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慕课”背景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研究

时间:2024-05-04

■/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指出,通识教育应该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完整的人,具备四种能力,即“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交流思想的能力、做出恰当判断的能力、辨别价值的能力”。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使受教育者得到学习上的启发,思维观念得到转变,认识不同学科知识的客观本质,拓宽视域,确定更加科学的学习方法。从学习态度以及求知欲的激发等方面,为下一阶段接受专业教育建立一个高素质的培养平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2012年,“慕课”这一概念开始进入中国教育者们的视野。慕课,英文简称为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缩写,意思是“大规模的、开放的、在线的课程”,中文名称为“慕课”)。与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慕课凭借其开放性、大规模以及在线灵活性等特点,受到中国高校广大学生的欢迎,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慕课为我们的通识教育课程提供了非常难得的发展契机。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发展现状调查

(一)课程的数量与质量有待提高

我国大多数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从其办学时间经费投入、师资力量等方面看,都存在短缺或不足的情况。依靠现有的通识教育课程的有限资源将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信阳农林学院为例,该校是一所由多科性专科院校独立升格而来的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学校所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涉及学科门类不够丰富,有一部分公共通识选修课程由选修课变相成为了必修课程,学生基于修满学分的目的只能选择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

以信阳农林学院为例,从教学模式上看,该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仍然普遍采用的是课堂授课的传统教学形式,以大班上课为主;从教学时间上看,每周一次两个课时的授课时间,远远无法达到我们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效果看,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机械的,师生、生生之间缺少交流和互动,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基本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引导及训练,教学目标仍然难以实现。

(三)通识课程师资力量的欠缺

以信阳农林学院为例,根据学校近几年开设的课程情况统计所显示的信息:每个学期所开设的通识课程资源中,主讲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所占比不足30%,并且有一半左右的课程的主讲教师为近三年来的新进教师,中、低职称的教师队伍是通识课程授课的主干力量。并且,随着学校近年来招生规模的扩大,本科生数量的逐渐增多,部分通识教育课程师资严重缺乏,有一些课程甚至由专职辅导员来兼职授课,比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规划》等课程。

仅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将慕课平台引入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从诸多方面改进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

二、慕课平台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一)教学资源的合理优化与拓展

慕课聚集了最为优秀的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多元化、课程质量优质化,这些来自世界不同高校,不同类型课程的加入给慕课平台带来了海量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可视化手段见证不同名师的风采。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模式的变化

利用慕课的“碎片化”特点,学生可以灵活的安排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时,教师利用慕课资源,能够更加灵活的组织相关的课堂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生也面临着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换。慕课模式要求学习者有更强的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学生不再是之前“格式化”、“规范化”的被动学习,将变为自主操控,同时要具备自我涉及、自主控制和自我检测能力。这些能力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高的要求,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加强自我控制,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课堂氛围的创设

慕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教学视频、音频等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而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打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路径。

(四)面临的问题

第一,教师对远程教育技术的掌握与提高.对于通识课任课教师来讲,慕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明确自己已不再是唯一能提供学生知识的来源,而是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掌握并且不断更新现代化的远程教育技术。

第二,教学评价方式需要改进,要防止出现大规模访问但无大规模学习的情况.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过多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的评价,而慕课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它为教学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互动平台。在平台上,老师可以布置作业、答问解疑、发布学习材料等,而学生也可以提交作业、向教师提问,参与讨论等。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注意学生在慕课平台上的学习行为,并进行统计评定,将评定结果纳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中,督促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学习行为。在这一方面,还需要

任课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以及师生间的密切活动,避免出现学生辍学率高、保持率低的情况。

第三,必须正确认识慕课与传统课堂的关系,将“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相互融合。从通识课程的课程设置来看,其课程特点决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交流与探讨的重要性,若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慕课”就不可能完全取代课堂教学形式,而是要与传统课堂教学进行相互融合,则可以在教学效果上达到单一课堂教学无法企及的高度。因此,慕课资源在现阶段只能作为我们的辅助教学手段,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这是教育者应该认识到的问题。

第四,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慕课平台中,教师负责发布主题和活动内容,其主要作用在协调学习者进行思考与讨论,从而推动学习进程。在这种授课模式下,教师扮演的是发起人和协调者的角色,而不是传统课程中的主导者。这一角色的转变,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是一场重要的革命。

三、如何应对挑战

慕课平台带来的大资源与大数据对于提高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其所带来的问题与挑战,也需要我们去思考更加优化的解决途径,从而使得慕课模式能够更好的被我们加以利用。

(一)优化慕课资源

利用国内各重点高校的慕课资源,针对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建立适合自己的通识课程资源库。资源库的建设可以采取“外部引进”和“学校自建”两种方式相结合,对名校开发的在线学子平台资源进行共享,同时要针对自己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进行合理筛选,从而提高慕课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要鼓励本校通识课程任课教师建设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并将这些课程纳入学校的通识课程体系建设。

(二)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优化要结合现代教学优化理论,同时围绕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和教学效果,来科学的组织教学活动。慕课模式使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不再受制于时间和地点。对教学目标的优化,应首先明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大程度的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一点也是信息化时代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三)优化教学模式

慕课模式的优越性虽然显而易见,但因其缺乏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感染与熏陶,依然只能作为当今高等教育的一个辅助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慕课模式的引入需要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出必要的改变。有必要构建一种虚实结合的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来构建通识课的学习课堂,从而优化教学模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