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网络舆情特征与管理

时间:2024-05-04

■骆红平/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企业、个人及其他各类组织及其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态度。网络舆情是在生成的公共网络空间,社会公众依附网络媒体或各种自媒体形式,立足于各种公共事务、焦点问题、某些带有公共性质的组织或个人问题、政治敏感问题等信息事件,所表达出情绪和态度倾向、观点看法、意见诉求的交汇与综合。

高校网络舆情除具有一般网络舆情的特征外,还因舆情主体特殊性而具有自身特征。在高校特定空间内,高校的主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高校教师及管理人员;二是高校学生。高校教师及管理人员由于自身素养较高、身份职责约束、制度保障和利益诉求畅通,高校教职工在网络舆情中更多扮演的是监控与管理着的角色。因此,笔者认为高校网络舆情主体就是高校学生。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一)群体倾向性

群体倾向性是高校网络舆情最主要、最明显的特征。这一特征是由高校环境和舆情主体特性所决定的。高校学生经历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高校,接受了改革开放高度成熟的社会文化熏陶,他们教育经历相似、年龄相近,身心发展也基本处于同一的阶段,人身阅历也差不多,这就决定了高校学生之间高度的同质化。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在主体相对单纯、人员结构单一的校园中,在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中,他们互相分享资讯与言论,互相引导与回应,相互融合,产生共鸣,部分主体,也易受到集群情绪的影响和催化,逐渐放弃自己的观点而趋同群体情感和价值观,由此聚焦在网络上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具体表现为新媒体时代的裂变传播,通过转发、互动评论等形成短时间内的舆论扩散传播。

(二)自由性与可控性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所有学生都可以自由徜徉在网络中,自主的筛选网络信息,通过QQ、微信、微博、贴吧等各种网络载体发表意见,而且表达更加畅通。加之网络的隐匿性,舆情主体可以隐匿真实身份的环境下,不用太多顾忌,可以畅所欲言。在现实中由于受到客观环境地约束而不便公开自己的观点、情绪也就很容易在网络中表达出来。

高校网络舆情给高校的繁荣发展和校园和谐稳定也带来新的挑战,但较之社会舆情给与政府部门带来的负面影响相比,其程度相对较弱。通过研究和分析之前发生过的高校网络舆情事件,高校网络舆情主体平时除主要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热点等,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发展、学业进步、生活娱乐、就业工作等方面,他们诉求点往往呈现相对单一化特征且容易解决,在一定程度降低了舆情事件的发生或持久发酵;同时高校学生理性认知能力不足,从众心理明显,部分学生寂寞无聊、借题发泄,多具有猎奇心理和娱乐态度等特征。由于他们社会认知相对单一,往往对网络舆情事件表达相对片面,理解深度不够加之网络信心更新迅速、他们的关注点更替较快,老的舆论容易被新的话题所替代;再加上各高校都非常重视网络阵地建设,能够有效地进行舆情干预,所以高校网络舆情相对具有更好可控性。

(三)主观性和多元化

大学科技文化的高地,大学生学识渊博、视野开阔、个性突出、价值观念多元,他们接受新的知识和观点能力较强,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特定敏感事件敢于表达,所以同一事件,高校学生表达就会多元化。由于大学生处在一个生理成熟而心智不够成熟的特殊时期,喜欢标新立异,社会实践经验不足,面对多元经济、政治、文化激荡融合的信息化时代,他们就会根据自己知识和社会经验主观判断,搜集和筛选对自己有利用价值和感兴趣各种网络信息,进而对这些信息进行包装加工,形成一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评判标准或结论。他们对社会焦点事件评价往往具有强烈的个性主观特征。

(四)影响广泛性

作为高等人才培养的高校,有着较高的关注程度,而网络上关于高校的舆论也特别吸引网民的眼球,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其影响具有广泛性特征。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平台运用主要群体之一,他们以互联网平台为工具获得知识、购物、交友的同时更关注自身在网络空间知情权、话语权、表达和监督权。他们积极关注网络舆情信息,更热衷参与其中,表达自己意见、情感、立场,甚至加工信息加以转发传播,从而吸引更多网民关注,加大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范围。

