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张 萌/大兴区第七中学
在时空观念核心素养下进行历史地图教学具有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刚开始学习历史知识的初中生对它还比较陌生,还不能树立完整正确的历史时空观。故教师应掌握一定的历史时空观培养策略,利用历史地图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梳理历史知识。以下笔者将结合《三国鼎立》这一课来阐述一下历史时空观的培养策略。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从本节课内容及本单元内容上看,《三国鼎立》一课处于国家从分裂走向局部统一的历史时期,是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主要围绕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这三部分内容展开,其内容之间紧密相连。从大的历史框架上看,三国鼎立时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的重要阶段,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初一年级学生刚步入初中生活,接触历史学科,虽具有一定的认知分析能力,但历史思维还有所欠缺,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对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空间感认识不强。故在教学中应该提高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借助地图来叙述历史事件,树立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空观念的树立是学生自身理解认识及历史学科特点的本质要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课程知识,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和框架。而历史地图是树立历史学科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重要辅助资料,故我们应该掌握基于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历史地图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我们的历史教学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
历史地图,作为一种历史教学的辅助工具,具有形象、具体、易懂等特点。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应利用历史地图进行恰当的历史教学活动,不要为了用而用。在历史教学时,历史教师要重视运用历史地图的时机,深入地挖掘分析历史地图信息,选择恰当的历史地图进行历史教学活动,为历史教学而服务,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借机树立学生的时空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在讲授赤壁之战的经过时,笔者重视运用历史地图的时机,选择了用历史动态图来讲解赤壁之战的经过,逐一呈现出“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占领荆州”→“刘备率军从樊城退往夏口”→“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抗曹,孙权决定与刘备联合抗曹”→“孙刘联军与曹操在赤壁对峙曹操败兵北撤”这一赤壁之战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用一些文字材料来讲授赤壁之战的过程。
如果采用简单地文字材料来讲述赤壁之战,学生可能对赤壁之战缺乏更为形象生动的理解,对赤壁之战的这一知识点感到枯燥乏味。而运用历史动态图来讲授赤壁之战的经过,既可以让学生更为生动形象的了解到赤壁之战的过程,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又可以让学生更为简单直观的了解到赤壁之战的进程,知道赤壁之战发生的每一阶段性地域,进而树立学生的时空观念。
历史地图作为树立学生历史时空观的直观性教具之一,“其是反映了人们在不用历史时期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分布及自然环境的重要载体”。但学生对于教材中的所出现的历史地图甚是陌生,既不知道该怎么有效的阅读地图,也不知道自己应该通过地图读出哪些信息、注意哪些知识点,这使得历史地图仅仅充当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短暂“花瓶”罢了,其应有的价值得不到充分地挖掘。
在探究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时,笔者出示了黄巾起义形势图和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设置了问题“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如何?”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来读图。然后在阅读历史地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识图技巧,有“远观”和“近看”的意识。“远观”是通过读取历史地图的名称而得出总体认识,明白这两幅历史地图的内容——黄巾起义图描绘的是黄巾起义的整体形势、汉末年军阀割据图描绘的事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形势。“近看”是关注图中的细节,包括图例、位置、文字等:通过注意图注——起义地点、黄巾军主要活动地区、其他起义军活动地区、黄巾军进攻路线及历史地图的具体内容,了解黄巾起义的主要区域和东汉末年军阀的割据范围;通过注意两幅地图所描绘的历史时代——东汉末年,找到问题的时间背景。然后再将两幅地图相联系,并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提取出有效的信息:东汉末年,农民起义不断,其中最有名的是黄巾起义;黄巾起义爆发后,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改刺史为州牧,统领地方的军政大权,此后州牧势力膨胀,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形成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局面。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图,既培养了学生做题的“目的性”,让学生找准解题的方向,也引导学生明白自己应该通过历史地图所得出的有效信息及应注意的知识点,不再漫无目的去解题。学生通过关注历史地图的时代,树立了一定的时序观念;通过关注历史地图的内容与地域,树立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并且,学生通过对第一幅黄巾起义形势图内容的分析,可以得出第二幅地图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的由来,二幅图紧密结合,环环相扣,这也有利于历史知识之间联系的建构。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并不是孤立的存在的。“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各种活动空间分布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是可以通过历史地图来呈现的,即可以通过地图来呈现时序性。”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既要点明历史地图中所呈现出的重大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时间,也要点明该重大历史事件所发生的地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该历史事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有一个整体性的认知,构建了历史知识之间框架体系,也有利于学生养成历史学科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在探究课标要求的“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这一问题时,笔者通过出示历史动态地图来呈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公元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公元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然后将三个都城用直线连接,得出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结论。
在出示历史动态地图的过程中将国家的建立时间与国家的都城地域相结合,既可以让学生明白历史事件发生的时序性,构建了历史事件之间的纵向联系,又可以让学生明白了三个国家的具体都城地域,构建了历史事件之间的横向联系。然后将三个都城用直线连接,便形成了一个三角区域,使得学生可以从地图中直观的看出“三国鼎立”的局面。故将历史地图“固有”的空间性与“附着”在其上的时序性相结合,便可以建立历史事件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宋人郑樵说:“古之学者,左图右史,不可偏废。”历史地图除了设置阅读问题进行探究外,还可以与史料相配合进行探究。历史教师可以将历史地图与史料建立联系——历史地图可以是史料中一个关于空间性或时间性知识点的体现,史料也可以是历史地图上重点内容的解释,或者历史地图与史料之间具有因果联系,把史料与历史地图灵活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应历史问题的自主探究活动,这样既培养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又树立了学生的时空观念。
在探究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时,笔者不仅出示了一幅《汉末军阀割据图》,还出示了当时曹操所作的诗歌《蒿里行》,使两者相对应,并建立联系:正是左图中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导致了右侧诗歌中所描述的民不聊生、生产荒废局面的形成。
《汉末军阀割据图》与《蒿里行》相配合,既考查了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对历史地图时序性和空间性的把握能力,又考查了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合理实现了图文资料的配合。进而概括探究出问题“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如何?”的整体答案“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民不聊生,生产荒废。”
注释:
①程燕.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10.
②程燕.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29.
③程燕,《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3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