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
一般认为,“文化产业”一词最早产生于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在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该学派将科学技术同大众文化、文化工业联系在一起。文化就其本质而言,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文化产业相应分为文化实物产品和通过感官传达至精神的非实物感受,这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文化实物产品往往渗透着其自身所要表达的文化底蕴,而非实物感受又恰好需要实物产品作为载体传达其内涵。
80年代,我国部分文化产业部门逐渐从非盈利事业向盈利性企业转变。生产随着市场需求而不断调整。更多的人倾向于带有愉悦身心的大众文化。“生活分为相互隔开的两个组成部分:工作,一个手段;娱乐,一种目的”[1]市场需求带所带来的丰厚利润促使着生产更加迎合市场大众。这种改变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改变。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这样提到:“分工之起,由于交换力,分工的范围,亦往往受限于交换的范围,换言之,常为市场范围所局限。市场过小,难与人以终生专务一业的刺激。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的剩余生产物,随意换得自己需要别人劳动的剩余生产物。”[2]在牧区,零星散居的人家不得不身兼数职,既要放牧,同时还要兼顾木工、铁匠等职务,往往不能专一,他们找不到能够与之进行交换剩余产物的人群。而城市中的木工、铁匠也不愿意离开城市,城市中的需求市场供他们“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剩余产物换取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的剩余产物”,从而市场的需求促使分工细化。
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的重要门类之一。1935年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中首次提出“第三产业”这一概念。根据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三产业涵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及国际组织共15大类。而仅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就分为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印象业,文化艺术业,体育产业及娱乐业5类。分工不仅是行业细化,技术逐渐成熟专一,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在经济基础巩固后,大众的需求层次逐渐上升,从追求物质生存到精神富裕再到生活质量需求的提高。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解放了劳动力,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人们有闲暇的时间去消费和体验,满足自身对这种更高生活质量的需求。这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西藏是我国主要少数民族之一,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大体上有传统文学及语言文化、传统艺术文化、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文化、民族文化、体育和游艺文化、宗教文化、历史遗迹以及自然风光。“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被证明可行的方式,使看似遥不可及的艺术,透过各种形式深入我们的生活。”[3]西藏已经将自己的文化特征融入到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论是小到餐具器皿还是传统的服饰习俗,大到宗教民俗节日的传承,西藏对于自己的文化仍旧贯穿生活,传承沿袭。西藏发展文化产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文化产业就是用文化去提升产业的附加值”。[4]西藏大多数文化产品都停留在下游传统经营模式上,对于传统受益人和传承人的保护欠缺,知识产权并没有为其西藏传统的艺术品带来版税的收入。
(2)人流量是发展西藏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目前西藏经济主要靠内需解决,二西藏位于我国西部边陲高海拔地区,人口较少。扩大外需,带动消费成为西藏现阶段发展的瓶颈。随着西藏公路、航空、铁路的发展,进藏人口逐渐增多,但是交通任然是藏区大部分地区的制约因素。
(3)西藏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较低。在西藏,艺术产品的销售者往往身兼数职,往往既是艺术产品的创作者,又是艺术产品的销售者。分工一体化,小微企业各自为阵成为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普遍现状。
斯万认为:民族文化产业是为基于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来吸引游客的旅游文化消费方式。[5]凡登柏尔格认为:民族文化产业指当地居民以自己的文化(包括当地人自己)为主要吸引物,并直接参与的一种文化消费形式。发展藏区文化产业,不仅仅是风光的旅游,文化的熏陶,更多的是外来游客在参与体验中体会到当地民族的身份、特征。这种主客之间的互动交流,加深了个族人民之间的情谊,淡化了身份缔结,促进了多元一体的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Ernest van den Haag.Of Happiness and of Despair We Have No measure[A].Bernard Rosenberg,David Manning White.Mass Culture[M].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1962:505.
[2]亚当斯密.国富论[M].郭大力,王亚楠,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14.
[3]郭羿承.美是一个动词[N].中国文化报,2012-03-24(001).
[4]郭羿承.艺术授权以文化提升产业附加值[N].中国出版传媒上报,2015-03-20(016).
[5]斯万·M·B.土著旅游中的性别角色:库拉莫拉和库拉亚拉的旅游业及其文化生存[A].史密斯.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M].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1989:14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