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吉林省青年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4-05-04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的提出及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步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吉林省高校担负着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使命,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为了更好地了解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本课题组对吉林农业大学、长春大学、吉林工商学院、东北电力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七所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情况展开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抽样调查对象涉及到长春地区和吉林地区;层次上涉及到本科、高职;各院校性质涉及到理工、农林、医学、师范、经济管理;专业涉及理工类、人文类、经管类、农林类、医学类等。本次调查共发放600份,回收560份,全部有效。调查兼顾性别比例,涉及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覆盖面比较广泛,能够相对全面反映大学生们的创新创业现状。

一、吉林省青年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是教育大省,具有十分雄厚的高等教育资源。但吉林省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率不足2%,其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不容乐观。

(一)对创新创业的重视不够

目前,吉林省部分高校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的本质,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系统的培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仅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或流于形式,或受众面小,没有真正达到全面提升全体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拓展的终极目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创业认知存在偏差,对创新创业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自主创业人数少。

(二)创新创业体系不健全

由于现行文件中没有明确规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标准,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标准也不够明确,可操作性差。各高校在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基本以选修课形式为主,课程门数及学时较少,创新创业教材支撑不足,实践课程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脱节、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等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亟待规划与建设。

(三)创新创业相关人力配置不足

目前吉林省各高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构成较为复杂,有学科专业教师、创业就业教学管理人员、学生口书记及辅导员等,专职从事创新创业教学工作的教师极少,大多数教师承担创新创业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着不同的工作任务,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混乱,教学效果参差不齐,专业性不强等问题。而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普通的专业教育,对教师的能力、经验和素质均有特殊的要求,现有师资本身就缺乏创业经验,更无法对学生创新创业进行实际指导,无法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要求。

(四)创新创业外界环境欠缺

大学生创新创业,离不开外界环境的支持和帮助,但当前的社会环境和相关政策影响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开展的积极性。首先,政府出台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不够系统、完善,可操作性差;大学生创新创业优惠政策普及面小,且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学生对政策认同度低,受益人数很少。其次,缺乏来自社会、企业、家庭等的理解和支持。

(五)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淡薄

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有待加强。各高校从学校主管部门到教师,没有给学生很好地营造一种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没有给学生传递更多关于创新创业方面的信息,校园宣传途径少且力度不够。

二、加强吉林省青年创新创业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强化创新创业意识

变适应性教育为创造性教育,用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育人的全过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大学生开展的一项教育活动,如何将教育成果转变为产能、将创新创业思想精髓融入到学生今后发展的全过程,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识、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这些质的转变,就需要社会、高校以至于每个家庭树立起健康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二)深化改革,构建创新创业体系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高校必须要深化教育改革,构建系统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一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纳入全校人才培养方案。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二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调整课程设置, 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制度,适当开设网络课程。三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建设,深入开发具有学校特点和专业、行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四是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高校要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与课堂学习进行置换。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业。五是,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资源建设与使用;建设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模拟、创业实践平台。支持高校充分利用和依托现有条件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六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相关学科专业教师通过培训转型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积极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和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一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任务。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将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作为教师职称评审和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七是,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各高校组织成立各种创新创业学生社团,积极举办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创业沙龙、论谈等,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宣传力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软环境。

(三)加强政策引导,保障创新创业成效

吉林省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和服务职能,在保障服务方面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有效组织和管理,切实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首先,制定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制度和政策。诸如税收减免、免息贷款等,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相关政策成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其次,完善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要尽快制定出台规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及其具体的实施细则,确保高校创新创业活动有法可依,从根本上保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稳定、健康、快速发展。最后,建立多渠道创新创业的基金来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有限,要积极吸收风险投资、发动民间协会和慈善组织或公益性基金会筹集资金,广泛争取各类资金支持,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

(四)完善社会支撑,服务青年创新创业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支援体系结构庞大,涉及很多的利益相关者,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构建。吉林省社会各界要在国家和吉林省政策引导下,齐心协力助力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各级各类社会组织要积极帮扶大学生创新创业,在理念、技术、管理上予以支持和帮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并优先向大学生创业项目投资,中小微企业扶持基金与青年创业引领计划公益扶持基金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应首选大学生创业群体。吉林省共青团要充分发挥先锋作用,创建创新创业网络信息共享与交流平台,营造活跃的创新创业社会氛围。吉林省新闻媒体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舆论正向引导,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发挥媒体力量,传播社会责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