舆情中介性事项指诱发或刺激高校舆情的媒介事项,高校网络舆情中介事项牵涉内容广泛,一般涉及经济、教育、政治、社会、科技、文化、自然、民族等方面。高校学生作为有思想的热血青年,对国家大事和社会焦点问题有比较高的敏感度和责任心,对于事关国家利益、民族情感的事件以及与高校学生切身利益相关事件,往往容易诱发高校网络舆情。

二、 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

(一)建立健全制度,加强教育引导

建立健全舆情管理机制是加强舆情管理的基础和保障,能够有效规范舆情主体和高校正确使用网络平台。高校必须针对网络信息的发布、舆情的管理、舆情预警和危机处置形成切实有效的机制。制度的建立,使各部门工作时有章可依,避免相互推诿,明确了各自职责。

高校在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的同时,也需加强对舆情主体的教育和引导。通过制度约束和正面教育相结合,高校宣传部、学工部、团委应该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生法制教育。思政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也应努力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是非辨别研判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引导学生在互联网面前不能做被“网”住的鱼,而应能成为控制“网”的渔夫。平时工作中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大学生学业、生活、工作、情感中遇到的困惑给与及时的疏导、解决。同时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培养和争取"意见领袖"等网络活跃份子,积极发挥他们正能量引导作用,通过他们来引导网络舆情走向,从而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高校网络舆情氛围,为大学生身也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舆情环境

(二)建设网络阵地,畅通反应渠道

在飞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高校发展的不可或缺一部分,高校师生通过网络可以轻松的完成选课、进行科技创新、文学创作、就业创业,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与外界交往互动,高校必须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并牢牢地占领网络主阵地,始终把握网络战场领导权和话语权。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管理团队,团队成员既要有能够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本内容,对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能够做出客观而又公正的评价、敢于“发声”、具有道德底线和责任意识等素质;又要具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可以创建设计专题网站、维护网站安全、防止病毒入侵,可以监管整个校园网络,并能及时发现危险源,及时发布最新消息,锁定目标,并且还应该具有网络道德和对网络信息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等素质。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爆发基本都和舆情主体话语权缺失或诉求等不到解决有着极大关联。当代大学生希望生活在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期待一种被人尊重平等、没有约束的开放的互动对话机制的出现。一旦大学生群体对涉及自身切身利益或关乎社会的热点等敏感话题表达渠道不畅通时,就极有可能通过互联网来争取话语权,利用各种自媒体将这种不满情绪进行毫无顾忌的宣泄。高校制定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时,要科学民主,既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又要以生为本。高校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坚决杜绝不公平、不公正等现象,当学生有疑议时,要第一时间做好解释工作,碰到特殊情况要及时协调沟通,做好人文关怀。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建立新的互动对话载体,比如开通高校职能部门官方微博和学生公共事务中心,建设拥有管理权的贴吧,让学生的诉求和关乎自身利益和发展、社会焦点敏感话等有表达场所。这样能以疏为主,实时监控,干预要到位,应对及时,最大限度把舆情发生率控制到最低。在管理和应对舆情危机时,应充分考虑舆情主体在舆情危机中的重要地位,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话语权。

(三)运用科技技术,实施舆情监控

网络舆情有其自身的成长规律,信息在网络平台上的发布,是网络舆情信息的生成和传播的源头,网络信息源千头万绪,很多信息涉及虚假和捏造,但传播效果却真假难辨,造成了一定是事实上的网络舆论乱象。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演变则主要发生在网络信息的互动和传播过程中。因此,工作中对网络信息的发布、信息的传播进行严密实时的监控和研判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舆情监测员指导各类群主、贴吧吧主等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也可以教育引导学生,发现舆情及时反馈。当然各种信息成万上亿,如果仅靠人工监测或盲目检索,不仅难以捕获有用信息,还浪费人力、物力。运用数据库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关键词的确定,挖掘统计信息相关数据,通过相关技术可以锁定舆情主体“领袖”,在加强引导教育,使舆情由形成期直接走向衰减期。

高校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组成部分,是社会舆论的关注焦点,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重要阵地,研究和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掌握高校网络舆情的成长规律,加强网络平台管理,对大学生的三观引导,高校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及高校管理工作水平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