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苏玉梅 孙守强 梁忠环/青岛黄海学院
在高等教育领域,我们曾不止一次的听过“课堂质量革命”、“让学生忙起来”,要做到“严进严出”,严把出口关,大学里不再是“及格万岁”,陈宝生部长也说要让一部分学生天天打游戏、天天睡大觉、天天谈恋爱,“醉生梦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可现实是学生依旧忙于聊天、打游戏、睡大觉、谈恋爱,学生不知专业上向哪个方向去忙、忙什么、怎么忙,连自己大学期间学习什么课程、为什么学习这门课程、学习之后能干什么、课程之间存在什么联系等等都不知,职业发展方向更是糊涂到毕业也没弄明白,那根支撑他们坚定理想信念的定海神针到底在哪?
高校培养了大量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企业招聘适应其工作岗位的员工,本身双方都有需求,但往往都在抱怨,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嫌企业仅找有工作经验的人才,企业招不到适合他们的人才、嫌高校毕业生缺乏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能力,究其原因在于双方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开展工作(高校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有自己的人才标准,就业单位和岗位需要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去调整;企业的本职工作是创造社会价值,用人标准可适时调整,实习期经常进行强化培训)。因此如何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提高学生与企业岗位的匹配度和降低学生上岗后的适应期,成为了学校提高就业对口率和企业提高员工稳定性的共同出路,然而校企协同育人的路径在哪?
目前,高等教育遍地进行教学改革,“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等等有很多,我认为教学改革的方法没有优劣,只要能让学生喜欢且确实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的本领,都是可以大力支持的。但是,走进一所学校看看,那种讲台上教师讲课、讲台下学生听课,讲台上教师涛涛不绝、讲台下学生玩手机、睡觉等现象却比比皆是,当然我不反对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只要学生学到东西就行。但是,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我认为是有必要进行教学改革的,特别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应该大力倡导,让学生忙起来一定要忙在平时、忙在过程,而不是忙在期末、忙在考试前的突击,如果那样的话,考试完毕学生就忘,与应试教育还有什么区别?我们是培养职业人的,而不是备知识的机器。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除校园的环境育人、管理者的管理育人和教师的教书育人外,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机制,发挥全体教职工的育人功能,特别是一线专业教师的专业教育,教师不应只是那种打铃上课、打铃下课,平时学生很少与之见面沟通的人,而应该是与辅导员、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学业导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思想,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选择修读专业方向,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和每学期选课计划,安排学习进程,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引导学生参加科学研究训练,辅助对学生进行全人教育,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职业院校基本都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或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往往都停留在了非专业的角度上,从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出发让学生撰写的职业发展规划,因缺乏专业技能分析,导致新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流于形式,起不到真正职业规划的目的,学生第一学期加上新生入学教育,可能目标远大和信心满满,但到了大二因对专业方向不明、专业技能达标情况不明,学习便缺乏了目的性,也慢慢失去了学习专业的兴趣,得过且过、及格万岁、混个毕业证的想法便成自然;即使学习好的学生,为了拿到奖助学金或碍于“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家长眼中的好孩子”成为了被动接受教育的机器,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继续进行升学或出国深造,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能够端正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有兴趣学习,否则即使我们给他们提供再好的学习资源、再好的学习环境、再好的授课教师,缺乏职业发展方向和学习目的,都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职业教育必须从职业岗位调研出发,分析设计每个专业的职业岗位,根据职业岗位确定对应每个岗位的所有岗位技能,每个岗位技能要求不同的职业课程标准相对应。那么,我们可以每学期根据学生技能等级鉴定情况,识别学生岗位贴近度,并根据岗位冷热程度,给出职业发展建议,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专业特长,从而帮助他们更加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了解自己,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自身职业定位,规划自身学业生涯和未来职业生涯。下图以高职计算机专业为例,对岗位技能和学生岗位匹配两个模块进行举例说明(具体可参考文后文献)。
