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双语词典编纂中动物类比喻习语的翻译

时间:2024-05-04

/常州工学院

双语词典中有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习语,它一般结构固定,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而又寓意丰富。对习语范围的界定一直是语言学界的一大难题。骆世平对专家学者的定义进行了归纳:习语是结构相对固定的词组或短句,它的意义不是其构成词各意义的简单相加。习语的恰当运用能给语言增添色彩,却给双语词典编纂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正因为习语文化背景知识丰富、民族特色鲜明、内涵深刻,不可望文生义,再加上双语词典中通常没有上下文,编纂者在进行习语翻译时往往困难重重。英语习语中最为常见的修辞手法是比喻,而比喻习语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以动物为喻体的习语。本文选取了《新时代英汉大词典》(以下简称《新时代》)中的动物类比喻习语,以具体分析双语词典编纂中习语的翻译策略问题。

一、习语的翻译

在双语词典中,习语占有很重要的篇幅。编纂者在进行习语翻译时,首先需要掌握习语的句式结构、修辞手法、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其次,要对英汉习语有全方位的了解,并将英汉习语进行全面的比较,注意总结两者之间的异同;最后,在翻译时既要将习语内涵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又要注意兼顾原文的语言特色、修辞手法以及文化背景等。

在进行英语习语汉译时,最理想的状态是找到完全对应的汉语习语,然而能用同义汉语习语套用的情况是可遇不可求的。同时,编纂者在同义汉语套用时,要充分理解英汉习语的内涵,注意不能望文生义,以免造成翻译错误。编纂者在进行翻译时,一般首先采用直译的手法,以如实反映原文的思想内容。大多数习语都具有丰富的引申义,编纂者就需要加上意译,以向读者清晰阐释原文的内涵。有些习语出自典故或带有特殊的文化背景,译者需要为这样富有民族特色的习语配上加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曾东京指出,英语成语汉译的原则应为:能直译的一律直译;能直译而又有引申义的,应直译加意译;直译或意译后在理解上易产生歧义或费解之处的,应采取加注的方法。

二、比喻习语的翻译

比喻是英语中最为广泛运用的修辞手法,在英语习语中也是最为常见的修辞手法。骆世平指出,比喻的功能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物体形象把人们的认识引导到抽象的范畴,即它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由比喻而产生的习语被称为比喻习语。根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英语比喻中最常用的两个种类为明喻与隐喻。不管明喻还是隐喻,都是利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或浅显通俗的道理打比方来表达比较深奥的道理,比喻习语也是如此。

诚如李鑫华所说,特别在一些习语上,要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与英汉语表达上的不同,这些都是严谨的科学问题,不能随意更改的,即要注意习语汉译的严肃性。当各民族的人们在观察同一事物时产生了相同的认识与感受,那么创造出来的习语的喻体也会比较相近,这时宜采用直译的手法。当英汉语赋予不同的喻体以同一内涵,也能采用直译的方法,但要注意有时根据需要宜替换喻体。有些喻体和喻意是英语中独有的,这时直译会令读者感到费解,译者就需要换用意译的方法。还有一些比喻习语带有特有的文化色彩或出自典故,编纂者则需要加注,将习语的意义和文化背景知识完整地呈现给读者。

三、动物类比喻习语的翻译

在大千世界之中,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人们通过生产与生活实践创造了许多与动物有关的习语。可见动物不仅为人类生活做出了贡献,而且还大大地丰富的人类的语言。动物们形态各异,特点鲜明,人们很喜欢在习语中用它们来比喻人或物的特性。在面对习语中不同的对应情况时,双语词典编纂者要区别对待,适时调整翻译策略。以下选取《新时代》中动物类比喻习语以作具体分析,按照所采用的比喻形象的不同,主要分为喻体的基本对应、部分对应和基本不对应三种情况。

(一)基本对应

基本对应指的是在英汉语中动物类喻体的意义基本一致。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是各民族对一些动物特征的理解却形成了共识,则赋予这些动物喻体相近的内涵。罗峰认为,汉语和英语从动物的基本属性角度出发使用动物名称时,其文化内涵往往相同。如:

