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余彩虹 严锐惠 吴卓承 李锐光 林嘉琪 温 红 周淑怡 吴婉桦/东莞理工学院
改革开放使经济快速发展,扩大了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促使大批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这个人群被称为“外来务工人员”。东莞市制造业实力雄厚,产业体系齐全,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蜂拥而至。据统计,东莞外来流动人口由1986年的15.62 万人增至2018 年的453.45万人,随之而来的随迁子女的人数也上升。由于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多种的不确定因素,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不适应与压力,与本地的孩子相比较,常表现为行为习惯差、自控能力低、自信心不足、目标感不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问题行为,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厌学情绪、作业拖延、不合群等,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班主任的常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同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阻碍因素之一。
在进行实地走访调研以及自制量表测评后可得随迁子女普遍存在的问题。地区文化差异造成外来务工随迁子女难以融入当地的生活,随之带来不合群、自信心不足、厌学等一系列问题。通过研究与实践,了解随迁子女和当地人心理上的差异,试图让他们走出教室,走出房间,参与更多的团体活动,探索解决随迁子女心理问题的方法。
1、教育政策以及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根据《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4]69 号)和《广东省流动人员管理条例》以及我省流动人口较多的情况,凡是在我省居住半年以上、有固定住址、有固定工作和收入来源的流动人口,其6-15 周岁有学习能力的子女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流入我省的,应列入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范围。流动人员在同一市、县暂住5 年以上,有合法就业或经营证明、计划生育证明的,其子女入学与常住人口同等待遇。
然而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居民享有的福利与户籍制度息息相关。通过走访学生家长了解到,大部分随迁子女就读于民办学校,存在入学学费相对较高、师资和环境相对一般的问题。同时,大部分随迁子女无法平等进入公办学校。同时,令外来务工人员十分苦恼的是孩子中考如何进入好的高中。对比《2019 年新一批高中阶段学校录取分数线》可知,在同填第一志愿时进入东莞优质高中随迁子女的成绩要比本市户籍的孩子高9—18 分才能和他们上一样的高中,进入普通高中则分数要求更高,要求随迁子女学生比本市子女成绩高出20—40 分,这使得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又考虑让孩子读完小学送回家乡读初中、高中。
根据问卷调查各学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情况和我校勤子学堂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得出小学阶段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好的有53.6%,中等的有34.3%,差的有12.1%。初中阶段认为自己成绩好的有28.3%,中等的有55.5%,差的有16.2%。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问题行为,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厌学情绪、作业拖延、违反纪律、不合群等现象。
2、城市融入与学校适应调查研究
在《外来务工子女在校同伴关系融入困难小组实践研究_张凌》中认为:融入困难主要是指,那些外来务工子女随父母来到城市并进入某市学校就读,在学校中与同伴互动过程中出现心理不适,交流沟通障碍,关系冲突不断等障碍。
在对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与学校适应调查发现,随迁子女在心理适应问题现象主要出现在刚到城市的一两年间。同时,随迁子女基本不能听懂和使用东莞地区粤方言,因此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本地学生间产生了交流隔阂,形成交际小团体。另外,在学校中与师生的关系问题上,则表现为较少去和老师沟通问题。
3、心理健康与性格行为调查研究
外来务工人员群体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建设群体之一,他们背井离乡为城市的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然而城乡生活文化差异,教育教学差异,粤方言、普通话与家乡话的冲突等,让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跟随父母来到新的城市后,面临着教育、社会交往和生活习惯等一系列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对此,将调查对象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40 人与东莞本土生135 人进行测验对比,并对我校“勤子学堂”学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更加真实的情况,得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心理健康与性格行为上有以下问题:
(1)自卑和孤独感
问卷显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我是否是个自卑的人”与“我是否常常感到孤独”的两项问题中,有25个孩子觉得自己是个自卑的人,占比17.857%,67 个孩子认为自己常常感到孤独,占比47.857%。而东莞本土的孩子在同个答案中的百分比相比较少,只有14.074%的孩子认为自己是个自卑的人,34.814%的孩子认为自己常常感到孤独。可见,随迁子女的自卑感比东莞本土小孩高,但总体来说相差不多。在孤独感中,随迁子女的孤独感明显高于东莞本土小孩约10%。对比得出结论显示:随迁子女在孤独感相对突出,自责自卑倾向严重,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与东莞本土小孩相比明显不佳。
(2)人际关系和团体氛围
由图3、图4 数据可见,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相对于东莞本土小孩的自我评价较低。在“我认为所在班级氛围好”中随迁子女比本土小孩低10.05%。同时根据课题组的长期跟进发现,随迁子女在人际关系的处理弱于东莞本土小孩,对班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低于东莞本土小孩。其中有些随迁子女会出现排斥与同学交往、不理人的行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知识和精力有限无法正确帮助孩子解决出现的人际问题,再加上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技巧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孩子与同学的沟通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有生活习惯和语言障碍上,外来务工子女在心理和生理上较难与本地学生相处。(3)焦虑和情绪化
表1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40 人)调查数据
表2 东莞本土小孩(共135 人)调查数据
在对部分随迁子女进行调查时发现,他们在自身能力这个问题上基本上是认可的,但仍有20 位同学对于自身的能力持否定的观点。同样在未来期望方面,大部分人是认为自己未来能有所成,而18 同学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太大把握。现在的学习成绩和在学习中存在的焦虑情况来看,有28.57%的同学是成绩较好的,且表示明显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压力,并感受到焦虑。随迁子女的学习焦虑水平显著高于东莞本土小孩的学习焦虑水平,随迁子女在城市生活中不适应,内心安全感缺失,因此具有明显恐惧心理。
在情绪化上面,我们通过问题和行为观察相结合发现,随迁子女的情绪化现象还是比较严重。尽管他们的自我评价中只有15 人认为自己是容易情绪化的人,但在每周的勤子学堂辅导作业的课堂上经常有学生控制不住自己在班上与其他人争吵,会有个别学生因影响他人被老师批评而当众顶撞老师,在开展活动时当别人拖累自己时会争吵。在与学生家长交流时,部分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比较敏感,存在动不动就流眼泪的现象。因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存在较为严重的学习焦虑,情绪化现象还是比较严重,并影响到学生们自身的交往、教师正常教学和家庭活动进行。
通过对随迁子女焦虑情况的调查中得到如下数据:在问题“我觉得我的能力不如别人”中答案为“是”的人数为120 人,答案为“否”的人数约为20人。在“我认为我以后会有所成就”中答案为“是”的人数为120 人,答案为“否”的人数约为20 人。认为“我的成绩很好”的人数约为40,回答“否”的人数约为100。觉得“学习中我感到焦虑”的有115 人,回答“否”的人则只有25 人。而在情绪化程度的调查中,认为自己是个情绪化的人就有20 人,回答“否”的为140 人。
随迁子女在城市融入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随之也产生了心理上的不良反应,若不正视此问题,长期发展将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诟病。希望通过对随迁子女的心理状况分析,结合户外体验教育给予随迁子女积极心理的辅助。在国家、社会、地方政府、学校以及家长等关注下,随迁子女在城市适应上存在的问题和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得到缓解或解决,共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为了大湾区建设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