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栾 喆/中央民族大学
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多为“主语+谓语、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中心语+补语”,但在人们的日常言语交际和文学作品中,会出现大量具有超常语序的句型,语法学界称之为“变式句”或“倒装句”。曾经山东人爱说倒装句话题大热。其实不管在什么地区,在人们的日常口语交际中,人们经常使用倒装句,并且在文学作品中,倒装句也经常出现,可见,倒装句在现代汉语的运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立足于语用的视角,从口语中的倒装句和文学语言中的倒装句两个方面着手,谈汉语倒装句的语用功能。
根据不同的条件,汉语的倒装句可有不同的划分。倒装句可分为全倒装和部分倒装,例如:“真是太厉害了,这个人!”这句话属于全倒装,整个动词短语全部放置在主语的前面。再例如“上街去吧,带着孩子!”这句话属于部分倒装,因为主语前面?
根据汉语的特点,倒装句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1)主语倒装。如:“快说吧,你!”
(2)修饰语倒装。如:“一个小时了,都。”
(3)宾语倒装。如:“那个人住这里,据说。”
(4)补语倒装。如:“都岔气了,笑得。”
(5)连谓结构倒装。如:“吃点饭,到食堂。”
陆俭明认为倒装句是结构“移位”的结果,不仅仅是特定句子成分的单向移动,而是两成分间的移位。陆俭明立足于结构主义总结了倒装句的四个特点:(1)重音落在句首,移位部分往往轻读;(2)语义中心在句首;(3)倒装部分可以再移位,且语义保持不变;(4)感叹词通常在句首部分后,不会出现于移位部分后。除了这四点,倒装句的特点还有:所有的倒装成分都可以在不改变句式及基本意义的条件下还原到原位,范晓认为,句子中语序发生变化,意味着成分的位置要移动,所以一般称为移位。成分的移位有两种,一种是“倒装移位”,另一种是“非倒装移位”,而倒装移位是同一种句子类型内部成分的语序变易,所以成分倒装后句型不变,倒装移位构成的句子是变式句。那未经过移位的句子便是常式句;倒装句中,倒装成分和句子其他成分之间都是用逗号隔开的。但是陆俭明认为“语义中心在句首”的看法似乎太过绝对,语言使用者将一句话正常的语序打乱,将想要传达的重要信息改变语序,以引起受话人的注意,有时说话人急于说出一句话的重点内容,将信息焦点落在前置成分上,后置部分不做强调,是对前置部分的解释补充,但有时说话人也会将信息焦点也会落在后置成分上,强调后置的内容,这在日常交际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出现,比如说:“吃了吗,你?”我们一般会把焦点落在“吃了吗”上,回答可以是“吃了”或“还没吃”,但如果是说话人已经知道了受话人一家已经吃过饭,但不确定受话人吃过没有,那焦点就要落在后置成分“你”上了,回答可以是“我还没吃,我父母已经吃过了”或“我也已经吃过了”,这个问题在第二部分中还会涉及到。
在日常交谈中,话语一般会采用正常语序,正常语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语序,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直接映照其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语言成分的次序与物理经验次序或对事物的认知次序是平行的”。但有时说话人会把句子中准备作为信息中心的成分从其他成分中分离出来,移至句子的句首或句末,以达到突出强调的作用。举例如下:
(1)“去了吗,他们?” 说话人急于想知道他们去了与否,会将“去了吗”提前,以引起受话人的注意。
(2)“怎么了,你?” 当一个人面露难色,另一人急于想知道他的情况,会将“你怎么了?”中的“怎么了”提前,说“怎么了,你?”
(3)“我吃饭了,先。” 两人交谈甚欢,其中有一人要去吃饭,他可能会将“我先去吃饭了。”中的“先”后移,说“我吃饭去了,先。”通过倒装句式,告诉对方他要离开。
(4)甲:今天都上课好久了,老师还没来。
乙:怎么了?
甲:后来老师来了,快下课的时候。
乙:怎么那时才来?
甲:老师说有点事,所以来晚了。
在这组对话中,甲说的“后来老师来了,快下课的时候”,采用了倒装句式,从后面与乙的对话中得知后置成分是信息焦点,是甲想要强调的信息,甲用倒装句式引起了乙的注意。
焦点对比功能是通过对比两个倒装句的信息焦点,以突出语篇的焦点。
例如:甲:昨天奥运会摔跤比赛你看了吗?
乙:没有,怎么了?
甲:比赛结束后两个选手都哭了。
乙:怎么都哭了?
甲:一个赢了哭了,激动地。
乙:那个呢?
甲:那个输了哭了,伤心地。
两个倒装句体现了两名选手结果的巨大反差对比。将“激动地”与“伤心地”后置,突出了同样是哭了的两人,哭原因的巨大反差。在文学作品中,同样也会出现这样的倒装句式,作者将相对的两个焦点前置或后置,突出强调它们的反差,让读者更直观地看出两者的不同。所以文学作品中的焦点对比功能在第二部分便不再说明。
在给小朋友讲故事时,为了引起小朋友的注意,我们时常会采用倒装句式,比如,“突然跑出来了——一只小花猫。”这样说会使小朋友在头脑中主动地思考到底是谁跑出来,采用常式句“一只小花猫突然跑出来了”,会使小朋友们由听倒装句时主动地思考变为被动地接受。所以采用倒装的句式可以为听话者设置悬念,使对话更加有趣。
交际的内容总是从旧到新,从未知到已知,倒装句式调整了常式句的语序,会使上下文内容衔接得更加紧密。
例如:A1:明年我们一定要去旅行,去南方。
B1:我想去云南。
A2:去云南,明年就去。
B2:明年,谁说得准啊。
A3:说得准,我就行了。
B3:真当自己说得准啊,你!
