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民族文物保管工作的点滴思考

时间:2024-05-04

/四川博物院

文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人类创造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古代、近代乃至现代的物质文化遗存的总称”[1]。广义的民族文物是指“从民族产生至今各族所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实物资料,其中包括考古发掘品、传世文物和近现代的民族文物”。狭义的民族文物是指“近现代各民族所使用的文物”[2]。文物法中将文物年代的下限定为现当代,因此以近现代为主的民族文物成为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收藏、保护、研究的对象。

对比历史文物、考古出土文物和汉族文物的保管保护工作,少数民族文物的保护管理缺乏相应的专业标准和理论支撑,特别是地区性的民族文物保护研究十分不足。

一、科学分类是民族文物保管的前提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也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彝、藏、羌、苗、回、土家等14个世居少数民族。四川少数民族文物反映了四川各族人民在不同时期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四川博物院展示区域文化的代表性藏品。民族文物由于其特有的属性、不可再生性,以及文化的多样性等原因,要真正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检方便”二十四字方针,首要任务便是对其进行科学分类。

民族文物和历史文物一样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各个博物馆根据本馆的收藏情况依照不同原则对民族文物进行分类管理。四川博物院收藏的民族文物以四川省内聚居的少数民族文物为主,其中藏、羌、彝三个民族的文物占了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基于民族文物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差异性和同一性,本着“科学管理,方面使用”的原则,四川博物院民族类文物采取复合分类法。首先按照族别分类,将每一个民族的文物分成不同的大类,各建立一个分类账,有多少个民族就有多少个分类账,这对于族别多的博物馆较为合适。不同民族的文物以及文物的组合都传达着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信息和族群符号,族别分类能更好地反映出不同民族典型的文化形态特征。其次,在大类下,按照文物用途的不同再进行划分,分为生活用品类、生产工具类、工艺品类、服饰类、乐器类、书籍类、兵器类等。通过这样的分类,方便文物的整理研究和展览使用。第三,按照文物质地再进行细分。从藏品保护角度出发,把相同或相近质地的文物放置在一起,创造适合其保存的环境,是延长文物寿命的必要手段。文物的分类不能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方法,应在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指导下,对少数民族文物进行灵活处置。民族类文物和其他文物一样有级别高低之分,可将其进行统一归类摆放,确保珍贵文物和重点文物的安全。

二、典藏规范是民族文物保管的重中之重

民族文物保管基本内容包含文物管理和文物保护,文物管理是通过法规计划、制度规范等系统指导业务操作。健全的保管制度和典藏规范是民族文物安全以及工作成效的保障,科学合理的制度是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也是在失误中吸取的教训所换来的,科学合理的制度是与时俱进的,能够随着环境而改变,并能针对不同情况提出有效的措施。民族文物从征集、接收、登编、入库、排架、提用到修复等一系列典藏行为都应该遵循制度规范。

四川博物院作为综合性博物馆在民族文物的收藏保管上十分关注其历史的沿革和它代表的文化符号,重视文物账目的登录和使用。一套完整、准确的藏品登记账簿是全面科学妥善保管藏品的关键。保管员根据每件民族文物的《入库凭证》登入《总账》和《分类账》。《总账》和《分类账》记录此件文物基本信息,包括文物名称、来源、年代、质地、级别、数量、类别、序号等。另外为每件文物制作一张卡片,上面增加了征集的方式、基本特征、完残情况等等信息,特别记载了此件文物的现时存放地点,如存放于哪个库房、哪个柜子、柜中的哪一格或哪个抽屉等等,形成完整的文物档案。通过《总账》可以掌握本馆的民族文物数量,通过《分类账》可以对某一民族文物的基本情况有个大致了解,再通过查询卡片可以知道文物的源流,并能快速找到文物的具体方位。登记前要为每件文物编号,登记后要确保账、卡、凭单上的信息一致、准确无误。藏品入库首先要点交,办理入库交接手续,对藏品进行消毒杀菌处理,然后根据卡片方位进行排架。由于保管工作专业性强、涉及的学科较多,责任重大,因此四川博物院民族文物保管设立双人双岗制。根据文物分类原则以及本身质地、类别、等级不同,保护条件、方法也会有所区别。保管员定期入库检查和检测,当发现文物出现机理变化或病害时,及时上报、联系文保中心进行修复。

