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
在课程教学中,按照课程性质划分,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强调的是学科的独立性,“强调知识本位,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课程;以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为核心编制课程;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强调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按照此类概念来说,文学理论课无疑属于学科课程,而且它把学科课程的内涵体现得非常充分。综合课程主要体现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活动课程的特点主要侧重于从儿童的需要、心理和个性去设计适合他们的教材,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面对错误、勇于尝试、寻找到解决方法。在学校的课程设计中,一般对此类的课程规定得非常明晰的,活动课是活动课,学科课程是学科课程,而且目前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普遍现象是必修课程中主要以学科课程为主,而在选修课中活动课则占了很大的部分。
就理论性的学科课程教学来说,要想改变目前的现状,可以将活动课程的某些好的方面借鉴到学科课程中来。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发现问题,去获得答案.活动课程有它的利弊之处,过去的某些研究者人为地将他们严格的区别开来,认为这些课程之间没有交叉点,没有可以相互学习的价值,其实在现代的教学中,教学管理者会更注重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和应用能力,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可以将不同课程的优势借鉴过来,融入课程。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需要准确地把控教学目标,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可一刀切,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来设定一个比较可行的教学目标,在地方高职院校中,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充分,在接受能力和学习方法上都有所欠缺,部分学生文学素养还有待加强。在设定《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普遍了解之后,发现存在一种普遍现象,那就是文学常识欠缺,阅读量较小,而阅读的范围基本只限于高中时的课文,甚至有些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没有基本概念,这种状况在大量的本专科高等教育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因此,让学生对本专业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前提保障。在具体的教学中,虽然常常强调学生要勤于思考,老师要善于指导,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双向的定位却往往因为目标的不明确而失去了它的意义,教学目标设定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而规范化的教学指导则是学生学习的开端。
在活动课程开展中,人们会发现,其实活动课给人印象最深的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在课程中可以亲自体验,获取一定的知识。如果教师在文学理论课程中以知识为主体,同时融入更多的趣味性,学生则会主动去接受看似很枯燥,但又比较具有挑战性的课程知识。虽然文学理论课的性质决定了教学者需要严肃的对待它,但是真正的课堂中,也可以同时兼顾专注将学生感兴趣的点引申到学科的知识,这样不仅不妨碍到它的科学性,同时也不会使学生感到课程的枯燥。当然在具体的实践中,老师还需要密切的关注学生的动向以及学情,还需要将课程本身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在趣味性上可以适当引申。例如在讲到文学作品的基本题材的戏剧部分时,很多学生对戏剧的概念是比较模糊,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出问题,什么是戏剧或者你认为什么戏剧的结构是怎样的,在这些导向性问题的提出之后,可以建议学生去做表演尝试,学生临阵磨枪,他们往往怀着极大的兴趣表演,在表演中也欣赏到了戏剧台词,由此感受到台词是戏剧的生命,戏剧冲突就是戏剧的灵魂。学生在实践后,他们获得了对戏剧的初步感悟,接下来,可以继续引导,提出舞台的局限,时间的局限,让学生认识到戏剧的一般原则,戏剧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一般不会超过三个小时,在短短的两三个小时里,戏剧家必须紧紧的抓住矛盾冲突,逐渐将情节推向高潮,而如何推动,其实还是靠台词,戏剧是通过语言来塑造人物的。这种方式是直观的,也是可行的,学生有了切身的经验之后,也会启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从而获得一个深刻的认知。
在大多数活动课中,教学者会特别注重学生的感性经验的获得。文学理论课本身是比较偏理论性的,所以在授课中,教学者需要将活动课中的感性经验融入文学理论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获取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从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卡西尔曾经说过:“在科学中,我们力图把各种现象追溯到它们的终极因,追溯它们的一般规律和原理;在艺术中,我们专注于现象的直接外观,并且最充分的欣赏着这种外观的全部丰富性和多样性”。毫无疑问,文学是属于艺术的范畴,在人们所认识和感知到的各种文学现象中,理论的学习仅仅只能算是其中一个方面,同时更需要通过以感性引领的方式去深刻领悟。文学创作在每一个时代都有自身的特点,文学是审美的,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要在具体的语言组织中显示特定社会生活的种种情状,因此人们在理解的过程中,需要很多想象性的情景再现。与此同时,活动课中丰富的感性经验的获得就可以弥补理论课的空白,当然这其中还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口语,在实践过程中也常常发现,一旦教师的语言是枯燥的,那么,学生的接受受到阻碍,也就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中如果没有好的口语表达做引导,没有有效沟通,没有感性经验的情景再现,感性上升到理性则无从谈起。
由于地方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要注重基础性和延展性,《文学理论》课程因不是一门应用课程,所以在教学中依然是以教师为主、以教材为主,而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则为教学者的课程改革提供了诸多便利,如一些有声的展示,一些有趣的片段,一些炫彩的PPT图案。更多的原始资料,都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得以更加全面生动的展示,学生可以脱离教材的束缚,沉入图片、声响所带来的视觉盛宴,超越时空,获得一种全新的体验,教学中对学生视野的拓展,知识的延伸,都将深刻地影响到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和思考。例如《文学理论》课程中常常涉及到很多西方的文学理论知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认知,是不太容易的,因此,利用多媒体的技术,将西方的文学理论知识进行分类呈现,线索明确,清晰可视,切换自如,学生易于接受。所以一门课程关注的不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索未知学术知识。现代社会的发展,让人们不能忽视环境的变换带来的影响,而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特别是新媒体教学技术的革新,丰富教学方法,拓宽教学途径,已经是势在必然了。
因此,从以上几点来看,活动课的某些特点是可以被借鉴在文学理论课程当中的,教师需要加深对教学的关注,加强对专业的学习,同时吸收一些课程的优势,积极改善课程教学中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加强对学生感性经验的培养与获得,让师生对课堂更热爱,让课堂教学更加灵活多变。一线教学工作者在从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关注其他学科的新发展,注意吸收其他学科的新成果,同时立足本学科,探索尝试,科学论证,兼容并包,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