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杨 柳/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哲学与历史研究所
提到“无为”,我们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老子及道家思想,想到汉初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孔子在《论语》中明确提出了舜的“无为而治”。孔子的“无为”与道家的“无为”不同,道家“无为”是纯然无为,而孔子的“无为”是有为而无为。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孔子的“无为”二字,只出自这里。这里的“无为”不是一种类似道家自然无为。
要理解孔子的“无为”,必须先从舜的治国开始。在《尚书·虞书·舜典》中记载,舜在摄政二十八年期间之后,“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徧于群神。辑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流共工于幽洲,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从记载中看到舜在摄政期间,做了很多事情。修订历法、举行祭祀、巡守四方、划定州界、疏通河道、名典正刑等。既然舜做了这么多的事情,就不好解释孔子对于舜“无为而治”了。
何宴在《论语集解》中注“无为而治”为:“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由此观之,孔子所谓舜的“无为而治”,在一方面是因为舜能选贤举能,知人善任。孔子的弟子子夏也说,“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可见孔子认为舜和商汤管理国家最突出的地方就在于能在众多人民中选择贤能帮助处理政事,使国家的治理能够到达一种比较好的状况。
舜的“无为”实际上是一种有为后的无为。在舜摄政的二十八年时间里,勤于政事,兢兢业业,将国内大小事务一一处理,并明晰制定制度,排除各种隐患,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在他长时间处理政务的时候,已熟悉并深入了解了各种事情,积累了大量经验,对于各种事物都能成竹于胸。舜即位后,任命了禹、皋陶、夔、稷等人负责各项事物,自己则减少很多事物。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舜一方面能将各项事物分化,任命贤良负责,这必须依赖长久治国的经验;另一方面,能够知人善任,也是舜自己的一种能力。所以说,舜的“无为”,并不是简单的清静无所作为,而是一种有为而无为,应该是一种孔子的政治理想。“无为”这两个字暗合了孔子“浴乎沂,风乎舞雩,涌而归”的理想的生活方式。
孔子在说舜的“无为而治”具体是什么的时候,用了“恭己”、“正南面”两个词。
清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说:“‘恭己’者,修己以敬也。……‘正南面’者,正君位也。《礼·中庸》云;‘《诗》云:“不显为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黄克剑在《<论语>解读》中说:“这里说的‘恭己’,即是恭谨地律己以修养德性,而‘正南面’则是指‘正’君主的名分以求‘君君’。”“为政者自修德行、自正其身以表率天下,天下以德为尚而名正言顺,如此治理邦国,孔子称其为‘无为而治’。”本文认为刘宝楠先生和黄克剑先生的解读十分中肯,比较符合孔子的“无为而治”理想。孔子说的“无为而治”,从一方面看表现为一种“恭己正南面”的状态,即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对此的解读:“恭己自守,南面在朝,群贤分职,己只仰成。舜承尧后,又得贤,故尤不见其有为之迹”。孔子理想的“无为”的治国状态就是君主在做好了一切安排之后,只需要自己恭恭敬敬,端坐在南面天子之位,不需要其他有为的动作,便能做到“不下席而治天下”。另一方面,孔子的“恭己正南面”也可看做是一种过程,通过这样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这样,“恭己正南面”就理解为一种手段。我们可以在孔子的《论语》中找到相关的与“恭己”、“正南面”思想相同的表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孔子借北辰之喻,教导统治者应该注重道德修养,就可以像北辰一样,只需要“居其所”就可以达到“众星拱之”的“无为”状态。孔子一直注重教化之道,强调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己的政治主张。统治者自己的道德修养是为政的重要方面。孔子认为治理天下,关键不是制定法律政策去约束人,而在于提高统治者的道德修养,倘若统治者能够作出表率,就可以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的状态。在《尚书·虞书·大禹谟》中,舜对禹说:“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在这里,舜对“贤”与“莫与汝争”的关系作了一种和道家类似的辩证分析。禹能“降水”,是一种莫大的功劳;能“勤于邦”,能“俭于家”,而不自满,是“贤”的表现。有了这么大的功劳,还能做到不自满,不争功,在“恭己”方面,在道德修养上已经达到理想状态,所以天下没有能与之相比的,从而达到至高的境地。孔子在先王中,专门挑出舜为“无为而治”的代表,一方面可能是舜能够知人善任,选举贤才,分职治理,从而使自己能够不用做太多事就能治理好国家,另一方面,可能也与舜对禹说的这番话中包含了能处理好各种政事并且道德修养已至至高,从而达到有为而无为,无为而又无所不为的境地有关。
“正南面者,正君位也。”(刘宝楠《论语正义·卫灵公第十五》)“正南面:正君主名分以为所谓‘君君 ’。‘君君’,使君主的言行合于君主的名分。”(黄克剑《<论语>解读》)“正南面”有两层含义。一是君主做好自己应做的事,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君主这样一个身分。二是孔子的正名思想。“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冯友兰先生指出,“如‘君’之名之定义之所指,即君之所以为君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君字乃指事实上之君,下君字乃指君之名,君之定义。臣父子均如此例。若使君臣父子皆如其定义,皆尽其道,则‘天下有道’矣”。
不管怎么看,“恭己正南面”的“无为而治”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无所作为,而是有为而无为。
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张岱年先生指出:“尧德业广大,功济生民,而百姓不知其所以,故谓之则天。则天并非无所作为,故说‘其有成功’,‘其有文章’。可以说是有为之极以至若无为。孔子所谓天,根本不是静的,虽然不言,而运行无息,生物不已,常在动中,不过‘无声无臭’而已。” 孔子所说的天,有时指主宰之天,有时也指自然之天。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虽然“无言”,但是具有规定万物规则,生养万物的功能,所以孔子说“唯天为大”。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张岱年先生说尧“则天”的含义。
作为主宰之天和自然之天,“天”的含义与“天下有道”中的“道”有相同之处。“道”在这里有规则和规范之义,具体就是说“礼乐征伐出自天子”的规则。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钱穆先生讲此段说:“自有人类,始则浑浑噩噩,久而智德日成,文物日备,斯即人能弘道。人由始生,渐至长大,学思益积益进,才大则道随而大,才小则道随而小。”孔子注重人为,认为人发挥其作用,增长才识,修养道德,能够使“道”弘大。可见,“天”生养万物,作为万物之一的人,能够顺应天命,体察并弘大“天”的“道”。所以,“则天”不是无所作为,天和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孔子的“无为而治”是一种政治理想,其实现必须经过“有为”,即经过统治者的修养德性,处理好政事,使言行合于君主达到。“无为”与“有为”的关系是类似于“则天”与用人的统一关系,是一种以“无为”为目标,经过“有为”而达到“无为”的状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