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好莱坞:将重罪越狱熬成励志鸡汤

时间:2024-04-23

畏德

电影和电视总是把逃狱者的成功描绘成一场对决腐败体制的伟大胜利,但现实却告诉我们,越狱并非什么震撼人心的英雄行径,越狱者也并非值得歌颂的勇士。

随着墨西哥大毒枭华金·古斯曼这场世纪越狱各种细节的逐渐曝光,其故事走向越来越朝着好莱坞编剧青睐的方向发展。他在牢房洗澡间的地下开凿出一个通道,并从那里下梯子到达一个长1英里的越狱地道。这条地道功能完备,不仅有通风和照明设备,甚至有辅助摩托车骑行的“铁轨”。

就像6月份纽约上州地区的克林顿监狱越狱事件一样,古斯曼的逃狱不仅让监狱周围的居民陷入恐慌之中,还让当地的监狱管理系统遭受到来自各方的指责和非议。然而那戏剧般的越狱细节,比如刚好只能容纳一人的地道,比如监控摄像头的盲点,以及监狱内部腐败案的冰山一角,却实在难以让人不开始联想到好莱坞最爱的那类型监狱题材作品。

有意思的是,全球的流行文化界一直以来都对越狱题材有一种莫名的执念。从世纪经典《肖申克的救赎》到保罗·纽曼的《铁窗喋血》再到轰动一时的美剧《越狱》——最近有传言出品方福克斯有意要在时隔多年后“复活”这部电视剧。

监狱本来应该是隔绝罪犯和正常社会的高墙禁地,因此不难想象为何这种刺激观众肾上腺并设计出天才罪犯突破重重枷锁重见天日的影视作品会如此“喜闻乐见”。好莱坞的影视作品长期以来将越狱题材视作强有力的票房保证,但潜移默化地将越狱者描绘成一种“被冤屈的”形象,或者是因行侠仗义而入狱的罗宾汉形象。然而这种既定模式却歪曲了事实,甚至导致影视作品和犯罪高手之间的相互“借鉴”和“激励”——好莱坞的越狱作品或许真的在诱导犯罪。

古斯曼这名全球知名的毒枭和大富翁在2014年被捕之前在墨西哥和美国的边境一线走私了天文数字的毒品,包括可卡因、海洛因和冰毒等,打破了毒品走私额的历史纪录。之前的纽约州克林顿监狱两名重犯则因谋杀案而入狱,他们的出逃让周边社区人心惶惶。

然而对大多数的好莱坞编剧来说,罪犯的恐怖一面却很少被写入最终剧本。通常情况下,要策划一桩足以越过高墙的越狱需要的不仅仅是逆天的动手能力,还需要和监狱内的各方都打点好关系。当然按照剧本走向,主人公一定是被冤枉的或是已经“深切悔改”过。《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因为法院误判而在大牢里蹲了17年之久;《铁窗喋血》中,退役老兵卢克因为一桩危害性并不大的蓄意毁坏案而锒铛入狱;《大逃亡》中,主角则根本就是突破纳粹封锁的大英雄。

即使主角是个百分百的罪犯,那他也一定有“人性的闪光之处”。比如《逃出亚卡拉》中的银行抢劫犯弗兰克就被视为勇敢抵抗黑帮主导下恐怖监狱的正义一方;而《战略高手》中的江洋大盗杰克和美丽动人的女警探产生了莫名的情愫;《巴比龙》则着重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详细记录了监狱里的各种酷刑和不人道的监禁方式。

奥尔巴尼大学的犯罪学教授法兰姬·柏力认为,大多数的观众根本没有在高墙内生活的体验,因此“电影和电视中的细节成为他们对监狱的唯一概念。”

越狱犯一般会有“主角光环”,他不仅是无辜入狱的小白兔,还一定会得到监狱内一位智慧长者的指引(摩根·弗里曼最擅长演出的那类型角色)。此外,他还会成为反抗监狱恶霸以及邪恶典狱长的底层英雄,这样一来更加让观众对其产生同情感和代入感。在这种框架体系下,“越狱”成为了走向自由的代名词,并被成功洗白。

“很多烂俗的黑帮电影和恐怖电影都会有老套的桥段,但观众却乐此不疲。这一点套在越狱片上仍然适用。”柏力举例说,不久前的克林顿监狱案虽然真实可信而且罪犯的各种手段十分有料,但不太可能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因为两人本身都是十足的恶棍,不符合观众期待的英雄主义。”

相反的是,好莱坞的编剧想要带有救赎情节和社会效益的越狱片。真实性反而可以被牺牲——反正观众也不可能知道监狱里究竟怎么回事儿。比如网飞的新剧《女子监狱》,这部被认为创造监狱题材新视角的颠覆性作品在主角的故事主线之外,仍然要搭配上“不能忍的烂俗越狱梗”。

由于流行文化对监狱的“莫名脑补”已经到了令人不能忍的地步,目前美国有很多州正在逐渐把代表性的橙色狱服给替换掉。“橙色狱服被时尚界给玩坏了,在新奥尔良简直就满大街都在卖。”柏力说,上世纪经典的美国传统黑白条纹狱服就曾被好莱坞给抄袭到各种影视作品里,比如猫王的那身。“没想到橙色现在也完蛋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