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施之果/身份证号:420107198111040043
学徒制是一种古老的职业教育模式,在工业革命前,手工业中“师傅带徒弟”是进行知识文化传承的最主要的途径。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机械化工厂代替了手工作坊,旧有的学徒传统也被现代的职业教育替代,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逐渐演进为“现代学徒制”(apprenticeship),按照英语百科解释,现代学徒制可以帮助学生在特定职业取得职业资格,方式主要是工学结合,学生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实习生又是学生。
李克强总理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后,高职院校纷纷引入了现代学徒制,在不少专业实行了试点,也取得了不少的经验。现代学徒制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育人模式,把企业需求放在第一位,以校企协作为依托,以教师和师傅的共同培养为支撑,发挥学校和企业双方特长,课堂进企业,企业变课堂,培养出实操素质高符合企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现代学徒制要求高职在校学生兼具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企业培养学生也就是在培养优质员工,这一天然优势有利于校企深化协作,共同招生,共同量身订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发专业建设与课程群,共同实施教学方案。将传统课堂从学校转向企业,实现以业务为导向的课程,在加深校企合作的同时,培养精准匹配企业要求的应用技术人才。
但是目前现代学徒制由于双元主体的利益差异,配套的制度缺乏,企业成本负担的增加,仍然存在学校剃头挑子一条热,企业参与不足等问题。特别是会计专业,由于自身专业的特殊性,如何深入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更是亟待深入探讨。
现阶段不管采用的是双元制还是三元制或学校与职教集团合作,许多高职学院推行的现代学徒制与其定义并不十分契合,主要表现为培养模式仍是以学校为主导。虽然现代学徒制强调“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五共”原则,但是几乎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学校组织,以学校为培养主体,企业在培养过程中参与不足,实际上并没有二元或多元,仍然是一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符合现代学徒制的初心,不能成为企业的优质员工。
建设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实际是一个双选过程。对于高职院校,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至关重要,既需要企业与学校之间相互信任理解这个前提,又需要企业有一定的规模,能够提供稳定的就业平台,有业务扎实的员工能作为师傅,传帮带学生。而从企业对高校的选择来说,企业也需要高校有足够的师生比,有足够的双师型教师送课入企,变企业为课堂,同时也需要学校设置相对有弹性的课程体系,能与企业共融。能够将合适的企业与合适的学校互相匹配,促成现代学徒制的合作,确实挑战重重。
从会计专业来说,会计岗位不同于企业销售、作业岗,即使大规模的企业也不可能批量给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岗位,招收量多的几乎只能是代账公司,现今代账公司数量多,发展良莠不齐,即使大规模的代账公司也因为激烈竞争挤占了利润,很难找到合适的愿意合作的企业。
企业的目标就是生存发展盈利,企业与学校进行育人合作中,存在以下成本:(1)招工(招生)成本,企业作为二元主体或多元主体之一,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招工(招生)过程中的人财物成本不可避免;(2)企业在人力资源一定的情况下,抽调大量的资深员工充当师傅,难免冲击到正常业务人力需求,对企业的正常运营会有不利影响。(3)学生最终的就业意愿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企业可能承担学生毁约的风险,白白培养了学生。这些因素增加了企业成本,造成企业参与的动力不足。
会计是一门实操性强,与经验相关性高的专业,学校授课通常以一般工业企业制度和一般商业企业制度为蓝本,训练学生审查原始单据制证的能力,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都带有普适性和一般性的特点。但是会计学生进入企业后,每家企业都有具体的会计制度,会计科目选用和记账挂账方式不尽相同,这时需要合作育人企业抽调资深员工对学徒进行深入指导,且耗费时间较长,会对合作单位的人员调配和成本造成影响。
现代学徒制也有适用范围,不是所有专业都可以不加选择地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现代学徒制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效果会更加明显。相对于这些流程性强,作业标准的专业来说,会计缺乏标准性,每个行业会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烙印,处理方式不尽相同。会计教学以制造业会计为范本,但是据调查只有14%的学生毕业后从事制造业会计,其余86%都是现代服务业会计,现代服务业中内陆和外贸企业亦存在不同,现代服务业中不同行业仍存在不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进程。
为了厘清责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在合作之初就可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和“现代学徒制合作三方协议”,明确合作的内容、三方的权利与义务、协议有效期限、协议变更和违约责任以及争议处置条款。此外校企双方还应就招工(生)、跟岗顶岗、转岗、考评、企业导师聘任等方面的管理形成一系列的制度,充分尊重企业意见,保障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利益。
要减少企业成本负担,可采取以下措施: (1)招生成本大部分由学校承担,学校招生对学徒制试点专业进行广泛宣传,利用办学优势和专业优势吸引学生,企业只负责对招进的学生进行筛选;(2)在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上,学校可派双师型教师送课入企业,既能指导学生,也能在企业环境中磨练教师的实务技能。如果实在不具备条件,也可以采取聘请企业师傅的方式,支付劳务报酬;(3)在解决学生就业不确定性的问题上,可以参照武汉市财税学校的方式,师傅与学生签订军令状,行拜师礼,开早间晨会这种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活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和归属感,保证培养的学生企业留得下。
还原学生双重身份后,学生既是在校生又是学徒,且以后者为主,在学生(学徒)进入学校时即确定其准员工的身份,既能消除企业白投入成本的焦虑,给企业吃下一剂定心丸,也便于学校寻找联合培养的企业伙伴。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校企合作,还原学生双重身份的一种方式。高校可以与企业将招生(招工)一体化,企业在招生阶段就介入,引入准就业合同,实施驻企式工学结合,开展半工半读的顶岗实习与学习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融入企业文化,在心理上身份上尽早成为“企业的人”,解决学生的学徒身份。
虽然政府印发了一系列文件指导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但是仍然缺乏完善的政策、法律法规支持。学生的“双重身份”并未能真正落实,企业的办学投入在经济上也不能得到如减税、免税的支持,始终缺乏投入性的参与,仍然是学校在办学中处于主体,职业学历教育没有衔接到职业培训,教学改革的目的仍未达到。如果国家能出台学校招生与企业同时签订用人合同的法规,在税收上考虑企业在甄选骨干做师傅上的人力资源等投入,予以减免税。或者在财政上倾斜,按照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最后培养吸收的学生人数予以拨款,都能促进企业主体的到位,和培养模式的成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