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冯 叶/信阳师范学院
张钫,字伯英,号友石,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人。曾被毛泽东亲切地称呼为“中原老军事家”,张钫在河南、陕西两地影响巨大。他一生虽与军政为伍,却热心教育事业,在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投身于教育建设中,为河南地区教育事业做出一定贡献。他的教育史正是河南教育近代化这个大背景下的缩影,从他的办学重教中我们可以看到河南教育近代化的发展过程,也可以领略出河南教育近代化背景下对个人创办教育的影响。
河南是中原腹地,人口大省,但却不是教育大省。近代以来,连年的军阀混战、天灾人祸和日本的入侵,人们常常连最基本的吃饱穿暖都做不到,更遑论是发展教育。教育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甚至停滞状态。虽然1985 年河南就在伊阳县成立第一所新式小学,开启了河南新式教育的新起步,但是河南教育的近代化却是一直举步维艰。
河南教育近代化的第一个高潮是清廷癸卯学制的颁布,癸卯学制颁布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高潮,各省纷纷加快新式学堂的兴办,河南也不例外,在各地学子高涨的热情需求下,河南各地纷纷在原有旧式书院的基础上进行改建新式学堂。这一时期,尽管按照清廷新式学制对传统书院进行造,小学堂、中学堂、实业和师范学堂相继建立。实质上,还是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一是来源于学校的运营缺乏经费。二是缺乏新知识的教授人才,四书五经仍是教授重点。三是来源于乡村教育根深蒂固的排斥性。尽管困难重重,河南教育终究是迈出了近代化的步伐。新式学堂取代传统教育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好景不长,赵稠督豫后,紧跟袁世凯步伐,在文化上掀起尊孔读经倒行逆施的运动。中原在冯玉祥一次主豫离开后又陷入大混战,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
直到1927 年,冯玉祥在开封就任河南省政府主席,河南教育近代化才迎来第二次高潮。1927 年到1937 年,这十年间,河南处于相对安定的阶段,新任省主席刘峙施行了“救济灾民、建设廉能政府、振兴教育”的施政方针,客观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稳定的外部环境也为河南教育发展提供基本政治支持。是河南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河南教育界的仁人志士,也在这一时期更新了教育观念。
抗日战争爆发,河南沦陷,教育又陷入崩溃。不过此时,近代化教育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新式学堂、新式教育理念已经广为河南人民所接受。
河南教育近代化的历程历经艰难险阻,其中不仅有政府的支持推广,更有许多社会进步人士的热心支持,从传统的封建学堂到旧瓶装新酒的新式学堂再到讲授现代化学科课程的近代学校,这一变化不仅为河南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社会人才,开化了民志,也体现在办学教育中。张钫身为河南教育近代化的见证者,在他的办学教育中也体现了河南教育的变化过程。
处在时代的大变革中,张钫尤其明白教育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明白青年学子对国家的重要性。张钫从军而具有文气。五四运动时期,科学救国思潮兴起,强调科学知识、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在救国救民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华大地引起了一阵高潮,使得许多仁人志士受其影响。张钫希望从中寻求到救国道路。
张钫与教育结缘很早,早在1918年,就与于右任共同捐赠了渭北中学,并在该校担任副董事长,当时时局混乱,并未对该校有过多贡献。但是,在他心中已经留下了办学重教的影子。铁门小学、观音堂煤矿小学是张钫于1921、1925 年创办的新式小学堂,当时,河南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各地纷纷创立新式小学,形式上虽然做到了近代化,但是并不代表新式教育的普及更新,教师的短缺和民众观念的滞后,导致很多学校虽然顶着新式的名字,但是,内容却是新瓶装旧酒,依然将修身读经当做主要的教学内容。
张钫创建学校初期,就把教育的目的定位为“重教育人,利国利民”。铁门小学以庙田作资助,民生煤矿小学以观音堂煤矿作资助,以保证学校的顺利运转。但是,在课程设置上也不免有所局限。首先,在教师的聘请上仍以传统儒生为主要对象;其次,课程的设置上虽然设置了理化学科,但《论语》、《三字经》等仍旧是教授的重点。
1927 年,冯玉祥二次主豫为河南带来了新的生机。冯玉祥大力改革教育,教育经费有独立来源。河南教育事业迎来了春天,新式教育纷纷发展。此时的张钫身为河南建设厅厅长,目睹了河南的创伤和变化,深切的感受到国家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冯玉祥的支持下,张钫于1929 年在开封创办河南省建设厅水利工程学校。
黄河水利专科学校是为了治理黄河水患而建立的实用性专科学校,这所学校已经完全脱离传统的办学,而向专业化、实用化转变。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建立了物理、化学、工程材料等三个实验室。另外设立测量仪器室、图书馆。聘任多位留学生任教,招收范围也扩展到周围各省份。
此时的张钫教育办学理念也逐步发生变化,由新瓶装旧酒的小学转向具有实用性的现代化学校。
嵩岳中学是张钫于1939 年创办的新式中学。当时民族危机严重,张钫即把办学宗旨定为“继承学术,钻研科学,团结抗日,收复失地,发扬民族正气,振兴中华文化”。
嵩岳中学是张钫教育理念成熟的体现。在学科设置上,多种现代化学科完备;在教师聘用上,张钫河大毕业生、本乡品学兼优的知名人士及外国留学生等高质量的名师讲学,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在教师薪资上,张钫实行高薪制,每名教师每个月一百元薪酬,保留了大量教学人才;在学校学习氛围上,该校的学习氛围浓厚,学生思想开放,学生们积极响应抗日救亡运动,还开展成立自治会、办报等活动。该校的设置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教育,也表明,河南教育现代化对张钫办学思想的影响,完全具有现代化的办学意识了。
张钫家是耕读世家自小就明白教育对人的重要性。因此开始办学仅仅只是对于教育的热心,因看到矿上失学儿童无所事事,因而办学让他们学到知识,并没有很好的教育意识。
随着河南教育的发展,使得教育有了更多实用性的功能,“教育救国”理念的传播,张钫对西式教育的体会,使他逐渐领悟到“读书必问政治,救国才是目的”心得。张钫通过办理高质量高水准的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一批只读圣贤书的书生,也不是“学而优则仕”为了自己荣耀的前程,张钫希望能培养出报效祖国、救国救民的实用性人才,这也是他从一而终的教育理念。
张钫生活的年代连年的内部战争、国外掠夺者的入侵,使得、国土荒芜,人丁凋零。张钫深知百姓连年受战争之苦,青年子弟教育缺失。青年是民族的未来,教育是国家兴盛的基础。他对青年的教育非常看重,众多大好儿童、少年、青年因为战乱、灾荒原因失去读书报国的机会,这是张钫不愿见到的。张钫认为“教育为国民之,待战争结束,太平到来,要兴办学堂,普及教育”。
张钫认为青年一定要接受教育,要发奋读书。张钫看到有志而无力求学的学子,都会全力帮助他。张钫重视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的结合。认为青年的学习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和国家需要,他在庙头村讲话之时,重点对学生强调要在暑假期间多去农村跑跑,学习农民的生存技能,多做实事。
人是时代的见证者,时代也对人的行为有导向作用。张钫在河南教育近代化的时代背景下,逐步完善自己的办学理念,办理出具有完备学科和高水平教育的近代化学校,这是时代的引领。同时,从张钫身上我们也可以窥探出河南教育真实的发展历程,探寻出河南教育近代化的轨迹。民国时期河南地区的教育以爱国主义为主线,以实用主义为原则,符合当时培养社会人才的需要。张钫通过创办新式学校,使许多青年重新看待世界,更为河南教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