活动的能力。
“5C”以“交际”为核心,互相依赖、互相影响,共同构成全面的语言运用能力标准。“5C”标准代表了全球化时代外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我们应顺应潮流,将“5C”标准融入到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当中。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从上世纪50年代开创以来,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教学规模在不断扩大,教学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但是目前还是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5C”标准给了我们全新的思路去看这些问题。
“交际”标准是“5C”标准的核心,也是语言学习者的根本目标。“5C”标准更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鼓励学习者以符合语法和语用的目的语表达去完成交际任务。但是在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许多老师都无法把握好“精讲多练”的这一重要原则,学生有意义的操练时间较少。此外,某些汉语教材的内容,其实不太适用于学生的日常交际,例如汉语教材中的常用表达“你好吗?”,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由此可见,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还是对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也在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和改变。学习第二语言必须了解和目的语相关的文化知识。“5C”标准要求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去了解与学习目的语文化知识,如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语言学习所涉及的文化知识可以调动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文化的学习也可以促进语言的学习。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提到文化就想到的是“吃粽子”“包饺子”这些较为浅显的文化活动,很少涉及到深层次的语义文化、语用文化和语构文化。深层次的文化知识对高水平的汉语学习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5C”标准认为语言学习应是跨学科的学习,应打破分科教学模式,与其他学科相互结合。因此,教师应当注重语言教学中与其他学科有联系的内容,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的跨学科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使语言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同时,教师也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做“考不倒”的老师。但是目前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师很多都难以达到这个标准,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关于汉语的历史文化或者语言学方面的问题。
“比较”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对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语言和文化的异同。在学习语言时,学习者必定会发现两种语言的异同,以此促进语言学习的正迁移。但倘若缺乏系统和科学的归纳,语言学习的负迁移也很可能发生。文化的比较亦是如此,若片面的去认识两种文化的异同,则很有可能交际的时候踏入跨文化交际的“雷区”。但是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在国内教学的汉语教师很难做到即深入地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又对学习者的母语和本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这是因为国内的学习者常常来自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十分复杂。
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就是交际,而“5C”标准中的“社团活动”的目的就在于为语言学习者提供更加真实与多样的语言运用环境。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目的语,还是在社会实践、国外环境中使用目的语,都会增加学习者的自信心与学习兴趣,鼓励他继续目的语的学习。但是我国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活动通常集中在课内,学生很少有机会参加社团活动,或者是汉语完成活动任务。此外,对于初学者来说,不恰当的活动或任务反而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如何恰当地组织社团活动也是对汉语教师的考验。
“5C”标准是一套科学并且实用的第二语言教学标准,我们可以将它运用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改善我们的教学质量。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5C”标准可以给我们带来以下三个方面的启示:
传统的第二语言教学模式认为,语言的教学目标在于让语言学习者掌握足够的词汇,学习正确的语法规则,让学生可以用所学知识造出正确的句子。但是,“5C”标准认为上述目标是次要的,语言教学的根本目标应该是语言学习者可以借助所学语言完成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来说,汉语的词汇十分丰富,句法灵活多变,但学生不必学习完所有的汉语语言材料,只要能够达到指定的交际目的,我们的教学目标就算完成。此外,我们还应把“能正确理解与运用汉语文化知识”也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因为文化知识,如语义文化、语用文化和语构文化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交际的得体性的。因此,深层次语言文化的学习也应作为汉语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
要想达到“培养学生汉语实际运用能力”这一目标,学生的操练是必不可少的。而培养交际能力最好的操练方式就是“有意义的操练”。我们应该舍弃传统的一些毫无实际交际意义的内容,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有实际用途的内容。“5C”标准中的“联结Connections”和“比较Comparisons”给了我们有意义操练内容的来源。教师如果在教授汉语时适当穿插其他学科知识,将其他学科知识与汉语教学串联起来,教师不仅可以得到丰富的教学材料,学习者也可以得到更多练习的机会。同样,如果学生使用了汉语完成汉语和母语、中国文化与他本国文化的对比,他所学的汉语知识不仅得到了有意义的操练,他的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提高。
目前,我们对汉语教师的培养重点主要在于汉语的本体知识与汉语教学的方法技巧,这本无可非议。但是,从“5C”标准的视角来看,这是远远不够的。“5C”标准的提出背景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所以在此标准下的学习者和教师应该更加注重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5C”中的“文化Cultures”标准,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熟悉中国文化,并能传播中国文化;“联结Connections”要求教师有跨学科的能力,能够带领学生以汉语为工具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比较Comparisons”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能将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授给学生;“社团活动Communities”要求教师有良好的组织和策划能力,能办好社区活动和各类文化活动。因此,我们对汉语教师的培养还应增加相应的课程,提高汉语教师的综合能力。
“5C”标准上世纪末美国教育部提出的国家级外语课程标准,经过发展与完善,逐渐成为了衡量第二语言教学效果与指导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理论。在“5C”标准的视角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目前我们对外汉语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5C”标准去制定一些措施加以改进。在新的全球背景下,将“5C”标准与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结合起来,对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