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
价值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培养人的价值理性和价值精神的教育。它力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和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以期使人能够洞察人生、健全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目的与意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自己正确的生活方式。从根本上讲,价值教育是人性教育,是关于人的本质的教育,是涵养价值精神、塑造人类灵魂、锻造民族精神以及形成崇高理想和信仰的教育。
然而,在我国社会普遍“重工具,轻理性;重知识,轻人文”的大背景下,加之社会上“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类标语口号的流行和宣传,高中生在高中分班时便毫不犹豫地选择攻读理科,文科在此时及以后大多数的时间里都被冠以“无用”的头衔而被弃之如敝履。这种专业教育被推崇到极高的位置,价值教育边缘化的选择真的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吗?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者质疑我们的教育尤其是我们的高等教育?为什么象牙塔里培养出了越来越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什么“马加爵”、“药家鑫”甚至“小悦悦”事件能一幕幕复演?对此,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始终缺少了东西——价值教育的缺位是社会冷漠自私的根源。
价值教育强调培养价值精神和理性素养,寄希望于通过文学、历史、自然、政治、文化、艺术等知识的熏陶使学生生发积极情感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然而,在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的是以工具理性代替价值理性,教育的功利性、工具性和目的性凸显,价值教育始终被束之高阁无法真正在我们的教育和社会中落地生根。因此,亟需从只重视专业教育转移到专业、思维、素质、人格等全面性教育的轨道上来,实现专业教育与价值教育二者有机结合。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思政课作为培养人的思想品德和影响人的价值观念的课程,以思政课堂作为依托载体实施价值教育可以有效发挥思政课堂的主阵地作用以及思政教师的主导力量。具体体现如下:
思政课蕴含着丰富的价值精神,教师须主动寻找价值精神的切入点,抓好价值教育的升华点。因此,教师需要吃透教材,活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当中蕴含的丰富的价值教育的资源和素材。例如,从《经济生活》中生产者为一己之力而置社会整体成员的利益于不顾,生产毒馒头、三聚氰胺奶粉等,其中可以引出的不仅是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特性,不仅是市场规则的范畴,更是道德伦理领域的范畴,拷问着社会的信用体系。同样,《政治生活》中关于公民履行义务的相关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文化生活》中更是处处渗透着人文教育和艺术审美教育;《哲学生活》中饱含着思维理性、启迪智慧与心灵的教育;等等。
价值教育的渗透需要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灵活采取多种方式。改变“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发展和课程发展的需要,推行讨论式、辩论式、启发式、“价值澄清式”教学,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驰骋,在自主的空间里思辨,启迪思维,陶冶情操,获得智慧。教师教学当中不仅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能潜力,更应该突出的是对学生高尚道德情操、正确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塑造。因此,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学术讲座、参观访问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展思政课的价值教育空间和方法。在这一点上,只要是有利于实施价值教育,丰富学生价值精神和完满其价值理性的方法,教师都可以不拘一格尽管一试。
政治课教学中要加强价值教育的实施,首先要求政治课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价值修养,否则将会给学生造成“台上台下两张皮”的思维混乱。由于教师的言行举止一定会给学生带来影响,要求教师加强言传身教,示范引导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具体如何言传身教,有人认为政治教师应该做到“师心明:理想崇高、信仰坚定;师身正:为人正直,言行一致;师志坚:百折不挠、坚毅乐观;师心勤:勤奋钻研,学识渊博;师风良:以身作则,德高为范;师容好:文明修养,礼仪端庄,等等”。诚以为,教师做到以上这些,其一言一行都会是对学生润物细无声的价值教育和熏陶。
然而,光靠思政教师一方的作用显然不能有力应对价值教育之殇。思政教师与学生之间事实上存在着一种双主体的关系,学生既是接受教师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内化这种教育的主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果学生自身不认可、不接受教师的这种教育,价值教育同样收效甚微。所以,学生必须要转变思维,追求全面发展,而不是成为一个只掌握各科知识和技能的机器。
首先,学生应该追求厚重的文化底蕴。专业知识是我们立足职业社会的根本,价值知识却是我们立足当今社会的灵魂。在时代已经发展到信息时代、人工智能广泛运用的今天,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已经不能再让我们感到优越,恰恰只有价值理性和价值精神才是我们无可替代的唯一法宝。因此,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广泛涉猎文学、历史、艺术、地理、哲学等等其他领域的广博知识,并融会贯通,进而内化成自己对生命、生活、历史和社会的独特思考和信念。只有自身具备一定的价值理念和价值精神,具备厚重的文化底蕴,才能真正实现“德行、智慧、体格、美丽、劳动”五位一体式的全面发展。
其次,学生应该成为德性之人。事实上,价值教育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道德教育。道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唯一标志,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标志。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①”即是说,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一般的人丢弃了它,君子保存了它。孟子所说的这一点点其实就是“仁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德性之人?第一,成为德性之人必须保持对道德的虔诚敬畏,积极学习道德知识;第二,必须掌握辩证性的道德智慧,在面临道德情境时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第三,必须在生活中采取有效的道德行动,从思想上的道德走向道德实践。如果学生都成为了德性之人,那我们价值教育的目的也就实现了一大部分。
爱因斯坦曾说:“光有专业教育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从现实层面上来看,专业教育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把握,在人才的培养中具有较强的职业属性和工具价值;价值教育相反,强调人文属性和价值理性,以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健全道德人格、高雅审美情趣为目标。二者软硬结合,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对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同等重要,不可或缺。从理论实践上来说,价值教育是对现有专业教育的超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否定,而是相互补充,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长补短,得到相得益彰之效。
我们的学校一直面临着“培养什么人”的价值抉择,而现实是多数最终选择了“专业教育”。我们不可否认这种抉择的合理性,它可以为我们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但很明显它也存在很大的弊端。作为一种价值抉择,人才培养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亟需寻求某种软着陆和富于弹性的平衡——专业教育与价值教育的结合,唯此方能解决我国学校专业教育盛行和价值教育式微的现状。
总之,在政治课教学中挖掘教材价值内涵,加强价值教育,是一个转变教学理念,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所有教育实践者和专家学者探讨的问题。因为价值教育对重建我们的生活秩序、张扬我们生命的价值意义、确保社会的发展向度,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②。希望价值教育之殇能够早日得到解决,中学政治课能够发挥它的最大光热。
注释:
①《孟子 离娄下》。
②王坤庆.论价值、教育价值与价值教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4):128~13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