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呼兰河传》中的“荒凉”意象

时间:2024-05-04

■/

《呼兰河传》是被视为最不像小说的小说,因而对萧红小说创作中的审美意蕴的解读被大大的削减,“萧红的主要价值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她写了抗日或继承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国民性批判传统,她有着与鲁迅不同的关怀。”对作品中各色生命的剖析和审视,就会发现力透纸背的“荒凉”,这种荒凉融合入了萧红个人身世的悲凉,浸透着生活中的悲剧气息。

一、喧街闹巷背后的“荒凉”

《呼兰河传》由七节篇章构成,作者却用两节的笔墨来描绘呼兰河小城的风土人情,从民俗和文化意蕴角度向我们展现了呼兰河小城的总体风貌。小城里的人听天由命,用最原始的意识心态和精神状态生活着,没有地位和尊严,展现了故乡小城人们的寂寞无聊的死和浑浑噩噩的死,从较为奇特的审美视角出发对故乡小城中人们的荒凉世界进行了细致深刻的诠释。小说中的场景无色泽被暗淡和无光所笼罩,这类场景与麻木愚昧、听天由命的乡民及落后沉滞的小城组成了一个混沌的整体,从侧面来体现故乡人民的盲目和愚昧,精神上的孤独和困顿。因而使读者感受到热闹下藏匿的荒凉,喧嚣下渗透的沉寂。

整部小说的叙事较为散淡,人物叙述及故事描述都是零碎的、片段式的。作者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来描绘呼兰河传的民俗民风,呼兰河小城中的人民只有在这里才能寻找到自身存在的理由和乐趣。小城乡民依靠着与生俱来的盲目与坚韧,简单麻木地承受着来自外界的压迫和困顿,现实世界、人情社会对他们来说有着难以言说的无奈,对生命只是漠然的态度。人不知生为何物也不知为何而生,只是逆来顺受麻木不仁地活着,喧嚣的背后是一个个孤独又寂寞的灵魂。

人们展开各种守旧的封建活动,从表层的热闹透视过去,乡民身上的荒凉和孤独在整个小城弥漫开来,忧伤的情绪、混沌的画面使我们无时无刻不被那凉意所袭击:“这唱的词调,混合的鼓声,从几十丈远的地方传来,实在是冷森森的,越听就越悲凉。”小说中的封建活动场景将民众身上的荒凉意蕴表现得极其透彻,将民众灵魂深处的荒凉一点一点的唤醒并扩散,蔓延到他们的每一根神经。或许就在荒凉延伸的那一刻,这些乡民才会回想自己的一生,或喜或悲,或苦或甜。这热闹与喧嚣背后却是裸露地荒原的事实,民众心底里是渴望新鲜的,但生活的本能却阻止他们想要去改变。小城中的人们对一切新鲜事物都会进行合乎规矩的处理,最后实现封杀和排挤的目的,在生命意识形态上有着与生俱来的愚昧。

二、个体生命背后的“荒凉”

这个小城住着没有经济实力、没有社会地位、没有话语权的镇民,个体对生命价值没有任何念想,个体的生命满是荒芜和空缺。每一个人不仅要承受来自他人的轻贱和漠视,还要处于被嘲笑和被迫害的窘境,若有人反抗,便会遭受来自众人的挤压和封杀。小团圆媳妇、王大姐、有二伯等人的故事,显示了生命个体命运的不幸,被愚昧乡民在精神上摧残、迫害。小说后几节重点描绘了小团圆媳妇和王姑娘由有到无的鲜活生命历程,接下来就以这两位女性为主,探究个体生命背后的“荒凉”。

首先是小团圆媳妇,实为十二岁的年纪却被宣扬为十四岁,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生性乐观的小姑娘。拥有最美丽的年华及茁壮,天性烂漫,对生命本能充满渴望和憧憬。但这些闪光点或是鲜活的力量却是引来非议、招来折磨改造的理由,被婆婆规训打出毛病,又被庸医百般折磨、摧残,终于在怜悯痴傻的状态中离去,通过周围人的表现和话语来揭示生命的一文不值。

被冷漠相对的还有王姑娘,她本是周围人眼里“带点福相”的好姑娘,但当她出乎意料地与冯歪嘴子相爱并结合时,先前的好言好语瞬间烟消云散,人们开始用不堪的言语攻击这个勇敢追爱的女子。在人言可畏的世界里,王姑娘一点一点地被消磨以致死亡。

小城中生命个体的荒凉是被封建思想腐蚀的人们又用自己的枷锁去迫害其他人,将满是创伤的双手伸向一个个鲜活美好的生命。病态的心理及过激的行为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真切的存在着,逐渐习惯了变态心理,荒凉感萌生并蔓延在整个小城中。

三、结语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全民族抗战的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里叙写的“回忆寂寞小城”的童年见闻生活。小说前半部分描绘了呼兰河人在悲凉生活中寂寞而自慰的心情,在封建活动中悲欢交错的情感;后半部分表面上是在穷苦人民的经历和生活,实在写他们如何为击退寒冷而悲哀地歌唱,那唱好像含着泪在笑似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