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时间:2024-05-04

■/

汉语言文学是高校传统专业,和其他学科相比较,开展时间较早,一般可以分为必修公共课程、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以及选修课[2],主要的教学内容集中在汉语知识教学和文学知识教学,是提升高校学生文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在该专业教学中合理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由此可见,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重视教材建设

想要切实促进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之前的结合,我们首先需要在教材建设上下功夫。相关研究显示,当前我国高校的传统文化课程使用的教材种类较多,质量水平也参差不齐,在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即传统文化知识普及类和传统文化剖析类。第一类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中国传统文化通论》(朱耀廷)、《中国文化史》(吕思勉)、《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等,第二类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龚鹏程)、《中国文化史略》(吴存浩)等[3]。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出发,传统的浅层次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高校教师在专业教育活动中,更应该深入挖局具有一定深度的教材,从教学资源整合上为传统文化教育奠基。

二、完善师资队伍

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为促进专业知识教育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完美契合,高校教师也应该积极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构建多元化的文化体系。高校更是应该致力于建设相应的有力的师资队伍。

针对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可以将内容相近的传统文化构筑成一个统一的模块,由擅长相应内容的教师进行统领和讲授,适当降低教学工作对于师资的要求[4]。在优化师资力量配置的过程中,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都应该指导“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针对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要求,不断深化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行广泛的书籍阅读,在熟悉专业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具备扩展教育资源的能力,多阅读研究《中国文化通史》、《中国学术史》等具有教学应用价值的书籍。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方式探讨

(一)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由于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影响,当代很多到大学生在思想上受西方思潮影响严重,很多学生对中国传统的文化习俗和传统礼节嗤之以鼻,甚至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抱有之质疑或者否定的态度。为扭转这一局面,这需要高校结合专业教学特点,在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素养,引导学生逐步具备传统文化意识和能力。随着汉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的弘扬和应用,当前很多高等学府都在申办孔子学院,教师在专业教学活动中,应该借助教育契机向学生宣传传统文化的可取性,让高校学生能够逐步认识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多媒体作为重要的辅助教学设备,在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高校教育活动中多媒体教育资源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有效地丰富了高校课堂内容,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活动中,由于该专业的课程涉内容系统庞大,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学习主动性调动对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具有积极意义,这就使得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具有了必要性。当前很多高校都能够为学生配置电子阅览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现代化的教育和学习设备为师生提供了便利,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了有效渠道。

(三)实地感受中国文化

在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过程中,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是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教育策略,高校可以积极利用利用城市或者周边资源,通过参观博物馆等形式,了解地方传统文化历史的演变以及风俗礼仪的变迁、发展。当然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中国民间艺术映射出传统文化,如剪纸、戏剧、刺绣、饮食、制茶工艺等,让学生能够实践学习中认识到先祖的智慧。

四、结语

综上,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基于高校汉语言文学在专业教育内容上的特点和人才培养需求,将传统文化教育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基于此就需要我们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活动中够加快完善教材体系、不断提升师资水平,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