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杰克·伦敦的个人主义——读《马丁·伊登》有感

时间:2024-05-04

■赵 霞/山东外事职业大学

一、马丁的个人主义

《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的半自传体小说。在本书中,主人公马丁·伊登原是一个年轻的普通水手,他正直、诚实,虽贫穷但却坚韧、热爱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银行家莫斯的女儿罗丝。他崇拜罗丝的纯洁高雅,而罗丝也被他的粗野不羁所吸引。在爱情的鼓舞下,马丁刻苦读书,发奋写作。但他们的感情遭到了莫斯夫妇的反对,并且露丝也像她的阶级与家庭一样想方设法以“既定价值标准”来塑造他,努力失败后将他抛弃。罗丝同马丁断绝来往后,马丁以极大的毅力获得了成功,成为著名作家。原先对他不屑一顾的人都对他另眼相看。罗丝也想重修旧好,被马丁愤然拒绝。然而马丁跻身于上流社会后,却看透了资产者的自私和虚伪,名利双收的他在幻灭的痛苦中投海自杀。

在文中,杰克·伦敦的重要意图之一是要抨击尼采的“超人哲学”,并借此揭露马丁的个人主义。但是因为他在文中对马丁表达了太多同情,致使社会主义者也没能体会到他的真正目的。此败笔困扰了杰克·伦敦一生。

马丁曾宣称自己是个人主义者,并就此观点在银行家莫尔斯先生家与他进行了一番讨论。马丁亲口告诉莫尔斯先生自己是个人主义者,并表达了“竞赛中捷足者先登,战争中强者胜”的观点,并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表达了对两者的憎恶。马丁认为只有第三条路可以拯救这个社会,而这条路就是“个人主义”。

马丁宣扬第三条路,但并未付诸实施。他相信“强者法则”,把希望寄托在“强者”身上,但同时又同情弱者,不希望打败弱者。马丁非常热心,极富同情心。他出名后,仍惦记着他的昔日好友,念及旧情,他用版税所得为在洗衣房认识的好友乔买了个小洗衣房,并无私地资助他的姐姐格特露,房东玛利亚和对他钦慕的女工丽茜。

在文中,马丁流露出对尼采“超人哲学”的信仰,但当马丁看到姐姐在街上拖着疲惫的身躯,迈着沉重和蹒跚的步伐,轻声哭泣着离去的身影,内心一阵凄凉的辛酸,他那尼采式的华厦似乎垮塌了。

二、个人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的对比

马丁为了赢得露丝的爱情,离开自己的阶级和朋友,到头来却发现是南柯一梦。于是他在悔恨、落寞、空虚、孤独中投海自杀。杰克·伦敦认为马丁是个人主义者,而自己是社会主义者,这就是他继续活着而马丁却自杀的原因。杰克·伦敦原以为马丁的死足以揭露他的个人主义,事实上,这个悲剧的结局只能揭露他看穿了资本主义的自私和贪婪,对他向往的上层社会的价值观的鄙视。但是杰克·伦敦并没有给出充分的证据证明马丁是个人主义者,也没有证据表明马丁的自杀是个人主义导致的。

杰克·伦敦把马丁塑造成为一个积极乐观的伟大英雄。他虽然贫穷,但却勤奋、聪慧、精力充沛。作者想要成功地把他塑造成个人主义者,需要他因社会主义而陷入麻烦,此刻就需要大量情节来展现。和马丁做对比,杰克·伦敦把社会主义者布里森登描绘为谜一般的人。布里森登是马丁的亲密好友,是个懒散的浪漫主义者。他一脸苦行僧相,身体非常虚弱,是个毫不讳言的酒色之徒。对种种生活方式都辛辣尖刻,愤世嫉俗,虽然快要死去,却热爱生命,充满了要快乐地活下去的狂热。为了追求刺激,他尝试过毒品,做过许多稀奇古怪之事。还曾经自愿忍耐三天的极端口渴,为了体验解渴时所带来的奇妙。马丁不知道他究竟是什么人,来自哪里。他是个没有过去的人,他的未来也是个坟墓,而他的现在就是生活中这些苦涩的狂热。他和马丁有相似之处,彼此的观点又存在着分歧。布里森登也表达了对平民群众的轻视,他倡导社会主义仅仅因为他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痛恨。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腐烂变质,迟早要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他同时又希望资本主义制度可以被其它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锁代替。他并没有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整个社会。做为一名社会主义者,布里森登没有对马丁的个个人主义进行批判,因此他并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只是一个堕落者。

