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 /
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
语文教学在探讨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到国家政策,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可以说,十九大报告为未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线,表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将迎来新的战略机遇。可见,时代发展对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建设者的重任,教育教学应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及时反映在教育教学中,尤其是高职学生正是大学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培养目标为实用技能型人才,直接从事生产劳动,所以针对高职学生研究生态文化教育尤为重要。笔者发现,目前,国内学者对生态文化的研究主要致力于人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或具体到某区域生态文化建设的研究;也有很多学者关注对学生进行生态文化教育的研究,但结合本地区进行区域性生态文化教育的研究较少,而针对于高职学生的区域性生态文化教育研究则更加少见,且对于呼伦贝尔的生态文化研究目前只局限于对城市生态文化及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模式的研究,对呼伦贝尔地区高职学生进行生态文化教育研究尚属空白。所以,笔者于2017年完成院级级课题《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生态文化认知情况调查研究》,这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又可以为提升该地区职业院校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参考依据。课题以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042份,有效回收率为94.7%,此次调查问卷在题目设计上突出了呼伦贝尔市地域特点、高职学生的特殊身份及准职业人的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了学科特点,根据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情况,分别选取了九个系中的骨干专业作为调查对象,并根据各专业学生数量酌情发放问卷,具有广泛性、针对性和代表性。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结论显示: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对自我的生态文明知识掌握度评价偏高,生态文明知识了解不够深入,多停留于表面认识上;高职院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存在缺失;教师生态文明意识亟需加强,生态文明课程建设亟需完善。另外,笔者在中国知网使用文件检索输入“语文、生态文明”主题词搜索到论文55篇;输入“高职语文、生态文明”主题词搜索到论文3篇,可见,针对语文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较少。而且,高职教育旨在为社会经济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学生绝大多数毕业后直接与行业对接成为企业员工,行业员工的整体生态文明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探讨如何在高职语文课堂恰当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对提升高职学生(准职业人)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态文明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所做的调查反映生态文明氛围在呼伦贝尔地区高职院校学生中较为淡薄,学生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薄弱;随着时代观念的引领,学生的环保责任意识逐步强烈,但数据显示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需求度和实际生态文明知识的授课量呈现巨大落差,这也提示高职院校应着重提升教师生态文明意识,使各科教师能够在各学科中挖掘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在课堂中有效渗入生态文明知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善于将时代新理念引入教学,提高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使授课内容紧贴时代特点、紧贴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专业成长需要。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教学思维,提升自身生态文明意识,能够自觉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让生态文明知识有效融入教学内容进入学生头脑,形成注重生态文明的氛围。
中国文学从来没有与生态文明割裂,生态文明理念始终贯穿在中国文学史发展脉络中。这从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就有所体现,《大雅·皇矣》中“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拓。”“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写的是周太王在岐山大规模地植树造林,足见故人对绿化造林的重视。还有很多都旨在表现人要“取之有时,用之有道”的物产养护、生态维护意识,古典诗词中有大量歌咏自然、亲近自然的名篇佳作。在大量优美的散文中富含着自然的力量。例如: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写到“为医治我们当前生活的枯窘,只要不完全遗忘自然一张轻淡的药方我们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我们应引领学生跟随徐志摩的笔端去感受康桥的灵性之美,学习徐志摩与自热“独处”的方式,去感受自然的滋养。教材中有些文章更是直接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容,例如《大自然在反抗》、《敬畏自然》、《海洋与生命》等,这些文章是提升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强化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载体,建议在普遍缩减基础课的职业教育中应酌量保留篇目,高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态文明理念,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道德理念。
由课题调查的结果反映,大多数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概念了解不深入,多停留于表面认识上。从对生态文明法律条文的了解和具体生态文明知识掌握的数据差值上来看,大多数学生对自我的生态文明知识掌握度评价偏高;当今学生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渠道呈现多元化、现代化特点,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媒体占据重要位置,而学校宣传、学术报告、课堂学习、同学老师间交流比例较低,这也提示我们的课堂应发挥微信、微视频、雨课堂、翻转课堂等新鲜媒体、授课方式的左右。以《大自然在反抗》为例,如果以传统授课方式单纯讲授课文,很难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然生态遭受严重破坏的严峻性,需要改变传统授课方式,让学生上网广泛查找资料、图片,观看影响资料,或亲身去感受自然,可以以团队教学法为载体,设定任务,让每组团队去寻找自然在反抗的表现,利用现代化媒体用视频、图片等记录,在课堂上让大家分享,让学生感同身受生态文明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将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力,但仍有部分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有待进一步提升;从提升生态文明素质和践行生态文明的措施两道题的统计数据显示,学生对院校加强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期望较高。所以,教师应该位学生提供平台,促使其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掌握知识的目的是加以运用,在高职语文课堂上对于生态文明的教育,可以由此为支点开展一系列活动,组织宣传海报设计大赛、模拟生态环境兴趣小组招聘、生态小品剧大赛等,从而提升学生的生组织策划、合作协作、竞争意思,逻辑思维能力等全方位的人文素养。
:
[1]孙垚,彭辉.语文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探微[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3).
[2]俞晓红,杨树森.《大学语文》教学与生态文明理念的渗透[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