职业教育重在技能教育,这不仅仅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提高实践性学时的比例,仅仅依靠高校的教师以及参考了应用型高校的课程教学大纲等也是不够的,又有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大赛、参与教师的横向课题研究等等,当然可以提高学生技能及锻炼其在参与这些活动中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这也是很多职业院校一直以来的普遍做法。然而,学生在这个真实社会中的专业岗位是否可以完全胜任,却不像在校期间获得各种光环那样顺利和自信满满,有些从校门到校门的教师所教专业技能已经过时,有些教师为职称评审挂名申报的课题就是走个过场,有些技能大赛和技能证书已被国家取缔太多,因其中的盈利性和功利性太强,学生获得的技能却不能真正地用在工作岗位中,当然有些国家教育部门主办的大赛还是有一定影响力和锻炼学生的,像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
职业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学习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外,最主要的是学习专业技能,当然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当下,无疑将德育放在首位,要做事先做人。职业技能的学习不能只在学校这个虚拟化的工作场所,真本领必须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掌握,讲台上种不出庄稼,讲台上也开不了机器,学农要到农场,学医要到医院,学工要到工厂,职业院校一定要走校企合作之路,将企业引进高校,将产业贯穿于学业之中,专业学院与承担企业项目的产业园合一,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使得学校专业对口率、就业质量得到提高,企业找到适合的人才,促进企业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我一直认为学生课堂上听课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课堂外虽然有各级领导查课、可能还有督导组听课、甚至教室都安装了高清摄像头,教师即使喊破了嗓子、甩开了膀子、挽起了袖子、甚至没收了学生的手机,毕竟一堂50分钟的课堂想让学生都集中精力去听,真是不可能的事情,更不用说在教师课堂上讲授的知识书本上都有、网络上都有、甚至有些学生可能比我们教师某个知识了解的还多,你说他不睡觉、玩手机能干什么呢?像我们上学时候那样听话的孩子真的不多了。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子产品的普及,连幼儿园小孩都玩手机超流,教师如果不能将学生的手机合理利用为自己的教学资源,终将让学生赶下台。第三,教育资源在变(优秀的慕课资源随手可得,只讲知识不如学习网上课程),教育技术在变(教师需要学习现代教学方法,填鸭式教学方法必须淘汰),教育场所在变(教师需要适应到室外、社会、企业等各种场所教学),教育需求在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或掌握知识之外的素质和能力),教育过程在变(教师不局限于课堂,学生随时随地都可学习),因此教师必须想法给学生提供或推荐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学课程知识、重视学生课前的学习效果检测,课堂上进行重点知识串联、前沿知识分析、主题讨论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这种线上自学、线下讨论的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过程性学习效果,达到既掌握知识和技能、又开拓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1)学校一把手是职校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倡导者和引领者,将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培养应用型人才,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理念在学校每一位员工心里牢记并设身处地的执行;(2)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不只是设置一个培养目标,而需要在孩子在校期间的职业方向引导和陪伴,需要专业导师给予专业学习的建议和答疑解惑;(3)学校的全体员工就是孩子的父母,自己的孩子不是重点大学的高材生,他们搞不了研究、而要毕业后从事一线的技术技能型工作,我们务必寻求各种校内资源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校企合作便是职业院校最佳之路径;(4)我们怎么忍心让自己的孩子课堂上备知识、考试考知识、考后忘知识?我们怎么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课堂上玩手机、睡大觉、精神恍惚?我们又怎么能容忍自己的孩子天天玩游戏,业余无所事事?我们是时候变着法让孩子学习了,就像小时候父母变着法让孩子吃饭一样,给他们做饭吃、不如让他们自己去做自己喜欢的饭菜,需要什么配料或食材他们自己到度娘或网络上去取吧,现在的学生很少无知,你给他们的知识网络上都有;(5)职校生培养需要职业院校全体员工的参与,一把手倡导的再好,如果仅仅只是二级单位领导在呼应,下面的员工无动于衷便流于形式,因此学校必须制定鼓励教师开展导师制、职业发展规划、项目实战、课程改革的奖惩机制,才能发挥学业导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