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 /
推动体育事业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在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上,却存在着管理部门混乱、体育经费不足、运动员体教结合问题突出、激励机制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必须就此探讨科学的措施,从而实现增强后备人才竞争优势的重要目的。
在政府的主导下,我国形成了专业的“三级训练网”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制,设立分别以中小学运动队、体育及业余运动体校、国家集训队和省专业队为典型力量的逐层升级的三级训练体系,这种体制一度为我国培养输送了大量的体育运动力量,在促进体育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现代社会形势中,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已经不再适应新的时代背景,甚至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阻碍,不利于羽毛球运动的长远进步。
近年来,包括羽毛球运动在内的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制度都是政府明令要求并且直接采取行政式管理策略进行控制的。由于体育本身是一项专业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的运动形式,因此必须由具备专业管理水平和技术基础的单位进行组织和管理,政府在专业性方面并不具备优势。此外,在管理体系中,往往出现许多混乱的部门设置状况,比如在省市乒羽运动管理体系中设置一系列的青少部、竞赛部、训练部,并其交给管理中心统筹,同时它们又会受上级体育局所设青少司、竞赛司和训练司管理,这种交错复杂的结构往往会导致重复管理、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发生。
国内的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经费主要来自于国家拨款、运动员自筹、社会赞助三种渠道,国家拨款本来应该成为主要的款项来源渠道,但在实际中则是运动员自筹贡献主要力量,自筹的压力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人们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而且由于经费不足,教练员的个人待遇、场地的建设、设备的配置都无法得到质的改善和突破,加上羽毛球运动本身是一项资金消耗比较高的运动形式,所以就造成运动员对其望而生畏的局面,后备人才选拔工作也难以进入下一个高级的训练层次。
国内现有的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主要还是依靠体育部门主管下的各类体校,而专业机构的培养实践中,带有明显的目的和方法比较单调的特征,而且体育锻炼的课业任务过重,就不得不把专业的文化教育的时间给抢占了。所以,在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二者间的时间、师资、财力、物资分配就出现了一定的矛盾。
从三级训练网中的体育训练实际看,羽毛球竞技体育队伍带有明显的“橄榄型”结构特征——也就是一线及三线队伍人数明显低于二线。于是一线队伍在师资、场地、设备等配置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参赛的机会和竞赛结果也总是更好,能够借此得到更多福利上的照顾。然而当前的很多二线队伍中都出现了教员能力不强、运动员技术不高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对应的物质保障和政策支持都明显不足,比如相关激励机制的不够完善等等,导致许多运动员和教员退避三舍。
对国内的各种体育机构、政府部门的职能做清晰定位,能够从为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基础支撑。因此,必须对国家体育总局等单位的职能和权限加以界定,协调好其与下设的乒羽中心、协会等机构的关系。将体育管理职能更多地下放到协会头上,打造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管理的良好格局。
为了增强后备人才的竞争优势,利用“教体结合”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是非常可取的措施,在工作中,可以逐步取消或减少办学质量低的体校,打造科学合理的大、中、小学对口衔接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单纯由政府控制无疑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采取让市场发挥主要推动作用、政府从旁引导的形式,在这个培养模式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必做好教练员的合理配置工作,强化他们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
对于羽毛球运动队应该投入足够的资金,体育教育的基层组织、社会团队和教练人员作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摇篮,应该得到一定的资金扶持和精神鼓励,也可以推行有偿训练等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加强对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的探讨,意义重大。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确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现状,把握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中的问题表现,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的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措施,正确处理好机构的职能定位,建立“教体结合”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经费投入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钟秉枢.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3~11.
[2]马志和,徐宏伟.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J].体育科学,2010,24(6):56~5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