A4:说准了,明年真去,去云南。
这一段对话七个句子,有六个是倒装句式,对话的新信息差不多都是由倒装句的后置部分引入的,后面句子的前置部分紧跟着前一句的后半部分,使对话内容衔接紧密,语义连贯、流畅。
交际不同于写作,说话人与受话人是同步的,对话时是连贯、流畅的,所以有时人们在交谈的过程中思考有空缺,先想到的是一句话的后半句,继而再想到一句话的前半句,所以这时人们会先说先想到的内容,然后再补充上后来想到的内容。在交际过程中,虽然语句语序是倒置的,但这并不会影响人们对说话人想要表达意思的理解。
和口语中采用倒装句的意图相同,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出于语用表达的需要,有时将一句话中的焦点置于句首,或置于句末,从而实现焦点分离突出的作用。
例如:(1)她一手提着竹篮,内有一个破碗,空的。(鲁迅《祝福》)
(2)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鲁迅《伤逝》)
这两个句子分别是定语、状语倒装,将其放于,目的是强调它们。(1)句中其常式句应为“内有一个空的破碗”,但鲁迅却将“空的”择出放于句末,让其成为这句话的焦点,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祥林嫂的一无所有和落魄境遇,在这里,倒装句确实比常式句更有触动力。(2)中“为子君,为自己”本是“写”的状语,然而鲁迅将其倒装,将“写”的目的放于句末,成为这句话的焦点,突出强调了写的目的和动机。
在文学作品中,不同的句式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作者们会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句式。
例如:(1)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2)水生追着那个纸盒——对着荷花淀吆喝:“出来吧,你们!”好像带着很大的气。(孙犁《荷花淀》)
(3)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郭沫若《屈原》)
第一句中通过将“怎么了”前置,强调的焦点落于前置部分,可以看出女人急于追问,想要得到答案的迫切心情,同时,这样写符合语境,女人看出来水生笑的不似平常,在这种情况下,谓语“怎么了”远比主语重要的多。第二句采用祈使句的倒装句式,根据后文“好像带着很大的气”所营造的语境,若是采用常式句“你们出来吧。”语气就会归于平淡,无法体现出游击队员们对自己家属既担心,又有点生气的复杂心理。第三句倒装句式的排比要比常式句的排比感情更激昂,更能充分地表达屈原对于黑暗邪恶势力的愤怒与仇恨。因此,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因语境的需要,他们将常式句改为倒装句,以突出、强调焦点。
在文学作品中,倒装句的运用不全是为了强调某内容,有时是为了为后文的叙述引出其发生的空间范围,使其能够在这一情境内叙述将要发生的事件。
例如:破落的轿厅……西边,歇一顶旧的绿呢大轿,遮着些黄不黄,灰不灰的帆布,东方,歇一辆簇新的包车。靠东墙歪歪斜斜竖着些“肃静”“回避”的头行牌,还有好些大灯笼,上面有“王府”两个很大的红字,都是些保存着的清朝官绅家排场的遗迹。(杨绛《鬼》)
这段话中,正常的语序应为:“一顶旧的绿呢大轿歇在西边”和“一辆簇新的包车歇在东方”。作者将方位词“西方”与“东方”前置,为后文内容的展开设定了一个具体的空间背景。倒装句式的使用,不仅使叙述条理清晰和具有层次感,同时也能凸显“绿呢大轿”“头行牌”等物品,以此来暗示人物的身份。
在文学语言中,特别是古诗词中,会出现很多倒装句式,比如:“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其正常语序应为:“三湘接楚塞,九派通荆门。”倒装的运用,可以使诗句押韵,同时也营造了特殊的意境,使诗词更具文学艺术风格,所以,倒装句不仅仅出现在古诗词中,现代文学作品也会使用倒装句来达到押韵等艺术效果。举例来说,“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这一小段话中的“树间唧唧鸣知了”就是一个主谓倒装句,主语“知了”移到了谓语“唧唧鸣”后,这样做可以使语句押韵,倒置后的主语具备了修饰的性质,从而使语言更具文学艺术效果。
语言是为社会交际服务的,在古代,人们就使用倒装句,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倒装句有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和定语后置句等,所以倒装句的存在,是人们进行交际的需要,倒装句也不仅仅存在于人们的日常话语交际中,也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在现实交际或写作过程中,人们会根据目的、语境、写作特色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倒装句式,使其发挥常式句没有的独特作用。本文从语用的角度,分析了倒装句在口语及书面语中的语用功能,总的来看,倒装句在口语与书面语中的功能大同小异,都有焦点突出强调作用,焦点对比作用,只不过口语中倒装句的使用更加灵活,人们在交际中可利用倒装句设置悬念或弥补思考的空缺等,文学作品中的倒装句相较口语会更加严谨,倒装句的运用是要与文篇的语境相协调,让文章衔接的更紧密流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