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及应用

时间:2024-05-04

■黄俊杰/岳阳职业技术学院

一、前言

拓展训练是一种在常规运动项目基础上对参与者的协作能力、意志精神提出更高要求的延伸训练形式,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于近年来开始被引入国内高校教育当中。基于拓展训练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强化功能,诸多高校开始尝试在原有的体育教学格局基础上渗透拓展训练元素,并根据学生需求的变化,逐层扩大训练目标,达到体育素养综合提升的目的。由价值功能角度来看,拓展训练既能够丰富体育教学形式,提升协作水平,也有助于强化学生心理素质,应用意义广泛,需以合理应用路径作为支撑。

二、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功能

(一)提高体育教学形式多样性,满足素质教育需求

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所采用的形式相对有限,难以跟进素质教育发展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教学效果的发挥。通过拓展训练的应用,传统教学格局被打破,教学目标也开始转向推动学生素质发展层面,在丰富学生体育认知的同时,也拓宽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空间,有利于优化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体验。同时,基于拓展训练的趣味性特征,能够吸引学生更积极地自主参与体育训练,使得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乏味局面得到扭转。现有高校教学格局下,基本分布形态难以被完全打破,体育教学功能的升级更多依赖于形式的转换,拓展训练的应用正好能够为其转换需求带来全新的契机,与素质教育需求高度相符,这也是其价值功能的根本体现。

(二)促使学生形成团队化意识,完成协作能力构建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趋于分散化,或有着过于集中的弊端,学生在训练中大多处于单人练习或集体练习的状态,与他人之间的协作能力难以得到系统训练,不利于综合体育素养的提升。而在拓展训练引导下,学生可在注重团队协作功能的项目建设中形成团队化意识,同时在与他人相互配合的过程中,可于无形间完成协作水平的深度构建,改变以往体育训练过程中的“独善”局面,为后续快速适应社会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拓展训练中,部分项目需由团队从集思广益的角度出发,商议整体战略方向,学生可在此过程中形成求同存异的沟通技巧,并学会以逻辑思维解决运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以往体育训练中的不足之处。

(三)推动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化,形成坚韧果敢意志

由以往高校体育教学成效来看,许多学生存在畏难怕苦、心理素质欠佳的问题,在面临一些难度较高的体育训练项目时,往往第一时间选择退缩,缺乏坚韧果敢、迎难而上的意志精神。而通过拓展训练的应用,学生固有的舒适区、安全区将被打破,迫使学生在不断自我调节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到心理素质锻炼过程中来,转变以往的逃避心理,进而逐渐形成战胜困难的斗志,最终推动心理素质的无形升级。拓展训练所特有的结构设计将使得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需要面临无数难关,给予学生更大的挑战自我空间,当这类空间得到良好利用时,学生便可由此练就坚韧、果敢的意志精神,无论对于个人品质还是对于后期发展均能够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三、拓展训练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基本原则

(一)适应性原则

所谓适应性原则,即指拓展训练的内容、项目及开展形式需以相应的场地布局结构、器材分布相匹配,只有在两者相互适应的前提下,才能够确保拓展训练价值的高度发挥。为实现这一原则,在设计拓展训练项目前,高校体育教师需根据训练场地的基本结构、体育器械等要素做出具体规划,选出可行项目与不可行项目,同时兼顾学生的意愿与需求,在拟定项目基础上做出适当调整,确保学生这一主体能够与拓展训练项目、场地、设备相互适应。

(二)灵活性原则

所谓灵活性原则,即指拓展训练的项目要求、标准及内容并非出于固化不变状态,相反,应当根据训练需求及侧重点的不同,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以灵活变动的形式加以应用,防止本末倒置现象的出现。为实现这一原则,高校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调度作用,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基础与合作基础进行大致划分,按照项目难度的高低依次对应分配,对于身体素质明显偏弱的学生,可适当降低训练难度或要求,避免因追求训练目标而造成身体损害,反而引起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三)结构性原则

所谓结构性原则,即指拓展训练需在目标定位、阶段划分及应急预案等方面做好结构设计,在遵循灵活变动原则的基础上保持大方向不变,依照设计结构进行把控,最大限度保障教学效果的实现,同时规避训练意外的发生。为实现这一原则,可于拓展训练前,将体育教学目标与拓展训练目标进行深度融合,拟定一个统一方向,设计能够满足双重发展需求的结构框架,并于后续训练过程中遵照这一结构进行,防止过度脱离原有目标方向。

四、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路径

(一)加大资源投入力度,保障拓展训练基地质量

首先,为满足拓展训练的场地、设施需求,高校可结合自身现状与发展需求,加大用于建设拓展训练基地的资源投入力度,使学生在训练中的设施需求可得到基本满足。为尽量缩减成本,针对部分技术需求较低的训练设施,可通过自制形式予以满足,如利用绳子结成网状,用于“隔网传人”等项目训练等。同时,可从“校企合作”的方向出发,争取通过企业投资来达成优势互补的目的,利用这一资金来源渠道来逐步提升拓展训练基地的专业程度,通过提供培养的安全防护设备,最大限度维护训练过程的专业性与安全性。总之,资源的投入与优化利用决定着拓展训练的格局与走向,需要作为重点基建项目加以落实。

(二)关注学生训练需求,组建全新素质拓展体系

首先,充分认识拓展训练的本质在于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在拓展训练模式、方案设计中,重点考虑学生的实际训练需求,将学生的意愿与训练基础等因素纳入设计当中,并以此为出发点完成课程内容设置。同时,可在原有的体育教学基础上,组建全新的素质拓展训练体系,并以俱乐部、竞赛社团等形式快速在学生群体当中进行推广,由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方式减轻学生的抵触感,从而自觉、自主地参与到拓展训练中来。在组建体系的过程中,需要高度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基本方针,确保运行系统的合理性、安全性与实效性,并列出相关风险因素,最大限度加以规避。

(三)丰富训练项目内容,满足多元素质提升需求

不同个体在素质缺口、擅长方向及兴趣倾向等元素上均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拓展训练项目内容的设置上,需要高度遵循个体差异规律,由多样化角度出发,立足于多元素质提升需求,不断丰富、完善训练项目内容框架。例如,针对身体素质欠缺的学生群体,教师可从针对性训练身体协调能力、运动持久能力的方向出发,设计侧重于身体素质训练的拓展项目;针对心理素质欠缺的学生群体,教师可从针对性训练心理调节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的方向出发,设计侧重于心理素质训练的拓展项目,由此满足不同层面的个体发展需求。

五、结语

综上所述,拓展训练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带来的辅助职能尤为明显,可以窥见在未来的教育格局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要实现拓展训练教育功能的深度发挥,还需切实结合当前体育教育现状与学生实际需求,由潜移默化的角度推动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的互融,探索出全新的教学方向,促使高校人才培养力量的全面升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