如果杰克·伦敦在文中描述的是一个具有坚定信仰的理想的社会主义者,也许读者就会对社会主义者产生仰慕之情,也能从中发现个人主义的种种不足。

杰克·伦敦旨在揭露马丁的个人主义,然而他以自己的自传做为小说情节设计的基础。杰克·伦敦欣赏马丁,正如自我欣赏,由此读者对马丁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从小说一开始,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对马丁怀着深深的同情。而这些都是马丁这个人物能塑造成功地原因。

与此同时,对于马丁个人主义的展现也充分揭露了当时整个社会状况,这些种种现状最终导致马丁投海自杀。

马丁能避免自杀而选择另外一种结局吗?如果马丁不自杀的话,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他可以和露丝或者丽茜结婚,过着优越的生活,那样的话他必须放弃自己的信仰。事实上,这无疑属于精神上的自杀。他也可以出国从商,这样也可以过着无忧的生活,但这也是精神上的自杀。

其实作者为马丁指出了另外一条道路,那就是社会主义道路。马丁的亲密好友布里森登曾告诉他社会主义将是他未来的希望,希望在自己离开之前马丁能成为社会主义者,拥有可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他的生命将变得有价值,有意义。这也将是把他从绝望中拯救出来的方法。遗憾的是马丁并没有认真考虑布里森登的建议。马丁为什么没有接收布里森登的建议?因为他是尼采的信徒,他是个人主义者。杰克·伦敦认为马丁是个人主义者,自己是是社会主义者,这正是马丁自杀而自己还着的原因。

三、杰克·伦敦矛盾的信仰

杰克·伦敦的生活经历对他的信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童年非常不幸,过着穷苦的日子。在语法学校上学时,下课后靠卖报纸谋生,毕业后到一家罐头厂做工,一小时十美分,每天工作十到十六小时。之后不多久,他借钱买了条小船,参加到偷袭私人牡蛎场的队伍中。他还去远东当过水手,航海生涯使他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遍地的贫困、剥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入杰克·伦敦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心灵中。航海归来,境况并未好转。杰克·伦敦又参加了“基林军”,以“流浪罪”被捕,在监狱中度过了漫长的三十天后,又继续过着流浪生活,监牢、警察局成了他常进常出的地方。长年的流浪没有使杰克·伦敦丧失对生活的信心,他强烈地追求知识,不甘自暴自弃。即使在飘泊的困境中,也经常以书为伴。他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也读过黑格尔、斯宾塞、达尔文和尼采的著作。杰克·伦敦的思想是混杂的。杰克·伦敦为自己早年的冒险经历而自豪,这些丰富的生活经历都成为他以后创作的素材。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杰克·伦敦想要揭露马丁的个人主义的同时,又表达了对他深深的同情。因为他本身既是个人主义者,又是社会主义者。当马丁被小报记者描述为社会主义者,他的女朋友露丝与他分道扬镳后,在街上遇到了姐姐格特露,他的姐姐劝他去别的地方找个工作,他拒绝了,对此他没有给出任何解释。他该如何解释呢?他为自己和自己阶级之间所产生的巨大分歧而惊骇,他无法跨越这条鸿沟去解释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自己尼采式的超人观点和社会主义观点,这种既复杂又矛盾的观点他自己也无法解释。

四、结语

杰克·伦敦在他的半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想要揭露马丁·伊登的个人主义,但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当时的读者和评论家并没有在他的小说中体会到他对个人主义的反驳。相反,他们认为杰克·伦敦美化了个人主义,否定了社会主义。

通过本文的浅析,我们不难发现,杰克·伦敦的信仰既复杂又矛盾。他信仰社会主义,同时又接收了尼采的超人理论,他其实是社会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矛盾共同体。这就是为什么杰克·伦敦意图揭露马丁的个人主义,同时又对他表达了深深的同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