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以河海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为例

时间:2024-05-04

■季 超/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

古典《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简单理解,即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同时培养学生人格品质;“解惑”,即当学生提出疑问时,老师要有效地解决其知识和人生的困惑。“传道”、“解惑”,其内涵与今天所讲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在工科院校中,专业课教师普遍存在着重教书轻育人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甚至歧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1]认知的差异,给工科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带来阻碍。

一、 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长期以来,这一主渠道的发挥主要由5门思政课承担。而专业课教学在工科专业教学体系中所占比重最大,占时最长,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最为直接和深刻,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应在主渠道中发挥出主功能作用。

2017年初,为了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等高校院系率先探索并实施了全员、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精心遴选15门试点课程,覆盖全体本科专业,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体现出思政映射点,同时脱离了思政课理论化、说教化,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出专业课堂育人功能。[3]这股教育教学改革浪潮被誉为“课程思政”,引起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主流媒体的竞相报道。在该行动的推动下,本文拟以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为例,对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进行讨论。

二、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的思想政治内涵

河海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以下简称港航专业)是目前国内开设相关专业院校中最顶尖的办学点之一。该专业以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为导向,以工程素养为主线,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扎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强、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校对专业培养方案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其育人方向与当前几大思想政治教育热点工作紧密联系,涵盖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安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诸多领域。

(二)理想信念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

十八大以来,***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坚定青年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港航专业作为涉海专业之一,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南海岛礁、瓜达尔港、斯里兰卡等建设工程都与该专业校友息息相关。在《走进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课程中,融入这些案例,讲解这些工程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港航校友在其中的贡献成就,引导学生树立理想、明确追求、勇于担当,带领他们紧跟时代、与国同行,把专业学习融入伟大的中国梦,树立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操。

(三)道德品质教育与安全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以诚信建设为重点……提升师生道德素养。”诚信是道德品质教育的重点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港航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中,涉及大量与建设施工相关的内容,如《航道整治》、《海岸工程》、《工程项目管理》等。施工丑闻屡见不鲜,安全事故屡有发生,作为专业教师,可适当关注媒体报道热点,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穿针引线,将施工管理的知识点与道德品质教育和安全教育结合起来,引发学生思考,为今后实际参与工程施工建设时树立一道防火墙。

(四)创新创业教育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强调,“要把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多点突破、纵深推进。”港航专业第三学期开设有《创新思维训练与实践》课程,该课程让学生全面了解创新训练过程,初步掌握专利写作方法,与此同时,该门课还可以承担起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启蒙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增加更多学时,丰富创业方面内容。在其他专业类课程中,任课教师也可结合实际案例,布置开放性的作业,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工科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三点原则

(一)“技以传道”原则

采用“技以传道”的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知识中“道技结合”,会使专业课更富有生机和内涵,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比灌输的教学方式更加自然、和谐。这需要专业教师充分挖掘专业课知识点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实现平稳过渡。

(二)“润物无声”原则

“润物无声”是指要让学生在专业课堂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熏陶和洗礼。这既有将专业课与思政课融合后,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感受、思路、领悟思想政治教育境界,又包括着教师的亲身示范、言传身教,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专业课教师一般为专业领域的权威,受到学生尊重和喜爱,他们的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因素,更容易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产生重大影响。

(三)“过犹不及”原则

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无条件的生拉硬扯,面面俱到,切忌将没有关联性的知识点生搬硬套,贴上思政标签,引发学生反感。与此同时,专业课的主要任务是传授专业知识技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在专业课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应适量适度,谨防喧宾夺主,影响专业教学目标和培养任务的实现。

四、学院在工科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径选择

(一)优化制度

第一,完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应加强党委对学院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研究制定本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计划,建立教学、学工和专业课教师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小组。第二,形成协同机制。要处理好与学校教务处、学工部、宣传部、团委等职能部门的关系,积极寻求协作和政策支持,形成“课程思政”教育合力。第三,优化师资制度。细化专业教师发展方向,明确工作职责,基于专业教师不同发展方向,优先引入“教学为主型”教师,具体实施思政教育实践。第四,建立考评和激励机制。将专业课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实践效果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考评的标准之一,在教师的年度考核、评优奖励、职称评定、职级提升等方面,把“课程思政”工作贡献作为优先条件,予以倾斜和奖励。

(二)思想引导

思想决定行动。学院应从三个方面持续性、多角度地开展“课程思政”宣传工作,对学院教师进行思想引导。第一,纠正认知错位。借助教学例会、系所会议、全院大会等渠道以及点对点的个人谈话等方式,帮助专业课教师在思想上树立“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为专业服务的意识,明确教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第二,加大政策宣传。对学院支持奖励进行适当宣传,引起专业课教师重视,只有思想上重视,实践上才会转变教学理念,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第三,树立先进典型。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先从部分课程入手,取得成功经验后逐步向相关课程拓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绩效奖励、表彰先进等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方式,对“课程思政”建设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进行多方位宣传报道,引发学习热潮,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

(三)教育培训

多数专业教师忙于科研或教学,一般对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很少有系统性研究。首先,学院应组织相关人员前往具有相关经验的高校学习走访,了解成效。其次,可寻求学校相关部门配合,组建由思政专家、教学、学工等组成的思想政治调研小组,调研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再者,定期组织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教师互听互评、集体备课等查摆问题、学习经验,共同探讨并研究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最佳方法,找出专业课程知识点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最后,可聘请思政专家对工科专业老师强化训练,为专业课教师提供优秀案例,丰富教学内涵,增强“课程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四)搭建平台

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学院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分属不同院系和部门,为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应搭建管理教学互动平台,定时开展交流活动,加强三支队伍间的沟通。另一方面,需要为“课程思政”实施主客体间拓展渠道,搭建师生互动平台。通过“学海导航”、“社会实践”、“本科生导师制”等形式,让专业课教师融入学生生活、了解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让思想引领更接地气、更有时效性。

(五)实践提升

在专业课教学中引入思政元素涉及高校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不同院校的现有状况和政策条件各有不同,需进一步结合本院校的教学特点,实事求是地展开“课堂思政”研究。只有通过切实行动去落实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才能以此为基础进行改革和完善,才能打开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创新的窗口,使得工科专业课堂更加富有生机和内涵,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