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学生文学素养与人文素质的同构——试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的

时间:2024-05-04

■彭雅琴/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文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文学创作、语言交流等方面的文化造诣;而人文素质则是指人在人文方面具备的综合素质。大学语文是高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情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素养与文学素养的同构对于大学语文教育而言也是十分迫切的任务。

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综述

(一)存在问题分析

1、定位模糊

大学语文的相关课程内容繁杂,教学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虽然大学语文常年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作为主体,但缺乏对教材的科学规划,学生无法理解到开设此门课程的重要性。许多大学在语文课程的课时安排具有随意性,更有部分学校干脆取消了课程安排,教学工作难以迈上正轨,更别提教学效率与质量了。

2、特色不突出

高校的语文教材版本各有不同,内容的针对性不强,且存在严重的不配套问题。教材的编写缺乏新意,也没有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导致教师与学生的认识模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部分高校的教材编写由本校的教授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材内容的合理性,但由于教授受到视野的限制,致使教材涵盖的内容单一无法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连接。

3、教学手段单一

高校学生脱离了高中军事化的管制环境,进入到宽松的大学环境中,行动不受限制,但自控能力却很差,上课不认真听讲,考试前临时“抱佛脚”,且注意力大都集中于专业课上,对于语文这种公开课则不予重视,上课的热情不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讲授为主,对课堂纪律得过且过,讲课也过于敷衍,学习效果无法得到保障。

(二)优化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对策分析

1、明确教学定位

高校语文课程应突出“人文性”,忽视“工具性”,明确规划教材内容,将高校的办学宗旨作为教材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选取合适的文学作品,并在数量、难以程度上进行合理的调整。现代语文教材的编写主要包括文与史两种。相关的编排人员需要将两者有效的结合,以史带文展示语文的发展历程,形成系统性的课程体系,进而提升语文教学的灵活性。

2、突出高校的办学特点

由于高校随意开设语文课程,对于教材没有科学的选择,致使语文课程形同虚设。部分高校的教材中古文的比例偏重,这对于理解能力差的学生是十分不利的。只有将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才能够有效的发挥课程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高校应当增设通俗易懂、篇幅短小且感染力强的文章,实现人文素养与文学素养的结合。此外,高校语文课程还应当将写作、朗读与表达等作为教学的重要课题,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出拥有积极三观与爱国主义情怀的综合型人才。

3、改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无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将演讲、辩论、表演等融入到教学工作当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自行组织演讲比赛、撰写发稿等,如此一来,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语文教学水平也有所成效。当代语文教学要切实的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全方位的打造人文环境,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使得语文教学内容更加有韵味。此外,学校还可开办月刊专栏活动,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从而真正的达到大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目的

(一)提高综合能力

文学作品具有鉴赏性,而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形态各异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体味经典作品的内涵,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思维空间,掌握审美评判的方法。语文课程的安排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为目的的,因此在课程中应当融入对于实际生活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形成一种真实感。例如,在《语言功能与陷阱》一课中,教师可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会犯错的现象进行分析,创设教学情境,结合汉语言的特点与优势,使学生找到最为恰当的语言进行阐述,从而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再比如《女孩子的花》一文中,从多个角度诠释女性,教师也可顺着文章的思路,以人物性格为主线,引导学生体会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命运,从而引发学生对自身的思考。文学作品映射出的魅力是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教师需要合理的优化知识体系,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展示多元化的语文知识,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他们的文化素养与人文情怀关乎到国家振兴的大业,因此大学语文弘扬传统文化是刻不容缓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努力的学习语文知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才能够担负起推动国家发展与建设的重任。

(二)提升文明品质

与义务教育重视对德育的培养不同,大学语文更具有人文性。文学作品只是作为一种载体,通过其能够反映出一些社会与文化现象,这些现象才是学生研究的课题。大学语文想要提升品质,就必须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着重文化价值与人文意蕴的熏陶,将以人为本作为教学主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课程的安排应当随着社会的革新实现纵向的发展,加强内容的深度,责无旁贷的肩负起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养成学生的使命感,结合我国全面发展的思想要求,不断的提升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文化通过交流而传播,依靠流传而兴盛,可以说文化是一种交流的结果,封闭式的思想不为人所知,也无法形成系统的文化体系,优秀的文化需要人的认可,因此任何封闭式的思想与文化都无法实现长期的发展。在学习《序二篇》时,教师可结合我国清朝的历史来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加客观的看待西方文化,结合我国清朝闭关锁国的发展史,让学生探析封闭式思想对文化发展的危害,从而使学生了解到每一个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树立起扬长避短、弘扬民族文化的决心,将语文课转化为思想教育课,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修养。

(三)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将语文转化为附有哲理性的句子,并代代相传。中国的儒学文化注重培养人的道德修养,以伦理为教育的核心,这种教育方法促使国人看重道德仁义,形成礼仪之邦,千百年来,世界格局不断的转化与革新,但中国的民族精神与修养却始终未曾改变。这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应当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例如,老子、墨子、韩非子等古代哲学家与思想家,对于我国哲学文化的发展都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讲《论语》一课时,不妨将其他派系的代表人物都例举出来,让学生对每家的思想进行比较,指出其中的差别,并要求学生自行组织派别,进行辩论。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对于文化的理解也有所不同,辩论能够使学生广泛的吸纳他人的意见,并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哲学本来就是引人深思的问题,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人生的思考,并试着挖掘当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形成探究小组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是一本综合性的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课程的革新可以使广大学者真正的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高校应当重视对语文教材的编排,结合本校特色,制定适用的、更能激起学生学习欲望的教学计划。一改被动式的学习状态,使学生能够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