文物的典藏规范涵盖民族文物保管在内的全部文物工作所有内容,完善典藏规范是民族文物保管的重中之重。根据实际工作的经验和民族文物的特性,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典藏规范进行扩充:第一,对民族文物工作专业范围予以准确定义;第二,更新民族文物登录的流程,特别要细化民族文物登记内容的指标,除了确定文物基本信息外,对民族文物地区属性、时代属性、使用方式、存续状态等动态情况也需要做跟踪记录,突出民族文物的特色;第三,加强对民族文物图片、档案等资料的制度化管理,探索既符合产权保护要求,又有助于宣传教育的途径。

三、科学技术是提高民族文物保管效率的有效手段

文物保护主要是研究环境对文物的影响,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防火、防盗,防止文物藏品的劣化损毁。加强藏品安全的防护措施,研究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是拓展民族文物保护和利用途径的有效手段。文物库房的环境直接影响文物的保护,库房的建设应考虑到防潮、防尘、防止光线直接照射,库房内墙壁的装修应选择吸湿性好的材料,不要在墙上刷油漆或贴壁纸,以防雨季气温下降时结露,增加室内湿度。四川博物院民族文物库房没有达到现代博物馆库房保管条件,没有恒温恒湿。在常年湿热多雨的成都地区,控制温湿度成为了民族文物保护的首要任务。民族文物库房开间大,安装了两台空调机和除湿机,帮助大环境的通风、控温和除湿。库房内没有窗户,避开了自然光的直接照射,使用LED灯,节能环保,并在灯外应附加一个玻璃罩,涂紫外线吸收剂,有效地防止紫外线对有机质地文物的破坏。

四川少数民族喜用竹木漆器,如竹筐、竹篓、竹笠、竹雕,乐器里有芦笙、箫、笛等。这类文物入藏前多为日用器,有的沾有油渍和污垢,在保存过程中易长霉和生虫,加上湿热的气候,给保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日常保管中,专业人员会对这类文物进行定期清洗,祛除污垢。如发现害虫蛀蚀,便喷洒一些熏蒸药物,放入密封袋中,待害虫除尽,再将器物重新归回原位。

四川博物院民族文物中有许多丝织品和毛皮制品,如藏族的羊皮袍、土家族的西兰卡普、彝族的披肩、羌族的麻布长衫等,从面料到制作多由手工完成,属于有机物。平日将这类文物放入较密闭的抽屉柜,使用干燥剂,保持阴凉干燥。成都气候温暖潮湿,害虫和霉菌的繁殖速度更快,保持大环境的温湿度平衡较为困难,因此多采取小环境控制方法。对于未发生霉变虫蛀的丝织物和毛皮制品采用无氧微环境控制,使用RP材料对文物进行脱氧、防潮、防腐、除虫、防霉和延缓光老化。对于生霉的丝织物和毛皮制品不能用水清洗,应使用消毒机及时消毒杀虫,再根据材质采用不用的处理方法祛除病害。

民族文物异常丰富,由于质地和流传情况不同,文物大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因此,建立文物技术保护理念,运用文物保护技术对民族文物进行保护尤为必要。通过预防性保护措施,着重环境与文物材质关系的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修复方案,探索适合本馆民族文物保管的模式。

四、结语

民族文物是重要的文化遗产,见证着各少数民族之间长期以来和睦相处,共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光辉历程。新中国成立以后,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文物保护体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族风俗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传统正在消失,民族文物收藏保护迫在眉睫。只有加快民族文物保护法规的建设,增强民族文物保管理论研究,培养民族文物保管专业人员,完善民族文物典藏体系,才能让民族文物保管工作健康发展,让彰显民族精神、记录多元共融的文物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