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实效型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探究

时间:2024-05-04

■欧阳静怡/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一、构建中的核心问题

对于任何课程来说,“实效”都是其追求实现的目标之一,这一点对于项目课程及项目化课程体系下课程群的建立同样适用。而要实现实效型的民办高校英语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成功构建,从宏观上来看,笔者认为,首先,应尤其注意以下两个核心问题:

(一)专业关联性突出

在构建专业下项目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项目课程的构思与设计需做到强专业关联性,不能仅凭想象去设计开发,想着怎样新颖有趣怎样来,也不能因为追求复合跨界而让跨界学科知识占比与英语教学间出现失衡,让“英语专业”的语言能力培养失了扎实性。建立英语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初衷是设计开发出科学、合理的项目课程及课程群以提供更多途径和平台给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实战实训、强化其专业知识技能与综合运用能力,同时拓展其知识架构,使之成为应用型、复合型的外语人才。英语项目课程及其课程群体系应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相辅相成,共同促成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与达成。因此,在设计构建英语专业项目课程、课程群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围绕“英语”这个主角展开、延伸,只有与专业时刻保持紧密关联,才不会使其在构建中脱离了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轨道,出现课程体系专业培养目标模糊失焦的情况,而随后影响到专业下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特色性突出

要实现实效型民办高校英语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应把“特色性”建设作为一大核心问题来对待。作为我国高校体系的一份子,民办高校既不同于高职高专院校,也不同于一般本科院校,其有着自身的特点,且各民办高校之间也有着差异性。大学间有类别、特点的差异,“这些大学的英语专业也应该根据学校本身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相关的定位,使其具有不同的特色”。[1]而课程体系的特色建设正是一个高校英语专业特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各民办高校英语专业而言,基于自身院校及专业设置进行思考摸索、建立特色性突出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有助于其挖掘、整合、发挥自身院校的优势,以促进、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市场竞争力。

二、构建中的重要细节问题

(一)项目课程的开设时段

项目课程的开设时段需要从两个层面来思考。第一是从项目课程体系内部来进行思考。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从语言技能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对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各个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也不能够割裂开来,而是互有交叉之处,而这种交叉也伴有章法,遵循着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规律。这一点已体现在了传统性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中。比如英语语法、英语语音等课程往往都是在大一阶段进行开设,目的是为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方面查缺补漏、强化知识点的掌握,巩固学生的基础语言运用技能;而英语翻译课程则往往在大三这一高年级阶段开始开设,原因则在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总体已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其知识水平及积累已达到实践实操性较高的英语翻译课程的要求。项目化课程体系与传统性课程体系一样,体系下课程的开设时段方面也需根据具体课程的能力要求、教学任务及目标基于专业能力培养的规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进行设置。

第二是从项目化课程体系与传统课程体系配搭形成完整、成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层面来思考。笔者认为,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即项目课程群的构建主要是为了增加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实践实战时间与经验、拓展学生的知识架构,将专业传统性课程体系做得不够好的部分完成。专业传统性课程体系着重专业知识的输入与巩固,而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以输入的知识为发力点,着重输入知识的输出强化与拔高,两者之间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两者搭配统一协调,才能形成有效协作、形成好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从这一层面看英语专业项目课程的开设时段会有两种不同的方案。一种是从高年级阶段开始集中开设项目课程,另一种则是根据每一个年级的传统性课程设置及专业能力培养目标进行设计,建立匹配每个年级阶段需求的项目课程,并最终形成贯穿整个专业培养过程的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基于自身的项目课程开发设计与教学经验,笔者认为,第一种方案与第二种方案相比,需要在整个人才培养框架下做的调整较少,在实际操作上会更容易,但其对进入高年级阶段前的传统性专业课程的完成情况要求很高,其效用的实现尤其依赖于前期传统性专业课程的完成质量;第二种方案因涉及每个年级的课程梳理、配搭设计,操作起来更加复杂,项目化课程群与传统性课程群在每个阶段的搭配都并非简单的合并过程,这其中也难免涉及传统课程群内的融合及删减、学分设置变更调整等问题,而该方案效用的实现主要依靠其环环相扣的课程搭配设计与设置。采用以上两种方案中的哪一种方案,还需根据各个高校及其英语专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

(二)项目课程的选择

关于选定什么样的项目课程进行开设这一问题,需要对市场需求、学生需求以及院校及其英语专业自身的特点进行综合考量得出。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呈攀升趋势,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其国际贸易往来频繁,英语在贸易中起到了重要桥梁作用,也促成了这一地区对英语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参考上海杉达学院对其外语学院英语系2016级毕业生工作、实习单位的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参与问卷企业中,“69%的企业需要招聘英语口译人员,49%的企业需要英语笔译人员,企业对外贸业务员、中英文秘书、行政助理及办公室文员的需求也比较大”。[2]这说明了市场对大量翻译人才的需求。了解市场需求能让我们清晰地认识社会需要怎样的英语专业人才,这些市场的“声音”都是我们进行项目课程选择时需认真聆听的。当然,市场对优秀英语专业人才的标准也较以往更为提高了,要求学生既需要熟练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同时又需要具备一些跨领域的知识,成为复合型、应用型语言人才。而根据这一新标准,“英语+”模式的课程(即英语+其他学科)在建立项目化课程及课程群时无疑也是个契合的选择。

项目课程的接受者依然是学生,因此,在进行项目课程选择时,了解学生的需求也是重要而必要的。通过对绵阳地区高校英语专业大一到大三共189名学生进行与项目课程相关的英语专业学情问卷调查发现,对“感兴趣的英语相关岗位”这一问题,有127人选择“英语教师”,占到参与问卷调查人数的67%,82人选择“翻译”,占比43%,而73人选择英语导游,占比39%,随后紧跟为英语媒体工作者、企事业涉外行政人员。这些数据是对学生未来职业期望的一种反映,是项目课程选定时的重要参考。