①fish in troubled waters 浑水摸鱼,趁火打劫

本习语在形式与内容上都与汉语成语“浑水摸鱼”(比喻乘混乱的时候从中捞取利益)十分匹配。然而,该习语原义为 to try to win an advantage from a difficult situation or from someone else’s problems,《新时代》添加了意译“趁火打劫”(比喻趁人之危谋取私利),使汉译与原文更加对应,释义更加圆满。

②like a fish out of water如鱼离水;感到生疏(或不适应)

很显然,该习语改编自汉语成语“如鱼得水”(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仅仅一个字的改动,既表达简洁,又方便读者由熟悉的汉语成语推断出英语习语的内涵。再加上后补的意译,使译文更加完善。

但是若不注意细节,就容易造成翻译时的误差。如:

③set the wolf to keep the sheep引狼入室,叫狼看羊

首先,按照先直译后意译的排列顺序,该译文两个词语颠倒。其次,汉语成语“引狼入室”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而原文中并无“引入内部”的含义,因此这两个习语并非完全对应。笔者建议更应将“引狼入室”放在释义的后半部,起到供读者参考的作用。

④have/get ants in one’s pants 坐立不安,焦躁不安;跃跃欲试

该习语无直译,削弱了读者对原文比喻的理解。另外,本习语原义为to not be able to keep still because you are very excited or worried about something,而汉语成语“跃跃欲试”则形容急切地想试试,与原文相去甚远,编纂者需要重新斟酌。

(二)部分对应

部分对应指不同的动物喻体在英汉语中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内涵。这样的习语在双语词典中比比皆是。杨才元曾提到,在习语翻译中,一般要求译者首先要忠实地译出原习语的意义,其次要尽可能保持原习语中的形象以及民族、地方色彩。因此,译者在直译部分可以转换原习语中的形象,采用汉语中约定俗成的喻体。这样虽然更换了形象,却能忠实地表达原习语的意义,而且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同时,编纂者也提供意译,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习语的弦外之音。如:

⑤throw…to the wolves将……送入虎口,置……于危险的境地;把……当牺牲品

⑥like a cat on hot bricks/on a hot tin roof像热锅上的蚂蚁,局促不安,如坐针毡

⑦break a butterfly on/upon the wheel 杀鸡用牛刀,小题大做,瞎费力气

值得注意的是,英汉习语有时在字面上看似有些共同之处,但实际用法却各不相同。编纂者翻译时既要求同,又要存异,否则很容易犯错误。如:

⑧drink like a fish:大喝,牛饮

乍一看,读者很容易把该习语当成与汉语词语“牛饮”形成部分对应,因为看似意义相同,只是喻体不同。然而,该习语实义为to drink too much alcohol,不管“大喝”,还是“牛饮”,既没有反映出饮酒过量(too much),也没有指明饮用的对象(alcohol)。

(三)基本不对应

基本不对应指的是在英汉语中动物喻体的内涵基本无相同之处。由于生长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不同,英语中有些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在汉语中是没有的。在这种对应词空缺的情况下,一般采用意译的手法。

⑨a fly on the walls未被发现的观察者,隐秘的洞察者

⑩a frog in sb’s/ the throat嘶哑的嗓音;轻度咽喉炎

除此之外,动物类比喻习语中还有少量动物喻体在中国没有,也同样采用意译的手法。如: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文化差异,在遇到这类英语习语时,常常需要加注,以帮助读者了解习语的背景、典故、使用场合等。如:

有时,不加注会造成理解困难,如:

柴郡猫(Cheshire cat)是英国作家路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 1832-1898)创作的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记》(Alice’s Adventure in Wonderland)中的虚构角色,形象是一只咧着嘴笑的猫。很显然,如果读者对Cheshire cat 一无所知,对整个习语的含义肯定也是无法理解的。编纂者有必要对该习语作适当加注,否则就会给读者造成理解困难。

翻译本身并非一件易事,习语翻译更是双语词典编纂中的难点之一。有学者强调,在翻译英语习语的过程中,译者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尽量保持习语生动形象、联想丰富的修辞效果。本文的分析表明,要达到如此高的要求,双语词典编纂者必须在确认原语的基础上,排除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干扰,将英语习语的本质内容忠实地传达给读者,还要反复地校改译文以提高其质量。只有这样,双语词典编纂者才有可能为读者奉献出高质量的辞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