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男子审美标准

时间:2024-05-04

扬州大学文学院

宗白华先生曾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从前建立的儒家伦理纲常已不能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士人们尤其是上层贵族开始追求人性的解放、个性的自由,企图通过品评人物、探讨玄学等途径探索新的人生道路,并由此产生了“形神兼备”这一全新的审美标准,即对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都有所追求。

一、追求容貌仪姿:外在美

(一)肤白如玉

魏晋时期的士人十分欣赏白皙的肤色。《世说新语·容止》第16则云:

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

所谓“麈尾”,乃当时名清谈必备之物,王衍一边畅谈玄理,一边挥动麈尾,可以说是风姿潇洒、仪态动人了。而更引人注目的是他拿着麈尾的手,竟然与玉做的麈尾毫无分别,可以想见他的肤色是多么洁白。从这则故事中,可以看出时人对白皙的肌肤有种超乎寻常的迷恋之情。

将肤白之人喻为珠玉,也是《世说新语》中描绘士人风姿的重要方式。向秀赞美嵇康“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潘岳、夏侯玄并行,“时人谓之连璧”;裴楷天生容颜俊美,“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王济赞美卫阶如“珠玉在侧”,王敦称赞王衍“似珠玉在瓦石间”。孔子《礼记·聘义》曰:“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也。”;《诗经·卫风·淇奥》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见我国文学以玉喻人之传统,既可指人肤色皙,亦可指人温润有德。《容止》篇第16则,王羲之更是赞美杜弘治“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可见,肤白如玉是魏晋士人的审美标准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二)身姿若松

魏晋时期的男子还以身形高大为美,例如“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容止》篇第5则云: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约:‘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山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以甘肃博物馆所藏曹魏骨尺约相当于二十四厘米的标准换算,嵇康的身高达到一米八七。”这个身高在今天看来已经很高,在普遍不高的古人中更是引人注目。历史上的嵇康向来以性格高傲刚直著名,最终因为“薄汤武而非周孔”为司马氏所杀,此则将嵇康比喻为“孤松”,“风姿特秀”、“爽朗清举”,可以说与嵇康坚毅刚强的性格特点不谋而合。“高而徐引”的山下之风则表现出了嵇康潇洒自然、落拓不羁的别样气度。“如玉山之将崩”则是正面描写嵇康身材的巍峨高大,显示出当时人以身材高大为美的审美特点。

《世说新语》在描写士人仪容风姿时还常用对比的手法。《容止》篇第3则云:

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

“蒹葭”即芦苇,形容毛曾貌寝;玉树则是形容夏侯玄容貌俊美。夏侯玄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权臣和美男子,而毛曾之姊虽为皇后,家世却十分低贱,本人亦是相貌粗鄙,与夏侯玄并列,更加凸显了太初的丰神俊貌。“玉树”“玉山”“孤松”等一系列形容人身材高大的词语,也表现出了魏晋士人审美标准中对身“高”的要求。

(三)眸烂似电

俗语云:“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人的神采多由双眼所表现,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无疑会给一个人的外表增色许多。《容止》篇第6则云:

裴令公目王安丰:“眼烂烂如岩下电。”

王安丰即王戎,竹林七贤之一。相传他自幼便十分聪颖,可以直视太阳而不眩晕,难怪裴楷称赞他双眼明亮,如同闪电。这说明,魏晋时期的士人不仅看重人物的仪容外表,还注重其神情之美。相传王戎身材短小,容貌平平,却凭借一双有神的双眼得到了时人的称赞,可见眼神之美也是当时士人审美标准的一项重要内容。

称赞王戎的裴楷也是一位“眸光炯炯”的美男。《容止》篇第10则云:

裴令公有俊容姿,一旦有疾,至困,惠帝使王夷甫往看。裴方向壁卧,闻王使至,强回视之。王出,语人曰:“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精神挺动,体中故小恶。”

“至困”可见裴楷的病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但依旧眸光闪闪,如岩下闪电,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出他出众的精神风貌。明亮的双眼还可以为原本粗陋的面容增添亮色。《容止》篇第37则云:

谢公云:“见林公双眼,黯黯明黑。”

“黯黯”乃双眸明亮之意,谢安是在赞美支道林双眼黝黑明亮,神采非凡。支道林本是东晋著名的高僧,长相十分奇异。《世说新语·排调》第43则记载,王徽之不满支道林神情高傲,问之曰:“若林公须发并全,神情当复胜此不?”意思是他头发胡须皆不齐全。余嘉锡释此则云:“疑道林有齞唇历齿之病”,意思是他豁嘴唇,牙齿不齐全。但支道林并没有因为粗陋的长相而为时人所排斥,反倒受到了一众名士的欢迎,在士林中如鱼得水。这说明当时的士人不仅重视人物的外在之美,还注重其精神内涵。

二、崇尚气韵风度:内在美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名僧支道林,魏晋时期人们所追求的“美姿容”,其实并不只是容貌的美丽,还要有内在的气韵和风度,即“内在美”。这种“内在美”又可以分为“形神兼备”和“形陋神明”两个方面。

(一)形神兼备

《世说新语·企羡》第6则云:

孟昶未达时,家在京口。尝见王恭乘高舆,被鹤氅裘。于时微雪,昶于篱间窥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

王恭是东晋重臣,家世显赫、位高权重。《世说新语·容止》篇中第三十九条赞美他“濯濯如春月柳”,可见他容颜之俊美。孟昶从篱笆间窥得王恭一个背影,就赞叹他“神仙中人”,可见其非凡气度。

同篇第23则还记载了庾亮的故事。苏峻之乱后,温峤和庾亮投奔陶侃求救。此次祸乱是源于苏峻不满庾亮削夺其兵权,故发兵讨伐之。陶侃亦知庾亮罪责难逃,故不愿施以援手。但见到庾亮后,“庾风姿神貌,陶一见便改观。谈宴竟日,爱重顿至。”前后态度之变化,令人大为惊异。由此可见,庾亮的风姿气度的确非同一般,令陶侃改变了原来的主意。

(二)形陋神明

非凡的风度和气韵并非王恭、庾亮这样的美男子所独有,《世说新语》中还有许多“形陋神明”的独特人物。《容止》篇第1则云: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到立床头。既毕,令间谍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崔季珪即崔琰,是曹操重要的下属之一,据说他“身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而曹操“形陋”、“姿貌短小”。使者一眼就看出了曹操才是正主,可谓目光过人。这条专门《容止》一篇首位,可见魏晋士人不仅追求外表美丽,也崇尚内在的风度和气韵。

“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也是“形陋神明”的代表。《容止》篇第13则说他“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可以说是既无高大的身材,亦没有出众的外表。 但这一则并不是在批判他,“悠悠忽忽”是赞美他神态悠闲自在,“土木形骸”则是说他将身体当作土木,不修边幅,赞美他的质朴自然。刘伶作为七贤之一,最著名的要数他喝酒的癖好。如果说阮籍醉酒是为了避祸,他的醉酒则纯粹是为了享受酒的醇美,为了自在潇洒的人生,为了生命本真的探求。这样一个自然淳朴的人,他的美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外表,而是由内而外散发的风度和气韵。

三、结语

魏晋时期是士人思想大变动、大解放的时期,他们不再受到儒家礼法的束缚,转而追求放任纵情的生活,于生命无常、时光易逝中体悟个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继而发展了玄学作为思想意识形态,追求自然本真的生活。在审美标准方面,他们更看重的是人本身的价值,美丽的姿容和非凡的神韵都为他们所重视。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的那样,“‘世说新语时代’尤沉醉于人物的容貌、器识、肉体与精神的美。”总之,这是一个士人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他们提出了“形神并茂”的审美标准,追求人本身的美和价值,因而也显得分外迷人与可贵。

注释

①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M].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②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531.后文所引用《世说新语》原文均出自本书。

③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948.

④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79.

⑤骆玉明.世说新语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72.

⑥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701.

⑦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M].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