无论是市场需求的还是学生需求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项目课程的选定问题最终还是要综合院校及其英语专业自身特点来进行设定。以“英语+”模式的课程开设为例,与何学科融合跨界、形成具体的英语专业项目化课程,并不能仅因哪一种是市场急切需求的就选定哪一种进行搭配融合。“英语+”模式中与英语专业跨界融合形成项目化课程的学科还应是学院的优势性学科,该学科有着过硬的软硬件条件如课程所需设施设备、稳定专业的师资团队等,能为项目化课程的最终落地实施提供强力支撑。因此,在项目化课程的选择上,除了市场需求、学生需求需要考量,各院校及其英语专业还需立足于自身特点进行思考选择,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合理筛选搭配,建成符合时代发展、兼具自身特色的英语专业项目化课程。

(三)项目课程教学成果的转化

产教融合是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途径,民办高校需要切实做好产教融合的探索,以促进自身的转型,提高自身的创新驱动能力及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项目课程就是进行产教融合的一种实践形式。项目课程基于项目开设,其结课必须有教学成果呈现,要让学生的实践成效与课程的教学成果体现价值,服务区域经济、服务社会,需将项目课程与生产相连接,建立项目课程教学成果的转化机制,以促成教育与产业的衔接融合、教学成果向产品的转化。因此,在项目课程及其课程群体系的设计、设置过程中,也需将教学成果的转化纳入其中进行考虑。

三、课程体系下课程与课程群的建立

(一)课程体系下课程的建立

基于前文论述,民办高校英语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下课程的构建需体现突出的专业关联性与特色性,其方向可以是“英语+”的模式,当然也可以是对英语专业某一基础语言技能的强化拔高即对传统性课程的一种延伸,或是两者恰当的融合,建立时需综合考量市场需求、学生需求以及院校及其英语专业自身的特点以得出较为清晰的课程建设方案。课程在构建上需与“产教融合”的理念形成连接,注重项目教学成果的转化。

以笔者所在院校开设的《川文艺英语半月刊》项目课程为例,该课程融合了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与艺术类设计采编这一跨界学科知识能力的培养,在我院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开设,其跨界融合的学科与形式选择与我院艺术类高校的特点紧密关联,以翻译为发展点也使该课程具有了很强的专业关联性。因双语期刊的设定,学生在学习课程全程需拟真杂志社工作模式,过程中需进行大量多主题的材料翻译,编写原创双语文章,并结合学习到的跨学科知识进行采编设计,按时间要求形成达标的双语期刊作品。课程秉承“产教融合”理念,设定了由半原创到全原创的发展路径。目前,该课程已完成12本期刊的制作,期刊成品为半原创,作为校园内刊物,进行了院内线上线下的发布。

当然,项目课程的建设还包括课程考核标准及形式的设置。与传统性课程以期末笔试计分的方式不同,项目课程的展开是以项目实施为主线的,其考核需围绕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及项目成果完成情况来制定。项目课程因其项目的不同,其考核标准具体细节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这里就不再赘述。但需要提到的是,要使项目课程体系稳步实施产生实效,还应将项目课程的考核机制分成两个方面来设置,一是学生的课程完成情况,一则是教师的课程完成情况。项目课程是以实践实战为主的教学模式,从以往的项目化课程开设情况里我们可以看到,也有来自学生的一些负面反映,提到有教师借实践之名“放羊”的情况。在建设项目课程的考核机制时,我们就需要思考如何通过机制设置杜绝此种情况的再发生。

(二)课程体系下课程群的搭建

结合前文论述及第二部分阐述的两种项目课程开设时段选择方案,可推导得出以下两种英语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即课程群构建操作模型。

模型一(见图1),是将项目课程放在高年级阶段进行集中开设,在原有传统课程体系及设置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整合,确定项目课开设数量及具体学分学时分配,并在所得出的项目课程群内部按课程关联度、课程难易程度进行各课程开课时段的选择,搭建起项目课程群框架。关于是否要在大四阶段修改传统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开设专业项目课程这个问题,还要根据各高校及其英语专业自身的特点及人才培养规划来定。如前文所述,采用这一模型构建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对于大一、大二阶段的传统课程体系教学成效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为保证该项目课程体系的实效性,建议在项目课程的选择上采用“英语+”模式、传统性课程延伸模式搭配的形式。

图1 英语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操作模型一

图2 英语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操作模型二

模型二(见图2),是在每一个年级阶段,建立与传统课程体系配搭协调、符合各年级教学标准的项目课程,最终形成一个贯穿整个专业培养过程的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该模型中,大一、大二年级的项目课程教学与传统性课程相互配搭,着重于通过实践巩固提升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语言技能;高年级阶段则主要以锻炼拔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拓展学生知识框架、培养其复合型应用型能力为主。与模型一相同,模型二下项目课开设具体细节需结合传统课程体系进行考量设计,所得出的项目课程群内部按课程关联度、课程难易程度进行各课程开课时段的选择,搭建体系。是否在该模型中大四阶段开设项目课程,要根据各高校及其英语专业自身的特点及人才培养规划来定。

四、结语

在专业课程框架下建立项目化课程体系可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实践、内化与吸收,同时促进其知识架构的拓展延伸,对于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英语专业实效型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既是一个宏观整合协调的过程,也是一个细节配搭处理的过程。本文所推导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实效型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模式模型,其下各个课程以可套用、替换形式呈现,为一个“开放式”的初步模式模型,其构建的整体考量已在文中细述。其作为一次对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探索,希望能对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实效型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起到一些参考价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